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寶鬘論頌

中觀寶鬘論頌


聖龍樹菩薩 造

龍幢和巴操論師從梵譯藏

觀空法師講授 並校正修改

仁光法師 從藏譯漢

頂禮至尊諸上師

《中觀寶鬘論》是龍樹菩薩進言其摯友——國王之書函,故於為政之道方面,乃以大乘菩薩道之觀點而給予教誡。其所宣說國王之規範,就是以慈悲利他之精神,勸導國王以殊勝之菩薩行而治國。若能藉由佛法治理國政,不論任何行止,皆以慈悲利他之菩提心為動機,則可積聚福德資糧或智慧資糧,進而成就廣大之佛果。


龍樹菩薩除了宣講空性外,《中觀寶鬘論》是其講述實修方面的重要論著。其內容以宣說空性、以及無自性為主,含蓋修行次第、修行方式、菩薩十地、佛陀之相好等等。是龍樹菩薩將「深觀見」、以及「廣大行」相互結合之鉅作。

明增上生生決定善品第一


1. 解脫⼀切障,衆德莊嚴者;有情唯一友,敬禮⼀切智。

2. 爲王修法故,說唯⼀善法︒誰是正法器,則能成辦法。

3. 先增上⽣法,後⽣決定善;由得增上生,次生決定善。

4. 增上⽣即樂,定善謂解脫,成辦此二因,略說即信慧。

5.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慧爲主,信是彼前導。

6. 諸不由欲嗔,怖癡⽽越法,說彼是具信,決定善勝器。

7. 誰能善觀察,身口意諸業,恒饒益自他,說彼爲智者。

8. 不殺不盜取,不邪淫妄言,離間粗惡語,綺語正防⽌。

9. 遠離貪欲心,嗔恚及邪見,此十白業道,翻此爲⿊業。

10. 不飲酒淨命,無害意敬施︒供應供修慈,略說法如是。

11. 若唯苦逼身,決不生善法,未除損惱他,益他亦非有。

12. 施戒忍光明,正法大坦途,若棄習苦行,如⽜⾏險道。

13. 趣⽣死曠野,劇苦衆生樹,煩惱蛇纏身,長遠於中行。

14. 殺⽣壽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邪淫多怨敵。

15. 妄⾔招誹謗,兩⾆親乖離。粗語聞惡聲,綺語言失信。

16. 貪欲摧所求,嗔恙多恐怖,邪⾒⽣惡執,飲酒⼼狂亂。

17. 不施感貧窮,邪命逢欺誑,驕生卑種族,嫉故少威德。

18. 由忿形貌醜,不問智者愚。此果在人道,先當往惡趣。

19. 諸不善異熟,如前所宣說;一切善業報,翻彼⽽生起。

20. 貪嗔癡及彼,所⽣業不善;無貪嗔癡等,所⽣業是善。

21. 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由善感樂趣,諸⽣中安樂。

22. 當從身語意,遮諸不善法,應常修善⾏,故說此三法。

23. 由此法解脫,地獄鬼傍生,且能得人天,王位圓滿果。

24. 定無量無色,感梵天等樂。略說增上⽣,因果法如是。

25. 諸決定善法,細深智者見,離聞諸異生,⽣怖是佛說。

26. 我無當非有,我所現未無,凡夫聞此畏,智者怖永盡。

27. ⼀切諸衆生,皆是從我執,我所執而有,佛唯利彼說。

28. 說有我我所,勝義中顛倒,由於如實智,不⾒此二故。

29. 我執⽣諸蘊,我執義中妄,如種子本妄,所⽣云何真。

30. 由⾒蘊不實,我執則斷除,我執既斷已,後不起苦蘊。

31. 譬如依淨境,雖現⾃貌影,此影真實性,少分亦非有。

32. 如是依理蘊,雖能起我執,亦如自貌影,全無真實性。

33. 如不依淨鏡,不現自貌影,若不依諸蘊,我執亦如是。

34. 聖者阿難陀,證得如是義,得淨法眼已,爲諸比丘說。

35. 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有生。

36. 三道⽣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爲因。

37. 彼⾃他及俱,三世不見故,即能盡我執,業及⽣亦爾。

38. 如是⾒因果,⽣盡真實性,即不思世間,實有及斷無。

39. 愚⼈若聞此,能盡諸苦法,於無畏處瞋,不知故⽣怖。

40. 涅槃中無彼,汝若不怖畏,此處說無彼,汝何故⽣怖。

41. 解說無我蘊,設許如是者,此處除我蘊,汝云何不喜。

42. 涅槃尚非無,何當是有法。有無執俱盡,當知名涅槃。

43. 略則無見者,謂撥無業果,非福惡趣因,經說名邪見。

44. 略則正見者,謂信有業果,福是業趣因,經說名正見。

45. 由知有無寂,超越福非福,彼離善惡趣,佛說名解脫。

46. 由⾒⽣苦因,遠離於無見,由見滅苦因,亦不許有⾒。

47. 前⽣及俱生,非因實因無,假立與真實,⽣皆不許故。

48. 此有故彼有,如由長有短,此⽣故彼⽣,如由燈有光。

49. 有長故有短,非從⾃性有,如無有燈故,光亦不能⽣。

