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20180111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P59L7

申二、心於所緣如何安住之理分三:

酉一、安立無過之宗。

酉二、破除有過之宗。

酉三、顯示座上之量。

酉一、安立無過之宗分九:

一、說明無過的三摩地具有兩種特點。

此處所修之三摩地,具有二種特點:一、心極清晰,具有具力明分。二、專注所緣,無有分別,具有住分。

在此所提到的三摩地,也就是奢摩他,必須具備兩種特點:一、具力明分。「明分」是指心能清楚呈現所緣境;「具力」則是強調心在面對所緣境時,能有力地執持對境,就像我們拿東西時,為了將東西拿穩,手會牢牢抓緊一樣。二、住分。一心專注於同一個所緣境,不作過多的觀察,例如以佛身為所緣境時,不要說是容易讓心散亂的雜事,就連慈悲或出離心等善法也不應思維,應該設法專注在自己設定的所緣境上。

P60L4

二、有人在此另外加入「安樂」等法而說有三種或四種特點,並不正確。

有人於此另加「安樂」而成三者;餘者又加「澄淨」,共說為四。其所立之 澄淨有二:、有境之澄淨,較於無雲日光照射注滿淨水之無垢玻璃器中,其心尤 為澄淨。二、境之澄淨,於心現起柱等相時,乃至彼等之極微塵似能細數。然此二者,皆由斷除細分沉沒,引生具力明分所生,故為初者,不須別說;舒適行相喜樂感受,雖是此處修定之果,然與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定不相應故,於此不列。「沉沒」能障顯現如此具力明分;「掉舉」能障專注、無有分別,是故沉掉二者乃修清淨三摩地之最大阻礙,原因即此。

有人認為三摩地除了上述兩種特點之外,還必須具備「安樂」,而說三摩地有三種特點;有人在這三點上又加了「澄淨」,主張三摩地應該具備四種特點,但實際上這兩種看法都不正確。

首先,所謂的「澄淨」,可以從心和境的兩種層面來探討:當心完全安住在所緣境時,心的狀態極為澄淨,甚至比無雲時的日光照射到裝滿清水的玻璃杯中的景象還要清澈,這是「心的澄淨」;此外,當下所緣境的影像也會比往常更加清晰,即使相當細微的部分,也能看得十分透澈,這是「境的澄淨」。但以上這兩種境界,都必須先斷除細分的沉沒,透由具力的明分才能成辦,所以其內涵已被含攝在「具力明分」當中,不須在此之外又加上「澄淨」這一點。

至於「安樂」舒適行相的喜樂感受,在此是指身、心輕安的喜樂。這雖然是修學三摩地的結果,但不能因此就認定是三摩地的特點,因為不是所有的三摩地都具有安樂的特質,例如:與第一靜慮近分相應的受是捨受,而非樂受;此外,與四禪根本定相應的受也不是樂受,所以「安樂」並非三摩地必備的特點。

修學三摩地時會遇到相當多的阻礙,比方在修學期間,內心生起貪、瞋等煩惱,都會障礙三摩地的生起,但為什麼在此要特別強調沉沒與掉舉呢?如同之前所說,三摩地要具備「具力明分」和「住分」兩種特點,而這兩者主要的相違品分別是「沉沒」及「掉舉」,所以在眾多的阻礙中,會特別強調沉掉二者的原因就在於此。

P61LL1

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