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依善知識

親近善士

P167 L07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二、能依學者之相;

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四、依止勝利;

五、未依過患;

六、攝彼等義。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P168 L01

善知識的定義是什麼?

不同法門有不同的修法,依不同的法義會說到不同的善知識的定義、應具備的條件。《廣論》所講的是三士道的修心法門,能逐漸引導弟子入大乘道的善知識的條件有十條:

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這十個條件中,調伏為首,「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宗喀巴大師在此說得非常尖銳,自己的內心還沒有獲得改變,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調伏他人的內心,所以上師必須先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是。

以怎樣的方式去調伏呢?

如果自己只是隨便地修行、假有道證功德之名,那沒有什麼幫助。調伏內心,須配合著整體教法所說的調伏法門——三學,亦即依由聞思修經、律、論三藏而得的戒、定、慧三學去調伏,這才是正確的調伏方法。

➀ 有時我們看到一些出家人會卜卦,而且卜得很準,或善修某種儀軌,但他們卻完全不知道大論典的內涵,也就是沒有所謂的聞思修。只是很懂卜卦或很會修某種法會儀軌,這種出家人一般都很受在家人歡迎;

➁ 而另一些出家人,他雖不是很懂修法儀軌,也不懂卜卦,叫他修個度母儀軌可能都不會,但是他對大論典的內涵通達無礙,可以解釋得非常細微深入,而且他的戒行也非常地如法,然而非常謙虛、不喜炫耀,所以這種出家人往往不會受到在家人的重視。我們的做法往往就是如此顛倒,與宗喀巴大師所說的完全相違。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功德才是佛教導我們追求的,不是神通、卜卦或者做法會,而是內心調伏的道證功德。唯有經由聞思修經律論,才可以透過三學獲得這種功德。

P169 L01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攏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調伏,是尸羅學,也就是律學、戒學的意思。

為什麼要把調伏視為尸羅呢?

因為要調伏我們內心的這匹野馬,先得透過身、語二業的調伏。「上利之銜」是非常好的銜。內心這匹野馬若順著邪境轉,就以上利銜——戒律來制伏它,不使朝著壞的方向而做出身、語的惡業。戒律所要制止的就是造作惡業,尤其是身業、語業的惡業。內心雖然相應著煩惱,但至少有尸羅的緣故,不會去造作身、語的惡業。「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就是說以精進力使我們的心向著應該做的事情。

P169 LL5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寂靜,是定學的部分。「進止」就是取捨,取故而進,捨故而止。平常依由正念記住善惡取捨的內容,用正知觀察我們的行為是否合於所取和所捨。以正念和正知繫住內心,不使養成惡習,不使心相應於不應該相應的內容。

定學這種內心的訓練是如何成辦的?

這是奢摩他的內涵,後面會說到。一般的定學,就是專注一境的禪定,最主要是依靠正念和正知來成辦。每個人都有正念、正知,如果反覆訓練,正念、正知的力量會慢慢增大;反之,不去訓練它、運用它,它就好像生鏽一樣,沒有辦法產生效力。

在還沒有正式學九住心、成辦奢摩他之前,要如何增長正念、正知?

要靠戒學。

平常起居坐臥時,就要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違背戒學。反覆地透過正念、正知觀察身跟語,它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如此,在正行時,才能更有力地生起正念、正知來觀察自心。所以在寂靜之前必須要有調伏,有了調伏之後,寂靜的力量才會更加強大。

P170 L08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近寂靜,就是對於真實義生起的慧學。「真實義」,就是真理。煩惱是來自於對實際狀況的不了解或顛倒執著。只有生起智慧,才能使內心相應於真理,讓內心不再隨著無明走。所以有了專注一境的定學,我們可以控制內心,之後,就要對真實義生起慧學,讓自己了解真理,如此才能使心與其相應,這就是把慧學取名為近寂靜的原因。

P170 L13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P171 L01

因為在此所說的是大乘善知識的條件,所以不是僅以三學調伏自心相續為主,為了度眾必須成就聖教功德。大乘上師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說法度眾時,能使弟子發起無量知解。「知解」,不只是文字上的認知,是說在思惟上能夠獲得定解,能生起聞思的功德。「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藏譯:宣說了教法之後,會獲得什麼究竟的利益,又能夠獲得什麼當下的利益。)如果聞法的弟子,在聞思後的修持上,都能夠知道究竟利益為何、暫時利益為何,就代表這個大乘善知識具有說法功德。

P171 L08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達實性,所要通達的內容就是人無我、法無我。「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是說以現證空性的證量為主。

但是沒有現證空性的證量,難道就不能成為大乘善知識嗎?