50. ⾒從因⽣果,此⽣間如是,許從戲論⽣,不成無⾒者。

51. 滅非戲論生,即成真如性,不許非有⾒,離⼆得解脫。

52. 遠處所⾒色,近⾒更明瞭。陽燄設是⽔,云何近不⾒。

53. 猶如諸遠者,⾒世間實有,近者則不⾒,無相如陽燄。

54. 陽燄現似水,其實並非水,如是蘊似我,非我非實有。

55. 計陽燄爲水,是故往彼處,執水後變無,此是愚癡者。

56. 如是如陽燄,謂世間有無,此執即癡闇,有癡不解說。

57. 無⾒墮惡趣,有⾒生善道,如實知正義,不依⼆解脫。

58. 如實正知故,不許有成無,無見者若成,何非有⾒者。

59. 若⾔由破有,義即屬於無,如是由破無,何故不屬有。

60. 諸不許全無,不⾏心亦無,依菩提道故,何說彼墮無。

61. 說我蘊實有,世間數論師,勝論裸形前,試問離有無。

62. 故應知佛法,不死真甘露,離有無甚深,是不共正法。

63. 滅⽣無去來,刹那亦不住,超越三世體,世間豈實有。

64. 由世間涅槃,無實去來往,故彼二真理,何當有差別。

65. 由無有住故,⽣滅非實有,則⽣住滅三,云何有自性。

66. 法若常變異,豈是非刹那,設是無變異,云何轉成餘。

67. ⼀分或一切,盡故成刹那,未⾒不同故,此⼆俱非理。

68. 刹那無不變,云何有故物,恒故非刹那,故物云何成。

69. 刹那有後際,亦應觀初中,三刹那體故,世刹那非住。

70. 初中後三際,如刹那應思,初中後三者,非由⾃他成。

71. 異分故非⼀,無分全非有,⼀無多亦無,有無無也無。

72. 由壞或對治,有亦可變無,有本非有故,壞對治何成。

73. 因此由涅槃,滅世間不成。世間有邊耶?問時佛默然。

74. 如是甚深法,非器前不說。故智者了知,佛是⼀切智。

75. 如是定善法,甚深無執著,諸圓滿佛陀,⼀切智所說。

76. 怖畏無住法,衆⽣深喜住,未越有無邊,諸無智受損。

77. 怖畏非怖處,⾃損亦損他。王莫爲彼損,應當如是⾏。

78. 爲王不受損,故依出世軌,不落二正教,如實而宣說。

79. 超越福非福,甚深解釋義,⾃他怖無住,因此未領納。

80. ⼠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切,何者是⼠夫。

81. ⼠夫六界合,故非有實有,如是⼀一界,合故亦非實。

82. 蘊非我及無,亦非互相依,蘊非薪⽕雜,是故我何有。

83. 三大種非地,非互依非離,餘各亦如是,故⼤如我妄。

84. 地⽔⽕及風,⼀無⾃自性,三無一亦無,⼀無三亦無。

85. 若三無⼀無,⼀無三亦無,各各非⾃有,合豈自性生。

86. 若各各⾃有,無薪何無火,動礙及攝持,⽔風地亦然。

87. 餘無⽕亦無,三⼤何自有,三⼤與緣⽣,亦不應相違。

88. ⼀有⾃自性,如何相待有,⼀無⾃自性,彼豈相待有。

89. 若⼀一無性,⼀有餘亦有,不雜非共住,雜則非各有。

90. 諸⼤非各有,豈各有自相,無各無遍多,⾃相唯世俗。

91. ⾊香及味觸,亦是同此理。眼識與色等,無明業及生。

92. 能作所作作,數相應因果,時與長短等,名有名如是。

93. 地⽔⽕及風,長短粗細性,善等智前滅,是能仁所說。

94. 識不可指出,無邊遍主前,地⽔火及風,住處不可得。

95. 此中長與短,粗細善不善,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滅。

96. 由不知彼故,識未見本有,知彼故識前,後見是寂滅。

97. 此一切⾏法,是識火之薪,由具分別光,燃燒即寂滅。

98. 無知故先計,後了知真如,有既不可得,無云何可得。

99. ⾊體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大何有色,故唯名亦無。

100. 亦應當思惟,受想行及識,如大種及我,故六界無我。

雜說品第二


1. 如剝芭蕉樹,⽀分盡無實,⼠夫析六界,無實亦同彼。

2. ⼀切法無我,是諸佛所說,故爲王抉擇,六界等無我。

3. 如是我無我,實有不可得,是故佛盡遮,我無我二見。

4. 佛說⾒聞等,非實亦非虛,違品亦非有,故彼⼆非實。

5. 如是勝義中,世間離實妄,因此佛不許,有無是實有。

6. 如是⼀切法,全非自性有,佛不記有邊,無邊及二俱。

7. 無量佛過去,未來及現住,度生俱胝數,密意住三世。

8. 盡故住三世,非是增長因,佛如何不記,彼前際有邊。

9. 於異⽣秘密,即彼甚深法,世間如幻化,是佛教甘露。

10. 猶如幻化像,雖現似生滅,然在事實上,無⽣亦無滅。

11. 此爲幻世間,雖現似生滅,然於勝義中,⽣滅皆非有。

12. 譬如幻化像,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

