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20171214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27布施度

身命資具三世善 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布施 捨心增廣求加持

P28LL6

二、觀前須先修止的道理。

若爾,觀前修止之理為何?此處,言生觀者,是說於凡夫時,令心新生昔所未生修所成之證悟。又此除下將說之特例外以證空性殊勝有境修習無我之理,波羅蜜多乘及密續下三部中,倘若未以觀慧思擇無我之義並作觀修,則定不生毗婆舍那修所成之證悟,故須觀修。未成止前,倘若先求了解無我,數數思擇無我之義,因昔未成止故,依此必定不能成止;若不思擇而作止修,依此雖能成止,然此除修止理之外,仍無修觀之理,於後猶須求觀,故仍未出應先求止,次依止而修觀之次第也。是故此派當中,倘若不以「由觀察修引生輕安」作為生觀之理,則先求止,次依止而修觀,全無正因。

P29L4

假使生起無我見,甚至對此產生轉意的感受都不必先成就止,那「觀前須先修止」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在此所謂的「」,是指在凡夫的階段,心中生起一種前所未有的修所成之證悟。在解釋「觀」的內涵時,除了少數的特例密續的無上瑜伽部認為:以證得空性的大樂智慧修無我時,透由止修就能同時成就止觀之外,在顯教以及密續下三部的教義中,假如未以觀察慧思擇無我的道理並作觀修,就無法生起毗婆舍那修所成之證悟,所以想成就觀,就要觀修。

在還未成之前,如果先了解無我的道理,並且不斷地思維其內涵,雖然會對無我產生更強烈的感受,但由於之前未成就止,所以即便如此修持還是無法成辦止;了解無我之後,假使沒有進一步作觀察,只選擇對無我作止修,藉此雖然能成辦止,但這當中除了修習止的內涵外,並未含有修習觀的內涵,所以在成就止之後還是必須求觀,由此可知,這種修持方式仍未超出「應先求止,之後依止而修觀」的次第。因此,以顯教的角度而言,在安立「」時,若不是以「由觀察修引生輕安」來說明,那就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為何「必須先求止,之後再求觀」。

又稱為「止觀雙運」,也就是在的基礎上,藉由觀修的力量引發輕安的狀態。想要生起輕安,可以藉由止修觀修兩種方式,其中又以止修較為容易,所以如果想由觀修引發輕安,必須先由止修引發輕安,這也正是觀前須先修止的主因。

P30L8

三、除了這種次第之外,其他的主張都和諸大車軌的教典相違。

若不如此次第而修,亦極非理,因《解深密經》如前說云:得奢摩他,依此而修毗婆舍那;且論中云:「依前而生後。」說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之次第,皆是先修奢摩他已,後修毗婆舍那之次第;《菩薩地》及《聲聞地》中亦說依止而後修觀;《中觀心論》、《入行論》、《修次三篇》、智稱、寂靜論師皆說須先求止,後修觀故。故有印度論師,承許不須另外求止,最初即以觀慧思擇,便能生觀。此與諸大車軌之論相違,故非諸具慧者可信之處。又此止觀次第,是於最初新生之時應如此修;其後亦可先修觀而後修止故,次第無定。

如果不以之前所說的「先修止、再修觀」的次第來修,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在《解深密經》中清楚說到:獲得奢摩他後,依此而修毗婆舍那;之前在介紹六度時,《經莊嚴論》中也提到:六度生起的次第是依著前前度而生後後度,由此可知靜慮與般若的次第,以及在三學中,依著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的次第,這些內涵都在說明應先修止、再修觀的次第;此外,《菩薩地》、《聲聞地》、《中觀心論》、《入行論》、《修次三篇》,以及智稱論師、寂靜論師都一致主張須先求止、之後修觀。過去,有些印度論師認為:最初不須另外求止,只以觀察慧思維空性,就能生起緣空的觀。這種觀點已經違背諸大論師們所造的大論,並不值得具慧者所信賴。

之前所謂「先修止、後修觀」的次第,是就最初所生起的止觀而言;而在成就止觀之後,也可以先修觀而後修止,所以沒有一定的次第。

P31LL3

三中分二:一、問難:這種次第與論典相違。

若爾,《集論》中云:「有先得觀,然未獲止,彼應依觀而勤修止。」此義為何?

