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P07

死亡並非生命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 村上春樹

P07

無論一個人是安詳地在高齡睡夢中過世,還是由於導致猝死的因緣成熟而意外身亡,在臨終過程、死亡的那一刻與死後,對佛教徒的指示都是一樣的。

本書中關於臨終、死亡及死後的資訊是針對某特定古老傳統的佛教教法非常簡單的介紹。雖然還有許多其他正宗佛教傳統也提供了基本相同的建議,然而隨著每個傳統各自發展出其專門用詞和語言,有些細節可能看似不同,但是請勿把這些差異誤解為相斥的教法。

這些關於死亡和中陰的教法乃是經由一長串才智出眾的佛教思想家傳承而下,他們每一位都曾經不遺餘力地從各個角度、鉅細靡遺地檢視了這個過程。他們的建議或許對佛教徒或對佛陀教法感興趣者特別有用,但也同樣適用於任何一個最終不免一死的人。所以,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只要你心胸開闊,對於自己或親人的死亡感到好奇或者有所省思,就很可能在這些文頁中尋獲一些未來或有幫助的資訊。

我們生命中和死亡中所發生的一切,完全取決於我們積聚的因緣。因此,人人經歷的肉體死亡與身體元素消融都相當不同,我們經歷的中陰旅程也會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任何關於臨終、死亡、中陰的敘述,全都只能作為一種概論。然而,在臨終過程開始時,即使只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個粗略瞭解,不僅有助我們大大減輕這至為駭人的恐懼,也可以幫助我們從容、鎮靜地面對死亡。

在本書中,梵文拼寫和變音符號的使用並不一致。對於那些會注意到此類細節的讀者,我應該做些說明。通常,以羅馬字符而不是天城體文字呈現梵文時,會使用變音符號幫助讀者正確發音。但是由於現在梵文學習相對罕見,越來越少人能夠閱讀變音符號。對有些人來說,看到這些波紋短線和小圓點,反而會加深迷惑的程度。因此,正文中的梵文術語及本尊、菩薩名號等等並沒有使用變音符號,不過有些保留在引言中。同樣地,引言中的藏式梵文拼寫也被保留,例如HUNG 而不是HUM

諷刺的是,儘管這些日子我總是非常忙碌,內心卻異常懶散。試圖在這兩個極端之中取得平衡是個相當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 麼我最終是用一個社交網路應用軟體進行了本書的大部分撰寫。

如果我的英文至少是可讀的,這都要感謝珍妮·舒爾茨(JanineSchulz)莎拉·K·C·威爾金森(Sarah K. C. Wilkinson)奇美·梅朵(Chimé Metok)貝瑪·瑪雅(Pema Maya)與薩拉·A·威爾金森(Sarah A. Wilkinson)。

我的許多朋友收集了近百個非常好的死亡相關問題,本書框架的創建就是基於對這一長串問題的回答。我要特別感謝我的中國朋友戚淑萍、王嘉、謝凡;德國巴特薩羅(Bad Saarow)蘇喀伐提(Sukhavati)的菲利普·飛利坡(Philip Philippou)及心靈照護團隊;左欽·貝拉(Dzogchen Beara) 閉關中心的克里斯·懷特塞德(Chris Whiteside)及心靈照護團隊;柏林菩薩行臨終照護機構(Bodhicharya Hospice )的米莉安·波寇拉(Miriam Pokora)以及所有參加藍根堡城堡(SchlossLangenburg)教學的人。

我還要感謝烏金·督佳仁波切(Orgyen Tobgyal Rinpoche)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

索南·札西堪布(Khenpo Sonam Tashi)索南·彭措堪布(Khenpo Sonam Phuntsok)唐東祖古(Thangtong Tulku)與楊·戴佛辛(Yann Devorsine)貢獻他們的專長; 亞當·佩爾西(Adam Pearcey)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Kunsang)約翰·坎提(John Canti)與賴利·梅爾斯坦(Larry Mermelstein)慷慨分享其譯文;王嘉、周素卿、何念華、許功化、姚仁喜、帕拉維·翁奇拉柴(Paravi Wongchirachai)櫻木晴子、瑞·法羅·薩睿伐(Rui Faro Saraiva)的協助與建議;塞西爾·霍恩洛厄(Cecile Hohenlohe)及家人、維爾·辛(Veer Singh) Vana 所有人親切大方的款待;安德烈·舒爾茨(Andreas Schulz)的設計與排版;藝術家阿炯·凱科爾(Arjun Kaicker)與塔拉·迪·給蘇(TaradiGesu)貢獻他們的美麗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