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20190228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96L7~P202LL3

P196L7

巳三、欲斷我執故應求無我見分二:

午一、若欲斷除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原因。

午二、生起通達無我見之理。

午一、若欲斷除無明,須求通達無我見之原因分四:

一、雖欲斷除無明,但不精勤令相續中生起清淨正見,是愚癡的鈍根者。

前說二種無明我執,既須斷除,亦欲斷除。雖欲斷除,然不勵力了知我執乃是輪迴根本之理;或雖略知,然而不以了義教理善加破除我執所執之境,不於相續勵力引生無我淨見,實為極鈍根者,因已失去能趣解脫與一切遍智之道命,然仍置之不理。

P196LL1

之前提到,痛苦源自兩種無明我執法我執及補特伽羅我執,既然如此,對於一心想要脫離輪迴的人來說,就必須斷除這兩種我執,而實際上這也是他們一心想斷除的。假如想要斷除我執,卻不認真思索我執是輪迴根本的道理;或是縱使對此稍有認識,卻不以了義經中的經教、正理善加破除我執所執之境,設法於心續中生起清淨的無我見,那真是慧力微劣的鈍根者,因為無我見是通往解脫與一切遍智的唯一通道,但那些人卻在失去猶如命根的無我見後仍舊漠然置之。

P197L6

二、說明必須斷除我執分二:

一、論典中的說法。

二、經典中的說法。初中分五:

一、法稱論師的說法。

是故,法稱論師云:「若未破彼境,不能斷彼執,斷除隨德過,所起貪瞋等,由不見彼境,非由外所成。」此說如拔外刺,不待破彼所執之境,以針從根挑起即除;然斷內心上之所斷則非如此,如斷我執,須見無彼所執之境方能斷除。

法稱論師說:如果沒有破除我執所執著的境,就無法斷除我執。想要斷除我執,須先觀察我執所執著的境是否存在;透由學習教理,一旦發現那不存在,就能得知我執是顛倒的心,所以只要不斷加以對治,最終定能連根斷除。相同的,想要斷除執著對境的功德所生的貪,以及執著對境的過失所起的瞋,也要設法先了解這些煩惱的境是不存在的,才能斷除它們。

斷除煩惱的方式與去除身體的痛苦截然不同:當腳被芒刺刺傷時,只要拿針挑出芒刺,腳的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或是肚子餓了,可以找食物吃,便能解決飢餓的痛苦;然而,斷除內心的煩惱卻非如此,例如想要斷除我執,就必須了解我執的境並不存在,才有可能斷除我執。

P198L5

二、月稱論師的說法。

月稱論師亦云:若見貪等煩惱與生、老等一切過患皆從我執而生,便能生起欲斷彼心,爾時諸瑜伽師應以正理破除我執增益之境補特伽羅我。此於《入中論》之「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當中明白宣說;又修真實性者須如此行,故云「瑜伽師」也。

月稱論師也說:如果能以智慧如實觀見貪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皆從我執而生,便會生起想要斷除我執的念頭;為了斷除我執,瑜伽師會以正理來破除我執所增益的境補特伽羅我。

「瑜伽」二字是梵文的音譯,藏文稱為「南糾」:「南」有正確、真實的意思;「糾」則有結合、相應的意思。因此,能將正確的道理結合自心,或是內心相應真理的人,稱為「瑜伽師」。在此,瑜伽師透由聞、思而抉擇無我的道理,並在抉擇之後如實觀修,讓心相應無我的法義而生起無我慧,藉此對治顛倒的我執。

P199L3

三、怙主龍樹的意趣也是如此。

此理亦是怙主龍樹之勝意趣,《六十正理論》云:「彼即眾見因,無彼不生惑,是故遍知彼,便能淨見惑。如何能知彼?謂見緣起性,緣生即無生,此為勝智說。」此說「承許諸法為諦實之實執」是染污見及餘煩惱之因,此由緣起正因通達諸法實性──無自性生,便能斷除;若未破除執諸法由自性所成之境,則必不見無彼自性。

