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親近善士

親近善士

P165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

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P166 L02

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等,這段文字裡的「尊重」是指上師,不是尊敬的意思,是說「皆賴上師為本,從上師出」等。要想獲得解脫,沒有比上師更為重要的。以這一世的利益來說,如果沒有人教,我們就不會有知識,無法成就。

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都處於從惡趣到善趣、從善趣到惡趣的輪轉當中,未曾解脫過,怎麼能沒有師長的教導呢?

所以應該謹記博朵瓦的這句話:「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P166 L07

我們一開始能夠聽聞到教法,完全是因為上師的恩惠;之後,我們能夠思惟,有所謂的思所生慧,也是因為有上師的開導。

沒有思惟的話,如何修學教法呢?

所謂的修學教法就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改變內心靠的是持續的覺受。在這之前,必須先生起覺受。要能生起覺受,僅有思所生慧還不夠,必須要有廣大的福報資糧,眾多的因緣聚合才行。有些人的頭腦真的很好,他學習法義時,不是不懂,可是內心卻沒有覺受,這就是福報不夠。

沒有上師,我們如何會有思所生慧呢?

思所生慧之前要有聞所生慧,要有聞所生慧,必須要有人講法。不單是聞法、思惟法義是由上師的恩惠,之後生起覺受及讓覺受持續、知道此覺受是否真的與法相應,都需要請教上師。道地功德的增長,必須透過上師的指導才能進行。如修學「菩提心」時,因為經典對「菩提心」殊勝功德的解釋,我們會生起隨喜心,會對「菩提心」的法門生起極大的歡喜,但是若能親眼看到一位活生生的行者,他日常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經典裡所說的「菩提心」及「菩薩行」的內容,這種活生生的實例比起文字對內心的觸動要大得多,會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從修法的角度而言,看到一位真正有經驗、具有殊勝功德的修行者,與透過大論典認知這個法門的殊勝,兩者對內心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不只是一開始聽聞法義是因由上師的恩惠;中間反覆地思惟、解除疑惑等也是因為師長、善知識的功德;之後對法生起覺受並持續增長功德,也是因為善知識。確實沒有比善知識更有恩惠的了。

P167 L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