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_1219 / 正倒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96L5~ P299L9

P296L5

戌三、世俗之類別分六:

一、應成派與自續派安立所破的方式不同,所以將世俗分為正、倒的觀點也不相同。

中觀自續派許:顯現認知由自相所成時,如所顯現實為有故,於有境上不分正、倒;顯現境時,則分如所顯現有、無自相。如《二諦論》云:「所現雖相同,然有無作用,故應分正倒,世俗二差別。」自宗則許具無明者凡現境由自相所成,一切皆因彼認知為無明所染而現,故世俗義不分正、倒。

正文當中,中觀自續派許:顯現認知是由自相所成時,在中觀自續派裡,他們承許一切的法是「有自相」的,所以能夠顯現認知的自證知,在顯現認知的同時,也顯現認知是「由自相所形成」,所以第一句話當中提到,「中觀自續派許顯現認知是由自相所成」,如所顯現了知為有故,並且如同自證知所顯現認知是由自相所成般,「認知」也是由自相所形成的,於有境上不分正、倒,所以對於有境的心而言,中觀自續派的論師並不會在此之上分「正世俗」與「倒世俗」,因為顯現認知的心,在顯現「認知」的同時,雖然都顯現了認知是「由自相所形成的」,但是如同自證知所顯現的這一分,境界也的確是以這樣的方式安立的,所以在有境的心之上不會分別「正世俗」與「倒世俗」;顯現境時,則分如所顯現有、無自相。所以在顯現境的同時,這時就會分「正世俗」與「倒世俗」,也就是如同心所顯現,境有沒有辦法呈現出有自相的作用。

這一點,如《二諦論》云:「所現雖相同,然有無作用,故應分正倒,世俗二差別。」這當中的前兩句話,「所現雖相同,然有無作用」,比方說在大熱天,我們的眼知會看到「陽燄」是「水」,這是第一種的眼知。第二種的眼知看到「水」即是「水」,這兩種的眼知雖然它的境界上都呈現出有「水」的這一點,所以第一句話「所現雖相同」,雖然這兩種認知它的境界上都呈現出有「水」的這一點,「然有無作用」,但是緣著水、顯現水的這種認知,如同它所顯現般,「水」是能夠呈現出作用的。但是如果我們看到陽燄的同時,而顯現的「水」的這一分,但在顯現的當下,「陽燄」並沒有辦法呈現「水」的這種作用。所以這個地方就有提到「然有無作用」,雖然都是顯現有「水」的這一分,但是其中的一種認知,就如同它所顯現般,境界是「有作用」的,另外一者則無。

故應分正倒,世俗二差別。」所以這當中,如同心所顯現般能夠呈現出「有自相的作用」,這時這樣的境安立為是「正世俗」;相反的,在認知顯現的當下,如果沒有辦法如同認知顯現般呈現出「有自相的作用」,這時這樣的境就安立為是「倒世俗」。所以以之前的例子來作區分,「水」是「正世俗」,而「陽燄」是「倒世俗」。相同的道理,在鏡中所看到影像是「倒世俗」,因為在鏡中雖然我們看到了臉孔,但實際上鏡中的影像,並沒有辦法呈現出臉孔的作用;相反的,當我們看到色法時,由於色法能夠呈現出色法的作用,所以色法是我們這個地方所提到的「正世俗」。

在之前我們簡單的介紹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安立「正世俗」以及「倒世俗」,以最簡單的方式來作結論的話,

如果一法是由世間人,能夠共同承許它是「虛妄」的本質,這時這一法以中觀自續的角度是安立為「倒世俗」;

但是如果一法的形成,在形成之後,以世間人的角度並沒有辦法安立為是「虛妄」的話,這時這樣的法稱為「正世俗」。這是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作介紹的。

更進一步的,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在正文當中,自宗則許具無明者凡現境由自相所成,一切皆因彼認知為無明所染而現,故世俗義不分正、倒。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說,只要我們的內心當中具有無明,這時我們內心上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境界,在顯現「境」的同時,也會顯現境是「由自相所成」的這一點。「此因彼認知為無明所染而現」,

我們的心在顯現「境」的當下,為什麼也會顯現境是「有自相」的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無明」所染,而造成的一種結果。「故世俗義不分正、倒」,因此以世俗的角度來區分的話,以世俗的角度在中觀應成派來說,是不分「正」以及「倒」這兩種世俗。

所以對於這個部分作一個簡單的結論,中觀自續派認為正確的認知,在顯現境的同時,也會顯現境是「有自相」的,並且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承許諸法是「有自相」的。所以正確的一顆心,在顯現境的當下,也能夠顯現出境是「有自相」的這一點,而顯現的這一點也是中觀自續派所承許的。所以他們在承許「正、倒世俗」的時候,是以當心在顯現一個對境時,雖然都是顯現「有自相」的這一分,

但是在顯現「有自相」的這一分的同時,是否能夠呈現出「境的作用」?

