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聞思法苑-廣論備覽讀書會共學
首頁
1、 確立見解
01 重要經典
➀ 心經
02 顯密道次
2-1 師長相關開示
➀ 大堪布慈誠羅珠
➁ 勝利道歌
2-2 道次第重要傳承
1 尊者道次第證道歌
2 102甘丹赤仁波切 道次第攝頌
3 洛確仁波切道次第攝頌
4 洛桑校長道次第
2-3 四家合註
2-4 覺燈日光 ( 一 )
序
➀ 尊者 序
➁ 譯者 序
➂ 流通 序
第一部 說法前行
P20-P63 科判
P20-P63 简
P20-P63 繁
第二部 道前基礎
1 皈敬頌
2 造者殊勝
3 教授殊勝
4 聞說軌理
4-1 聽聞軌理
4-1-1 聞法勝利
4-1-2 發起承事
4-1-3 正聽軌理
4-1-3 ➀ 斷三過
4-1-3 ➁ 依六想
4-2 講說軌理
4-3 完結軌理
5 親近善士
.5-1 所依善知識
.5-2 能依學者相
.5-3 依師之理
5-3-1 戊一、意樂
5-3-2 戊二、加行
.5-4 依止勝利
.5-5 未依過患
.5-6 攝彼等義
6 修習軌理
.6-1 正明修法
.6-1-1未修中間
.6-2 破除邪執
7 暇滿
8 道次引導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
1念死無常
癸一、思決定死
癸二、 思惟死無定期
癸三、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2 三惡趣苦
3 歸依三寶
壬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4 深信業果
01 正明思總之理
02 分別思惟-正顯示黑業道
03 輕重差別1
04 輕重差別
05 異熟果者
06 異熟功德
2-4 覺燈日光 ( 二 )
第四部 共中士道
4-1 希求解脫
4-2 思惟苦諦
4-3 思惟集諦
02 尊者說法前行特色
2-4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2-5 智慧—五福
2-5 次第花開
0 前言
0 序_慈誠羅珠堪布
第1部 珍寶人生
1 珍寶人生
2 珍寶人生導讀
3 從玉樹說起
第2部 佛門
1 入佛門
2 如何做功課
3 前行的開示
4 五加行
5 開悟
6 善護口業
7 放生
第3部 走出修行誤區
1 皈依
- 皈依
2 出離心
- 出離心
3 菩提心
-菩提心
4 上師 & 弟子
-上師和弟子
憶念上師悲歌
第4部 冬日札記
➀ 信心
➁ 無盡藏
➂ 母親
➃ 人人是我師
第5部 生命的依怙
➀ 回憶上師
➁ 囑 托
➂ 放生問答
第6部 後記
第6部 精要
-不要誤讀了生活即修行
2-8 密宗道次第 ( 限接受灌頂者 )
03 止觀引導
➀ 師長 相關開示
➁ 略論止觀-奢摩他
01_20171109
02_20171123
03_20171207
04_20171214
05_20171221
06_20171228
07_20180104
對上師的祈禱
08_20180111
09_20180201
10_20180208
11_20180301
12_20180322
13_20180329
14_20180426
15_20180517
16_20180531
17_20180628
18_20180705
19_20180712
20_20180719
21_20180726
22_20180809
23_20180816
24_20180830
25_20180913
26_20180920
27_20181011
➂ 略論止觀-毗缽舍那
2018 年
01_20181018
02_20181108
03_20181122
04_20181129
05_20181213
06_20181220
2019 年
07_20190103
08_20190117
09_20190124