13. 世間如幻化,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

14. 超越三世體,唯名⾔安立,諸法有或無,世間非實有。

15. 佛即由此因,於有邊無邊,二俱四句中,不授記非餘。

16. 此身不淨相,粗及現量境,恒常顯現者,⼼中尚不住。

17. 況正法無住,極細難通達,甚深非現量,⼼豈能易入。

18. 此法甚深故,衆生難悟解,故佛成道時,默然不說法。

19. 若倒知此法,能損諸無智,由如是無見,沉沒不淨坑。

20. 若邪執此義,愚起智者慢,誹謗具粗獷,倒⾸墮無間。

21. 若不善飲食,致招諸衰損,善食獲長壽,無病⽴安樂。

22. 如是倒執著,亦當獲衰損,善知得安樂,及無上菩提。

23. 是故應棄捨,毀謗和無見,爲成諸義利,殷重求正知。

24. 若不知此法,即隨我執轉,⽽集善惡業,致感苦樂趣。

25. 何時若未知,遣除我執法,爾時應殷重,修施戒忍法。

26. 業前思善法,中後亦具法,如此行國王,現後世無損。

27. 由法獲稱樂,現及死無怖,後世樂增長,故應常依法。

28. 法是正規律,由法世間喜;世間喜樂故,現後無欺誑。

29. 若非法定律,世間即憎惡;由世憎惡故,現後不安樂。

30. 無義惡趣道,欺他生劇苦,此等錯亂慧,豈是義利明。

31. 若唯欺誑他,如何具正義?由此百千生,唯成自欺爾。

32. 欲令怨懊惱,捨過依功德,由王得自利,怨敵亦不喜。

33. 布施及愛語,利⾏及同事,以此攝世間,亦攝持正法。

34. 若王說實語,令⽣堅固信。如是說妄語,極能令不信。

35. 無欺是實語,違心非真實,利他是實語,不利則爲妄。

36. 王有諸過失,施明能映蔽,如是由慳吝,能壞彼衆德。

37. 寂靜甚深故,能⽣殊勝敬,由敬具威信,故應修寂靜。

38. 具慧⼼難奪,堅不隨他轉,亦不被欺誑,故王應修慧。

39. 諦施寂靜慧,王具此四法,如四種妙法,爲⼈天讚歎。

40. 直⾔意清淨,慧悲無垢染,與此人作伴,慧法常增長。

41. 說益語者難,聽者亦複難,逆耳知有益,速⾏者更難。

42. 因此雖逆耳,有益宜速行,醫病慈愛我,苦藥亦應服。

43. 命無病王位,恒念是無常,須應具精進,專⼀修正法。

44. 如⾒定當死,死後罪招苦,暫時雖安樂,亦不應作罪。

45. 有時⾒無怖,有時⾒有怖,如於⼀心安,汝何不畏餘。

46. 由酒世間譏,誤事亦耗財,癡迷⾏非事,故應常斷酒。

47. 賭博生貪憂,嗔諂誑掉舉,妄綺惡語因,故應常斷除。

48. 貪愛女人者,多計女身淨,實則思女身,全無⼀毫淨。

49. 口是唾齒垢,諸不淨器具,⿐流濃涕痍,眼出淚眵處。

50. 腹中糞尿聚,及是肺肝器,愚未見不淨,貪著女人身。

51. 有類由不知,貪不淨美瓶,世⼈癡無智,愛女⼈如是。

52. 身境極臭穢,本是離貪因,世人若愛彼,以何引離欲。

53. 猶如豬極貪,屎尿嘔吐器,⼀類愛糞尿,嘔吐處亦爾。

54. 身城是不淨,出⽣之穴孔,愚⼈於彼處,計爲⽣樂因。

55. 汝⾒屎尿等,⼀一爲不淨,於彼合集身,如何⽣悅意。

56. 由精⾎混合,不淨種⼦生,知是不淨身,於此何生貪。

57. 由彼不淨聚,濕⽪所纏裹,若與彼同臥,如同不淨眠。

58. 身⾊好及醜,年⽼或青春,女身皆不淨,汝從何生貪。

59. 糞團雖色美,極新及形好,於彼不應貪,女⾊亦如是。

60. 內腐外皮裹,此腐臭屍體,所現極醜惡,如何未曾見。

61. ⽪非如糞穢,是如衣云者,猶如糞堆⽪,如何能令淨。

62. 糞穢所满瓶,外飾亦應厭,身是不淨體,糞滿何不厭。

63. 若汝厭糞穢,⾹鬘及飲食,本淨令成穢,此身何不厭。

64. 如於自或他,糞穢起厭惡,⾃他不淨身,云何不厭惡?

65. 如女身不淨,汝⾃身亦然。故於內外體,非應離貪耶?

66. 九孔流不淨,⾃雖常浣濯,不知身不淨,對汝說何益。

67. 諸於不淨身,裝飾做讚頌,奇哉謬且愚,奇哉⼠所恥。

68. 無知闇所蔽,衆生多如此,爲欲事興諍,如衆⽝爭糞。

69. 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安樂,如是世欲樂,無欲更安樂。

70. 汝若如是觀,雖未成離欲,然由欲漸薄,於女不起貪。

71. 短壽怖及苦,地獄之主因,由暴惡畋獵,故應常斷殺。

72. 如不淨塗身,惡蛇流毒涎,依誰令有情,⽣怖者暴惡。

73. ⼤雨雲起時,諸農民生喜,如是依誰⼈,有情喜者善。

74. 故應捨非法,不懈依正法。欲自及世間,得無上菩提。

75. 菩提⼼爲本,堅固如山王。⼤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76. ⼤王如欲用,⼤士卅二相,莊嚴汝身者,諸事應諦聽。

