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20171228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29 精進度
既為利他求菩提 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 著精進鎧求加持
P45LL2
未二、住所緣時應如何行分二:
申一、明辨其心住何所緣。
申二、心於所緣如何安住之理。
介紹完三摩地的功德,並對修三摩地產生興趣之後,宗大師接著提到三摩地的所緣,以及心要如何安住於所緣的道理。
P46L3
申一、明辨其心住何所緣分二:
酉一、總所緣之論述。
酉二、明辨此處之所緣。
酉一、總所緣之論述分二:
戌一、明示所緣。
戌二、顯示何種補特伽羅應緣何境。
P46L8
戌一、明示所緣分二:
一、介紹「所緣的類別」。
佛世尊說瑜伽師有四種所緣:
一、「周遍所緣」有四,一心不思擇而住與二 思擇之二種所緣。三如所有及盡所有之事邊際性。由前二種修習之理,緣如所有、 盡所有義而修,得轉變時,即是四成辦所作。
二、「淨行所緣」有五,於前世中,多起貪欲、瞋恚、愚癡、我慢、分別;其對治法,如其次第,修一不淨觀、二慈心、 三緣起、四界之類別、五氣息出入為其所緣。
三、「善巧所緣」亦有五種,善巧一蘊、 二界、三處、四十二緣起、五合理非理。
四、「淨惑所緣」有二,一上下地之粗靜行相、 二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
維基百科
在《雜阿含經》中
有「阿那波那念相應」的一個獨立章節,顯示「阿那波那念」的重要性。「阿那波那念」漢譯作「入出息念」,是直接觀察呼吸的入與出,經由觀察入出息,可以依次悟入諸蘊、悟入緣起、悟入聖諦以及十六勝行,故此方法為釋尊所重視。
提到「所緣」,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到瑜伽師的四種所緣:
一、周遍所緣。二、淨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淨惑所緣。
「周遍所緣」可以分為四種:
一、心不思擇而住所緣無分別的影像,是指在不觀察的情況下所趣入的所緣,又稱為「奢摩他之所緣」。
二、思擇所緣有分別的影像,是指在觀察的情況下所趣入的所緣,又稱為「毗婆舍那之所緣」。以上兩者是以心趣入境的方式來區分。
三、事邊際性,其中包含如所有與盡所有兩 種法類,等同涵蓋萬法;這是以所趣入的境來安立。
四、成辦所作,以不思擇或思擇兩種方式之一,緣著如所有或盡所有中任何一法而修,就能成辦奢摩他或毗婆舍那;這是從所成辦的果來安立。
「淨行所緣」:假使煩惱過於熾盛,即便有心修奢摩他也難以成就,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某種煩惱特別強烈,就要針對那種煩惱,以適當的方法加以調整。這可約略分為五種:
一、如果在過去生時常串習貪欲,今生的貪欲就會相對強烈,此時應以不淨相為所緣,修不淨觀;
二、假如瞋恚強烈,應該修學慈悲;
三、愚癡者應修緣起;
四、我慢重者應修界的類別;
五、易散亂者則應修習數息。
「善巧所緣」也有五種:通達一蘊、二界、三處、四十二緣起、五合理非理,由善業感得樂果是合理的,由惡業感得樂果是不合理的。
「淨惑所緣」分為兩種:
一、上下地之粗靜行相;
二、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
透由思維上、下地的功過差別,便能暫時調伏心中明顯的煩惱;深入探索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則能連根剷除一切煩惱。
P48L5
二、這些所緣各自都具有特殊的目的。
其中「淨行所緣」,易滅多起貪等者之貪等煩惱,依此易得妙三摩地,故是殊勝所緣;「善巧所緣」,能破不屬彼等諸法之補特伽羅我,此與引生通達無我毗婆舍那相隨順故,是奢摩他之善所緣;「淨惑所緣」,能成總煩惱之對治,故為義大;「周遍所緣」,非離前述彼等所緣而有。是故,應依具殊勝義之奢摩他所緣而修妙三摩地;若以石、木等物為所緣境而修三摩地者,是顯不知三摩地之所緣論述。
以上所介紹的四種所緣當中,透由「淨行所緣」能降低行者心中貪欲等強烈的煩惱,讓心趨於平靜,進而更容易獲得三摩地,所以是殊勝的所緣;通達蘊、界、處等內涵後,能了解「我」是在蘊、界、處之上由心假立而成,由此可知在蘊、界、處之外,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這對於將來引生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有直接的幫助,所以「善巧所緣」是修奢摩他時的善所緣;修學「淨惑所緣」,能夠暫時調伏甚至徹底根除煩惱,對於追求解脫的行者來說,意義深遠;「周遍所緣」則是將之前的內涵完整統攝起來,而非獨立在前面三種所緣之外。
