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20190321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08~P211L10

P207L5

平時,我們很容易對悅意境生貪、對不悅意境起瞋。之所以會有這些煩惱,不是只對境作出悅意與否的判斷所造成的,因為阿羅漢與佛在對境時也會有如此的認知,卻不會因此而生起煩惱。這之間的差異在於:我們所認為的悅意境與不悅意境,多數是在認定境由自方成立的情況下所安立的,之後再以分別心去捏造出不屬於境本身的悅意相與不悅意相非理作意,進而生起欲求對境的貪與厭惡對境的瞋;阿羅漢與佛則已斷除無明,所以不會對境產生非理作意,自然不會現起煩惱。


當我們清楚了解流轉輪迴及跳脫輪迴的次第時,就可得知流轉輪迴與否的關鍵在於能否通達真實義的道理,所以應該格外珍惜聞、思、修學真實義的機會;假使對於「我執如何執著對境」、「我執的境是否存在」等要點沒有深入探索,只將聽到的法理掛在嘴邊、人云亦云,這麼做對自己完全沒有幫助。

P207LL1

P208

午二、生起通達無我見之理分三:

未一、生二無我見之次第。

未二、依次生起二無我見。

未三、建立世俗、勝義二諦。

未一、生二無我見之次第分二:

一、正文。

二、原因。


一、正文。

生起二種我執次第,雖是由法我執引生補特伽羅我執,然趣入無我實性時,

則須先生補特伽羅無我正見,其後生起法無我見。如《寶鬘論》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離此無士夫。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實;如是一一界,亦集故非真。」此中先說補特伽羅無有自性,次說假立補特伽羅所依之事地等諸界亦無自性;《顯句論》與《佛護論》中亦說趣入真實性時,應當先從補特伽羅無我趣入;寂天論師亦如此說。


雖然兩種我執生起的次第是:先生起緣著蘊體的法我執,進而依此生起補特伽羅我執;但以趣入無我的角度來分析,順序則剛好是顛倒過來:須先生起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之後再生起證得法無我的正見。


《寶鬘論》在介紹兩種無我時,也是先提及補特伽羅無我,之後再說到法無我。首先,「士夫非地水」等前六句是在解釋補特伽羅無我:所謂的「士夫」或是「補特伽羅」,既不是體內的地、水、火、風、空➈、識任何一界,也不是這六界聚集之後的聚合體,但又無法獨立於六界之外;既然如此,「士夫」是如何形成的呢?士夫是在六界聚集之後,唯由分別假立而成,所以不是由境的方位真實成立。


➈ 體內的五界:

地—肌肉、骨骼、五臟六腑等;

水—血液、尿液、汗液等;

火—體溫;

風—氣、呼吸;

空—體內的空隙。

「如是一一界」等後二句則是說明法無我:如同士夫是在六界聚集之後,唯由分別假立而成;六界中的任何一界,以地界為例,地界既不是構成地界眾多微塵中的任何一粒微塵,也不是眾多微塵聚集而成的聚合體,但又無法獨立於微塵之外,由此可知,地界也是在眾多微塵聚集之後,唯由分別假立而成,所以也不是由境的方位真實成立。其他五界也可以此類推。


《顯句論》與《佛護論》也說趣入真實性時,應先了解補特伽羅無我;寂天論師也是如此主張。

P209LL1

二、原因分二:

一、以正理來證成。

須如此之原因:於補特伽羅及法上所了知之無我,雖無粗、細差別,然由所依事故,此於補特伽羅之上較易了知,於法之上則難了知。如法無我,於眼、耳等法上難以了知,於影像等法上則易了知,故立影像等為抉擇眼、耳等無我之譬喻。

在趣入無我時,之所以要先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原因是:雖然兩種無我都是僅破自性成立的無遮法,從其本質而言沒有粗、細的差別,但由於兩種無我的所依事補特伽羅與法(蘊體),補特伽羅是施設法(所立法),蘊體是施設處(立名處),兩者對比之下,施設處會讓人覺得更為堅固,所以相對於蘊體,補特伽羅之上的無我比較容易了解。例如:雖然眼、耳等法與影像之上的無我都是法無我,但是相較之下,影像之上的無我比較容易理解,因而在證成眼、耳等法是無我時,會以影像作為譬喻,來讓對方更容易了解法無我的內涵。

為何藉由影像的喻能更容易了解法無我呢?以真正的臉孔和鏡中的影像為例,多數人在照鏡子時,雖然都很清楚鏡中的影像並非真正的臉孔,卻在當下將其臉孔執為「真實」,所以我們能從影像上去認識「虛妄」,藉此了解影像不是真實的,進而再由影像的喻,推論得知真正的臉孔也是虛妄不實的。

P211

二、以經教來證成。

由思此義,《三摩地王經》亦云:「如汝知我想,如是應知法,一切法自性,清淨如虛空。由一知一切,由一見一切。」此說若善了知我想所趣我之實體,以此正理,應知眼耳等諸內法、瓶等外法亦皆相同,故由了知、觀見一法實性,亦

能了知、觀見一切餘法之自性。


對此,《三摩地王經》也說:若能透由正理了解「我」最究竟的本質,以此類推,也能了解眼等內法、瓶等外法皆是如此,萬法完全沒有一絲從自方形成的自性可言。由此可知,諸法的表象雖有善惡、好壞、美醜等差異,其究竟的本質卻完全無異,都是一味的自性空,所以縱使空性的道理深奧難懂,但只要能了解

其中一法的空性,就能以相同的方式去了解其餘諸法的空性。

P211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