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20190627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42LL2~ P253L9

P242LL2

乾二、相似顯現如幻之理分八:

一、誤解所破之量,認為所觀物與能觀者皆不存在,所以無法決定孰是孰非,由此所現模糊影像只是斷見,不是幻化之義。

有未善解於前所說所破之量,而以正理思擇、分析境時,於初便覺無有彼境,次見能觀察者亦同彼境,遂覺認定無彼境者亦無,是故任於何法皆無是與非之定解,於心顯現模糊影像,亦是依於未能分辨「有、無自性」與「有、無」之差別而起;如此空義亦是破壞緣起之空。是故,由證彼空所現模糊影像,全非如幻之義。

有些人在還未確切掌握「所破」的內涵前,就貿然以正理觀察、分析,但由於從境的方位無法找尋到真實的境,所以輕率地推斷境不存在,之後又以同樣的方式分析「觀察境的人」,認為「觀察境的人」與「所觀察的境」相同,都無法從境上找到真實的事例,於是斷定「觀察境的人」也不存在,進而推翻眼前所見的一切,以致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久而久之心中便會現起模糊的影像,這完全是無法分辨「有、無自性」與「有、無」的差別所導致的結果;這種推翻諸法的空,也是破壞緣起的空。因此,主張這種空義之後所現起的模糊影像,完全不是之前所提到諸法如幻的內涵。

P243L1

二、在思擇正見時,雖能多次生起與此相似的模糊影像,但這並非中觀幻化之理。

故以正理思擇之時,於補特伽羅等境上,念云:「此無些許由自體所成之本性。」依此所見之相亦顯模糊,實非難事,此凡信解中觀宗義,略聞闡釋無自性之法者皆能現起。

在學習正見時,透由正理反覆思擇之後,心中便會現起:「補特伽羅等法沒有些許由自體所成的本性。」進而在對境時呈現較於往常模糊的影像;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只要對於中觀的教義深感興趣,在聽聞幾堂有關無自性的課程、稍加練習之後,便能輕易生起如此的感受,由此可知,這並非中觀所主張的幻化之理。

P244L9

三、難以現起正確幻化的原因,在於必須同時成立「無自性」和「唯名言存在」二者。

其最難者,是於盡破由自體所成之自性,復能安立無自性之補特伽羅等為造業者及受果者等由衷引發定解。能於同時安立此二事者極為稀少,故中觀見極為難得。

想要現起真正的幻化,最困難之處在於:透由正理完全破除諸法是由自體所成之後,還必須安立補特伽羅等為造業者及受果者等,並且對此由衷生起定解。而實際上,能夠同時安立性空、緣起二者互不相違者極為稀少,所以想要獲得清淨的中觀正見實屬不易。

P245L2

四、誤解所破之量而破一切,許如兔角,此非幻化。

故以思擇真實性之正理作思擇時,不得生等,是破自性所成之生等,非破生、滅等法;若破生、滅,則與兔角及石女兒相同,全無作用,此無剩餘現象如幻之一切緣起作用,故成過失。《四百論》云:「如此則三有,云何能如幻?」其論釋云:「若能如實見緣起者,是見如幻,而非如石女兒;倘若欲以此理思擇,破一切生,許有為法無有生者,爾時彼非如幻,猶如石女兒等,全無緣起。吾怖彼過,故不隨順彼等;應當不違緣起,隨順幻化等事。」

因此,透由思擇真實性的正理來分析諸法時,最終無法找到生、滅等法,這是破除自性所成的生、滅,而非破除生、滅;若是破除生、滅,諸法就與兔角、石女兒相同,完全沒有作用,這是不合理的。藉由正理破除諸法的自性後,雖然心中僅剩諸法如幻的念頭,但也不應否定生、滅等一切緣起作用;若在破除諸法的自性後,一併推翻生、滅等緣起法,就犯了墮入斷邊的過失。

對此,在《四百論釋》中提到:若能如實觀見緣起,便能了解諸法的形成必須觀待他者、非由自性所成,由此體認諸法如幻的道理;假使在破除自性之後,也破除了諸法的生、滅,承許有為法如石女兒般無有生、滅,並依此而主張眼前所見的一切猶如幻化,如此反而成了破壞緣起的斷空見,並非真正的如幻之理。自宗為了避免犯下相同的過失,所以反對那種觀點,而在不違背緣起的情況下承許諸法如幻的內涵。