77. 善事塔供處,聖者及尊宿,吉祥⼿足輪,莊嚴成轉輪。

78. 王於所受法,常堅固受持,由此當得成,安樂之菩薩。

79. 由布施愛語,利⾏及同事,感吉祥手指,密網連接紋。

80. 由施妙飲食,及極豐盛故,感⼿足柔軟,滿故七處高。

81. 不害救死犯,感身嚴修直,長壽手纖長,⾜跟寬廣等。

82. 闡揚正受法,感吉祥妙色,⾜踝骨不現,毫毛向上嚴。

83. 於明及工業,敬受並授人,感阿勒耶惴,及聰利⼤慧。

84. 若他求己財,不捨誓速施,感臂圓體健,為世間導師。

85. 親友若乖違,正直作和解,感吉祥陰藏,向內⽽隱沒。

86. 施舍宅臥具,舒適且美妙,感純淨無垢,極光滑⾦色。

87. 施無上權位,如理順師長,感⼀孔一⽑,⽩毫莊嚴面。

88. 說和雅愛語,隨順他善說,汝感臂膊圓,上身如獅⼦。

89. 承事諸病⼈,痊感臂頭圓,⾃己安穩住,得最上妙味。

90. 引導順法事,汝頂髻善住,如諾瞿陀樹,縱廣量相等。

91. 由長時宣說,諦實和軟語,王當得舌相,廣長具梵音。

92. 由恒常相續,說諸諦實語,兩頰如獅子,吉祥他難勝。

93. 由恭敬承事,隨順正理行,感齒極潔⽩,整齊平正相。

94. 由長時串習,實語無離間,感齒具四十,整齊且細密。

95. 由無貪嗔癡,慈⼼視有情,得眼青且光,睫順如⽜王。

96. 如是略說因,及三⼗二相,應知彼即是,⼤士獅⼦相。

97. 隨⾏好八十,由慈等流生,余恐文辭繁,故未爲王說。

98. ⼀切轉輪王,雖有此諸相,淨嚴及明顯,不逮佛⼀分。

99. 轉輪王所有,相及隨⾏好,說由於能王,⼀分淨心⽣。

100. 經百俱胝劫,專積諸善根,亦不能出生,佛⼀⽑孔相。

101. ⽇光與熒等,唯少許相同,佛相與輪王,相同亦如是。

攝菩提資糧品第三

1. 從不思議福,出生佛妙相,⼤乘教中說,王應如是聽。

2. 諸獨覺所生,學無學所生,世間所生福,如世間無量。

3. 以此福⼗倍,感一毛孔相,佛一⽑毛孔,與彼福相等。

4. ⽣一切⽑孔,所有諸福德,以彼之百倍,感⼀隨形好。

5. 所有福國王,成⼀隨形好,如是至八十,所⽣福亦爾。

6. 感八十隨好,所有福德聚,此等之百倍,成一大士相。

7. 三⼗二相因,是大福德聚,以此等干倍,感毫如滿月。

8. ⽩毫相福聚,億倍共合集。能感無見頂,救枯之頂相。

9. 如無⾒頂福,百億俱胝倍。當知能感得,具十力法螺。

10. 彼福雖無量,如說與⼗方,世界等無餘,略說爲有量。

11. 由於⾊身因,如世界無量,所以法身因,云何成有量。

12. ⼀切因雖小,能感廣大果,佛具無量因,果有量難思。

13. ⼀切佛⾊身,從福資糧生,⼤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

14. 因此二資糧,即是成佛因,如是應常依,此福德智慧。

15. 由說正理教,令得安慰因,於成菩提福,不應⽣懈怠。

16. 如⼗方空地,⽔火風無邊,如是許具苦,有情亦無邊。

17. 彼無邊有情,菩薩因大悲,從諸苦拔濟,令安住佛位。

18. 彼⼼堅住者,未眠或眠時,從正誓受起,雖有時放逸。

19. 有情無邊故,常積無邊福,由彼無邊因,證佛果不難。

20. 諸住無量時,爲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作無量善法。

21. 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

22. 由無邊福德,及無邊智慧,身心所有苦,迅速得消除。

23. 罪感惡趣身,⽣饑渴等苦,彼止惡修福,他⽣則無苦。

24. 由癡生心苦,貪瞋怖欲等,彼因無依慧,遠離諸心苦。

25. 所有身心苦,不能損惱故,直至世間盡,度⽣如何厭。

26. 有苦時雖短,難忍何況長,無苦而安樂,時無邊何妨。

27. 彼既無身苦,⼼苦云何有,悲愍世間苦,由此長住世。

28. 成佛時雖長,具慧不怯弱,爲盡過德圓,此應常勵力。

29. 貪瞋癡等過,知已應全斷,無貪瞋癡德,知已殷重依。

30. 由貪墮餓鬼,瞋恚感地獄,癡多趣傍生,翻此生人天。

31. 捨過取功德,是增上⽣法,由智盡諸執,是決定善法。

32. 佛像及佛塔,殿堂應廣造,廣設諸臥具,殊勝應具備。

33. 衆寶之所造,佛像極莊嚴,又應善繪畫,坐寶蓮花上。

34. 正法比丘僧,應殷重護持。⾦及寶瓔珞,供佛塔等上。

35. 金銀花金剛,珊瑚及珍珠,帝青吠琉璃,藍寶等供塔。

36. 供養說法師,利養承事等,作諸喜悅事,六法敬依止。

37. 事師及敬聽,服事和問訊,及諸菩薩前,常恭敬供養。

38. 汝莫於外道,恭敬供養禮,無知由彼緣,於有過⽣愛。

39. 能仁經及論,書寫施經紙,諸筆及墨等,亦應先惠施。

40. 於國起學校,聘諸教授事,給田固基業,願增長智因。

41. 爲除⽼幼病,有情之苦惱,醫生剃髮師,給⽥令安居。

42. 造旅舍花園,橋池聚會廳,渠衣食草薪,令諸巧慧作。

43. 於村城伽藍,修建雅亭館。諸缺水道中,應爲置⽔渠。