因此,在修三摩地時,除了設法保持專注之外,應該選擇對於其他修行也有實質利益的所緣,這樣才能產生一舉兩得的效果;如果是以石頭、樹木等為所緣來修三摩地,雖然藉此也能生起奢摩他,但是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利益,反而突顯出自己並不了解相關內涵的缺失。
P49L8
戌二、顯示何種補特伽羅應緣何境分二:
一、何種補特伽羅應緣何種對境。
若是貪欲熾盛至分別熾盛之補特伽羅,應如《頡隸伐多請問經》中所說,依次各修不淨觀至氣息出入為所緣境;若是中等或煩惱力弱之補特伽羅,則於前說諸所緣中,喜修何者,於彼攝心,無有一定。
在上述的眾多所緣當中,應以何者作為修三摩地時的所緣呢?假使貪欲或瞋恚等煩惱特別強猛的人,應如《頡隸伐多請問經》中所說,各別修學不淨觀或慈悲等所緣;如果煩惱的力量不及前者或其力量微弱,此時可從前述的所緣中,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適當的所緣來收攝自心,沒有特定的所緣。
P50L2
二、貪等煩惱力量大小的差別。
此中,貪欲等五熾盛之人,於前世中串習貪欲等五,故於微小貪等五境,亦生長時貪等煩惱;中等之人,於前世中雖不串習貪等,然因未視彼為過患,故於彼等之境雖不生起熾盛、長時貪等之心,然非不生;煩惱力弱之人,於前世中不習貪等,並視彼為過患,故於巨大、眾多貪等五境徐起貪等,於中、小境則全不生。又貪等五熾盛之人歷經長時;中等之人非極長時;煩惱力弱之人速能成辦住心。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判斷自心煩惱的強弱呢?貪等煩惱強猛的人,由於過去生中長時串習貪等煩惱,所以即便只是遇到非常微小的對境,依舊會產生強烈的煩惱,甚至久久無法平息;煩惱中等的人,過去雖然不常串習貪等煩惱,但也未將煩惱視為過患並加以對治,所以在面對同樣的對境時,即使現起的煩惱不像前者那麼強烈,時間也較短暫,但不表示不會生起煩惱;煩惱微弱的人,不僅在過去生不常串習貪等煩惱,並將煩惱視為過患、加以對治,所以只有在面對強大且眾多的貪等對境時,才會緩慢地生起貪等煩惱,遇到中等或微小的對境時,並不會產生煩惱。當煩惱的力量越弱,成辦奢摩他的速度就越快。
P51L2
酉二、明辨此處之所緣分八:
一、總說。
此處應依何種所緣修奢摩他?各補特伽羅之所緣,如前已說;分別熾盛之人,修習氣息尤為切要。
從總體的角度介紹完奢摩他的所緣之後,在此所要強調的所緣又是什麼呢?假使煩惱熾盛,應該針對特定的煩惱加以對治;過於散亂的人,則應該以修「數息」為主。
P51LL7
二、很多經論都有提到緣如來身修三摩地的方法。
又《修次論》中、下二篇,依循《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與《三摩地王經》而說緣如來身修三摩地;覺賢論師亦說應緣佛身修三摩地,此於《道炬論釋》有引。
如果煩惱不是特別強烈,在《修次論》的中、下二篇中,以《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與《三摩地王經》為依據,說到可緣如來身修三摩地;對此,覺賢論師也提出了相同的主張。
P52L1
三、以佛身作為所緣境的意義殊勝。
緣佛身而攝持心者,是隨念佛,故能引生無量福德;若其行相清晰、堅固,則成禮敬、供養、發願等集資糧田,及懺悔、防護等淨障礙田,故以彼為所緣最為殊勝;臨命終時,有不退失隨念佛等功德;若修密道,則有於修本尊瑜伽尤為殊勝等諸大義。
為何在眾多所緣當中要特別強調「佛身」呢?首先,將佛身作為修學三摩地的所緣,可以同時觀想佛的相好莊嚴等功德,藉此累積無量的福德;並在反覆觀想之後,當心中所呈現的佛身影像日趨清晰、堅固時,將可成為禮敬、供養、懺悔等集資淨障的大福田;再者,由於平時不斷地串習,所以在臨終時易於憶念諸佛、生起皈依、遠離恐懼;此外,對於將來修密法時觀修本尊瑜伽的幫助極大。因此,不管是從顯教或密教的角度來看,以佛身作為修學三摩地的所緣,都有相當大的利益。
P52LL3
四、對於何種佛身、如何觀想。
如《三摩地王經》云:「如黃金色身,莊嚴世間怙,應於彼所緣,菩薩住其 心。」應如此說作所緣境。又此有二:一由心新造、二觀想原本即住於前。後者易生信心,且與共乘相順,故應如彼而修。
《三摩地王經》說:猶如黃金般的佛色身,極為莊嚴,菩薩在修奢摩他時應以佛身作為所緣,安住自心。
觀想佛身的方式有兩種:
一、「由心新造」,在密教中,有些修持是對境本身並不存在,但是刻意將它觀想出來。例如:在修自生本尊時,將自己觀想成本尊。
二、「觀想原本即住於前」,是指在觀想前先思維:雖然當下我們無法親見諸佛,但由於佛擁有四身的功德,所以即便沒有刻意觀想,佛都安住在十方,只是藉由觀想的方式讓佛能更清楚地呈現;而不是在觀想之後佛才存在,不觀想時佛就消失。這兩種觀想方式相較之下,後者更容易生起信心,其內涵也符合顯教的觀點,所以在此應該按照這種方式來修三摩地。
P53L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