10_20190131
11_20190228
12_20190307
13_20190321
14_20190328 人無我
15_20190509
16_20190516
17_20190530 離一異
18_20190606
19_20190613
20_20190620
21_20190627
22_0704 法無我
23_0718 緣起有
24_0725 / 0801
26_0808 / 0822
28_0829 / 0905
30_0912 / 0919
32_0926 / 二諦
34_1031 / 1107
36_1107 / 1114
38_1205 唯世俗
40_1219 / 正倒
不落、不昧
2020 年
42_0102 / 0109
44_0206 / 勝義諦
46_0220 勝義性相
48_0305 / 0312
50_0319 / 0326
➃ 常師父略論止觀
➀ 尊者略論二諦
➁ 丑三、學觀法
➂ 丑四、學雙運法
➃ 金剛乘學習道理
➄ 西藏生死書—止觀
➅ 米滂仁波切止觀要訣
04 空性宗義
➀ 師長開示
➀ 法王中觀根本慧論
➁ 法王緣起性空
➂ 勝利道歌
➃ 甘丹大手印
➄ 中觀見訣
➁ 104甘丹赤巴中觀見
➂ 104甘丹赤巴宗義
➃ 尊者《口訣見鬘論》
➄ 尊者正見知母歌集
觀空咒
05 現觀地道
➀ 色法心法介紹
➁ 解脫莊嚴論地道
➂ 現觀總義修行次第
06 佛性如來藏
➀ 如來藏的殊勝
➁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1 / 6 大手印祈願文
2 / 6 大手印祈願文
3 / 6 大手印祈願文
4 / 6 大手印祈願文
5 / 6 大手印祈願文
6 / 6 大手印祈願文
➂ 大手印
大手印願文介紹
➃ 文殊大圓滿願詞
➄《寶性論》如來藏
➅ 明成佛之因
2、實際修持
01 三戒內涵
➀ 南山律在家備覽
➁ 大乘齋戒
➀ 傳授大乘八戒
➁ 噶千八關齋戒
➂ 希阿榮博八關齋戒
➂ 瑜伽菩薩戒品釋
02 顯密加行
➀ 大圓滿前行
➀ 大圓滿前行綱要
➁ 普賢上師言教
➂ 觀音菩薩四加行
➃ 加行之究竟見解
➁ 大圓滿三處三善
➂ 大圓滿前行開顯解脫道
➃ 兜率上師相應法
03 覺知禪修
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➁ 明就仁波切禪修引導
➂ 措尼仁波切心性引導
➃ 噶千仁波切見地引導
04 中陰往生法
4-01 西藏生死書
➀ 第一次共學重點
序&經典語錄
1-1 達賴喇嘛序
1-2 自序
1-3 譯序
第1篇 生
01 在死亡鏡子中
1-1 現代世界的死亡
1-2 走過生死的旅程
02 無常
2-1 大騙局
2-2 動的惰性
2-3 面對死亡
2-4 認真看待生命
2-5 秋天的雲
03 反省&改變
04 心性
05 把心帶回家
06 演化業輪迴
07 中陰&其他實相
08 這世自然中陰
09 精神之路
10 心要
10-1不落、不昧(補充)
第2篇 臨終
11 對臨終關懷叮嚀
12 慈悲如意寶珠
13 臨終精神幫助
14 臨終修習
15 死亡的過程
第3篇 死亡&重生
16 基礎地
17 內在的光芒
18 受生中陰
19 亡者超薦
20 瀕死經驗
第4 篇 結論
21 共通的歷程
附一、我的上師們
附二、死亡的問題
西藏生死書精要
4-02 活著即邁向死亡
01 序言
01 我會死嗎?
02 死亡與死後準備
03 為死亡簡單修持
04 如何為死亡準備
05 發願的修持
06 痛苦的臨終中陰
07 Q&A死亡的問題
08 如何陪伴臨終者
09 對臨終者說什麼
10 中陰指示
11 QA臨終者與亡者
12 死後該做些什麼
13 Q&A為亡者修法
14 Q&A死亡方面
15 給密續行者建議
16 祈願文與修持
4-03 漢傳淨土法
➀ 信願往生正因
➁ 淨土五經相關
➂ 十六觀與九品往生
➃ 會宗長老開示往生論註
➄ 往生論註問答
4-04 藏傳淨土法
➀ 法王如意寶阿彌陀佛灌頂