44. 病無依苦逼,下姓或貧窮,常悲愍攝受,撫育敬彼等。

45. 應時新飲食,啖食穀果等,乞求諸物人,未給不先⽤。

46. 靴傘濾水囊,及拔刺器具,針線與扇等,安置涼亭中。

47. 三果和三辛,酥蜂蜜眼藥,消毒置涼亭,書咒及藥方。

48. 塗身⾜⾸油,嬰兒床及粥,妙瓶⼑斧等,請置涼亭中。

49. 芝麻⽶及穀,飲食糖油汁,淨水灌滿缸,陰涼處佈施。

50. 螞蟻窩穴門,置食物水糖,及諸穀米堆,常令堪信施。

51. 食前與食後,亦常施餓鬼,⽝螞蟻鳥等,隨宜施飲食。

52. 侵害饑謹年,損害和瘟疫,被敵戰敗域,隨世廣攝受。

53. 農夫受苦惱,應給種飲食。殷重蠲賦稅。⽥糧亦減少。

54. 救濟債累者。免稅及減稅。住諸門苦惱,⽽應善解除。

55. ⾃境或他境,群賊須平息。貨潤須平衡,價值令合理。

56. 群臣所稟白,⾃當全了知,有益世人者,一切應常作。

57. 如有利己者,汝當殷重爲,如是利他事,汝應殷重作。

58. 如地⽔火風,藥草林⽊等,於一須臾間,可令他享受。

59. 若⾏七步頃,起⼼捨諸物,菩薩所生福,如虛空無量。

60. 童女身端嚴,賜與諸求者,由此得正法,總持陀羅尼。

61. 釋迦佛往昔,施八萬童女,具⼀切莊嚴,及諸資生具。

62. 種種⾊光華,衣服莊嚴具,⾹鬘受⽤物,愍施諸乞者。

63. 諸缺乏法義,⽣極苦惱者,若立即惠與,無施能勝此。

64. 若於何有益,毒亦可佈施,於他若有損,妙食不應施。

65. 如⼈被蛇咬,說斷指有益,佛說若利他,不樂亦應為。

66. 於正法法師,汝應勝承事。恭敬聽聞法。亦恒⾏法施。

67. 莫愛世間語。應樂出世言。如自生功德,亦應令他生。

68. 聞法無厭足。攝義應分析。於師修供養,常恭敬陳白。

69. 莫讀順世論。遠離諍執慢。自德不讚歎。仇德應宣揚。

70. 莫攻他要害。及不以惡心,舉發他過非。恒應觀己過。

71. 他由何種過,常爲智者責,⾃應斷彼盡,亦應遮止他。

72. 他害莫瞋恚,應念宿業感,爲後不受苦,⾃應離諸過。

73. 不希望報酬,於他作饒益。有苦唯自受,樂與求者共。

74. 雖具天圓滿,亦不應驕傲。窮困如餓鬼,亦不應怯弱。

75. 由說真實語,⾃死失王位,亦應常說彼,不說其他語。

76. 如所說⽽行,誓願應堅持,由此具吉祥,地上成勝量。

77. 汝恒於一切,應善觀察行,由⾒真實義,故不隨他轉。

78. 法⽣王位樂。遍諸⼗世界,大名蓋當⽣。群臣盡敬服。

79. 死緣極衆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死緣,故當常修法。

80. 如此恒修法,⾃與諸世間,心得喜悅者,即以此爲佳。

81. 由法睡時樂,醒時亦安穩。由內無過咎,夢中亦見樂。

82. 虔誠孝⽗母,敬事族姓尊,善受用忍施,軟語無離間。

83. 實順盡壽行,感得天王已,後仍爲天王,故應修彼法。

84. 每⽇三時施,三百罐飲良,不及須臾頃,修慈福⼀分。

85. ⼈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意喜身多樂,無毒刀損害。

86.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87. 若令諸有情,發堅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堅固菩提心。

88. 由信離無暇,由戒生善趣。由修習空性,即得不放逸。

89. 無諂具正念。思惟增聰睿。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

90. 由不障聞法,及⾏法施者,當與佛值遇,所求亦速得。

91. 無貪成法事。無慳增受用。無慢感尊主。忍法獲總持。

92. 由施五精華,乃施無怖畏,諸魔不能侵,具殊勝⼤力。

93. 佛塔供燈鬘,闇處置火炬,燈中施油類,能獲淨天眼。

94. 供養佛塔時,敬獻妙音樂,鍾及螺鼓等,能得淨天耳。

95. 不舉他過失,不說缺支等,常護惜他心,當感他心智。

96. 施履及⾞騎,攙扶羸弱人,乘騎奉師長,智者得神變。

97. 爲法建伽藍,憶念法文義,由淨心施法,故得宿命通。

98. 諸法無自性,如實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諸漏永斷盡。

99. 爲解脫有情,真如智等具,修悲以潤澤,成最勝勝者。

100. 由種種淨願,成佛淨刹土。以寶獻能王,得放無量光。

101. 由此知業果,相應義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

國王規則品第四

1. 難辨忍不忍,故王雖造作,非法或非理,受眾隨者讚。(蔣揚)

忍不忍難知,故王⾏非法,或作非理行,給養者于王,多加讚美故。(仁光)

2. 若對任何人,逆⽿耳亦難說,況于大地王,我比丘何言。(蔣揚)

益無益難覺,若對任何人,逆耳益難說,況于⼤地王,我比丘何言。(仁光)