P246L5

五、在理智前存在有法雖是過失,但在破除自性之後,剩下如幻的顯現分則無過失。

又云:「是故,於周遍思擇時,諸法自性皆不能成,唯餘諸法如幻之義。」

此外,《四百論釋》中又說到:運用正理分析之後,從勝義的角度,諸法雖然沒有絲毫的自性,但從名言的角度,還是能夠安立緣起的作用,所以在破除自性之後,於名言知上依舊能呈現緣起的世俗法、顯現諸法如幻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現空雙聚」。

P246LL5

六、執幻相為諦實雖是過失,但只執為幻化不成過失。

是故僅執「有現象如幻之緣起」,非有過之幻執;若執「如幻之相是由體性所成或有諦實」,則成過失。

因此,將如幻的緣起法視如幻化,這種認知不是錯誤的幻執;但若執著幻相本身是由體性所成或有諦實,這種執著則是錯誤的幻執。

P247L1

七、這些內容的依據。

《三摩地王經》亦云:「三有眾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人命亦不得,諸法如泡及芭蕉,猶如幻化與空電,亦如水月及陽燄,無人從此世間歿,後往生於他世間,然所造業終不失,輪迴中熟黑白果。」說以思擇真實性之正理作尋求時,於投生及死歿之補特伽羅等,雖不能得少分堪忍思擇,然如幻化諸法,猶能形成黑白之果。必須理解此諸道理。

《三摩地王經》也說:對於生死交替的三有眾生,若以思擇真實性的正理去探究其本質,最終會發現在境上無法找尋到一絲的自性,猶如幻化,但在名言中仍可安立眾生今生所造的黑白業,以及來生將感得的苦樂果。總之,在觀察、思擇的情況下,雖然無法找到諸法的生、滅,但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還是

能安立生、滅等緣起法。

P247LL4

八、顯現「空無粗分質礙之相」,也不是現起幻相。

又於定中不修斷定實義正見,唯令其心全無所執、專一安住,於此獲堅固已,由此之力於出定時,見山等相猶如彩虹或如薄煙,不現如前堅實、鮮明之相,此亦並非經中所說顯現如幻之義。此是顯現空無粗分質礙之相,而非現起彼境非由自性所成;無有質礙、堅固,全非無自性之空義故。若不爾者,則成過失:以彩虹等為差別事時,不應生起實執;以質礙為差別事時,則不能生通達無諦實之智慧。

縱使修持奢摩他的行者尚未證得空性,但在設定某個所緣之後,只要設法讓心保持專注、不去執著所緣以外的事物,最終還是能獲得身、心輕安,成辦堅固的奢摩他;並且藉由長時入定的力量,在出定後見到山河大地等外境時,感覺就像看到彩虹或者薄煙一樣,不如以往那般堅固、鮮明。

即便如此,這也不是經典中所謂「顯現諸法如幻」的內涵,因為在出定後看到外境不如以往堅實,只是顯現外境沒有粗分質礙,而不是顯現外境非由自性所成;況且沒有質礙或不堅固,也不是無自性的內涵。假使「無自性」是指沒有質礙或不堅固的話,當認知彩虹是不堅固時,理應也能證得彩虹的無自性,那在當下就不應該對於彩虹生起實執;相反的,若是所對的境本身就是堅硬的物體,則因無法了知對境是沒有質礙或不堅固,所以也無法證得境無自性。

P248LL2

亥二、依何方便顯現如幻之理分五:

一、生起現象如幻的方式。

如何方能無倒顯現如幻之義?譬如「眼知」能見幻化象馬,復由「意知」了知無有如其所現象馬,依此能知所現象馬皆為虛妄幻相。

那要如何才能無誤地顯現如幻的內涵呢?

以魔術師為例,當他在變魔術時,雖以「眼知」能夠看見幻化的象馬,但由「意知」卻能清楚知道面前所見的象馬並不存在,依此便能得知眼前的象馬是虛妄的幻相。

P249L6

二、要同時具備「理智」和「名言知」二者。

如是由「名言知」無疑能見補特伽羅等法,復由「理智」了知彼等皆無自體所成自性,依此二者便能了知補特伽羅即是虛妄幻相。由此之故,於入定時,了知全無相執所執之境,修習如虛空之空性;倘若於此能得要領,於出定時,觀見所現境相,便能顯現後得如幻空性。

相同的,雖然在「名言知」上確實能顯現補特伽羅等世俗法,並在顯現世俗法時也會顯現境有自性的這一點,但是「理智」卻能了知所見諸法皆無自性,藉由這兩種認知,便能了解補特伽羅等世俗法是虛妄的幻相。

因此,聖者透由正理破除諸法的自性後,在入定時現證空性,當下心中所顯現的除了僅破自性的無遮法外,沒有任何的世俗相,所以此時修習的是如虛空的空性;假使在入定時能掌握修習空性的要領,雖然在出定後仍會見到世俗法由自性所成,但由於已澈見諸法唯由分別假立、完全沒有任何自性,所以能夠了知眼前所見皆如幻化,進而修習如幻化的空性。

