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_20180426

P78L2

酉三、顯示座上之量分三:

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座上修三摩地的時間應該如何拿捏呢?最初應該將時間縮短、次數增多,每一座間隔的時間不宜太長;假使初期座上修的時間過長,即使一時之間看似有些成果,但這麼做也容易造成身心上的負擔,日積月累下來,將會導致修學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之後即便刻意提起心力,也無法達到滿意的結果,所以對此應該特別注意。

P78L8

一、《修次論》中的說法。

若爾,以念令心安住所緣,應住幾久、有無定量?雖未曾見《聲聞地》等諸

大論中明白宣說座上之量,然於《修次下篇》中云:「應當以此次第,於一刻時,

或半座時,或一座時,直至堪能而住。」此中所說座上之量,雖於成就止已修習觀時所說,然於初修止時亦同。

有人問:「透由正念讓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應該安住多久?有沒有一定的時間呢?」宗大師回答:雖然在《聲聞地》等諸多論典中並未看到相關的說明,但在《修次下篇》中曾提到,應該依照次第,從最初的一刻時(二十四分鐘)漸次拉長時間,直到自己能力所及為止。

《修次下篇》中所提到的這些內容,雖然是在成辦止後、修學觀時所說,但也適用於修止的階段。

P79L4

二、初學者若於座上時間過長,則難斷除沉掉。

又此若能如前所說修習正念、正知之法,不時憶念所緣、不時觀察,縱時略長亦無過失,然初學者若時過久,多因忘念而生散亂,爾時其心任起沉掉,唯經長時方能了知,無法迅速明辨此二;或縱不忘正念,然仍易隨沉掉而轉,遂於生沉掉時,不能迅速明辨。此二者中,前者障礙生起具力正念,後者障礙生起具力正知,故難斷除沉掉。尤因忘失所緣,於散亂時生起沉掉而不自知,其過較於未忘所緣然起沉掉不能迅速明辨者為更甚,故心散亂、退失正念之對治法,如前所說修正念法最為重要。

若能按照之前的方式來修正念、正知,時而憶念所緣、時而觀察自心,縱使修學三摩地的時間稍長,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對初學者來說,假如時間過長,大多會因忘念而生散亂,造成專注力及觀察力減弱,以致當下無論生起沉沒或是掉舉,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知道,無法馬上發覺;就算沒有忘失正念,也容易被沉掉影響,導致在沉掉生起時無法立即覺察。如果因為忘念而生散亂,這會障礙生起具力的正念;縱使保持正念,但因沉掉生起時無法馬上察覺,仍會障礙生起具力的正知,如此就難以斷除沉掉。這兩者中,又以忘失所緣、心生散亂而導致生沉掉時仍不自知較為嚴重,所以要由修正念法加以對治,這很重要。

P80L6

三、要配合自心的能力等而修習。

若易散亂、忘念熾盛,正知力弱、不能迅速明辨沉掉,則其修時須短;若忘念少,並能迅速了知沉掉,則時略長亦無過失。由思此義,云「於一刻時」等,說時無有定量;總之應隨自心能力,故曰「直至堪能而住」。又若身心無有突發傷害,即應安住;若有,不應勉強而修,應先去除身體障礙再修。此是諸智者之主張,故應了知如此行持亦是座量所需要件。

在修三摩地時,如果內心容易散亂、忘念熾盛,或是正知的力量微弱、無法迅速察覺沉掉,這時就要將座上修的時間縮短;若忘念少,並能迅速發覺沉掉,則可將時間稍微延長。因此,在《修次下篇》中才會特別強調:「於一刻時,或半座時,或一座時。」表示座上修的時間沒有絕對,全看自己的情況來作調整,所以最後才說「直至堪能而住」。

假使修行期間身心沒有突發狀況,就應該按部就班地認真修學;萬一感到身心不適,就要暫緩修行的進度,先做治療,等到情況好轉再修,不要過於勉強自己。這些內涵都是過去祖師們所留下來的經驗,所以也是修行期間應該注意的重點。