3. 爲令汝喜悅,及愍衆生故,逆⽿若有益,我⼀定啓白。

4. 佛說對弟子,實柔具義合,悲愍應時言,故今說此語。

5. 堅定若宣說,無瞋諦實語,如滌垢妙水,可聽聞受持。

6. 我爲汝宣說,現後有益者,知已應修行,自他有益事。

7. 由昔施來求,事成若不施,忘恩起貪著,後難獲義利。

8. 如世間路糧,無資不能負,施乞雖不念,後世獲百倍。

9. 願常發⼤心,歡悅作大事,由作廣大業,定感廣大果。

10. ⼤王應當作,劣者難思事,法事三寶依,得名稱吉祥。

11. 若作何法事,他身毛不豎,死後無善譽,王不作爲上。

12. 作諸廣大事,全離驕生喜,諸劣者息慢,至⼀切財盡。

13. 汝棄⼀切物,無主尋去處,唯有如法行,來至汝面前。

14. 先王諸財富,雖屬新王有,然能得先王,法樂名稱否。

15. 有財此世樂,施感他生樂,不用施損失,唯苦何有樂。

16. 臨終諸惡臣,輕汝重新王,諸欲慈愛者,無權不行施。

17. 故在有權時,速捨爲法事,常住死緣中,猶如風中燈。

18. 諸先王所建,法事天廟等,一切善制度,應如昔保護。

19. 彼不害善行,住戒慈新來,實語忍無諍,常處精進行。

20. 盲病劣無依,窮苦缺支節,切勿遮彼等,平等獲飲食。

21. 具法無希求,或住他王境,亦盡力攝受,隨宜善處理。

22. ⼀切法事主,應委精進人,不侵蝕聰智,如法不損傷。

23. 明規具法親,淨貼心不瞋,上姓稟性賢,知恩委大臣。

24. 能捨無貧勇,柔和適當用,堅常不放逸,具法委將軍。

25. 法軌清淨作,識事了經義,如法平柔和,委⽼宿爲首。

26. 王每⽉於彼,聽⼀切收支,聽已即應於,法事作權衡。

27. 汝王位爲法,不求名五欲,因此有勝果,反之果無義。

28. ⼈王現世間,多互相損害,如是汝應聽,政法不相違。

29. 智耆宿上姓,知理能畏罪,善良見重要,汝應常招納。

30. 罰系打罵等,雖屬應執行,汝以悲心潤,恒常賜攝受。

31. 於造極重罪,一切諸有情,王亦應常起,悲愍饒益心。

32. 於造極惡者,尤應起悲心,彼等自受損,⼤士悲愍處。

33. ⼀日或五日,放諸弱⼩囚,餘亦隨所應,勿全不釋放。

34. 汝思不放誰,即⽣非律儀,縱彼非律儀,相續積罪惡。

35. 何時囚未放,爾時剃髮師,沐浴及飲食,醫藥令安樂。

36. 如欲不肖子,成爲可造材,悲心⾏治罰,非瞋非爲財。

37. 極瞋⾏惡人,觀察善知已,不殺不損害,驅擯出境等。

38. 所轄諸境內,派專使視察,恒念不放逸,願作順法事。

39. ⾃於功德處,善施敬承事,廣大隨順⾏,餘亦如理施。

40. 王樹忍陰涼,恭敬花繁盛,善施果廣⼤,民衆鳥來棲。

41. 若王性好施,有威衆亦喜,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42. 若依理觀察,汝王位不失,亦不成非理,離非法成法。

43. 王位從正法,非前世帶來,攜至後世故,不應⾏非法。

44. 王位如貨物,若苦價相傳,則將無成就,願王努⼒行。

45. 王位如貨物,若王價相傳,則應當更換,願王努⼒行。

46. 雖得四洲地,轉輪王安樂,許身及與心,唯此二樂爾。

47. 身所生樂受,僅苦逼變壞,心藥想自性,唯分別而已。

48. 世間一切樂,唯苦逼變壞,及唯分別故,彼樂非真樂。

49. 洲境處及家,乘騎衣臥具,飲食及象馬,女人等受用。

50. 同時⽣樂心,爾時稱彼樂,餘由心不緣,爾時境非境。

51. 眼等五種根,緣五種境時,若無分別執,不只何者樂。

52. 何時⾊等境,爲一根緣知,爾時不緣餘,爾時無境故。

53. 諸根只能緣,過去境行相,意緣起分別,便執爲樂想。

54. 此由某一根,⽽緣某一境,境無根亦無,根無境亦無。

55. 如說依⽗母,後乃有⼦生,如是依眼⾊,後乃說識生。

56. 境唯過及未,不越此二故,彼有根無境,則現亦無境。

57. 如由眼錯亂,妄⾒旋火輪,如是由諸根,緣現境亦爾。

58. 諸根及諸境,許是大種性,大種別無境,此等無實境。

59. 若⼤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和合當無相,其餘如是知。

60. ⼤種二相中,無境合無境,和合境無故,⾊亦無實境。

61. 識受想及行,一切亦如是,別體無境故,勝義中境無。

62. 於苦變壞位,起真樂我慢,如是樂變壞,起真苦我慢。

63. 由於無自性,斷除樂受愛,以及離苦愛,是故見解脫。

64. 由何心能見,依名言中說,無心所無⼼,無境不許俱。

65. 如彼真實性,知衆生無實,如無因之⽕,無住得涅槃。

66. 菩薩亦如此,求圓滿菩提,彼唯由大悲,受⽣至菩提。

67. 如來從大乘,⽰菩薩資糧,於彼愚癡者,極瞋興毀謗。

68. 不知德與失,或想德爲失,或於德起瞋,⽽誹謗大乘。

69. 知損他是過,利他爲功德,仍誹謗大乘,說於德起瞋。

70. 不顧自利故,一味喜利他,大乘德根源,瞋彼遭焚燒。

71. 具信由惡取,另方由瞋恚,具信尚說焚,況餘瞋背者。

72. 醫方中所說,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苦何妨。

73. 諸法意前導,說意爲上首,饒益⼼利他,雖苦豈無益。

74. 作現苦後利,何況爲自他,引廣大利樂,此法是常規。

75. 若捨⼩安樂,能⾒大安樂,願王⾒大樂,⽽捨⼩安樂。

76. 設若不捨彼,醫師爲病癒,⽽給諸苦藥,病減不應嗔。

77. ⾒爲損害者,智者⾒有益,了知總別者,諸論極稱讚。

78. ⼤乘經中說,先具大悲行,及無垢淨慧,有⼼誰謗彼。

79. 於廣⼤甚深,懶惰⼰未修,由癡謗大乘,實爲⾃他怨。

80. 施戒忍進禪,智慧悲爲體,此即是大乘,有何錯誤語。

81. 由戒施利他,進忍⾏⾃利,定慧解脫因,總攝⼤乘義。

82. ⾃他利解脫,總則佛聖教,六度中全有,因此是佛語。

83. 佛說菩提道,福智資糧體,此即是大乘,諸癡盲不忍。

84. 德如虛空量,說佛德無量,因此於佛陀,⼤乘說當忍。

85. 聖者舍利弗,猶不知戒蘊,故佛大功德,無量何不忍。

86. ⼤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應忍許。

87. 空性法身體,若如理觀察,二乘於智者,如何不相等。

88. 如來密意說,非易了知故,說一乘三乘,存置護自身。

89. 由置不造惡,瞋毀集非善,故欲愛自身,不應瞋大乘。

90. 彼⼩乘經中,未說菩薩願,諸行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91. 加持成菩提,故佛未曾說,此義較佛勝,定量更有誰。

