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20180322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P74L5

四、鬆緊適中的安住方式。

又鬆緊適中之界限,應當觀察自心,若覺令心高昂過此便生掉舉,即應於此放緩其心;若覺置心過此易生沉沒,則應於此令心高昂。

既然在修三摩地的期間,內心過鬆、過緊都會造成阻礙,那該如何準確拿捏鬆緊適中的界限呢?

對此,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所以想要確切得知界限的所在處實屬不易。這不僅對講法者而言,難以言喻;對聽法者來說,就算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也無法拿捏得宜。唯有透由在實修時觀察自心,一旦發現心力提升到某種程度時容易生起掉舉,就要讓心稍微放緩;當放緩到某種程度後容易產生沉沒,就要再次提起心力,反覆串習、觀察,才能慢慢掌握住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

這跟學習空性的道理一樣,即便有人再三闡述,但是空性真正的內涵,唯有經過自己親身實修才能體會。例如:從未吃過甘蔗糖的人詢問一個正在吃甘蔗糖的人:「甘蔗糖是什麼味道?」對方會說:「甜的。」如果再問:「甜又是什麼味道呢?」這時對方只能回答:「你吃了就知道。」除此之外,也無法用其他言語來形容甘蔗糖的甜味一樣。

P75L5

五、陳述依據。

聖者無著亦於初二心時說云:「於內住、正住中有勵力運轉作意。」《修次初篇》亦云:「為除沉沒,應當緊持所緣。」

主張三摩地必須具備「具力明分」的依據有哪些呢?聖者無著曾在介紹九住心時說到:在修初二心時,必須刻意提起心力來修;《修次初篇》也說:為了去除沉沒,行者必須全力收攝自心,讓心緊持所緣。

P75LL5

六、不知修正念法的過失。

若不了知如前所說修正念法而修,將生修時愈久忘念愈重、善擇諸法之慧漸 趨遲鈍等過。

若不了解如何修正念法,誤將細分的沉沒視為真正的三摩地而恣意修持,將會產生越修忘念越重(記憶力衰退)、分辨諸法的智慧漸趨遲鈍等過失,所以對此應該謹慎而行。

P76L2

七、以正念攝持於所緣時,須以正知觀察。

若爾,以念令心住所緣時,可否使心生起分別,觀察自心是否善執其所緣耶?

《修次中篇》說須觀察。又此非捨三摩地後方作如此觀察,而是安住三摩地時,觀察自心是否如前安住根本所緣;若未安住,即觀心為沉掉何者所轉。此非安住定已,或時太短,或時太久而作觀察,而是不時作觀察也。若前心力尚未竭盡,便作如此觀察,能令彼心具力、長時安住,亦能迅速了知沉掉。

既然修正念法如此重要,那以正念將心安住在所緣境時,可否同時生起正知來觀察心是否安住在所緣境上呢?

對此,《修次中篇》說:應該如此。那要如何以正知觀察內心呢?所謂要以正知觀察內心,並不是指放掉正在修的三摩地後才去觀察,而是當心安住於所緣境時,以心的一隅從旁察看內心當下的狀態。就像兩人結伴出遊,除了注視前方的道路外,也會用餘光觀察身邊的同伴一樣。一旦發現心未安住在所緣境上,就要接著探究心是被沉沒還是掉舉所擾,並以適當的方法加以對治。至於觀察的時間點,既不是在心安住於所緣境後即刻觀察,也不是在安住許久之後才作觀察,而是適時地檢視內心的狀態;要是觀察的次數過於頻繁,反而會對於心的安住造成負面的影響。

若在正念未消失前,依照上述的方式來觀察內心,除了能讓心力提升、安住的時間拉長之外,也能馬上察覺心是否被沉沒或掉舉影響。

P77L5

八、要時時用正念讓心不忘所緣而修。

不時憶念昔之所緣而修,亦是具力正念恆常運轉所需之因,故於《聲聞地》說修正念法;《辨中邊論釋》云:「言『正念者,不忘所緣』,謂心安住教授,由意言說。」修念是為遮止心從所緣散亂而忘所緣;不忘失所緣者,此說「由意言說所緣」,即是數數作意所緣。譬如恐將忘失已知少義,數數憶念則難忘失。

在修三摩地時,除了適時以正知觀察並調整內心之外,還要適時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讓心專注於所緣而修,這也是加強正念、使其延續的必備條件,所以在《聲聞地》中特別強調「修正念法」;此外,修學正念主要是為了遮止內心的散亂,避免忘失原本設定的所緣,所以《辨中邊論釋》在解釋《辨中邊論》中所謂「正念者,不忘所緣」時,以「由意言說」來說明「不忘所緣」,而所謂的「由意言說」,就是一再作意所緣,藉此就能避免忘失所緣。譬如:時常複習學過的經典,可以防止容易遺忘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