也不是。如果沒有現證空性,以教理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也可以。「是謂通達法無我性」。

為什麼宗喀巴大師在此只提到法無我,而沒有提到人無我呢?

因為在內部的宗義論師裡面,小乘的宗義論師不講法無我,只有大乘的宗義論師才講法無我。大乘善知識在通達法無我時,也會通達人無我。宗喀巴大師在此提到法無我,是以大乘善知識的定義而說,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法無我」,就認為大乘上師不一定要知道人無我,不是這樣的。

P172 L02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P172 L07

如果某位學者雖然具有上述的教證功德,但是這位學者的學問比自己還要低劣或只是相同,那麼以自己的角度而言,這位學者也不足以成為自己的善知識。所以大乘善知識還必須具備功德增上的條件,即比自己具有更殊勝的功德。這裡必須要釐清:你要學的是什麼法門,在這個領域內,對方確實比自己還要有功德,而不是一般所說的對方是否具有功德。譬如某個格西和一個老修行者,老修行者沒有格西那樣淵博的學問,這個格西確實比較通達內明,但是這個老修行者卻擁有很多的口授傳承。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格西為了要得到某一種的口授傳承,可以依止這位老修行者而獲得。這種情況下的老修行者,是具有大乘善知識的條件。所以要看學習什麼樣的內容,針對這個內容,為你傳法的人是否具有你沒有的功德。

「惹珍」,指阿底峽尊者、種敦巴大師等噶當派傳承上師的發源地。所以塔乙說到:「我以噶當派的根本上師為學習目標。」

P173 L02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其中四法,

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P173 L09

善知識的十個功德裡,有六個屬於自證功德,其他四個屬於利他功德。《經莊嚴論》「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中,

調伏、靜、近靜、德增、教富饒、善達實性這六個是屬於——自證的部分,

具勤、具巧說、悲體、離厭四者是屬於——攝他的功德。

P173 L13

佛是怎樣利益眾生的呢?

佛並不是把恆河水加持一下就能洗滌眾生的罪業,

佛也沒有辦法親手消除眾生的痛苦,

佛自己的證量功德也沒有辦法轉移到他人身上。

佛的利眾方法,唯有透過開示實際的狀況,即開示法性、真諦,使苦難的眾生獲得解脫。除了藉善巧說法,而且所說內容完全無謬,來使眾生獲得利益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利眾法門。

P174 L04

如何「示法性諦令解脫」?

宗喀巴大師在此說到四個訣竅:

第一善巧說者

所謂「善巧說」,是善巧地把法義送到他人心裡,讓他人的心和法義融合在一起,使他人能夠行善斷惡,把內心轉為善心或獲得增上功德。「」,並不是口才的訓練而已,而是善巧地引導,不論語言或行為引導都是。

P174 L08

第二悲愍者

為了善巧利眾,動機非常重要,善巧利眾必須具有悲愍心。在此的悲愍,並不是說自己具有大悲功德,而是指為了利益眾生之悲愍動機。說法時,必須有清淨的意樂,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而說,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說。就像博朵瓦對慬哦瓦說:「無論何時,我從不為別人的讚美而傳法,因為眾生沒有不苦惱的,我覺得為苦惱眾生傳法是我的責任。」「黎摩子」,因為慬哦瓦來自黎摩這個地方,所以被叫作黎摩子,就是黎摩這個地方的人的意思。博朵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天都要吃飯,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並不需要每次吃飯時,都期待別人讚美說:「哦,你在吃飯啊!」用不著吧?同樣的道理,我們內心給自己一個提醒:「我傳法純粹為了這些苦惱眾生,讓他們能夠獲得解脫,讓他們能夠行善斷惡。」以這種責任感去傳法,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何必在乎別人會不會給你讚美?

P175 L01

第三精勤者

不單在利他時要有悲愍的動機,對於利他事業也應該要有歡喜、精進的態度。如果動機正確,行為上也能善巧引導,卻只是偶爾為之,平常都沒有歡喜善法的態度,這樣是不行的。在利眾的事業上,不只要有大魄力,還要有歡喜。

P175 L04

第四遠離厭患者

要吃苦耐勞的意思。有時說法的時間持續好幾天,甚至長達一個月,而且每天都持續好幾個小時,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會想:「我還要講這麼久?」就會產生利眾的障礙。宣說時,應堪忍種種障礙,無苦勞感。

P175 L07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P175 L11

在善知識的十法裡面,哪幾法才是主要的呢?