P81L6

未三、住所緣後應如何行分二:

申一、生沉掉時應如何行。

申二、離沉掉時應如何行。

之前提到設法將心安住在所緣境時,假使因為內心散亂而忘失所緣,就是犯了第二種過失忘失教授,這必須以「正念」來對治。接著,心安住在所緣境後,又該注意哪些地方呢?對此分成兩個部分來介紹:一、當內心產生沉掉時應如何對治。二、假使沒有生起沉掉,又該如何因應。

P81LL4

申一、生沉掉時應如何行分二:

酉一、修不知沉掉之對治。

酉二、知沉掉已,修不勤斷彼之對治。

酉一、修不知沉掉之對治分二:

戌一、抉擇沉掉之相。

戌二、於正修時生起能知沉掉之正知法。

戌一、抉擇沉掉之相分二:

一、抉擇「掉舉」的定義。

二、抉擇「沉沒」的定義。初中分三:

一、依據。

P82L3

掉舉,如《集論》云:「何為掉舉?心隨可愛相轉,此屬貪分,心不寂靜, 障止為業。」

二、掉舉的所緣、行相和作用三者的差別。此中有三:

一、所緣,悅意、可 愛之境。二、行相,心不寂靜,向外流散,為貪分故,於境生貪愛相而轉。三、作用,障礙其心安住所緣。

這個科判是在說明五種過失中的第三種過失沉沒與掉舉。

首先介紹「掉舉」。《集論》中說掉舉有三個特點:一、所緣,心隨可愛相轉心被悅意、可愛的境吸引。二、行相,此屬貪分,心不寂靜由於心被悅意境吸引,導致內心無法平靜、注意力分散,並對過往貪愛的境產生好奇,與貪相似。三、作用,障止為業掉舉會障礙心安住在所緣境上。

雖然「掉舉」跟「貪」的所緣都是悅意境,對境後的反應也很類似,但由於兩者是不同的心所,所以還是有些差異:「貪」是在面對美好的事物時,被對境吸引而難以從中抽離的一種心態;面對悅意境生起貪念之後,那種美好的印象會深植人心,造成往後注意力無法集中,心流散於悅意境的狀態稱為「掉舉」。12

12《掌中解脫》流散與掉舉兩者差異甚大:瞋恨仇敵等不悅意境時所產生的流散,或是修 學奢摩他時,對於布施、持戒等善所緣境的流散,這些雖是流散但非掉舉。既然流散與掉舉皆為奢摩他的阻礙,那為何只說掉舉是阻礙呢?因為心流散於善所緣境和瞋恚境的次數較少、時間也短,卻經常流散於貪欲境,以致發生掉舉的頻率較高,或說掉舉較易生起,所以特別強調掉舉。

P83L1

三、掉舉如何障礙心安住在所緣上。

心住內所緣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令心無法自主,於彼等境牽引其心,

使其散亂。如《懺讚》云:「如緣奢摩他,令心住於彼;惑索令離彼,為貪境繩

牽。」

當心向內收攝並安住在所緣境上時,由於對之前曾經引發貪念的悅意境生起掉舉,而將心牽往悅意境的方向,造成內心不受控制、產生散亂。

P83LL5

二、抉擇「沉沒」的定義分五:

一、把沉沒和昏沉混為一談,這與經典相違。

沉沒,諸譯文中亦譯「退沒」。於此,有人承許「安住於境,不散餘處,心

不明澄之昏沉為沉沒。」不合道理,因於《修次中篇》與《解深密經》中說從昏

沉生沉沒。《集論》雖於說隨煩惱之散亂時論及沉沒,然於彼處所說散亂亦有善

性,故非定為煩惱之相。

有些譯師將梵文中「沉沒」一詞翻譯成「退沒」,但實際上內涵是相同的。由於多數經論中並未將「沉沒」定義清楚,所以許多人容易對此產生誤解,甚至將細分的沉沒與三摩地相提並論,造成修三摩地的嚴重阻礙。