➁ 天法阿彌陀佛灌頂
➂ 強制往生破瓦法
轉識成智
➃ 剎那往生法
➄ 極樂教言
➅ 大圓滿前行往生法
4-05 宗大師極樂願文
4-06 同生極樂國
4-08 破瓦法
➀ 尊者開示觀音破瓦法
➁ 直貢法王傳授破瓦
➂ 強制往生破瓦法
➃ 三要所緣觀音破瓦儀軌
➄ 破瓦法傳承介紹
➅ 彌陀晝夜及臨終修持介紹
➆ 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
4-09 師長精華開示
➀ 現代人最大的病
➁ 臨終中陰竅訣
➂ 尊者開示中陰過程
05 日常儀軌
5-1 前行儀軌
➀ 前行緣念及迴向
➁ 天法金剛
金剛薩埵修法
金剛薩埵心咒
➂ 上師&觀音瑜伽
➃ 宗大師上師瑜伽
➄ 上師瑜伽賜加持
5-2 佛陀修法
➀ 釋迦牟尼佛儀軌
➁ 佛陀十二行誼贊
➂ 阿彌陀佛修法
通往極樂解脫咒
➃ 不動佛修法
➄ 藥師七佛略軌
5-3 觀音法門
➀ 空行觀音修法
➁ 世間自在觀音
➂ 大悲六字真言
➃ 獅吼觀音儀軌
➄ 觀音大乘齋戒
5-4 度母修法
.1 度母頌
➀ 尊者綠度母心咒
➁ 大寶法王噶瑪巴
➂ 宗薩度母頌
➃ 索達吉度母讚
➄ 瓊英卓瑪度母
.2 度母四曼達
.4 度母修行要訣
5-5 蓮師修法
01 蓮花生大士略傳
02 蓮師略傳頌
03 唯一的怙主
04 蓮師願望速成祈請
05 蓮師意樂成就祈願
06 蓮師消除障道祈請
07 蓮師七句祈請文
08 蓮師心咒功德
09 心咒功德&解釋
10 忿怒蓮師修法儀軌
11 忿怒蓮師金剛鎧甲
12 晉美彭措&達賴喇嘛勝緣
5-6 祈福儀軌
➀ 普賢行願品
➁ 諸事成就儀軌
➂ 普賢如來願文&中陰願文
➃ 長壽佛經
➄ 行動瑜伽
5-7 常用修法
➀ 金剛薩埵
➀ 金剛薩埵儀軌
➁ 金剛薩埵修法
➁ 除障儀軌
➀ 前行 & 三戒還淨會供儀軌
➁ 三戒還淨儀軌
➂ 心經回遮儀軌
➂ 煙供儀軌
➃ 十萬佛名懺
➄ 會供略軌
5-8 觀修菩提心空性見
5-9 瘟疫袪病儀軌
一起為世界祈願
祈禱是遠不足夠
面對新冠肺炎
5-10 地藏菩薩修法
3、精華重要開示
01 善行和修行
02 傳承師長行誼
2-1 阿底峽生平
2-2 宗大師密傳頌
➀ 宗大師十五功德
➁ 宗大師600年紀念
➂ 聖宗喀巴大師讚
2-3 尊者法王功德
➀ 法王西藏前半生
➁ 中觀寶鬘論頌
2020-0516/17
2-4 日常法師談廣化老和尚行誼
2-5 尊者談日常法師
2-5 法王如意寶略傳
➀ 祈禱法王如意寶
2-6 二尊者殊勝的宿緣
03 佛教發展史
➀ 佛教思想發展
➁ 西藏佛教發展史
➂ 漢傳思想史
04 網路可否得到傳承
5.友善連結
01.聞思法苑
法恩無盡 ⌵
02.尊者
達賴喇嘛尊者
03.仁波切
100任洛桑尼瑪仁波切
102任日宗仁波切
103任洛桑丹增仁波切
104任羅桑丹增仁波切
04.大寶法王
聞思法苑-廣論備覽讀書會共學
度母三勝法精要口訣
偈言
釋文
頂禮聖度母蓮足
此為度母修次第
三勝法門之口訣
勝哉勝哉復勝哉
無毀金剛那達續
無詮詮言之遍基
應眾生機而顯現
初勝精要義總攝
人天聲聞緣覺乘
圓滿淨信與出離
初善入道基礎訣
次勝大乘精要義
大慈大悲為根基
圓滿無上決心生
中善正行修教言
末勝密咒精要義
依生起圓滿次第
圓滿智慧於是生
末善結行修教言
如理如法修此故
受灌且習精要訣
極淨三昧耶誓戒
於寂靜處棄俗行
身直且排除濁氣
謹慎小心以觀照
觀想上師為度母
專一祈願生虔敬
融合二心穩安住
其次修行漸次第
思暇滿難得易失
以及三惡道諸苦
相信無誤業果律
一心皈依度母尊
皈處總集且守戒
三善道亦不離於
變易與業行之苦
故當以強烈出離
視此三界為火坑
追求遵循解脫道
此為前行次第訣
一切痛苦輪迴眾
皆為吾人慈愛母
故當受慈悲所趨
獻吾樂善予諸眾
取眾之苦因於己
今生母親為首先
以大千眾修汝心
為使眾生得快樂
驅除眾苦與苦因
以此圓滿無上願
生起勝願菩提心
俢行六度波羅密
尤要直身徐濁氣
專注面前虛空內
度母無別汝上師
觀想度母且放光
若昏沉則觀前額
平觀心而躁觀臍
毫不動搖而持心
