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20180104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30靜慮度

念知堅固除沉掉 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 隨意得止求加持

P53LL5

五、尋求所緣境的方式。

先求其心執何所緣:應尋一尊若畫若鑄善妙之大師像,數數瞻仰,記取其相, 令現於心,並作串習;或由上師詳示,思維所聞之義,令其呈現意中,以此尋求所緣。又所緣境並非現為畫、鑄等像,應學令現真佛之相。

《華嚴經》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

當決定以佛身作為修奢摩他的所緣後,應先尋找一尊莊嚴的佛像(畫像、塑像皆可),並在反覆瞻仰之後,記住其臉部、身體、手腳的特徵,試著讓這些特徵在觀想時顯現於心,並且不斷地去串習;或是透由上師的講解,在觀想時依序思維所聽到的法義,將佛的身形觀想出來,以這種方式去尋求所緣。雖然最初是以畫像或塑像作為觀想的對境,但是實際在修三摩地時,所緣境的那尊「佛」不該呈現出平面或堅硬的模樣,而應觀想成體性光明、相好莊嚴的真佛。

過去的祖師們曾說:在正修時,所緣越小,就越容易成辦奢摩他;有些人甚至可以將所緣觀想成像豆子一般小。假使初期無法做到,則可將所緣稍微放大,大小猶如大拇指頭般。此外,所緣的高度也要適中,如果高度太高,容易散亂太低易昏沉;應將所緣觀想在肚臍的正前方,約略是拜大禮拜時身體所及的距離。

P54LL5

六、不可用雙眼注視所緣境來修三摩地。

有說置像於前,以眼注視而修。智軍論師破此,極為合理,因三摩地非於根 知中修,而於意知中修,故三摩地之直接所緣即是意知之直接境,須於彼境攝持心故;又如前說,須緣所緣境之義總或影像故。

有人主張:修學三摩地時,應該將佛像置於前方,用雙眼注視著佛像,這麼做比較容易保持專注。

智軍論師破斥這種觀點,宗大師也對此深表認同:因為三摩地不是以根知,而是憑藉著意知的力量來修,所以它的所緣應該是意知的對境,行者必須將心安住在此境上才是正確的做法。這也就是之前所強調的,應該緣著境的義總影像來修奢摩他的理由。

P55L6

七、最初須以單一所緣修止。

又身相有粗、細二分,餘處有說先緣粗分,待彼堅固,後緣細分;於感受上,亦是粗分較易現起,故須先從粗相依次作為所緣。特欲成辦具相之止,未修成前,不可多換異類所緣;因多更換異類所緣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阻礙。聖者馬鳴論師說云:「應於一所緣,堅固其意心,若易多所緣,煩惱擾其意。」《道炬論》中亦云:「任於一所緣,令意住善法。」說「於一」者,是指定詞。

以佛身為所緣而修三摩地時,心中所呈現的影像可分為粗、細兩種。對此,在有關生起次第的教授中提到:初期應先緣著粗分的影像(影像較為模糊),直到心能稍微安住,再緣著細分的影像(影像較為清晰),因為粗分的影像比細分的影像容易現起,這一點從平時的經驗中也可得到印證。因此,在修奢摩他的最初,也要按照這種方式,先讓內心現起粗分的影像,以此為所緣而讓內心安住;假使在初期就刻意追求所緣的清晰度,反而不利於心的安住。

尤其是將「成辦具量的奢摩他」設為目標的人,在未修成奢摩他前,不應一再更換所緣,否則心就難以安住,如此一來,反而成為修止最大的阻礙。對此,

馬鳴論師及《道炬論》中也都曾提到相同的觀點。

P53LL5

八、獲得所緣境的標準,及獲得後對此攝心的方式。

最初於心獲得所緣之量:依次觀想頭部、雙手、身體餘分及二足相數次,其後作意身之總相,若能於心現起半分粗略肢體之相,縱無清晰具光明相,亦應以此為足,於彼攝心;若不以此為足而攝其心,反求較前清晰之相而數觀想,所緣雖可略為清晰,然此非僅不得堅固妙三摩地,反成得三摩地之障。所緣雖不甚顯,然若能於半分攝持其心,則能速得妙三摩地;次若欲令更為清晰,則見功效,故易成辦明分。此乃出自智軍論師所著教授,極為重要。