博朵瓦說:「我的阿闍黎嚮尊滾,沒有多聞,也不耐勞,也不善說,一次也不曾為了獲得別人的感謝而說法,可是他因具有三學、通達實性、悲愍心五種功德,任何人在嚮尊滾座前聞法都能獲益。

另一位阿闍黎嚀敦,也不善說,他在傳法時的意樂就是:『因為諸位對於法義都不了解,所以我今天在此傳授。』因他具前五德,而且為大眾傳法只有這種單純的動機,所以誰從嚀敦的座前聽聞教法都能獲得利益。」

P176 L01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P176 L11

如果一個說法者很會講法,很會讚歎三學的功德,因此獲得了大眾的歡喜,以說法作為謀生手段,那是件很遺憾的事。他很會講,可是自己卻沒有做到,而且不喜歡修行,自己的內心也不想去改變,這種人沒有成為善知識的條件。就像一個人,他靠讚美栴檀過日子,說有一種很特別的栴檀味道很香,因此寫了一本很厚的書,還到處去演講,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也很想要獲得這種栴檀。當人們問他有沒有這個栴檀時,他居然回答「我沒有」。他說他看過栴檀、聞過栴檀,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只是嘴巴講講而已,這樣的虛言又有什麼意義呢?《三摩地王經》有說到,末世諸比丘,只是透過讚歎三學謀生,可是自身卻不具足戒行,這樣是非常羞恥的事情。就像一個人一直在讚歎稱揚栴檀,說它的味道很好、是不可思議的妙香,如果有人問:「你稱讚的這個栴檀真的存在嗎?你有嗎?」那個講者居然說:「我只是稱讚這個栴檀的香味而已,我靠這個來謀生,但我本身沒有這個香。」如果我們只是靠讚歎戒學、讚歎佛法的功德而活命,卻不從自己內心做改變,那就跟這個人一模一樣,很沒有意義。

所以,善知識雖然有攝他的功德,可是比起利他來,自心的調伏更為重要。修行解脫的上師,關係到我們的究竟利益,所以尋求上師者,應當了知這些德相,勵力尋求。反覆觀察,看看這個人有沒有具足善知識的基本條件,若其具相,就要好好依止。如果想要成為別人的上師,應該要了解上述所說的內涵,讓自己盡量具足上師應有的功德。

P177 L11

宗喀巴大師說得非常善巧和圓滿,重點都說到了。先說上師所需的基本條件,之後又勸弟子們要多多觀察,不要馬上依止。如果我們急切地尋找善知識,沒有經過觀察就馬上去依止,是會有危險的。為了自己將來的利益,我們應當反覆觀察上師有沒有具足條件,如果有的話,就要好好地去依止他。而且宗喀巴大師不只對學徒這麼說,又對傳法的上師說了一句:身為別人所依的善知識,不應該辜負別人,應該要了解一個傳法人必須具有基本條件,要讓自己具足上述所說的種種功德。這確實是語重心長的教導。除了灌頂、傳戒,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對於傳法師,可以把他當作法友想,不必急著馬上依止;但是灌頂和傳戒是另外一回事,那必須要有師徒關係,必須建立師徒三昧耶。如果只是聽聞法義,一開始,我們不需要把傳法者當作師長,可以把他當作法友,從他的傳法中知道法義,如三學是什麼、三藏是什麼,再觀察這個傳法者是否具有他所說的一樣的功德,然後再去依止,這才是最穩妥的方法,初學者應特別小心。

P178 L05

我常說「活佛」這個名詞其實很不恰當,藏文裡面並沒有「活佛」這兩個字。「活佛」是指活生生的佛,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怎麼可能跟佛同等,而且還自稱自己是活生生的佛!「活佛」這個名詞在藏傳佛法裡面完全不被允許,我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活佛」這兩個字了。說「轉世仁波切」是可以的,但轉世仁波切和善知識之間沒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轉世仁波切不一定具有善知識的條件,具有善知識的條件的人也不一定被認證為轉世仁波切,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但是,無論是藏人還是華人,許多對藏傳佛法有信仰者,他的佛法知識不夠,是靠一般人的介紹而產生對某喇嘛的信心,尤其對擁有很長的轉世仁波切頭銜的人,在未經觀察下,就會有很強烈的信心。有些藏族的在家居士,一聽到「這是某位大師的轉世」,好像馬上就可以把身語意供養給他似的,產生如此虔誠的信心。如果這個轉世仁波切具有善知識的條件,那當然值得隨喜,這些信徒如是的供養也絕對沒有問題。可是,這其中有一些人不僅不具有善知識的條件,而且還變成了騙錢的惡知識,這是我們實際可以看到的,所以要特別小心。