P250L4

三、不須透由其他正理來抉擇如幻之理。

如是若以正理多次思擇諸法是否由其自體所成,於無自性生起猛厲定解,其後觀見所現諸相,便能顯現如同幻化,除此別無抉擇如幻空性之理。

上一段是以聖者在根本定及後得智的狀態來說明顯現諸法如幻的道理;但是即便尚未成為聖者,依然能以正理反覆觀察諸法是否由其自體所成,一旦發現諸法若有自性便會產生諸多的過失,就會對於無自性的道理生起強烈的定解,並在此定解的攝持下,當見到周圍的世俗法時,不須透由其他正理再次抉擇,自然就能顯現諸法如同幻化。由此可知,思維空性的方式正確與否,是會直接影響之後對境時的感受。

P250LL3

四、在後得位時修學如幻的方式。

故於禮拜、繞佛等時,亦應當以如前思擇所生定解攝持而行,修學顯現如幻之理,於此而修彼等諸行。熟悉此理,於後僅念正見,便能現起諸法如幻。

對於無自性的內涵生起定解之後,應該以此定解攝持三門,持續在對境時憶念諸法唯由分別假立、眼前所見皆如幻化的道理,並讓自心安住於此而修禮拜、繞佛等善行。若能反覆串習並且熟悉上述的思維模式,之後心中只要稍微憶念正見,就能自然顯現諸法如幻。

對此,諸多師長在介紹正見時經常提到:想要理解空性,必須在生活中時常思考「分別心」是如何安立親、敵等悅意與否的境;如果對此能有多一分的認識,就會對於空性的道理有更深的體悟。

P251L8

五、尋求如幻定解的教授分三:

一、必須引發對現空二者的定解,所以應學空性。

求此定解之理,簡要言之:應先令心現起如前所說「正理所破」之總相,善加思維、明辨自相續之無明如何增益自性,其後思維、分辨若有如此自性,定不超出一、異之理;若許彼二,皆有過失,於此引發定解。最終應念補特伽羅全無自性,於此生起堅固定解,以此多修空品。

若想對於諸法如幻生起定解,必須了解現空二者的關係,而兩者中又應先思索空性的道理。對此,如同之前在介紹生起無我見的「四種關鍵」時所說,應該先讓心中現起「正理所破」的影像,進而仔細判別自心中的無明如何捏造不屬於境的自性,之後再去思維假使境真有如此的自性,定不超出自性所成的一和異;然而不論承許任何一者皆有過失,於是推論補特伽羅應無自性,於此生起堅固的定解,並且再三修習無自性的內涵。

P252L4

二、在不忘失空性的狀態下,顯現補特伽羅如幻的方式。

其後作意諸緣起品:令心現起無疑能見之補特伽羅名言,並安立彼即造業者與受果者,應於無自性中可立緣起之理獲得定解。

對於空性有一定的體悟之後,應該在不忘失空性的情況下,讓自心現起補特伽羅等世俗法,並且安立彼為造業者與受果者等;簡言之,應該對於「在無自性的狀態中能夠安立緣起」的道理獲得定解。

P252L10

三、若覺現空二者相違,須以鏡中影像作為譬喻。

若覺彼二相違之時,應取影像等喻,思不相違之理:臉之影像雖空無眼、耳等,然依臉及鏡子而生,彼等因緣若有欠缺,爾時影像隨即消逝,此二無疑存有交集;如是補特伽羅雖無承許是由自性所成,然與造業者、受果者及依往昔惑業而生亦不相違,應當如此思維而修。此於一切時中皆應了知。

對於初學者而言,假使在思維無自性時無法安立緣起,或因安立緣起就必須承許自性,而將緣起、性空二者看成相違,此時就應該以鏡中影像的喻來思維二者互不相違的道理。

雖然鏡中的影像看似臉孔,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它的本質是虛妄的,這一點連世間人都能理解;即便如此,鏡中的影像仍須依賴臉及鏡子等眾多因緣才能形成,如果欠缺其中一個因緣,影像就會隨之消失。此外,影像在產生後確實有其作用,所以我們在照鏡子時才能看見臉上的污垢並加以洗淨。因此,鏡中的影像雖然不是臉孔,但與它由因緣而生,兩者之間確實存有交集;相同的,補特伽羅雖然沒有些許的自性,但與他是造業者、受果者,以及他由往昔的煩惱、業力而生,兩者之間也不相違,這個部分透由譬喻反覆思維、串習,便能了解。

P253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