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法王如意寶

懷念祈禱法王如意寶


稍許信心之悲歌

龍欽寧提

想念您,上師

無畏自在講辯著之藏

圓滿具足三學之功德

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心向于佛法乃上師恩

于法生歡喜乃上師恩

不失法形象亦上師恩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一生成佛修道之關要

並非持戒智慧與精進

一定僅是于師之敬信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精勤修法絲毫雖未行

于具證師信心之緣起

心意與本尊無二無別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惡人屠夫妓女犯戒者

不成其餘諸乘之所化

然依敬信解脫成就多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空行密藏傳承八大車1

一切共同所有秘密要

唯依靠于上師瑜伽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若未安住敬通道根本

一生縱然護持清淨戒

心相續未超勝凡庸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三傳上師加持若未入

雖然精通顯密諸學處

無有義傳證悟傾注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未生定解上師即本尊

雖誦眾多億數之心咒

此生不得殊勝悉地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若未伴隨信心之友伴

雖然識別心性本來面

無偏證悟妙力不增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若未了知上師即是佛

雖行眾多禮供建依善2

一生不至本初佛地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美名為諸大地之頂嚴

若未再再感念上師恩

未入清淨佛法之道故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惡緣降臨墮落於險地

不知療愈於信之溫室

悲傷愁苦失望不能消

祈禱具德上師勝引尊

此次自己若不行自欺

與佛無別上師大悲攝

心之寄託威固比山堅

汝知汝知大恩上師知

於紛亂夢境之中等待

一再見汝尊顏之子吾

任何苦樂別無指望處

汝知汝知如意寶師知

聞思雖廣成就修證乏

修證雖高學法卻微少

思已當念學修二具之

二勝六嚴無別之上師

不思教眾卻求自寂滅3

相續未熟卻去行他利

思已當念二利任運成

圓滿佛陀一般上師尊

善持律儀于密信心弱

入勝密乘於律恭敬松

思已當念三戒金剛持

潔白蓮花一般之上師

攝僧徒已居士法緣斷

攝居士已智者子弟無

思已當念于四眾眷屬

普遍利益如月上師尊

雖通經教未聞伏藏法

伏藏雖多無經教傳承

思已當念教藏皆具備

如意妙瓶一般上師尊

善持自宗而破斥他宗

修學他宗舍自宗法緣

思已當念一切聖教友

瞻洲明日一般上師尊

美名遠揚相續無修證

證悟雖高事業名聲微

思已當念自在攝三界

轉輪聖王一般上師尊

善修佛法不精通世間

精通世間于法修行乏

思已當念圓滿具二規

如意妙瓶一般上師尊

加持驗相有或無皆可

成就緣分得不得亦佳

所有計劃皆依於您啊

行於何路吾終不後悔

樂時思此為師之加持

唱起廣闊道歌而祈禱

利樂回向眾生而祈禱

生起慈心悲心祈加持

苦時知此消業之成就

增上修行之力而祈禱

思維輪回痛苦而祈禱

生起厭離出離祈加持

一切生次觀修念咒數4

僅僅是以敬信祈禱師

閉氣四釘關要攝於一

諸現現為本尊祈加持

明淨杭(ཧཾ)字大樂上師心

敬信絕地敦請大悲中5

與處境空行助伴一同

圓滿樂空妙力祈加持

依靠詞句不證真實義

努力纏縛觀修亦不行

不需修改取捨戲論而

日夜觀修相融祈加持

從今遇怙主汝笑顏時

如同前輩大德之傳記

平凡人之顯相不出現

願見超勝本尊祈加持


因此從今乃至世世中

怙主汝以歡喜而攝受

于壽於法障礙皆不現

心意融合一味祈加持


如是作於心中已久並已誦持

自己次第而說時由充塔蔣羅記錄成文

善哉!


堪布齊美仁增作

德蘭根迥譯

備註:

1. 八大車:此大車為車軌之意,如龍樹菩薩的甚深見派和彌勒菩薩的廣大行派二大車。

2. 建依:建造三寶所依。

3. 教眾:此處教眾指聖教與眾生。

4. 生次:生起次第。

5. 絕地:絕地火,圓滿次第修法。

人生的方向盤

莫捨己道,勿擾他心

那一年,冬天是那麼的冷。

那一天,法王從成都打來電話,讓所有人都集中起來,要說話給大家聽。剛開始,法王講了很多關於清淨戒律、聞思修行、利益他眾的教言。電話裡法王的精神似乎還很好,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著聖者的開示。

最後,法王總結道:「莫捨已道,勿擾他心」。並進一步解釋:「以後不要捨棄自己的道,而且也不要擾亂他人的心,不管你們依止我多少年,這是我最終的教言。」

這八個字,是法王在藏曆116日說的,西曆應該是20031229日。

藏曆1115日,法王示現圓寂。


時至今日,弟子們前赴後繼追隨著法王如意寶的腳步,踐行著法王的偉大教言,在解脫利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在法王圓寂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再次學習這句珍貴的教言,感受法王宏大深厚的慈悲和智慧。


這八個字應該是法王一生當中給大家留下來的最深、最妙、最有加持力的一個偈頌。

那這句話怎麼解釋呢?