上述的內涵也是怙主龍樹的意趣,《六十正理論》說:我執是邪見、邊執見等眾多染污見的因,沒有我執,就不會生起見與非見的各種煩惱,所以若能通達我執所執著的境並不存在,便能藉此去除我執,進而淨化一切煩惱。既然如此,那要如何了解我執所執著的境不存在呢?這可以從「緣起」的角度來思維:由於諸法都是觀待他者的緣起法,就表示沒有一法是不觀待他者的自性生;透由緣起而了解無自性的這個道理,是世尊在《無熱惱請問經》➆中所宣說的法義。

➆《無熱惱請問經》:「若從緣生即無生,彼者無有體性生,若法依緣說彼空,知空性者不放逸。」

P200L1

四、聖天論師的說法。

聖天論師所說同此,如前所引;又《四百論》云:「若見境無我,能滅三有種。」此說由見無有我執所執之所緣境──我,便能斷除三有根本──無明。

聖天論師的看法也是如此,這就如同之前所引用的:「如身根遍身,癡遍一切惑。」此外,《四百論》又提到:「識為諸有種,境是識所行;若見境無我,能滅三有種。」增益諸法有自性的無明識乃是眾生流轉三有的種子,內外諸法則是無明識的所緣境;若能了知無明增益的境內外諸法皆由自性所成──並不存在,便能滅除三有的種子──無明。

P200L8

五、寂天論師也如此說。

至尊寂天亦云:「補特伽羅空性極為合理,是故根本斷已,一切煩惱皆不復生。」

寂天論師也說:世尊所強調的「補特伽羅為自性空」的觀念完全符合事實,既然如此,就表示能以正理來證得這個內涵,並且藉此滅除煩惱的根本執著補特伽羅是由自性所成的顛倒執,一旦根本斷除,一切煩惱皆不復生。

P200LL2

二、經典中的說法。

如《聖如來秘密經》云:「寂靜慧,譬如樹根斷已,一切枝葉便枯;寂靜慧,如是若滅薩迦耶見,亦能息滅一切煩惱與隨煩惱。」此說通達、修習空性補特伽羅非由自性所成,能滅薩迦耶見;彼見若滅,便能滅除其餘一切煩惱。若未破除補特伽羅我執之境,則定不能通達無我。此文顯示薩迦耶見是餘一切煩惱根本;若彼異於無明,則輪迴之根本應有不同二種,故彼亦是無明。

此如《聖如來秘密經》所說:譬如將大樹的樹根斬斷之後,枝葉就會枯槁;相同的道理,若能滅除薩迦耶見,就能滅盡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這段經文是在說明:通達、修習補特伽羅非由自性所成,便能滅除薩迦耶見;一旦滅除薩迦耶見,就能滅除其餘一切煩惱。然而,想要通達補特伽羅非由自性所成,必須先認識補特伽羅我執如何執著對境、其所執境是否存在,透由正理反覆觀察、分析而加以破除;假使沒有破除補特伽羅我執的境,就無法通達無我。這段經文清楚闡釋薩迦耶見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由此可知,以應成派的角度來看,假如薩迦耶見執著境的方式異於無明,那就會有兩種執境方式不同的心同時成為輪迴的根本,但這並不合理,因此應成派主張薩迦耶見也是無明。

關於薩迦耶見與無明的差異,之前在中士道時也曾提到兩種不同的觀點 ➇:中觀應成派與法稱論師認為薩迦耶見即是無明,這在之前已說明過;無著論師則認為無明是因、薩迦耶見是果,兩者相違。無著論師之所以如此安立,是因為他認為「無明」只是對於無我產生愚昧、不解的一種心態,屬於非見;薩迦耶見則是在此之上以顛倒的方式執著「我」,所以屬於染污見。

➇ 相關內容請參閱《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第二冊第63頁。

P202L6

三、說明若欲斷除我執,教理的觀察極為重要。

總之,注釋甚深經義之諸智者,抉擇真實義時,必以眾多教理觀察,此乃觀見若未了知邪執所執之我為無或空,則不能知無我、空性而如此行。於此獲得定解,極為重要。

總之,解釋甚深佛經文義的智者們在抉擇真實義時,由於明瞭若不了解邪執所執著的「我」是不存在的或是空的,將無法通達無我或空性的道理,所以必然會以眾多經教、正理從各種角度來作觀察;這也表示假使我們想要斷除我執,也必須以教理多方思維、觀察。對此,要能獲得定解十分重要。

P202L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