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_0305 / 0312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310~P314L5

P310

六、「一切法都是名言安立」的依據。

故凡立為有者,皆是世間名言力所安立。《十萬般若經》云:「此一切法,皆依世間名言假立,非依勝義。」《七十空性論》亦云:「生住滅有無、劣等及殊勝,佛說依世間,非是依真實。」此說生住滅三、劣等勝三及此有彼無之一切論述,勝者說此唯以世間名言力所安立,非離名言之力而以真實性力安立。

第六個部分,「一切法都是由名言所安立的依據」。

正文當中,故凡立為有者,皆是世間名言力所安立。所以如果要安立一法是存在的話,這時安立的方式,唯有藉由世間名言的力量,才有辦法安立法是存在的,對於這一點在《十萬般若經》當中有提到,《十萬般若經》云:「此一切法,皆依世間名言假立,非依勝義。」相同的,在《七十空性論》中也提到,《七十空性論》亦云:「生住滅有無,劣等及殊勝,佛說依世間,非是依真實。」此說生住滅三、劣等勝三,不管是有為法之上的生、住、滅,或者是下劣、同等、殊勝這三者,此有彼無之一切論述,勝者說此唯以世間名言力所安立,所以一切的法都是藉由世間名言的力量所安立出來的。既然是藉由世間名言的力量所安立的話,就表示這一些的法在形成的當下,並沒有自主的本質,因此,非離名言之力而以真實性力安立。所以這一切的法都沒有獨立存在的本質,它是沒有任何的勝義可言。

P310L10

七、必須區分「理智前為諦」與「堪忍思擇的諦實」,證成在勝義中為諦者不須是諦實成立。

又智藏論師云:「於勝義中為諦,故為勝義諦也。」彼將理智亦說為勝義故,說於彼智之前不欺誑者為諦,並非說為堪忍思擇之諦實,因於彼論破一切法為諦實成立故。故若有云:故若有云:「倘若勝義於勝義究竟中非為諦實自性成立,則世俗於世俗緣起中亦非諦實自性成立、自性有。」此可承許;若云:「若前勝義者於前勝義者不成,則後世俗者於後世俗者亦不成。」此則成云:「破諦實者若無諦實,則所破之有法應成諦實成立。」因勝義諦是於所破之有法上唯破諦實而安立故;說諸有法非於世俗中成立者,即說非虛妄成立故。若爾,則此全無關聯,因諸有法現象無諦實者非為諦實,則所破事應虛妄成立故。


第七個部分,「必須區分理智前為諦堪忍思擇的諦實,所以在勝義中為諦者,不須是諦實成立。」

正文當中,又智藏論師云,智藏論師是中觀自續派的一位論師,在智藏論師所造的論典當中有提到:「於勝義中為諦,故為勝義諦也。」

中觀自續派是如何的來解釋勝義諦這三個字呢?

這當中的「勝義」——指的是證得「空性的理智」。

「空性」之所以能夠稱為「勝義諦」,是因為它能夠在理智的面前呈現出「不欺誑」的特色,所以稱為「勝義諦」。在之前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解釋「勝義諦」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們有特別的提到,「不管是、或者是,所指的都是「空性的這個境界」,但是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說,「勝義諦」當中的「勝義」所指的是,也就是證得「空性的理智」,所以解釋的方式並不相同。

接下來,彼將理智亦說為勝義故,所以中觀自續派裡的論師、智藏論師,他將「理智」解釋為是「勝義諦」當中的「勝義」,說於彼智之前不欺誑者為諦,因此一切的法「無諦實」的這一點,或是一切法之上的「空性」,在理智之前能夠呈現「不欺誑」的特色,因此這樣的法類稱為「勝義諦」。

非說為堪忍思擇之諦實,所以並不是說「勝義諦」的這些法類,藉由正理在觀察思擇之後,能夠找到獨立的諦實,並不是以這種方式來安立「勝義諦」的。所以這當中有提到,「非說為堪忍思擇之諦實」,也就是「空性」或者是「無諦實」的法,它雖然能夠安立為「勝義諦」,但是它的本質是沒有任何「諦實」的。

為什麼沒有任何的諦實?