P178 L17

無論是穿著法衣的人,還是信賴穿著法衣者的這些居士,若對佛法的法義認識不夠,所謂的弘法活動,就不過是表面而已。正因為我們的基礎不夠,對佛教的信心只停留在表面,不是真實的信心,所以佛教的傳承就有可能因某些佛弟子不妥當、不如法的作為而毀壞,我們的傳承就真的會中斷。

為什麼佛教有這麼殊勝的教法,卻會不斷地產生各種障礙呢?

我們佛弟子真的要好好地思考這件事,不然就真的會把佛教給敗了。最好的弘揚佛教的方式就是讓自己了解教義、通達法義。每一個佛教徒從自身做起,有通達法義的需求,佛法才能弘揚光大,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把整個教法流傳下去。這是唯一的持教方式。不是建立在通達法義基礎上的持教及弘法都沒有意義。

P179 L08

平常我也說,西藏和華人的佛教圈中,好像是哪一個上師帶的隨從多,他的證量就越高,這完全錯誤。龍樹菩薩的傳記裡,也看不到龍樹菩薩有多少隨從啊!但是龍樹菩薩是我們每一個大乘教法的信徒所皈依的對象。大家如果尊重龍樹菩薩,對於龍樹菩薩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再者,導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三衣,我們並沒有好好地保留,反倒是中國皇帝給的、蒙古國王給的,有顏色的、五花八門的帽子,我們卻非常地重視,三衣擺在下面,帽子擺在上面,這真的是完全錯誤的做法。外國人對我們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稱呼,是以帽子的顏色來做區分,不講寧瑪、噶舉、薩迦、格魯,而叫紅教、白教、花教、黃教。這是我們自己在做法上真的錯了。我們不通達教義時,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表面上的儀軌。若以第三者的眼光去看,會說:「啊!你們都是迷信。」他們會這麼說,是因為他們沒看到實質的內容,只看到外表的儀式而已。

為什麼他們會覺得藏傳佛教是落後的、不文明的?

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做法不對,才讓別人誹謗佛法。他人謗法的惡業不光是從他人產生,也因為我們自己作為不妥當而成的,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懺悔,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學習法義。

P180 L04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P180 L11

因為有正法和末法時代之分,如果佛法的傳承真的快間斷了,這時要怎麼辦呢?

佛法的傳承,必須透過師徒的三昧耶才能夠傳下去。作法友想,對法義的認知可能會有幫助,但是得不到佛法的傳承。

如果傳承佛法的善知識不具足十法的條件,這時該怎麼辦呢?

宗喀巴大師引用經論來解釋這一點。

《妙臂請問經》裡面有說到:如同只具一輪的馬車無法行走,同樣地,沒有善法友,我們沒有辦法獲得成就。

於是說到善法友的定義,善法友的圓滿相具十六:

一是「具慧」;

二是「貌正」;

三是「潔淨」;

四是「姓尊」,即有高貴的種姓;

五是「趣注法」,就是歡喜修行;

六是「大辯」(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的話,就是具有自信者);

七是「勇悍」;

八是「根調伏」,就是能守護五門者;

九是「和言」,是善巧宣說的意思;

十是「能施有悲愍」;

十一是「堪忍餓渴」;

十二是「堪忍苦惱」;

十三是「不供婆羅門餘天」;

十四是「精悍」,就是能幹的意思;

十五是「知報恩」;

十六是「敬信三寶」。

具有上述十六種功德的就是良伴,就是善法友。

在五濁惡世,要遇到具圓滿相的善法友也很困難,那又該怎麼辦呢?

所以又說到,在這十六個功德裡面,應具有一半的功德,再不行的話,要具四分之一功德或八分之一功德。所依善知識的條件,至少是善法友十六功德中的八分之一,這是最下限。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裡面有說到,阿底峽尊者也說過上師的條件「亦復同此」。在這十六個功德裡面,不是只挑幾個簡單的條件,「啊,這兩條我具足了,我有占八分之一了」,不是的,必須是難的條件和簡單的條件搭配起來去算八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