心眼氣息合於一
最終度母融汝身
三時憶念追尋斷
安住無緣本然境
小心調柔靜慮成
稱為靜慮波羅密
於此境中諸顯相
外內世界與眾生
僅為如夢自感知
直視能感知之心
如雲難解無蹤跡
仔細探究心自性
彼性非多究竟空
彼性非一明晰覺
離念無分別境中
了悟止觀雙運定
究竟度母般若母
此為正行修道訣
己然明瞭諸法空
無生自在覺中修
此為生起次第法
外積聚資糧次第
內降加持成就雨
淨自身修甚深道
虔修上師相應法
供養曼達並祈願
領受四灌融入心
1)
我在聖度母足前
(向她)
頂禮。
這是有關度母修法的逐步要訣,
對於三支非凡法門的口授指示。
勝哉,勝哉,勝哉
金剛那達
(nada)
續法是不可摧毀的,
這是一切表顯所無法表達的基礎,
為了那些有待調伏者的祈願而化現。
2)
第一支勝法,
包括天、人、聲聞和緣覺的法乘精要:
圓滿的信心和出離
這初始的善法是入道的基礎。
3)
第二支勝法則是大乘的精華心要:
以慈愛和悲心為基礎,
生起圓滿而無上的決心,
這是中段的善法所要修持的指示。
4)
最後一支勝法為密咒乘的精華心要:
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基礎上,
生起圓滿的智慧因,
最末的善法是對修持的總結。
5)
為了融洽地修持以上法門,
就要獲得灌頂,並學習關鍵的指示,
而且要有全然清淨的三味耶和誓戒,
在僻靜之處,捨棄所有的凡俗活動。
6)
挺直身體,並排出污油之氣,
謹慎小心地修持正念(觀照),
把度母作為你觀想上師。
專心地祈願,以生虔敬心。
把你的心和度母的心相融,並穩固地安住。
7)
接著,對於修持的階段,
要考慮八自由(有暇)和十富足(圓滿)難得易失,
以及輪回下三道的痛苦。
相信業果不爽的法則,
專心地皈依於度母尊,
她是一切皈依聖眾的總集,並且持守戒律。
8)
輪回上三道也要這樣
只有變易之苦
(壞苦)
和業行之苦
(行苦)
而已。
因此,要把三界視為火坑般,
進而強烈出離,追求解脫之道。
這是對準備階段的指示。
9)
所有在輪回中受苦的人們,
都是我慈愛的母親。
因而對他們會產生慈愛和悲心,
把我的快樂和美好都獻給他人,
並將他們的痛苦和苦因加給自身。
從今生的母親開始,
以宇宙眾生為對象,而修持你的心。
10)
為了讓他們得到快樂,
並驅除他們的痛苦和苦因,
就要以圓滿無上的意願,
生起大願的菩提心,
並修習六波羅密之道。
11)
特別是要挺直身體,排除濁氣。
全神貫注於面前虛空中的度母身相,
她同你的上師無二無別。
觀想度母及其身上散放的光芒。
12)
頭腦模糊時,注視度母前額的某處,
心態平和時便定於她的心間,
躁動時則注視她的臍部。
通過毫不動搖的專注,
將你的心、眼睛和呼吸融於一體。
最後,將度母融入進你的身體。
13)
除去對(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念頭的追尋,
安住於沒有對境的本然相續之中。
身和心都已變得柔和,「止」已然達成。
這就稱為「靜慮波羅密」。
14)
在這個狀態之內,一切的顯現
外在的和內在的、世界和眾生,
不過是個人的感知,如夢一般
直視能夠感知的心,
它如同雲一樣難以理解又無影無蹤。
若詳細探究自心本性,
它的內在不是不多,而是徹底的空,
它並非為單一者,而是清楚的覺醒。
在這個超越概念的無分別境界,
了悟「止」和「觀」合一的三摩地
究竟的度母尊者:般若波羅密多佛丹。
這是對修道之主要法門的指示。
15)
知道一切現象皆為空性之後,
在那無生而無所束縛的感知中觀修,
這是生起次第的修持。
16)
外在,用能積聚資糧的方法,
內在,則以雨降加持的成就。
清淨自身:而為了特別深密的修道,
則要觀修虔敬的上師相應法,
曼達供養法以及祈願,
領受四個灌頂並相融
(師徒)
兩者的心。
(以下金剛乘要訣省略)
因受度母尊加持
秋吉林巴撰此文
了悟自心意伏藏
祈願一切皆吉祥
阿底古亞!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