因為在智藏論師他所造的論典當中就清楚的提到,因於彼論中破一切法為諦實成立故。因為在他所造的論典裡就有提到,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說,必須要破除一切法之上有諦實成立的這一點。

P310LL3

後半段,故若有云:「倘若勝義於勝義證得空性的理智之前中非為諦實自性成立,則世俗於世俗的緣起認知中亦非諦實自性成立。」勝義、世俗都不是自性成立此可承許;

有人提出了以下的論點提到說,「倘若勝義」如果「勝義諦」於「勝義」中,這第二個「勝義」提到的是理智,如果「勝義諦」在理智的面前,沒有辦法呈現出「諦實」的這一分,則「世俗」於「世俗」中亦不諦實;相同的道理,「世俗諦」於「實執」的面前也沒有辦法呈現出有諦實的這一分。這樣的論述是可以承許的,因為這樣的論述自宗也是如此的來說。但是如果不以這種方式,而提到說,若云:「若前者於前者不成,則後者於後者亦不成。」這一句話把它翻譯成更白話的話,如果「勝義」不是「勝義」成立的話,「世俗」也不是「世俗」成立,這樣的論點自宗是沒有辦法承許的。

如果以這種方式來提出對於二諦的論述的話,此則成云:「破諦實者若無諦實,則所破之有法應成諦實成立。」如果按照你所提出的論點,說所謂「勝義諦」不是「勝義」成立,「世俗諦」也不是「世俗」成立的話,推論到最後會變成「破諦實者若無諦實」,「破諦實者」指的就是「勝義諦」,如果「勝義諦」不是「勝義」成立的話,「勝義諦」就不會有任何的諦實,這時候則所破之有法應是諦實成立。所以你應該說,如果破除了諦實的「勝義諦」,沒有任何諦實的話,破除「勝義」的基礎點,這時候應該成為是諦實的,

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方式來說呢?

因「勝義諦」者,是於所破之有法上唯破諦實而安立故;

應該如何的來安立「勝義諦」?

所謂的「勝義諦」,「是於所破之有法」也就是在破除所破的同時,在所破的有法(也就是所破的基礎點)之上,破除「有法是有諦實」的這一點,才能夠安立有法之上的「勝義諦」。

所以正文當中提到,「勝義諦者,是於所破之有法上唯破諦實而安立故」;說諸有法非於世俗中成立者,即說非虛妄成立故。在之前他宗提到的「勝義如果不是勝義成立,世俗也不是世俗成立」,如果「世俗」不是「世俗」成立的話,就表示「世俗」不是虛妄成立的。因為「世俗」成不成立,是必須安立在虛妄成不成立之上,所以在正文當中也有提到,「說諸有法非於世俗中成立者,即說非虛妄成立故。」如果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安立的話,若爾,則此全無關聯,這時候說「勝義不是勝義成立,世俗也不是世俗成立」的這兩段話,前後一點關聯性都沒有。

為什麼沒有關聯性?

因諸有法現象無諦實者非為諦實,則所破之事應虛妄成立故。所謂的「勝義諦」是在有法的緣起現象之上,破除有諦實的這一分而安立了「勝義諦」。如果「勝義諦」沒有任何「諦實」的話,這時候推論到最後,「世俗諦」(也就是破除所破的基礎點),「世俗諦」本身應該是虛妄的才對;如果「世俗諦」本身不是虛妄的話,怎麼能夠在有法的現象之上,破除無諦實而安立「勝義諦」呢?這是沒有辦法安立的。

P312LL5

八、於名言中安立為有,須是任何正量都不違害。

是故,於名言中安立為有,雖不須以實性理智成立,然須名言量與理智量皆不違害。《六十正理論釋》云:近取蘊為無常苦空無我等四,皆於「世俗」中有,故執彼四觀待世俗並非顛倒;蘊為常樂我淨等四者,於世俗中亦無,故執彼四觀待世俗則成顛倒。

