02_20171123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P10

丑一、修止觀之利益

P13L5

《解深密經》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在介紹止觀時,字面上都直接提到修學「止觀」的利益;其他經論雖然不見得會使用「止觀」二字,但只要是提及靜慮般若的利益,應該都要知道那就是在說明止觀的利益

丑二、顯示此二能攝一切妙三摩地三昧。

《解深密經》云:止觀能攝經中所說大小二乘無量之三摩地。是故希求三摩

地者,無法探究此中無量差別、分類,故應善加探究一切三摩地之總括--修止觀理。

《解深密經》說:止觀能夠總攝經典中所提到大小二乘無量的三摩地。由於 三摩地的種類繁多,以致希求三摩地者難以詳細探究其中的差別、分類,所以此時應將重點放在修學止觀之上,因為止觀的道理中就包含了所有三摩地的內涵。

丑三、止觀之體性分二:

一、奢摩他之體性分二:

一、陳述依據。

《解深密經》云:「獨處靜處,正住於內,其後作意所善思維彼等諸法;又於作意之心,恆常於內作意思維。如此趣入,多次安住於此,凡能生起身、心輕安,即名奢摩他也。」

《解深密經》說:一心想要成辦奢摩他的人,應該1獨處靜處2收攝自心3思維之前所了解的法義;更進一步,將焦點放在思維法義的心之上,不斷緣著自己的心,多次安住在這種狀態中,直到生起身、心輕安,就表示已成就了奢摩他。

二、解釋文義。

此中文義:令心不散餘處,恆常作意,是故心能任運安住於所緣上;其後生起身、心輕安之喜樂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者僅由內攝其心,令心不從所緣散亂便能生起,不待明瞭諸法實性。

宗大師對於《解深密經》中的這段文作了以下的解釋:修學奢摩他時,應該設法讓心安住在某個所緣境上,儘量保持專注不散亂,經過長時間的串習,心便能隨欲安住在所緣境上,可是這種專注於所緣境的心只能稱為「三摩地」,還不是「奢摩他」;直到心中生起身、心輕安的喜樂時,這種三摩地才能稱為「奢摩他」。

想要成辦奢摩他,只要設法收攝自心,讓心不要散亂、保持專注即可,不見得要了解諸法的實性--空性。

P15L6

二、毗婆舍那之體性分六:

一、陳述依據。

《解深密經》云:「彼獲身、心之輕安已,安住此中,捨離心相,後於所思彼等諸法,於內觀察、信解三摩地之行境影像;凡於三摩地之行境影像能正分辨、最極分辨、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欲、若辨、若見、若觀其所知義,則名毗婆舍那。若能如此,此菩薩即精通毗婆舍那。」

《解深密經》說:行者獲得身、心輕安之後,安住於此,遠離散亂,並在收攝自心的情況下,對於之前所思維的法義進行觀察並生信解,稱為毗婆舍那

這段經文中提到「三摩地之行境影像」,當中的「行境」是指三摩地的所緣境;「影像」則是指心在緣著對境之後,境在心中所顯現的影像。在此為何要特別強調「影像」這兩個字呢?因為不論是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其所緣境並非五根知所認知的境,而是針對某個境在心中所顯現的影像來作止修或是觀修。舉例來說:當以「佛像」作為修學止觀的所緣境時,並不是用雙眼緊盯著面前的佛像看,而是先將佛像看清楚後,設法在心中顯現佛像的輪廓,進而對此來修止觀。至於相關的內容,之後會更詳細地介紹。

簡單來說,所謂的「毗婆舍那」,就是在奢摩他的基礎上,對所緣境詳加觀察。

P16L8

二、解釋文義。

此中,「能正分辨」者,謂能分辨盡所有性;「最極分辨」者,謂能分辨如所有性;「尋思」者,謂粗尋思;「伺察」者,謂細伺察。

此外,文中所謂的「能正分辨」,是指能分辨世俗諦,「最極分辨」是指能分辨勝義諦;這是從所觀察的境來分類。雖然文中同時提到「能正分辨」與「最極分辨」二者,但不表示在修毗婆舍那時必須同時觀察世俗、勝義二諦,而是應該依循著之前奢摩他的所緣境進一步作觀察。因此,假使之前奢摩他是緣著世俗諦,那在修毗婆舍那時就要觀察世俗諦;如果是緣著勝義諦,那在修毗婆舍那時就要觀察勝義諦。

尋思」是指粗略地觀察,「伺察」是指仔細地觀察;這兩者是從觀察的方式來分類。

P17L4

三、其他經論的內涵也和《解深密經》相同。

《寶雲經》云:「奢摩他者,一心專注;毗婆舍那,各別觀察。」至尊慈氏亦云:「應知寂止道,總集諸法名;應知勝觀道,思擇諸法義。」又云:「由依正住已,心安住於心,及善擇法故,名為止與觀。」此說由依正三摩地,令心安住即奢摩他;善擇諸法之慧,則為毗婆舍那。《菩薩地》中亦如此說;《修次中篇》亦云:「止息其心散於外境,於內所緣恆常、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名奢摩他;住於奢摩他時,凡能思擇實性,則為毗婆舍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亦如此說。