92. 加持四聖諦,及順菩提道,共諸聲聞⾏,佛果由何勝。

93. 安住菩提行,彼經未曾說,大乘中說故,智者應受持。

94. 如諸聲明師,先教學字母,如是佛爲他,先說堪忍法。

95. 或者爲遮止,衆罪而說法,或爲成福德,或者依二法。

96. 或二俱不依,分別怖深法,爲修菩提者,說空悲心要。

97. 是故諸智者,應捨憎大乘,爲成辦菩提,尤應起淨信。

98. 由信解大乘,及依彼說行,成無上菩提,兼得⼀切樂。

99. 施戒忍辱法,特爲在家說,大悲心要法,願依教修習。

100. 由世不馴服,王位若乖法,爲法及名稱,汝即應出家。

菩薩共學品第五

1. 複次出家者,初應敬學處,於別解律儀,多聞善抉擇。

2. 次知微細罪,諸事應斷除,所說五十七,應精進了知。

3. 忿令心擾亂,隨彼行名恨,覆謂覆諸惡,惱於惡堅執。

4. 誑謂極虛妄,諂心曲爲性,嫉憂苦他德,慳於捨怖畏。

5. 無慚及無愧,於自他不羞,傲謂不恭敬,怒爲瞋所損。

6. 憍⾼舉放逸,不能修諸善。慢相有七種,當分辨解說。

7. 此中慢相者,劣己劣等等,劣計勝或等,是故名爲慢。

8. 於劣計⼰勝,計己勝同等,如是諸勝慢,是名為過慢。

於劣計⼰己勝,是名爲過慢。(仁光)

9. 於勝而計勝,名爲慢過慢,猶如瘡上疤,有極大過患。

10. 五取蘊本空,於彼等愚昧,計我起執著,故名爲我慢。

11. 未得果計得,故名增上慢。稱讚造惡業,智者知邪慢。

12. 謂我無作爲,輕毀⾃己者,名爲卑劣慢,是略說彼等。

13. 矯爲利敬故,僞現根防護,媚爲利敬故,先說柔軟語。

14. 側⾯求所得,稱讚他財物,⽅便求利故,當⾯譏謗他。

15. 欲以利求利,讚歎先所得。說過即⼀一,說他⼈過失。

16. 無勤不觀察,由病緣意昧。遍貪⾃資具,由貪⽣懈怠。

17. ⾃與他異想,由三毒遮障。若不起作意,於心不觀察。

18. 於隨順法者,懈怠不恭敬。於師非佛想,許是惡異生。

19. 耽著小纏縛,從欲貪⽽生。遍著謂從欲,⽣起⼤纏縛。

20. 貪謂於⼰物,具貪欲之意。耽著他財物,名爲非理貪。

21. 貪所斷女色,讚頌非法貪。惡欲無功德,現德相矯詐。

22. ⼤欲謂極貪,違少欲知足。得欲謂欲他,知⼰具功德。

23. 不忍於損害,及苦等不忍。無規於闍黎,師長事不敬。

24. 教誨⼼不樂,不敬順法語。親眷尋思者,於親起慈貪。

25. 如是於⽅處,⽣愛讚其德。不死尋思者,於死怖不慮。

26. 順了別尋思,欲令他了知,⾃有何德相,爲他作師長。

27. 貪愛他尋思,於他起貪愛。由彼損害心,思利己損他。

28. 不喜無堅固,卻合渾濁意。懶惰無精進,身遲緩懈怠。

29. 變由煩惱緣,令身語變化。不思食過量,令身不安樂。

30. ⼼最下劣性,是說心怯弱。欲貪於五欲,起貪欲希望。

31. 害⼼我伴仇,三時非理疑,損害他⼈⼼,皆從九因起。

32. 身⼼沉重故,離作業昏沉。睡眠掉舉者,身⼼不寂靜。

33. 悔作惡作悔,後生諸憂苦。於諦三寶等,懷⼆心⽇疑。

34. 菩薩應斷除,勤戒尤應斷。已離彼等過,功德等易依。

35. 略說菩薩德,謂佈施持戒,忍辱與精進,靜慮智悲等。

36. 施謂捨⾃財,⼫羅爲益他,忍辱遠離嗔,精進總持善。

37. 禪⼀境無惑,慧抉擇諦理,悲於諸有情,悲愍⼀味慧。

38. 施受⽤戒樂,忍光澤進威。禪寂慧解脫,悲成⼀切義。

39. 此七等無餘,由波羅蜜多,得不思議境,爲世間依怙。

40. 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說菩薩⼗地。

41. 彼等初歡喜,菩薩歡喜故,三結永斷除,⽣如來種姓。

42. 彼所感異熟,施度極殊勝,能動百世界,作閻浮提王。

43. 第二名離垢,身語意十業,清淨無垢故,任運住彼等。

44. 此所感異熟,戒度極殊勝,作吉祥七寶,利⽣轉輪王。

斷除有情之,邪律成智者。(在其他藏⽂文版本多加這兩句)

