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師的祈禱

對上師的祈禱

喇嘛給頓仁波切開示

上師是來自法身金剛總持多傑羌的證悟,其間的傳承沒有絲毫的毀損或間斷,如是意味著,我們對上師祈禱之時,是對那覺悟的心祈禱,上師是那覺悟的慈悲,具有加持力,能夠真正傳遞慈悲與法身的加持。雖然上師能夠將他所有的功德傳給弟子,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地生起這些功德,決定在我們的信心與對上師的祈禱。

金剛總持(藏文多傑羌Dorje Chang)是原始佛,代表證悟圓滿覺性究竟的本質,是無形的法身。其超出凡俗概念卻又具備無所不含的功德。佛有三身,法身、化身及報身,法身以兩種不同的方式顯現色身。其一為具有身形的化身,也就是一般眾生以不淨的知覺所體驗到的佛,另一為純淨的色身稱為報身或淨樂身,是有純淨知覺的眾生,也就是高證量的菩蕯所見到的佛。

2500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本賢劫中一千佛的第四佛。悉達多太子圓滿證悟法身,是以慈悲的色身化現的化身佛來渡化眾生。

在實相上,釋迦牟尼佛與金剛總持並無任何差別,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心即是法身,語是報身,而身則為化身。

金剛總持化現於帝洛巴之前的殊勝形像,都象徵著證悟的某種意義。例如,金剛總持身體的顏色,蔚藍如天空,象徵證悟的心遼闊與無限,名之為法身。天人的裝飾,諸如耳環、寶冠、手鐲,象徵覺醒心的透澈清明,名之為報身。人身形象代表能為凡夫所覺知到的化身。

金剛總持胸前的鈴與杵,代表智慧與善巧的結合,三身雖以不同方式描述,但是佛的三身對證悟者卻是合而為一的,此合而為一的三身,代表每一個眾生的佛性。

金剛總持是噶舉傳承的中心。因為帝洛巴直接接受金剛總持報身佛的法教,因此噶舉傳承的本源是佛。此證悟傳承由帝洛巴經黃金珠鬘代代無間斷的持續迄今。

對上師祈禱之時,並非在對一般人的心祈禱,上師不是他所看起來的那個樣子,上師是那本初的心、慈悲的心與法身金剛總持多傑羌,這就是我們祈禱的方向。既然上師是法身加持的持有者,他便成為不可避免的進入點,這是為什麼我們說,上師就像一道門,他讓我們進入加持之中、進入傳承之中,借著對上師祈禱,這道門便能打開,以此來了解上師,才不會把他視為只是一個人。向血肉之軀一般的心祈禱,只能帶給我們一般的領悟,這不是我們的目標。相反地,對上師祈禱時,要能將他視為諸佛的具體顯現、諸佛的慈悲心與智能心。以這種層次對上師祈禱,才能借著上師的加持,達到我們要的結果。

就如同擁有佛像或佛法經典,那是一種所依。在這個所依前,若能將它視為佛身或佛語的真正呈現,藉由這種恭敬的態度,能讓我們如實領受到佛與佛法的加持。如果能將所依視為佛的顯現,便能領受到佛的加持,這一切取決於我們的心境,上師也是一樣,他代表能夠帶來加持的所依。

向上師祈禱時,顯然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這個人,而是對流經他的那股覺悟之心祈禱。如果是對一個人祈禱,就會有所侷限,所見將只是一個人的形象,只是一個具備某些能力、也缺乏某些能力的人。在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中,我們要運用這個『人的呈現』與『覺悟的心』做連結,借著這樣的所依,才能領受到清淨染汙的加持。因此弟子看待上師,若能超越他外在的形象,或許比上師具有什麼能力更重要。

對上師祈禱時,應把他當作是一切上師的具體顯現,而不是現在對這位上師祈禱,等一下向那位上師祈禱;我喜歡這位上師,對那位上師比較沒有那麼喜歡等等,像這樣的態度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深深地培養出強烈的信念─所有的上師是合一的,他們具有相同的本質,只是顯現不同。

祈禱時應體認到,我們所知道一切傳承上師眾,已包含在這位上師的呈現之中,而不應該讓自己傾向這種心態:「我向這位上師祈禱,而不是那位,因為那位不是我的上師。」這類態度是錯誤的,因為這些態度已將實相劃分。對上師祈禱時,並非運用才智上的、概念化的方式來祈禱,呼喚一位上師,卻告訴其它上師眾留在原處。應具備這樣的智能:一位上師所代表的,是無所不在的原始覺性,這是所有上師都具有的。

一切的顯現都是來自於根本上師,一切都包含在上師之中─一切的本尊都是上師的投射、一切的佛都包含在上師之中,否定上師等同於否定一切的佛,因為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佛,能夠不依靠上師而證覺,由於成佛的潛能唯有依靠上師,否定上師就等同否定一切的佛,因此我們向上師祈禱時,必須將他視為與一切的佛、一切的上師完全無別,直到我們的心與上師的心成為無別為止。

對上師祈禱時,並非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有形體上,甚至可以理所當然地對不具形體的上師祈禱,不讓我們有任何具體的參考點,只是把上師視為諸佛慈悲心的加持的顯現。用這種心境,敞開自己領受這種加持,讓它進入我們,應培養深切的信心,讓這種加持與上師所有的功德─亦即諸佛的功德,真正地傳遞給我們,若能如此生起充份的信心,便不需把上師當作是有形象的,不需思索其它的事物,甚至不再覺得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師人的形體上:透過上師,我們把注意力直接集中在傳承上、集中在諸佛證覺的慈悲與加持上。因此,毋須用眼睛看到上師,或用嘴巴跟他說話,重點是以信賴與確信來對上師祈禱,不具信心地誦祈禱文是沒有用的。