比方說看到「陽燄」認為「水」的這種認知,雖然在顯現境的當下,也是顯現境是「有自相」,但是如同心所顯現一般,境沒有辦法呈現出「水」的作用;相反的,在顯現「水」為「水」的這種認知上,雖然在顯現「水」的同時,也顯現了「水是有自相」的,但是如同這一顆心所顯現的,「水」也能夠呈現出「水的作用」。

所以「有作用」的稱為——「正世俗」,

「沒有辦法形成作用的」稱為——「倒世俗」。

但是以中觀應成的角度,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無明」,這時內心顯現任何境界的當下,都會顯現境是「有自相」的,但是這一點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他是不承許的。所以從境界的角度來說,他並不會區分世俗諦當中有「正世俗諦」以及「倒世俗諦」這兩種世俗。

P298L5

二、臉的影像觀待善解名言的世間人雖不是世俗諦,但以總相而言還是世俗諦。

《入中論釋》云:「於世俗中亦為虛妄,非世俗諦。」此說譬如臉之影像,於善解名言之世人世俗心前現似臉孔,然非為諦,故觀待彼非世俗諦;然彼仍是見妄所知——欺誑義——之心所得義故,為「世俗諦」。猶如顯現影像之心,於顯現境產生錯亂;具無明者,見青等由自相所成,於顯現境亦生錯亂,此者相同。

第二個部分,「臉的影像,觀待善名言的世俗者前不是世俗諦,但以總相而言還是世俗諦。」正文當中,《入中論釋》云:「於世俗中亦為虛妄,非世俗諦。」

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釋這一句話呢?

正文當中,此說譬如臉之影像,於善解名言之世人世俗心前現似臉孔,然非為諦,故觀待彼非世俗諦。比方說鏡中的影像,對於善解名言的世人(也就是了解鏡中的影像並非真實臉孔的世間人)來說,鏡中的影像在世間人的世俗心面前,雖然呈現出很類似臉孔的這種行相,「然非為諦」,但是它並非真實的臉孔。所以臉的影像,對於善解名言的世間人而言,他知道是「虛妄」的,「故觀待彼非世俗諦」,所以這當中並沒有世俗諦當中「諦」的這個內涵,因為這個「諦」提到的是「真實」;但是以世人的角度而言,世人他知道鏡中的影像,雖然呈現出很類似臉孔的這種面貌,但是實際上它的本質並非真實的臉孔。所以善解名言的世間人,知道鏡中的影像是「虛妄」的,所以觀待這樣的人,鏡中的影像並非世俗諦。

然彼仍是見妄所知——欺誑義——之心所得義故,

但一般來說,鏡中的影像存不存在?

存在!

鏡中的影像是透由什麼樣的心,才能夠證成它是存在的?

這當中有提到,「見虛妄所知欺誑義之心」,鏡中的影像是透由看見法是「虛妄」的所知,它的本質是「欺誑」的內涵,這種錯亂的心所證得的一種境,所以鏡中的影像能夠透由「錯亂的認知」來證成的緣故,所以它是「世俗諦」,故為「世俗諦」也。猶如顯現影像之心,於顯現境產生錯亂;我們內心當中「眼知」,顯現出有景象的這個同時,在顯現境上也顯現出影像是臉孔的這一分,但實際上影像並非真實的臉孔,因此顯現影像為臉孔的這一分是有錯亂的,它與實際的境界是不符合的,所以這當中提到「顯現影像之心,於顯現境產生錯亂」,因為在這一顆心的顯現境上,產生了、顯現了一個不符合境界的對境,它顯現的境、它顯現的影像是臉孔的這一點。具無明者,見青等由自相所成,於其顯現境亦產生錯亂,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內心中有「無明」的話,這時我們看到青等色法是由自相所成,這時看到青色的這種認知,它的顯現境也是產生錯亂的,因為在這種認知的顯現境上,除了顯現青等諸法之外,也同時顯現出青等諸法是由自相所形成的,因此對於顯現的這一分是產生錯亂的,此者相同。

在之前我們有提到補特伽羅當中,佛衪的心續裡是不會有錯亂的認知,但是除了佛之外,有情的心續中絕大部分的認知都是「錯亂的認知」

為什麼說絕大部分?

有情的心續中,除了現證空性的聖者根本定之外,其餘的認知都是「錯亂的認知」。也就是除了現證空性的理智之外,其餘的認知在顯現境的同時,也會顯現境是「有自性」的這一點,因此對於顯現境來說都產生了錯亂,因此這樣的認知稱為「錯亂的認知」。

這時會有人提出以下的質疑:

如果除了聖者心續當中根本定之外,其餘的認知都是「錯亂的認知」的話,藉由「錯亂的認知」怎麼能夠安立境的存在?

如同之前我們提到「世俗諦」是如何安立的?

「世俗諦」是藉由見到虛妄所知——欺誑之義——的這顆心,在證得境之後才能夠安立境界。但是安立境的這一顆心本身(也就是名言知),它是錯亂的認知,這時會有人提出以下的質疑,他認為「錯亂的認知」本身是錯亂的,因此藉由「錯亂的認知」,是沒有辦法安立「世俗諦」的。

P299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