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_20180913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34L5~P139L9

P134L5

六、一切分別也將自然息滅。

其後無有分別之理:如前住於無念、無作意故,任起何種分別,如水中泡,不能長時令心流散,自然息滅;次仍如前修習,於前所現明了、樂相,此亦不須刻意遮止,現已隨即自然息滅,如稻脫殼,不堪安住,安樂、明了轉更微細。

「無有諸相」之後緊接著提到「無有分別」:由於之前不斷串習安住於無雜念、無作意的狀態,所以一旦心中現起些許的雜念,那就猶如水中泡般,隨即消逝,不會讓心長時散亂;就連之前所現起較為明顯的唯明唯知、安樂之相,也不必刻意遮止,在現起後便會立即消失,不會停滯於心,此時心中明知、安樂之相更趨微細,心也更加平靜,逐漸顯現心性純淨的本質,猶如稻穀脫殼,便能展露其中的精華。

P134LL1

七、出、入定時的差別。

爾時定中,全不現起自身等相,覺其心與虛空無有差別;於出定時,則覺自身忽似新生。其後縱起瞋等煩惱分別,亦不同前,其力微弱,不能長久持續。

由於行者在入定時將專注力完全放在所緣上,所以心中不會現起身體等相,此時內心就像無雲的天空般沒有任何雜念;而在出定的那一刻,當心中再次顯現自身等對境時,會讓行者頓時覺得身體像是新生似的,格外輕盈,如同天空中突然出現的雲朵。出定之後,煩惱不易現起;縱使生起貪、瞋等各種煩惱,也不像在獲得奢摩他前那樣強猛、持久。

P135L8

八、也會產生內心極明晰等。

彼時即是「寂靜而轉」之時,內心極為明晰,並覺屋柱、室壁等物之極微塵似能細數;住分厚故,於睡眠時亦覺與定融合,如未得定前之睡眠則不復生,亦見諸多清淨夢相。

此時,內心的狀態就是《聲聞地》中所謂的「寂靜而轉」:在這個階段,心 能十分清晰地顯現各種對境,有種即便是牆柱中的極微塵都能清楚細數的感覺;不僅如此,心的安住力也格外深厚,縱使在睡眠中也能感覺自心與定融合為一,還會經常夢見淨土或是諸佛、菩薩等悅意境,與還未獲得奢摩他前的睡眠狀態截然不同。

P136L2

午二、釋疑分四:

一、疑惑。

若得前說之三摩地,於五道中立為何道?

之前提到成辦了奢摩他會有許多功德,例如:煩惱減輕、身心喜樂、夢境清淨等,也有些人將奢摩他視為極高的成就;若是如此,那奢摩他屬於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哪一道呢?

P136L8

二、釋疑。

前所說定,若是無倒了知無我見已,住於彼見所修之定,即可立為凡夫位時之解脫道;若非如此而修,《聲聞地》云:為能成辦第一靜慮之根本定,觀粗靜相之世間道,亦依此三摩地而修。外道仙人以世間道暫離無所有地以下之貪,亦須依此而趣上道,是故此三摩地是共內外二道。

之前所說的奢摩他,假使是在證得無我之後,進而安住於無我見所生起的奢摩他,它是屬於凡夫位時的解脫道,若以五道來分析,在還未獲得緣空的止觀雙運之前,即使有菩提心攝持,頂多也只能到達大乘的資糧道;如果不是緣著無我而修,僅是緣著佛像等世俗法的話,這種奢摩他連小乘的資糧道都到達不了。

對此,《聲聞地》中提到:有些行者為了成辦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反覆觀察欲界的過失、初禪的功德,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這是以奢摩他為基礎而修。此外,外道行者透由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暫時調伏無所有地以下的煩惱,投生輪迴中的最高處有頂,也是依賴奢摩他才能達成。由此可知,奢摩他是共內、外道的。因此,縱使奢摩他有再多殊勝的功德,但若欠缺無我見的攝持,也無法成為能斷煩惱的解脫道。

三、若以三主要道任何一者作為攝持,就能成為解脫道等。

又此若為無倒通達無我正見所攝,或為善觀三有過患、厭離輪迴、希求解脫之出離心所攝持者,即成解脫之道;若為菩提心所攝持,亦能成為大乘之道。譬如布施畜生一握之食、守護一戒,若由彼等意樂攝持,如其次第,亦成解脫、一切智道所需資糧。然由餘道攝持是否能成解脫、一切智道,並非此處所觀察事,而是觀察此定自體能成何道。

當奢摩他被皈依攝持,它就屬於內道;

被空正見或出離心攝持,就成為解脫道;

假使被菩提心攝持,也能成為大乘道。

譬如布施畜生一些食物、持守一條戒律,這些善行若被皈依攝持,就能成為佛法;

被空正見或出離心攝持,就能成為解脫道;

若被菩提心攝持,也能成為成辦一切遍智的資糧。

然而,此處所要探討的是奢摩他本身是五道中的哪一道,而不是討論它被其他道攝持後能否成為解脫道或一切智道。因此,從奢摩他的本質而言,它不屬於五道中的任何一道,只不過是共內、外道的世間道。

P138L6

四、要分辨樂明無分別是否為空性的修持。

故於無念及不作意之修,名為心不造作及無執著之樂明無分別者,此中仍有是否住真實義修空二類,於此應當善加辨別,極為重要,因於尚未通達真實義者,極易誤為已通達故。若未如前所說而分,於共內、外之三摩地,亦妄執為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之主要者,故應詳細觀察。

在修三摩地時,應該一心專注於所緣境,避免生起雜念,也不要對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動念,最終便能生起樂明無分別定;有些經論對於這種狀態又稱為「心不造作」或「無執著」。但在這種狀態之中,仍可分為是否安住於空性兩種,對此應該善加辨別,這很重要。關於這一點,之前在介紹支那和尚所提出的「無所作意」的見解時也曾談到:蓮花戒論師在《修次論》中一再破斥「不作意」的觀點,是針對修行初期不以正見來抉擇真實義,只是設法去除心中的雜念、讓心保持專注,並且認為那就是在修學空性的人所提出的,而不是反對心安住於真實義後,不再作意其他的世俗法、一心專注修學空性的主張。由此可見,同樣都是修習「不作意」或「無執著」,卻有證悟空性與否的極大差異。

現今,有許多人在通達空性前先修奢摩他,即便最終也如願成就了奢摩他,卻將心中沒有任何妄念、猶如虛空般的狀態誤以為是已證得了空性,這完全是無法分辨「樂明無分別定是否為空性的修持」所造成的過失;甚至會因無法辨別其中的差異,而將共內、外道的三摩地與無上瑜伽的圓滿次第混為一談,所以對此必須詳細探究,以免誤入歧途。

P139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