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20180809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21L6~P127L7

P121L6

午二、顯示得圓滿輕安已,成辦奢摩他之理分二:

一、介紹「輕安」,並說明生起輕安的方式。

二、說明獲得圓滿輕安之後,成辦奢摩他的方法。初中分七:

一、介紹「輕安」。

若爾,獲得輕安之理為何?得輕安已,成辦奢摩他之理又為何?此中輕安,

《集論》云:「何為輕安?為斷身、心粗重之續流故,令其身、心堪能,去除一切障礙為業。」

既然成辦奢摩他的關鍵在於能否獲得輕安,那要如何獲得輕安?獲得輕安之後,又要如何才能成辦奢摩他呢?首先,宗大師引了《集論》中的一段文來解釋何謂「輕安」。

P121LL1

二、《集論》的文義。

身、心之粗重者,謂己無法隨欲役使身、心行善;彼之對治身、心輕安,遠離身、心二種粗重,故能役使身、心行善。又煩惱品所攝之身粗重,能障樂斷煩惱;欲起功用斷煩惱時,能離身沉重等不堪能性,令身輕快,是「身堪能」。如是煩惱品所攝之心粗重,能障樂斷煩惱;欲起功用斷煩惱時,能令其心遠離不喜住善所緣,心於所緣無障礙轉,是「心堪能」。

輕安的相反詞是「粗重」,粗重也分身心兩種粗重。我們在行善時,身體會感到疲勞,內心會感到倦怠,導致行善難以持之以恆、無法隨心所欲的狀態,稱為粗重。若以輕安對治粗重,就能在行善時感到身心輕鬆自在。

身、心粗重和煩惱類似,都會對於修行造成負面的影響。當我們有心想要斷除煩惱時,身、心粗重就會成為阻礙,使得我們在過程中感到身體沉重、內心不喜修善;透由身、心輕安,能讓身體在行善時保持輕盈,心也能長時歡喜安住於善所緣,堪修善法,所以身、心輕安又稱為「身、心堪能」。

P122LL3

三、依據。

安慧論師云:「身堪能者,由此能令其身作事輕快;心堪能者,則是正作意時,能令其心舒適、輕鬆之因,為心所法,勝出餘者,若能具此,心於所緣無障礙轉,故名心堪能也。」總之,若得輕安,欲起功用斷煩惱時,能滅如行難行所生身心畏怯、難轉之不堪能,身、心皆成極調柔性。《聲聞地》說身、心如此圓滿堪能,是從初得定時即獲少分,漸次增長,最終成為輕安與一心專注之奢摩他;又此於初極細微故,難以察覺,後乃易知。

對此,安慧論師提到:身堪能(身輕安)能使行者在修善時身體常保輕盈、不易疲倦;而心堪能(心輕安),則能促使心緣善所緣時感到舒適、輕鬆,本質屬於心所,由於這種輕安必須透由長時修學才能生起,相較於與一般善心相應的輕安更為殊勝,若能生起此心,就能任運安住於善所緣,所以又稱為心堪能。總之,如果獲得輕安,一旦想要斷除煩惱,就能避免像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身心感到畏縮、緊張的情形,得以隨心所欲地掌控身心,不受任何阻礙。

《聲聞地》中提到:最初在修三摩地時,由於心向內攝,所以身心會比往常更為柔軟、自在,這是獲得身、心堪能最初的徵兆;但因初期的力量微弱,所以不易察覺,之後隨著定力日趨堅固,身心的堪能性也會逐漸提升,最終成為身、心輕安,並且藉此成辦奢摩他。

P123LL1

四、兩種輕安中最初先生起心輕安。

將生眾相圓滿、易察覺之輕安,其前兆者:勤修三摩地之補特伽羅,於其頂上略感沉重,然非不安樂之重相;生此隨即遠離能障樂斷煩惱之心粗重,並先生起彼之對治心輕安。《聲聞地》云:「不久將生明顯、易察心一境性及身心輕安之前兆,於其頂上略感沉重,然非損惱之相;生此即滅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所攝之心粗重,亦能生起彼之對治心堪能及心輕安。」

