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讀了生活即修行

佛法原本就不是籠統僵化的說教,也不該是僅限於學者、專業人士在小範圍內研究、實踐的高深學問和專門技術。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聯結的,也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

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安樂?

我說:放下執著就安樂了。

什麼是執著?怎樣算放下?

當我向別人,尤其是那些有著與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講述這些概念時,我是需要從頭細說的,否則,他們可能只是得到了一個標準化答案,卻無從解除現實的苦惱。

可是,止息煩惱不正是我們學修佛法的原因嗎?

什麼是煩惱呢,它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如果我們肯誠實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什麼是煩惱,它無處不在,生活簡直就是由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而煩惱的止息,也只能從現實生活中每一個當下入手。

有一位居士某段時間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狀態很不好,煩惱重重。

他跟我訴苦,我就問他:「你學佛是為了什麼?」

「為了解脫。」

「什麼是解脫?」他默然。

我說:「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也在你心裡。」

我們無法去外面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別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面成了個「解脫的人」,沒那麼神奇,也沒那麼容易。

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佛陀宣講的眾多法要,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貼近自身經驗,以自身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說大家應該自私。我的意思是,要從檢視自己的身、語、意入手,把重點放在對治自己的貪、瞋、癡上面,而不是去挑別人的錯,或者急於「度化」別人。

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裡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

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嫺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氣,「隨喜」、「讚歎」不離口,可是你心裡沒有多少善意。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吹不動」,而真正的問題出現時,你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既沒有對自身的覺察,也沒有對正法的憶念,只是任由情緒肆虐、言行失當。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都荒於貼近自身而修行,無法隨時提起對內心感受、欲望、情緒的覺察,更沒有當下出離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