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_20171221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28持戒度

別解脫等諸律儀 捨命不犯眾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 羞恥防護求加持

P38L5

卯二、依彼修奢摩他之理分二:

辰一、加行。

辰二、正行。

辰一、加行。

應長時修於前所說加行六法及菩提心;亦應修習彼之支分---共下中士諸所緣之體性。

由於在此是以修學道次第的角度來解釋奢摩他的內涵,所以在修奢摩他前,應先長時串習之前所介紹的加行六法,努力淨罪集資;並且為了使奢摩他的修持能成為大乘法,還要不斷串習菩提心的教授,而這當中也包含了發心的前行共下中士的所有法類。

P38LL2

辰二、正行分二:

巳一、身以何種姿勢而修。

巳二、正釋修習之次第。

P39L1

巳一、身以何種姿勢而修。

應如《修次論》中所說,坐於柔軟、舒適墊上,其身具足八法而修。此中, 一、足者,結全跏趺或半跏趺。二、眼者,不應太開或太緊閉,注視鼻端。三、身者, 不可太仰、太俯,端正其身,正念住內而坐。四、肩者,平齊而住。五、頭者,不可 過昂、過低或偏一方,從鼻至臍端正而住。六、齒與唇者,任其自然而住。七、舌者, 抵住上齒。八、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急促、混亂,務使出入無有感覺,無須費力,徐徐而轉。應先令身具此八法,特於調息如說而修。

打坐之前,應如《修次論》中所說,挑選柔軟、舒適的座墊(後高前低),並且在打坐時注意以下八點:一、雙腳以雙盤或半盤(如綠度母的坐姿)的姿勢打坐。二、某些教派雖然主張在打坐時雙眼應該眺望虛空,但宗大師建議雙眼不要閉上或張太開,應自然地注視鼻端兩側。三、身體不要往後仰或向前傾,腰背挺直,收攝自心。四、雙肩齊高,手臂與身體之間保留些空隙讓風流動。五、頭稍前傾,下巴內縮,從鼻尖到肚臍成一直線,不要偏向某一方。不過也有特例:據說阿底峽尊者在打坐時,頭會稍微偏右,這是因為尊者平時主修菩提心,而發起菩提心的主要違緣--瞋心--又與身體右邊的脈有關,所以尊者在打坐時頭往右偏,是希望藉此能將瞋心完全壓制。六、牙齒、嘴唇不要過於緊閉或張開,保持自然。七、舌尖輕輕頂住上齒,以防在打坐時流口水。八、呼吸時應避免發出聲音,以免干擾自己禪修;呼吸的速度也不要過於急促或忽快忽慢,應該保持自然,連自己都無法察覺。

打坐之初應先注意這八點,尤其應該按照經論所述,透由數息調整內心,讓心平靜。

P40LL7

巳二、正釋修習之次第分二:

這個科判是在說明「修學奢摩他的次第」。修學奢摩他前,必須先研閱相關的經論,了解修學的次第,並且依照經論中的內容來實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然而,近來有許多人主張修奢摩他不須閱讀經論,只要設法讓心完全不去作意即可,也有不少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聲附和,並自以為此舉就是在修奢摩他,殊不知自己早已誤入歧途。

P40LL3

一、連結上下文。

諸道次第多依《彌勒菩薩辨中邊論》而說由八種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所傳諸教授中,更說須於彼上另加《聲聞地》中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至尊慈氏亦於《經莊嚴論》及《辨中邊論》中說安住其心九種方便及八斷行;獅子賢、蓮花戒、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依循此論,亦著多種修定次第。此等於密乘中亦應了知;特於修定之時所生五過失等及除諸過之理,顯教當中更為詳細。

藏傳四大教派的道次第論著,多數依循彌勒菩薩所造的《辨中邊論》,主張「以八行斷五過」來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的教授中,更提到在此之上應該加入《聲聞地》中所說的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的內涵;至尊彌勒菩薩也在《經莊嚴論》及《辨中邊論》中說明安住心的九種方法及八斷行;獅子賢、蓮花戒、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皆以此為依據,著作各種相關的論著。雖然以上所介紹的都是顯教的論典,但在密乘中除了在所緣上有少許的差異外,其餘修學奢摩他的方式大致相同;甚至在修奢摩他時容易產生的五種過失,以及如何斷除過失等道理上,顯教的說明比密教更為清楚。

P41LL4

二、正文。

此中分二:

午一、生無過三摩地之理。

午二、依彼引生住心之次第。

之前提到,眾多論著在解釋奢摩他時,會特別強調「1以八行斷五過」與「2六力四種作意九住心」的內涵;在此,宗大師也立了兩個科判,依次說明這兩部分。

P42L3

午一、生無過三摩地之理分三:

未一、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

未二、住所緣時應如何行。

未三、住所緣後應如何行。

P42L6

未一、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分四:

修學奢摩他時容易犯的五種過失:一、懈怠。二、忘失教授。三、沉沒與掉舉。四、不作行。五、作行。心在安住所緣之前,容易犯的是第一種過失--懈怠。

一、最初要對治懈怠。

若不能滅不喜修定、樂其相違品之懈怠,則於最初不趣修定;縱能得定,亦難持續,速將退失,是故於初滅除懈怠極為切要。

如果最初對於修學禪定意興闌珊,反而對於世俗的雜事抱持高度興趣,如此一來,自然不會想要修學禪定;縱使在修學後能獲得暫時的專注,也難以持續,並會迅速退失,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初期設法滅除「不想修定的懈怠」是很重要的。

P43L2

二、各別說明四種對治。

若得身、心輕安,增長喜樂,則於晝夜修眾善時,無有厭倦,故能遮止懈怠;然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常發起精進;欲發精進,須於妙三摩地,恆常具足猛厲希求之欲;此欲之因,須由觀見定之功德,引發堅固奪意之信,故應思維定之功德,數數修信。

為了滅除懈怠,必須修學四種對治:一、輕安。二、精進。三、欲。四、信。

四種對治中,「輕安」是主要的對治。雖然在此的輕安生起奢摩他時的輕安都名為「輕安」,但內涵卻不盡相同:滅除懈怠的輕安,是在成就前行奢摩他前所須具備的要件,這種輕安是以「精進」為基礎,先對修三摩地生起歡喜,以歡喜力而使行者在修三摩地時心喜樂增長,即便晝夜不斷修善也不會感到疲倦,以此滅除不想修定的懈怠。因此,相較於生起奢摩他時的輕安,在的輕安只能稱為「隨順的輕安」。

假使想對修生起歡喜的精進,就必須對於三摩地生起強烈的希求,在此稱「」;若想對於三摩地生起強烈的希求,就要先了解三摩地的功德,對此生起堅固不動的「」。因此,平時應該時常思維三摩地的功德,一再修信。

P44L2

三、依據。

《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其因與果。」此中,「所依」謂欲,精勤之所依處;「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深信功德為欲之因;輕安則是精勤之果。

對此,《辨中邊論》說:「即所依能依,及其因與果。」其中的「所依」是指欲,欲是精進的所依處,也就是引發精進的基礎;「能依」是指精進;而欲的「因」,是指在思維三摩地的功德後所生的信;精進的「果」則是指輕安。

P44L8

四、思維三摩地的功德。

此中所修定之功德:若能成辦奢摩他,身心喜樂增長,故於現法能住樂中;因獲身、心輕安,故能令心於善所緣,如己所欲堪為役使;又因息滅於顛倒境無法自主所生散亂,故能不生諸多惡行,任作何善力皆強大;又由依奢摩他,便能成辦神通、神變等諸功德;特由依彼,能生證空毗婆舍那證悟,以此能速斷除輪迴根本。若能思維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歡喜,應知此等而修。若能生此,由內恆常策發修定,故易得定;已獲得者,因數修故,亦難退失。

由於懈怠的四種對治當中「」是根本,所以應先思維三摩地的功德,對此增長信心:假使能成辦奢摩他,身心會感受到非比尋常的喜樂,所以現世就能安住於樂受中;成就奢摩他時,由於獲得身、心輕安,因而能夠隨心所欲地修學善法;不僅如此,由奢摩他還能滅除在面對顛倒境時不由自主所生的散亂,使得內心常保正念正知,因此不易犯下惡行,造善業的力量也會格外強大;此外,藉由奢摩他,便能成辦神通神變等諸多功德;尤其是以奢摩他為基礎,能夠引生證空毗婆舍那的證悟,這樣就能迅速斷除輪迴的根本獲得解脫

如此思維上述諸多功德之後,便會對於修三摩地充滿興致,所以應先了解三摩地的功德,並在內心反覆串習。現今我們之所以不想修三摩地,也不重視這方

面的修持,就是因為沒有時常思維它的功德所導致的結果。如果能對三摩地的功德產生信心,就會經常策勵自己修學禪定,如此一來,不僅容易獲得殊勝的三摩地,在獲得後還會經常串習,因此三摩地也不易退失。

以上是說明「以八行斷五過」中,以信、欲、精進、輕安這四行,斷除第一 種過失--懈怠。

P45L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