最常見的是將「沉沒」與「昏沉」混為一談:心安住於所緣境時,雖能保持專注,但心昏昧不清的狀態就是沉沒。這種論述並不合理,因為在《修次中篇》及《解深密經》中都曾提到「從昏沉而生沉沒」,可見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所以不能畫上等號。再者,《集論》中在介紹二十種隨煩惱時,將沉沒解釋為內在的散亂,並且提到這種散亂也包含了善法,由此可知沉沒也有善法,所以不完全是煩惱;至於昏沉,只有無記跟不善兩種,而且昏沉一定是煩惱,因此兩者並不相同。

P84LL5

二、介紹「昏沉與沉沒的不同」及其依據。

昏沉,《集論》及《俱舍論釋》云:是愚癡分,令其身心沉重,無堪能性。沉沒,心執所緣執持力緩,不能明見、緊執所緣,是故雖有澄分,然執所緣不甚明晰,即是沉沒。《修次中篇》云:「若時如盲,或如有人入暗室中,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爾時應知已生沉沒。」未見餘大論中明說沉沒之相。

《集論》及《俱舍論釋》都將昏沉歸類在愚癡中,它會造成身心沉重、無法隨欲修善。沉沒,則是心在執持所緣境時力道弛緩,以致無法清晰顯現對境;或是縱能清晰顯現,但因執持力弱,導致明分無力。前者雖有「住分」,但無「明分」,是粗分的沉沒;後者則是「住分」、「明分」兼備,但因明分無力,是細分的沉沒。

《修次中篇》提到:如同盲者,或如有人進入暗室,或將雙眼閉上,都無法清楚看到外境;在修三摩地時,假使無法清楚呈現所緣境的影像,應該自知已經處於沉沒的狀態。或許這段描述無法涵蓋細分的沉沒,但是宗大師也說:除此之外,在其他經論中沒有看到比這更清楚介紹沉沒的依據了。

P85LL3

三、不僅如此,沉沒也有善法,所以與昏沉不同。

沉沒中有善與無記二種;昏沉則是不善、有覆無記任一,唯是癡分。

以體性來說,沉沒有善與無記兩種;昏沉則一定是不善與有覆無記任一,屬13愚癡分,所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其中,有覆無記又稱「染污無記」,是與煩惱相應,障蔽聖道,因此稱為「有覆」;雖是如此,但不致於引生異熟苦果,非不善法,所以是無記法。

13《掌中解脫》在觀修本尊時,所緣境在心境中消失是粗分的掉舉;心中的所緣境雖未消失,但在內心深處雜念蠢蠢欲動,猶如冰下暗流湧動,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悅意境相,這種狀態就是細分的掉舉。

P86L4

四、滅除沉沒要有明晰分和緊持分。

諸大經論說除沉沒,須修佛身等歡喜境或光明相,令心高昂,故心不明其境,

如現昏暗,或心執持力弱,皆應滅除,而具所緣明晰明分、緊執住分二者。

在眾多的經論中都曾提到,若想去除沉沒,可以藉由觀想佛身等歡喜境或生起光明想,讓心力提升。因此,在修三摩地時,一旦發現內心昏暗、無法清楚顯現對境,或者內心沉重而使執持對境的力道減弱,都要設法調整改善,讓心呈現具力明分。

P86LL5

五、對於沉沒容易產生誤解,所以要依照《修次論》來認識。

掉舉易知;然於諸大可信經論皆未明說沉沒,故難了解,然極重要,因易誤

解此為無過之三摩地。是故,應如《修次論》中所說,於體驗上詳細觀察而求明

辨。

沉掉二者當中,掉舉比較容易理解;至於沉沒,多數的經論都未對此詳細說明,以致不易掌握,卻又十分重要,因為在修三摩地時,有許多人將細分的沉沒誤以為是真實的三摩地,導致長時苦修最終卻一事無成。因此,除了廣泛研閱像是《修次中篇》等相關的論著外,還要從自己修行的經驗中詳細觀察、分辨沉沒與三摩地之間的差別。

P87L4

法師:

探討=粗相昏沉&細相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