有人質疑:如果修學止、觀的次第,是先修止、後修觀的話,那在無著論師所造的《集論》中曾提到:「某些已得到觀、但未獲得止的行者,應透由觀而勤修止。」這段話又該如何解釋呢?

P32L4

二、回答:必須分辨根本定和近分所攝之止。

此者非說未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止,而是未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之止;又此是說現證四諦,依此成辦第一靜慮以上之止。《本地分》云:「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獲得初靜慮等,住此隨即安住其心,不分辨法,應依勝慧而修勝心。」總為易於言說,有說九種住心為止,或說分辨等四為觀;然而真實止觀如下將說,須從生輕安已,始可安立

近分是成辦根本定的前行,以第一靜慮(初禪)為例:想要成辦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必須先成辦第一靜慮的近分。近分中又可分為「近分所攝的止」與「近分所攝的觀」。有些行者雖然依次成辦了近分所攝的止與近分所攝的觀,但未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止」,此時可以透由「第一靜慮近分所攝的觀」來成辦「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止」。因此,《集論》中「然未獲止」,是指還未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止,而不是說還未獲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的止。例如:一來行者依著第一靜慮的近分而現證四諦(近分所攝的觀),之後藉此成辦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止。這在無著論師所造的《本地分》中也曾提到:依著第一靜慮的近分,如實了知苦、集、滅、道,但因尚未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止,所以此時應該立即安住其心,不以觀慧思擇諸法,依著通達四諦的智慧而修根本定所攝的止。

某些論著為了方便介紹,會將九種住心取名為止,或將分辨等四種智慧取名為觀,但那些並非真實的止觀,因為如同之後將介紹的,真實的止觀是在生起輕安之後才可安立的。

❻《至尊洛桑諾布文集》應知九種住心能使內心平靜、保持專注,由此而說九種住心為止; 以分辨等四種智慧,對盡所有、如所有的法作粗細任一的觀察,觀見諸法更深層的內涵, 由此而說四種智慧為觀。

P33L4

丑六、各別修學之理分三:

寅一、修學奢摩他之理。

寅二、修學毗婆舍那之理。

寅三、止觀雙運之理。

寅一、修學奢摩他之理分三:

卯一、修奢摩他所需資糧

卯二、依彼修奢摩他之理。

卯三、由修所成奢摩他量。

P34L1

卯一、修奢摩他所需資糧分六:

修學奢摩他所需的「資糧」,是指正式修學奢摩他前所應具備的條件。如果具備以下的條件,想要成辦奢摩他並不困難,這在之前已介紹過。❼

❼《至尊洛桑諾布文集》雖然奢摩他是內、外道共同的法,但若以皈依攝持就成為佛法, 以出離心攝持就成為解脫之法,以菩提心攝持則成為大乘法。想要斷除無明,必須藉由 無我慧明見真實義,又此有賴堅固的三摩地。假使沒有奢摩他,一切修所成的證悟就無 法生起;不僅如此,即便發起了菩提心,也無法進入中品資糧道;在密法中,除了粗分 的生起次第外,無法證得細分的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成就奢摩他後,縱使只修共道法 類頃刻,但其進展卻遠勝過沒成就奢摩他者歷年修持,所以應該對此認真修習。祖師們 說:「若能掌握要領、堅持不懈地修持,六個月內便能獲得堅固的奢摩他。」

P34L4

辰一、住適宜處。

辰二、少欲。

辰三、知足。

辰四、離諸雜務。

辰五、戒律清淨。

辰六、斷除貪等分別。

辰一、住適宜處。

具有五德之處:

一、易得,無須勞苦,便能獲得衣、食等物。

二、善處,無猛獸 等凶惡眾生或怨敵等所住之處。

三、善地,不易引發疾病之地。

四、善友,具有戒律、 正見相同之友。

五、善相,日無多人,夜靜聲寂。

《經莊嚴論》亦云:「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樂資具。」

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六:一、住適宜處。顧名思義,應先找尋一個適合修學奢摩他的處所,這種處所應該具備下列種特點:

一、不須花費太多時間、氣力,便 能輕易取得修行期間所需的衣、食等物資。

二、住處四周平時沒有猛獸或是敵人出 沒。

三、當地沒有傳染病或是令人水土不服的問題。

四、應與持戒清淨、見解相同 的善友為伴。

五、白天沒有群眾頻繁出入,夜晚也聽不到喧譁的吵鬧聲。❽

此外,在修奢摩他前,應該先到師長座前聽聞有關奢摩他的教授,並且研閱相關的經論,熟記在正修時所應注意的要點,這是最重要的。

❽《掌中解脫》所住之處,應該選擇先賢曾經蒞臨加持過的地方,因為對於初學者而言, 是由地加持人。假使修行之處住有非人,也不該驅趕他們,應以溫和的方式調伏其相續, 這很重要。初學者獨自修行的弊害甚多,所以法友不得少於三位;若能見行一致,法友 眾多則是好事。

P35L3

辰二、少欲。

不貪眾多、善妙法衣等物。

食物、衣服等民生必需品,應以能維持基本生活作息為考量,不該過度追求數量眾多、材質精美的物品。

P35L7

辰三、知足。

縱得微少、下劣法衣等物,亦常知足。

縱使自己所擁有的物資有限、低劣,也要懂得知足。

P36L3

辰四、離諸雜務。

遠離作買賣等諸惡事業、過於親近在家或出家眾、行醫、算星相等。

修學奢摩他時,必須避免從事商業買賣等容易造惡的行為,或與他人過從甚密,或忙於農耕、行醫、曆算、經懺等世間雜事,應該致力於修奢摩他。

P36L7

辰五、戒律清淨。

不應違犯別解脫及菩薩律儀所說性罪、遮罪一切學處;若因放逸而有毀犯,應速追悔,如法還淨。

想要修學奢摩他的人,平時就應保持戒律清淨,避免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等律儀;若因放逸而有違犯,應該儘速心生追悔,並且按照相關的儀軌如法懺除所造的惡業。➒➓

➒《掌中解脫》一般而言,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尤其若想息滅內在細微的散亂,須先 遮除外在明顯的散亂,假如雜念紛繁,心就無法平靜,因此要以戒來約束、平息身語的 惡行

➓《至尊洛桑諾布文集》介紹奢摩他時,特別強調「持戒」的重要性,其原因在於:奢摩他主要是由正念、正知來成辦,而持守淨戒也有賴正念、正知,藉此憶念戒律以及明了 是否違反戒律,所以若能清淨持戒,便能間接成辦正念、正知,屆時在修奢摩他時,就不必從頭修學正念、正知。

P36LL3

辰六、斷除貪等分別。

應修貪等於現世中有遭殺害及束縛等過患、後世則有墮惡趣等過患;或思:「凡輪迴事,悅意與否,皆是無常、壞滅之法,彼等一切不久定遠離我,我為何於彼生貪等?」應如此修,斷除一切貪欲分別。

此外,應該設法降低對於五欲或是聲名、利養世間安樂的貪欲。對此,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思維貪欲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以今生而言,為了追求更美好的五欲,在過程中容易與人產生嫌隙,進而遭到他人迫害,或因各種紛爭而對簿公堂;不僅如此,期間所造的惡業,將會導致我們來生墮入惡趣受苦。或是思維:「輪迴中的一切,不論悅意與否,其本質都是無常、會壞滅的,最終都將離我而去,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為此生起強烈的貪著呢?」應以各種方式反覆思維貪的過患,盡力斷除貪欲分別。

P37L2

《道炬論》中亦云:「壞止支分故,雖勵力勤修,縱經數千年,亦不能成定。」故若由衷欲修止觀三摩地者,應勵力修《聲聞地》中所說十三種修奢摩他時所需資糧,極為重要。

《道炬論》中也說:如果缺少修學奢摩他的各種條件,縱使精進修行長達數千年之久,還是難以成辦奢摩他。因此,真心想要修學止觀的人,應先勤修《聲聞地》中所說十三種修奢摩他所需的條件,這很重要。

P38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