它有很多的解釋方法。


教言總義:涵蓋別解脫道和大乘道


如果從總義上解釋的話,「莫捨己道」實際上是講別解脫道。別解脫道行者主要就是守持清淨的戒律,維護自己的道,並不會捨棄。雖然他沒有利益眾生的心,但是他自己一定會入一個非常珍貴的道,繼續修持,最後獲得解脫。


後一句講到大乘道。大乘道對自己的解脫並不是很重視,就是不擾亂、不傷害眾生,不擾亂別人的心。在菩薩乘來講的話,所有的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哪怕斜眼以視,在菩薩戒當中也是嚴格遮止的。所以,第二句講的應該是大乘所有的見修行果的要訣。


從世間的字面上解釋,「莫捨己道」裡面的這個「道」,與藏文相對應的話,有本質、本分的意思,也有自己的道德的意思。

這個「」有多種含義:

不要捨棄你自己的本分,

不要捨棄你自己的本質,

不要捨棄你自己的道德,

不要捨棄你自己的修道。

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解釋,總之就是不要捨棄自己的道。


其實「」可以叫做一種思想體系,比如說孔孟之道、儒教之道。這時,「」實際上指的是一個宗教或者一種文化,它的思想載體、思想體系叫做「道」。我們說不要捨棄自己的「道」,作為一個佛教徒,自己的思想體系、佛陀的見修行果就是道,這種思想和道德,不能捨棄。


「勿擾他心」這個「擾」字裡有擾亂、擾害、損害、殺害的意思,如果說重一點,就是殺害、傷害;如果用比較簡單的意思來解釋,那就是不要擾亂別人的心。

從其他角度也可以去理解「莫捨已道」


如果把「道」解釋為道德,那麼「道」有合理性的含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它是一種合理的道德,即不要捨棄自己合理的道行,合理的行為。


其實這個「道」也有方向的意思,也有道路的意思,也有道德的意思,還有一種意思叫規律,比如《易經》當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就是說,陰陽在道教和儒教當中,是一種規律,是一種道。這種「道」,我們最好不要捨棄,如果我們把這個規律捨棄的話,則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還有,孩子捨棄了自己的道,父母也捨棄了自己的道。現在很多父母根本不想養孩子,不關心孩子學知識,而是整天鬧離婚,整天搞很多非法的行為。這些都是已經捨棄了自己的道。


法王這個教言裡面有很深的意義。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領導,還是老年人、年輕人等等,什麼樣的人,都最好不要捨棄自己的道: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規律,自己的行為,自己的道德,自己的整個修行……現在很多修行人捨棄自己的道。道教有道教的修道,佛教有佛教的修道,但很多修道的人不好好地修行,整天都是為了名聲、利益、錢財……這樣非常非常地可怕。

從菩提心的角度,剖析「勿擾他心」


除了不捨棄自己的道,我們還要利益別人。這是我們大乘佛教真正最精髓的菩提心。如果講得高一點的話,它完全是菩提心。因為菩提心不害任何眾生,不管說話、行為,還是在心裡作意,都要做饒益有情的事情,而不做損害有情的事情。所以,在菩薩道當中,我們應盡心盡力地利益別人,哪怕用眼睛看別人的時候,不是怒視、斜視或者不顧一切的眼神;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要說傷人的語言。


對任何人而言,都最好不要真正擾亂別人的心,我們一生當中能做到這點的話,確實是「阿彌陀佛」。


「勿擾他心」,這裡的「他」,並不僅僅指的是人,而是所有的眾生。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儘量不擾亂、不損害任何生存在我們同一個地球上的所有的眾生,他們同樣有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生命同樣珍貴,因此我們最好不要擾亂他們的心。


——《莫捨已道,勿擾他心》


尤其,在當下這個時候,我們可能面對當今社會的各種資訊,各種狀況的發生。未來大的環境可能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在這個時候,希望我們的佛教徒,修行人,應該要牢牢地記住法王如意寶的兩句話,「莫捨己道,勿擾他心」。這應該是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留下的特殊珍貴的教言。


在任何時候,「莫捨己道」,作為修行人,是居士的話,居士的道不要捨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道不要捨棄。同時,遇到任何時候,不要做傷害他人的事情 。這個當中,一切一切都具足了。


包括你自己,因為你如果捨棄了自己的道,會為今生來世會帶來不快樂的事情,如果傷害了他人,那也是不會有幸福的。


所以,我們佛教徒,平時一定要記住法王如意寶的兩句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這樣的話,心裡也會踏實,也會很安全的,沒有什麼的。


在特殊的時代當中,也要懂得全世界的形勢。法王如意寶一生中說過,我們要如理如法地修行,不參與政治,不參與斂財。這是法王著重強調的,作為傳承弟子不會明顯地明知故犯。但為了保護自身,也可以觀察觀察 。

——《三十五佛懺悔文》


所以,法王臨終的這八個字,相當於一個方向盤,我們個人的人生以後儘量都往「不要捨棄自己的道,不要擾亂別人的心」這個方向去,修行的方向也是這個。

——《莫捨已道,勿擾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