身心兩種輕安當中,最初會先生起「心輕安」。透由長時修學三摩地後,即將生起既圓滿又易察覺的輕安前,會有什麼前兆呢?此時勤修三摩地的行者會覺得頭頂有點沉重,就像剃光頭後將手掌放在頭頂時,有點重量卻又十分溫暖的感覺,當下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當這種感覺產生之後,就能立刻遠離不想斷除煩惱的心粗重,生起心輕安。

P124LL5

五、從心輕安引發身輕安。

次依所生心堪能之輕安力,令氣行於身中,此即引發身輕安之因。此氣遍行 全身之時,其身遠離身之粗重,並生能對治身粗重之身輕安;又此遍布全身,次由堪能氣力,見似盈滿。《聲聞地》云:「由生彼故,能生相順之身輕安,諸氣大種行於身中,彼等行於身時,其身遠離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所攝之身粗重;彼之對治身輕安者,遍布全身,見似盈滿。」

生起心輕安後,心會變得非常柔和、易於掌控,藉此能使身體中的氣也變得格外柔順,而柔順的氣正是引發身輕安的主因。當這股氣遍布全身時,便能排除身體原本不堪修善的粗重性,產生身輕安;此時,行者也能清楚感受到這股氣均勻地流向身體每個部位,頓時感到身體輕盈自在。

在經典中,時常提到「風心同轉」的概念,也就是心的運轉必須借助風(或稱氣)的力量,猶如騎士與所騎乘的馬,兩者關係密切:當心情平靜時,氣會變得柔順;相反的,當心情暴躁時,氣也會變得粗暴。這個觀點與此處所提到「由心輕安引發身輕安」的道理相同。

近來,科學家們也以實驗證明心念對身體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但依舊難以精確地分析出心與氣之間的關聯性;有些醫生甚至不了解心情的起伏會影響氣的流動、氣又會導致身體的各種症狀,而將病情的根源完全歸咎於五臟六腑等器官或神經、血管等組織上,當透由儀器無法檢測出問題時,就會判定病人沒有生病,還要病人放輕鬆、別想太多……但實際上病人確實很不舒服,這就代表他的體內應該還有其他無法用儀器檢測出來的病因,而這當中就包含了情緒與氣的流動。

P126

六、兩種輕安的差別。

此中,身輕安者,是身體中極悅意觸,而非心所。安慧論師云:「應知歡喜

所攝身之妙觸是身輕安,因經中說『若意歡喜,身則輕安』。」

身心兩種輕安的差別在於:心輕安是心法,而且是心法中的心所法;身輕安則是色法,屬於色、聲、香、味、觸中的觸,所以兩者的本質是相違的。在此的「觸」,並非平時我們用手所能觸及的對境(外觸),而是身體中的內觸,屬悅意境,並非心所。對此,安慧論師也說:透由心輕安所引發體內悅意的觸是身輕安,因為經典中說「若意歡喜,身則輕安」。

P126L9

七、身心輕安的兩種樂中,先生起身輕安的樂。

此身輕安最初生時,由氣之力,身中引發極大安樂,依此其心亦生勝妙喜樂。

獲得身輕安後,由於柔順的氣遍及全身,身體會感到極大的安樂,這種安樂是與根識相應的樂受,又稱為「身輕安的樂」;以此樂受作為等無間緣,內心進而生起殊勝的喜樂,這種喜樂則是與意識相應的樂受,又稱為「心輕安的樂」。因此,兩種輕安中最初先生起心輕安,再生起身輕安;兩種樂中,則是先生起身輕安的樂,之後再生起心輕安的樂。

平時,經論中將「受」分成樂受、苦受及捨受三種;假使以更仔細的方式來分類,其中的「樂受」又可分為安樂及喜樂兩種。這兩種樂有何差別呢?所謂的「安樂」,是指與根識相應的樂,也就是生理上的快樂;而「喜樂」,則是指與意識相應的樂,也就是心理上的快樂。其實,平常我們也經常使用包含「安」和「喜」這兩個字的詞彙來描述身心上的快樂,例如:當在敘述我很平安、我已安全抵達目的地時,主要是強調身體平安無事;當內心感到愉悅時,則會用喜悅、歡喜等字眼來形容。

P127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