《入中論》云:「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立自性等,及立幻化陽燄等,此於世間亦非有。」此說外道遍計我、勝性大自在天等,與執幻化象馬等境,彼等於名言中亦無,是故有說「應成派中,僅於錯亂心前有者安立為世俗有」,此為無義之談;其餘大中觀師亦不如此承許。《入中論》說心、境有無相等,亦非總說有、無,而說彼二自性有、無。

P313L5

第八個部分,「於名言中安立為有,必須是任何正量都不能違害」。

正文當中,(是故,於名言中安立為有,雖不須以實性之理智成立,在名言當中安立為存在的一法,不見得都要以理智來證成,然須名言量與理智量皆不違害。但是如果在名言當中安立一法是存在的話,這時他必須要符合「名言量」與「理智量」,這兩種正量皆不違害的這種特點,它必須要具備有這樣的特色。簡單的來說,存在的一法不見得都要透由理智來證成,因為理智能夠證成的境只有「勝義諦」,所以存在的一法不見得都要透由理智來證成,但是它必須與名言量以及理智量這兩者是不相違的,它不能夠被某一種的正量所違害。

對於這一點在《六十正理論釋》當中有提到,《六十正理論釋》中云:近取蘊為無常等四,皆於世俗中有,我們所擁有的近取蘊,它為「無常、苦、空、無我」的內涵,這是在「世俗」當中有辦法安立的。

故執彼四觀待世俗並非顛倒,所以如果我們執著近取蘊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無我的話,以觀待「世俗」的角度而言,由於它並不違背任何的正量,所以它並不是顛倒的境;相反的,蘊為常等四者,於世俗中亦無,但是如果顛倒的執著蘊是常態的、是樂的、是淨的、是我的話,這時這樣的法在「世俗」當中是沒有辦法安立,故執彼四觀待世俗亦成顛倒。所以如果執著蘊體是「常、樂、淨、我」的話,這時以「世俗」的角度來說它違反了正量,因此這些執著它所執著的對境是「顛倒的對境」,而執著顛倒對境的這顆心是顛倒的一顆心。

P313LL5

《入中論》云:「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立自性等,及立幻化陽燄等,此於世間亦非有。」此說外道所遍計我、勝性等,與執幻化之象、馬等境,彼等於名言中亦無,在這個偈頌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外道的宗義師所假立的常、一、自主的我,或是勝性的內涵,或是我們世間人執著幻化之象馬等種種的境界,「於名言中亦無」,這些境界是違反某一種正量的緣故,所以在名言當中是沒有辦法安立的。是故有說「應成派中,僅於錯亂心前有者安立為世俗有」,此為無義之談;透由以上我們所作的這個介紹,這時如果有人提到以下的論述提到說: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而言,僅於「錯亂的顛倒心前」存在的話,才安立為「世俗有」的這種論點,其實這樣的論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應成派當中,如果要安立為的話,安立為的這一顆心,必須是正確的名言量,藉由正確的名言量,才能夠安立境界是存在的,因此並不能夠在「錯亂的顛倒心前」安立為有,才認定為是「世俗有」。

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特別的加上「顛倒心」?

原文當中的「錯亂心」,它所指的就是顛倒心

但是「錯亂」跟「顛倒」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所謂的「錯亂」——是指顯現境產生了錯亂;

而「顛倒」——是指不僅是顯現境產生了錯亂,更進一步的它的趣入境也產生了錯亂,也就是某一種的認知它最主要執著的對境,如果是不存在的話,這時我們說執著不存在的這個對境的這種認知是顛倒的一種認知。所以如果有人提出,以應成派的角度來說,所謂的「有」跟「無」是完全的安立在「錯亂的顛倒心之前」的有、無的話,其實這樣的論述並不正確。不只是中觀應成派不以這樣的方式來承許;其餘大中觀師亦不如此承許。

P314L3

《入中論》說:心、境有無相等,亦非總說有、無,而說彼二自性有、無。在《入中論》當中有提到,「心」跟「境」它的有、無是相等的,這當中的有、無並不是以總相來介紹「有」跟「無」,而是以「無自性」的角度來作探討的,如果一者是無自性的話,另外一者也應該是無自性;如果一者是有自性的話,另外一者也應該是有自性的。

P314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