在修三摩地時,最初內心獲得所緣境的標準為何呢?首先,依次觀想佛的頭部、雙手、身體、雙腳數次,之後再觀想全身的輪廓,一旦心中能夠約略呈現粗分的影像,縱使一時無法將佛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細緻的部位觀想出來,也無法清楚觀想佛身放光的景象,但仍應以此為滿足,設法讓心安住於此;假使不以此為滿足,為了使影像更加清晰而加強觀想的力道,當下或許能讓影像變得更清楚些,但這麼做卻會影響心的專注,導致不僅難以獲得堅固的三摩地,反而成為獲得三摩地的阻礙。

因此,即便初期所緣不是非常清楚,但只要能安住於此、攝持自心,就能在短時間內讓心安住下來;當心安住之後,再去加強影像的清晰度,便能收到立竿

見影的效果。簡言之,在修三摩地時,應先具備「住分」,再去追求「明分」,如此才能快速地成辦奢摩他。這些內涵全出自於智軍論師的教授中,非常重要。

➊➊《至尊洛桑諾布文集》最初如果沒有獲得住分,就無法獲得明分,所以初期應致力於設法獲得住分;當獲得少許的住分之後,應在住分未消失前致力於設法獲得明分;當具足「所緣境於心清晰顯現的明分」、「一心專注於所緣境的住分」、「心能有力執持明住二分」這三點時,所緣境相就能逐漸清晰,安住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內心也能日趨堅固。

P57LL3

又現所緣境時,即緣身之總相,若身一分清晰顯現,則可緣彼;若彼復沒,仍緣總相。爾時,若欲修黃然現紅等「顏色不定」,或欲修坐然現立等「外形不定」,或欲修一然現二等「數量不定」,或欲修大然現小等「大小不定」,不可隨彼等相而轉,應以根本所緣為所緣境。若修密法本尊瑜伽之時,則本尊相定須清晰,故未現起清晰相前,以多方便令彼顯現;然於此處,若難現起本尊之相,可於前說任一所緣,或於了知實性見上攝持其心,以此修三摩地亦可,因於此處主要目的即修止故。

按照上述的方式反覆練習之後,最初心中現起所緣境時,是顯現佛身的整體輪廓;之後,如果發覺佛身的某個部位,例如頭部特別清楚,則可將心安住在頭部上;一段時間過後,假使發現頭部的影像逐漸模糊,再把焦點調回原本整體的輪廓上。

此外,如果原先設定的對境是黃色的,觀想時卻現為紅色;或是原為坐姿,觀想時卻現為立姿;或是原本只有一尊,觀想時卻現為兩尊;或是原本的體積是大的,觀想時卻現為小的,一旦發生這些情況,都要立即矯正回來,不可放任不管,應該以最初設定的對境為所緣境,不可隨意更動。

假使是修密法中的本尊瑜伽,本尊相必須清楚地顯現,所以在還未現起清晰的本尊相前,要以各種方法讓本尊相能清楚呈現;但對於某些平時不擅於觀想本尊的人而言,可在前面所介紹的眾多所緣當中,選擇一個自己相應的所緣,例如無常慈心等,甚至如果對於空性的道理有深入的體悟,也可以將心安住於空性上,藉此來修三摩地。雖然以佛身作為所緣能同時獲得許多殊勝的利益,但在此主要強調的是如何修奢摩他,所以只要最終能夠成辦奢摩他即可,並沒有絕對的所緣境。

即便我們暫時還未下定決心騰出一段時間認真修奢摩他,但光是記住這些要點,對我們平常短暫的打坐都能產生很大的幫助。

P59L6

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