除了《解深密經》之外,其他經論中也曾多次提到止觀的內涵。《寶雲經》 說:奢摩他的主要特色是保持一心專注毗婆舍那則是在一心專注的情況下深入觀察。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說:「應知寂止道,總集諸法名。」修寂止(奢摩他)時,為了讓心能更容易安住在所緣上,應該設法簡化所緣。例如:透由不同的事例思維無常的道理後,假使決定將無常當成修習奢摩他的所緣,此時應該將無常的概念統攝起來,類似佛陀在講「四法印」時曾說到的「諸行無常」一樣,讓心專注在「諸行無常」這個總相上來修奢摩他。「應知勝觀道,思擇諸法義。」在寂止的基礎之上,進而對於先前的所緣--「諸行無常」,廣泛思維其中的法義,稱為勝觀(毗婆舍那)。簡言之,依著三摩地攝心安住於境是奢摩他進而善加思維法義的智慧,則是毗婆舍那

《修次中篇》也說到:防止心對所緣以外的境產生散亂,設法專注於某個所緣,之後一旦心能長時、隨欲安住在所緣上,並且生起歡喜、輕安,稱為「奢摩他」;心安住在奢摩他的狀態下,進而思擇諸法的實性,稱為「毗婆舍那」。

P18LL6

四、止觀二者並非是由所緣境作區分。

故如《瑜伽師地論》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所說,止觀各有緣如所有及盡所有二者之故,止觀不由所緣境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未達空性之觀。又因止息其心追逐外境,住內所緣,故名「止住」;因能增勝特別觀見,故名「勝觀」。

在區分CF止、觀二者的差異時,就如同《瑜伽師地論》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所說,二者都能緣著如所有與盡所有,這表示既有空性的止,也有不緣空性,所以光從所緣境並無法分辨這兩者的差異。在區分止、觀時,應該是從「如何緣著境」的角度來分析:是在不偏重觀察、以止住修為主的情況下緣著境;則是在著重觀察、以觀察修為主的情況下緣著境。

」的梵文音譯是「奢摩他」,在藏文中稱為「喜內」,中文直譯為「止住」:「止」有止息、遮止的意思,也就是在面對所緣時,止息對所緣以外的境產生散亂;「住」是指安住,也就是能一心安住在所緣上。「」的梵文音譯是「毗婆舍那」,在藏文中稱為「拉同」,中文直譯為「勝觀」:「勝」有殊勝、增勝的意思,「觀」有看見的意思;也就是以更深入的方式去觀察所緣,所以稱為「勝觀」。➃

➃《至尊洛桑諾布文集》止、觀任何一者都必須是「修所成」,因為止必須是修所成的三摩地,觀必須是修所成的智慧。又止必須是止住修,觀必須是觀察修,《寶雲經》云: 「奢摩他者,一心專注;毗婆舍那,各別觀察。」

P19LL2

五、不能以心是否有具力明分來區分止觀。

有許「心無分別而住,無有具力明分為止,有具力明分者為觀。」此不合理,因與前說皆相違故;彼之差別,僅三摩地有無沉沒之差別故。因一切奢摩他之定,定須淨除沉沒;凡離沉沒之三摩地,內心定有明晰分故。

有些人在區別止、觀的差異時提到:「當心在不觀察的情況下安住於所緣境後,假使此時無法有力、清晰地呈現所緣境,而讓心處於放鬆的狀態,這個階段稱為止;如果能有力、清晰地呈現所緣境,這個階段稱為觀。」這種說法並不合理。一方面,這與之前經論中所介紹的內容相違;況且有無「具力明分」,是在判別三摩地是否被沉沒影響的關鍵,而非區分止、觀的依憑。因為所有的奢摩他都必須遠離沉沒的干擾,而當三摩地遠離了沉沒之後,在對境時一定會呈現具力的明分。相關的內容,之後將會配合原文詳細介紹。

P20LL6

六、要區分「證得空性」和「123無分別」這兩者的差別。

故是否為緣空性之定、慧,是由彼心能否通達二無我境其一而定,因有無量樂明無分別定未趣真實境故。雖未獲得證實義見,然令其心全無分別,此於現前是可成辦,故雖不解空性,然與生起無分別定全無相違;若由此門久攝其心,便能以攝心力引氣堪能,彼若生起,則於身心能生喜樂,此是法性,故生安樂亦不相違;若生安樂,則由喜樂受相明晰之力,令心呈現明分,故不能立一切樂明無分別定皆是通達真實性者。是故,通達空性之三摩地,雖有樂明無分別者,然心未趣空性之定,樂明無分別者亦多,故應善辨此二差別。

心是否為「緣著空性的」或是「緣著空性的」,在於它能否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其中一者,簡言之,它須以空性所緣境,因為有很多的樂明無分別定--奢摩他,雖能一心專注在某個所緣境上,但不見得以空性為所緣境

➎《至尊洛桑諾布文集》所謂的「樂明無分別」,是指具有輕安之「樂」;遠離沉沒的效 果是能「明」晰、有力地呈現所緣境;遠離掉舉的效果則是能對其他境「無分別」。

舉例來說有些人雖然尚未證得空性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禪修,還是能讓對境處於專注的狀態這是可以辦到的,由此可知,即便不了解空性的道理,還是能夠保持一心不亂;以這種方式長時攝持自心,當心被控制之後,體內的氣就會因此變得輕盈氣的流動更加順暢,如此身心必定都能感受到不同以往的喜樂所以藉由之前的方式能使身心獲得喜樂的這一點也能成立;當身心充滿喜樂之後,又會因為這種感受,使得心在對境時能更清楚顯現境的行相,因而可以確定「並非所有的樂明無分別定都通達真實性」。

總之,通達空性的三摩地中,有些樂明無分別的特點但不以空性為所緣境的三摩地中也有很多都具備這個特點,由此可知,獲得樂明無分別定不表示就已證得空性,所以應該仔細區分這兩者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