45. 三地名發光,智放寂靜燄,起靜慮神通,永盡貪瞋故。

46. 此所感異熟,忍辱行殊勝,作帝釋天王,能遣諸欲貪。

47. 第四名燄慧,發正智燄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習故。

48. 此所感異熟,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薩迦耶見等。

49. 第五極難勝,諸魔難勝故,善知聖諦等,微細深義故。

50. 此所感異熟,作睹史天王,能破諸外道,煩惱惡見處。

51. 第六名現前,佛法現前故,由修止觀⼒,得滅及增廣。

52. 此所感異熟,作化樂天王,聲聞不能奪,能滅諸我慢。

53. 第七名遠行,由數遠行故,刹那刹那中,能趣入滅定。

54. 此所感異熟,作⾃在天王,現證聖諦故,爲勝阿闍黎。

55. 第八童真地,不動無分別,不動身語意,⾏境不思議。

56. 此所感異熟,千主⼤梵王,抉擇諸法義,聲緣不能奪。

57. 九地名善慧,如王太子位,得無礙智解,故此名善慧。

58. 此所感異熟,⼆千主梵王,有情心所問,羅漢等無奪。

59. 第⼗名法雲,降正法雨故,菩薩得諸佛,光明灌頂故。

60. 此所感異熟,爲淨居天王,無量智境主,殊勝⼤自在。

61. 如是彼等十,菩薩十地說。佛地於彼異,廣⼤不可量,

62. 此處但略說,與⼗力相應。彼⼒又⼀一,如衆生無量,

63. 諸佛德無量,如⽅隅虛空,及地⽔火風,僅略說彼相。

64. 若佛因僅此,則不⾒無量,於佛德無量,難⽣決定信。

65. 在佛像塔前,或餘處亦可,於此⼆十頌,⼀日三時誦。

66. 於諸佛正法,僧衆及菩薩,恭敬皈依已,頂禮堪供者。

67. 消滅諸罪業,廣修衆福德,諸有情福善,⼀切皆隨喜。

68. 我頂禮合掌,請轉妙法輪,直至有衆⽣,諸佛久住世。

69. 我以所作福,已作及未作,願⼀切有情,皆發菩提心。

70. 願有情無垢,根圓離無暇,正⾏得自在,正命悉具足。

71. 願諸有情等,⼿中具財寶,諸資具無量,盡⽣死無竭。

72. 願⼀切女人,恆爲勝丈夫,一切有情明,戒足願成就。

73. 願有情妙願,端形大威光,見者悅無病,得⼤力長壽。

74. 成⽅便善巧,願諸苦解脫,安住三寶中,佛法財具足。

75. 修慈悲歡喜,離惑住等捨,施戒忍精進,靜慮慧莊嚴。

76. 諸資糧圓滿,相好極顯明,不思議十地,願不斷進⾏。

77. 我亦以彼德,及餘⽽莊嚴,遠離一切過,於有情勝慈。

78. 有情意所求,諸善修圓滿,願恒常斷除,諸衆⽣苦惱。

79. 諸世間異生,爲怖所懊惱,願但聞我名,遠離大恐懼。

80. ⾒念聞我名,諸異生淨信,離錯住真實,定圓滿菩提。

81. 願⼀切⽣中,五神通隨行,願於諸有情,恒常作利樂。

82. 諸世間異生,欲作衆罪業,願彼等無損,恒時頓遮止。

*83. 如地⽔火風,藥及曠野樹,願衆生恒常,隨意⽽受用。

*84. 於⽣如愛命,隨彼極愛我,衆罪咸歸我,我善施衆生。

*85. 何時有有情,未得解脫者,我雖得菩提,誓願住三有。

86. 上所說福德,設彼有形體,恒河沙世界,亦不能容受。

87. 彼是世尊說,此中亦有因,饒益衆生界,無量者同彼。

88. 如是我爲汝,總攝說是法,汝如愛護身,恒常作愛護。

89. 爲愛彼法義,即是愛己身,若欲益所愛,彼由法能成。

90. 如我依止法,依如法修行,如修行依慧,如慧依智者。

91. 清淨慈具慧,由辯說饒益,誰懷疑衰損,彼必失⾃利。

92. 清淨慈具慧,具信說饒益,祈求吾怙主,慈憫調伏吾。

93. 善知識德相,略攝應了知,知⾜具悲戒,有斷煩惱慧。

94. 彼若教誨汝,汝應知恭敬。法規圓滿修,當得殊勝果。

95. 衆⽣諦軟語,安詳嚴可畏,有理不輕毀,⾃在應善說。

96. 調伏離隨眠,威嚴心寂靜,無掉亦無怠,無諂決定作。

97. 決定如滿月,光輝如秋日,淵深如大海,堅固如山行。

98. 解脫諸過患,以衆德莊嚴,諸有情受用,一切智願修。

99. 此法不唯獨,專爲國王說,亦爲餘衆⽣,隨應饒益說。

100. 令⾃及他等,成正等菩提,國王對此論,應⽇日思惟。

101. 具戒敬上師,忍辱無嫉妒,離慳不希求,利他財具足。

102. 饒益貧乏者,勝非勝持捨,正法常住持,求無上菩提。

孔雀明王法相


孔雀明王心咒

ཨོཾ་མཧཱ་མཱ་ཡཱུ་རཱི་བཱིདྱ་ར་ཛྙི་ཧཱུཾ་ཧཱུཾ་ཕཊ་ཕཊ།

嗡 瑪哈嘛優裡 必雅日阿扎 吽吽 呸呸

Om Maha Mayuri Biyaraza Hum Hum Phe Phe

孔雀明王咒音頻


https://soundcloud.com/e-dalai/fn0szx84hdff


空性中,པཾ (磅嘛 Pam) 字轉為蓮花,

( A) 字轉為月輪。

自生月輪上的綠色 མཾ (嘛嘛 Mam) 字完全轉為薄伽梵母孔雀明王,

身色為綠,三面六臂,每尊面相皆具三隻眼。

面色為:中綠、右黑、左白。

右三手各持孔雀尾翎、箭、勝施妙印;

左三手各持寶拂、弓、三摩地手印,手印之中握有寶瓶。

少年之相,極為莊嚴,種種寶飾,披天人衣,半跏趺姿,月輪莊嚴於身後,不空成就佛安住於頂。


今於怙主前 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 普願皆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