修持上師相應法若信心不具足,即使能將上師美好的形象清楚地呈現在心中,也不是真正的修持,而是錯失了要點。我們可以觀想上師的形象來作祈禱,想到上師是如此這般的人,但這樣就像跟人建立普通的關係一樣,如果上師太老或太醜,便覺得不合意,上師年輕英俊的話,就覺得受到吸引,如此又是偏離了修行。

對上師正確的態度,是對上師所代表的與上師所具有的加持有信心。這股信心與虔誠的力量,具有把上師化成光的作用,不管他在我們心中有怎樣的影像,我們已經將他作一種呈現。這道光融入我們,借著這種方式,領受上師真正的加持以及領悟這道光所代表的一切,否則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希望與刻意作為基礎,以這些態度來對待上師,投射到上師身上,期待上師對我們的希望有所反應。這些希望只不過是一種欲望,以及期待受到上師的肯定。這樣的修行結果,這種祈禱,只會生起更多欲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依賴欲望。

若能適當修持上師相應法,透過祈禱,上師與我們的心將會完全地融而為一,安住在這種合一的境界,是禪修真正的意義,這樣的禪修能夠清淨我們生起的欲望中,不淨的一面,讓我們了悟,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是一,非二。如此將能認識法性,也就是諸法的本質,正是這種合一。否則我們只是維持世俗欲望的形式,將這種欲望摻入修行,生起世俗的想法,對上師不清淨的想法,讓自己跟上師的關係折衷妥協。這樣的修行將產生更強烈的欲望,這種訴諸感情,不清淨的心境,將導致情緒更紛擾的修行。

反之,若能適當地修持,讓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合一,由於這種合一,將能使得一切生起或被引發的煩惱完全清淨,我們的心將從煩惱中解脫,不管煩惱有多強烈,它們終將於法性中,也就是在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合一中解脫。

祈禱在藏文字面意思為「祈求」,我們在祈求信心的增長、更確信地來做更多的祈禱。祈禱很單純,只是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結合,了達上師的心、自己的心與法身無別,一切只是心的真實體性。能將自己祈禱的上師,視為一切上師、本尊、護法、空行母的具體化現,如是則足矣,如此一切都將是上師的顯現,一但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合一,便與這所有的呈現合一。

這是對上師祈禱最單純的方法,也是最深奧的。對上根與下根行者有各種不同的修持,但是把心保持沒有任何複雜的單純狀態,心不造作,這種自然的上師祈禱法,是最高深的修行。

《廣論·四家合註》

《廣論·四家合註》出版後,還需要看師父開示手抄嗎?應如何善用此書?

問題敘述:

請問最近團體大力宣導《四家合註》,但有些學員甚至班幹部,卻說以後廣論研討班只要看《四家合註》即可,不用看師父手抄。是這樣的嗎?

弟子認為,研討班應該還是以師父的音檔為主,《四家合註》是輔助我們更詳細瞭解《廣論》。若是如此,也請團體儘早說明以正視聽。

回答:

誠如您所說的,研討班的學習,當以學習師父——日常老和尚的開示為主。

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主要目的,是依著道次第而調伏自我的內心相續。師父在宣說《廣論》之時,以他修行的經驗,針對我們學人的現狀而講說了諸多深刻的調心教授,使得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順易地見到自己的現行,再再地回歸到調伏自心相續的宗旨。值遇如是善說的有緣人,怎麼可能將之置一處,不奉之為引導修習道次第的明燈?

《四家合註》對於《廣論》中諸多法相以及難點,有著清晰的解釋,這對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經論的內義、釐清法義的細緻之處,有著莫大的饒益。

《廣論》第12 頁也說:「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于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瞭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我們想要成佛,就須發心廣學經教,深入法藏。然而讓我們這些初業行者,能將此諸法義,轉為實修教授的關鍵,仍在依循具量師長指點的教授。恩師真如老師即時常感歎,若非師父以如此善巧的方式講說道次、引導學人,我等末世的有情,實在難以趣入大師的密意。

此如噶當祖師語錄中所說的:

「大覺窩獨一天尊至藏域衛區時,覺窩弟子枯哦種三師問覺窩云:『一依身補特伽羅欲證解脫一切遍智果位,當於經教及上師教授二者之中,以何為主? 』

覺窩答云:『較之經教,應以教授為主。 』

更問所以。

答云:『雖能誦念三藏,善巧一切法相,然于修持之時,若無上師教授之行持,則正法與人,當成別別。』

當我們能夠依著善知識的教授,養成閱讀經典時能回歸自心、調伏相續,人與正法不成別別的如理聞思軌理時,再進一步廣閱經論,深細抉擇法義,那時才能成就所謂的「聞多思廣修行深。」因此,重視師長的教授,以之為主,在此之上隨力多聞思擇,這是祖師們傳持下來的宗風。

在《四家合註》中,巴梭法王即曾說到:「大師遺教即是契經,故須觀閱,然而閱經亦須善知識。」

博多瓦云:「未值遇善知識時,自雖略涉之,然如睜眼瞎看。」

樸穹瓦則置身諸教典之中,謂今當分上中下機,如其根量能得進益,此能對治無知而生墮罪,故置枕前,不離眼前而閱之。」

因此,以師長的教授為主,並依著師長的指導深入法藏,這只是一個次第及主次的問題,二者並不相違。 有些學員及幹部或許是認為,將來消文可以直接依據《四家合註》的白話來消文,並無捨棄師父開示之意。不過您的提問與提醒確實非常重要,感謝您的用心!

解答法師:釋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