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_20180920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39L10~ P145L6

P139L10

辰二、總示依奢摩他趣入道中之理分六:

一、依此而修毗婆舍那最為重要。

若得前說無分別定之作意者,僅應修此具有明晰、無分別等殊勝之無分別定 耶?於相續中生起此三摩地,是為引生能滅煩惱之毗婆舍那故,若不依此引生毗婆舍那,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尚不能斷欲界煩惱,況能盡除一切煩惱?故須修習毗婆舍那。

如果獲得了之前所說的無分別定,是否只要持續修學具有明晰、無分別等諸多殊勝功德的奢摩他就足夠了呢?

雖然獲得奢摩他後,妄念、煩惱會大幅減少,身心也能感到無比喜樂,但佛弟子在相續中生起奢摩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生能夠斷除煩惱的毗婆舍那,若不依著奢摩他而引生毗婆舍那,即使花費再多時間修三摩地,也都無法斷除欲界的煩惱,遑論盡除三界中的一切煩惱?因此,獲得奢摩他後,必須修學毗婆舍那。

P140L7

二、所修毗婆舍那分為兩種。

此又有二:

以世間道暫伏現行煩惱而趣之毗婆舍那、以出世間道永斷煩惱種子而趣之毗婆舍那。前者具有觀下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之粗靜行相,後者具有觀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此為《聲聞地》中所說;然主要者,則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正見。

生起奢摩他後,所要修的毗婆舍那可分兩種:

一、世間道的毗婆舍那以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暫時調伏現行的煩惱,也就是暫時不讓煩惱現起,這是共內、外道的修持;

二、出世間道的毗婆舍那透由觀察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永斷煩惱的種子,這是內道不共的修持。

所謂的「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是指藉由觀察下地的粗相(過失)、上地的靜相(功德),暫時調伏下地煩惱的世間道。以欲界和色界為例,欲界是下地,色界是上地,兩者相較之下,欲界中的眾生煩惱熾盛、疾病眾多、壽命短暫、福報微薄,戰爭和地震等各種天災人禍頻繁,然而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於色界,對此仔細觀察之後,便會對於欲界產生厭離,並且設法壓制欲界的貪等煩惱,而將色界的初禪天視為將來投生的目標。經過反覆地修習後,欲界的煩惱會逐漸減輕,直到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便能不讓欲界的煩惱現起,並在死後投生初禪天。這就像身處在戰亂地區的人,每逢砲火襲擊、內心備感煎熬時,就會思維:「要是能夠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的地方,那該有多好!」並以此為目標,想盡辦法逃離當下所居住的環境。

投生初禪天後,當看到二禪天有比初禪天更優越的功德時,就會以二禪天為目標,進而再次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直到獲得第二靜慮的根本定,便能暫時調伏初禪的煩惱,並於死後投生二禪天。以此類推,從二禪天投生三禪天、從三禪天投生四禪天,之後從色界依次投生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有頂,到達輪迴的最頂端。由於輪迴中已經沒有比有頂更高的境界,也就無法再次藉由觀察上、下地的功過來修粗靜行相的世間道,再加上行者幾乎感受不到煩惱與痛苦的逼迫,於是常會誤以為當下的狀態就是究竟的解脫,但實際上有頂還是屬於輪迴的一處。由此可知,縱使精勤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能暫時從苦苦和壞苦的束縛中脫離出來,但仍舊無法脫離行苦的束縛,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

因此,假使想要斷除煩惱、獲得真正的解脫,就必須觀察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修學出世間道的毗婆舍那,其中最主要的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也就是俗稱的「空正見」。

P142L9

三、此奢摩他是一切外道及內道瑜伽師修道的基礎。

外道修習粗靜相道,暫伏現行煩惱;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永斷煩惱根本。此二任修其一,皆須前說之奢摩他,此是內外二道諸瑜伽師伏、斷煩惱之根基;非僅如此,大小二乘諸瑜伽師,亦須成辦此三摩地;於大乘中,顯密二乘諸瑜伽師,亦須成辦此奢摩他,故此奢摩他乃一切瑜伽師修道之最要根基。

不論外道徒透由修學粗靜相道,暫時調伏現行的煩惱,或是內道徒藉由修學無我,徹底斷除煩惱的根本,都必須依賴之前所說的奢摩他,所以奢摩他是內外二道的瑜伽師想要暫伏、永斷煩惱的基礎;不僅如此,以內道而言,無論大乘或是小乘,又大乘中,不論顯教或是密教,所有的瑜伽師都必須成辦奢摩他,所以從任何角度來分析,奢摩他都是瑜伽師們追求各自目標的必要條件。雖是如此,但以奢摩他的本質來說,它只是共內、外道的世間道,所以不應只以成辦奢摩他為滿足。

P143L6

四、對佛弟子而言,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必不可少。

二種毗婆舍那當中,前者於佛弟子並非必要;後者通達無我之毗婆舍那,則為不可少之要件。又若獲得前說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奢摩他,縱未獲得其上靜慮、無色之奢摩他,然依彼修毗婆舍那,亦能跳脫輪迴一切束縛,獲得解脫;若未通達、修習無我實性,僅由前說奢摩他及依彼所生世間毗婆舍那,縱能暫伏無所有處以下一切現行煩惱,得有頂心,然終不能跳脫輪迴。

之前所提到的兩種毗婆舍那當中,對於某些條件不足、一時無法接受無我觀 念的人而言,為了遠離痛苦而修粗靜相道,藉此壓制粗猛的煩惱;對於具器的佛弟子來說,在追求解脫的道路上,雖然修學粗靜相道並非必要,然而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其原因是:獲得之前所說的第一靜慮近分所攝的奢摩他後,即便沒有藉此修學粗靜相道而成就靜慮、無色的根本定,但在了解不論投生三界何處皆是輪迴之後,以第一靜慮近分所攝的奢摩他為基礎,進而修學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最終還是能夠脫離輪迴中的一切束縛,獲得解脫;相反的,若未通達、一再串習無我的內涵,僅由之前所說的奢摩他以及世間道的毗婆舍那,縱能暫時調伏無所有處以下所有的現行煩惱,獲得有頂的根本定,但是依舊無法跳脫輪迴。

P144L7

五、依據。

《讚應讚》云:「未趣佛正法,癡令眾生盲,縱上至有頂,仍苦感三有;若隨佛教行,縱未得本定,為魔眼監視,亦能斷三有。」

對此,馬鳴論師在《讚應讚》中也曾提到:背離佛法的外道,由於不了解無我的道理,而被愚癡蒙蔽慧眼,猶如盲人,此時即使透由修學粗靜相道,最終投生有頂,但當過去所造的業力消失之後,仍會往下墮落,並且再次被苦逼迫;追隨世尊的佛弟子,在生起第一靜慮的近分後,縱使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還是能在魔眼的監視下,透由修學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而跳脫三有,獲得解脫。

P144LL1

六、無上瑜伽部的瑜伽師也要依靠奢摩他來修道。

是故,無上瑜伽部之諸瑜伽師,雖不必生緣粗靜行相盡所有性之毗婆舍那及彼所引之奢摩他,然仍須生一奢摩他;又於最初生起此心之界限者,是於生起次第時生。

因此,無上瑜伽部的瑜伽師,雖然不見得要修學心緣粗靜行相等世俗法的毗婆舍那,以及由此所生的根本定,但仍然必須生起奢摩他;而最初生起奢摩他的時間點,是在生起次第的階段。

P145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