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20180201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34 、35 金剛乘

以修共道成法器 當求具德阿闍黎 為入秘密勝上乘 受四灌頂求加持

所受真言諸密戒 若善守護易成就 不守決當墮地獄 捨命珍護求加持

P61LL1

三、認識「沉掉」,善巧「滅除沉掉的修定法」非常重要。

是故,若不善加明辨粗、細沉掉,或不了知滅除彼二清淨修定之理,尚且不能生奢摩他,況云毗婆舍那?故求三摩地之智者,應當善巧此諸道理。沉掉二者,是修奢摩他之違緣,明辨違緣與正滅除之理,將於後說,故此先說成辦奢摩他之順緣--引生妙三摩地之理。

既然沉掉二者是生起奢摩他的阻礙,那在修學奢摩他前,就應該先認清粗、細沉掉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對治的方法;假使不這麼做,就連共內、外道的奢摩他也無法生起,更遑論是毗婆舍那?因此,真心希求三摩地的智者,應先探究這些內涵。由於有關奢摩他的違緣沉掉,以及對治沉掉的方法,之後都會詳細介紹,所以在此先說明成辦奢摩他的順緣--如何引生三摩地的道理。

想要生起三摩地,必須借助正念與正知的力量,這兩者不僅是成辦奢摩他的主要順緣,也與之前所提及的「以八行斷五過」有密切的關聯:之前在「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那個科判中,提到以八行中的前面四行信、欲、精進、輕安,斷除五過中的第一種過失--懈怠;緊接著,在「住所緣時應如何行」這個科判中,提到正修三摩地時,所會產生的第二種過失忘失教授,必須以八行中的第五行--正念--來加以對治。

P63L1

四、正念、正知二者是讓心不從所緣散亂的方法。

三摩地者,即心專注於所緣之住分,又此須能恆常安住於所緣上。此需二種 方便:令心不從根本所緣散亂、如實了知散亂與否。此中前者即是「正念」,後者則是「正知」。《經莊嚴論釋》云:「正念與正知,能令心專注。前者令心不從所緣流散,後者能善了知心流散否。」若失正念,忘失所緣,散亂當下,便失所緣,故不忘失所緣,心生正念為最根本。

所謂的「三摩地」,是指心在面對所緣境時保持專注的一種狀態,而且要儘量拉長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時間。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借助兩種力量:一、正念--設法讓心專注於最初設定的所緣境上,避免散亂。二、正知--觀察自心在面對所緣境時是否產生散亂。其中又以正念為主,正知則是扮演輔助的角色,兩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此,宗大師以《經莊嚴論釋》中的一段文為依據來作解釋。

在修三摩地的期間,如果失去正念,就會分散原本的專注力,導致忘失原先的所緣境,而失去所緣境就等同失去了三摩地,所以不忘所緣的正念是修三摩地

的根本。

P64L1

五、用正念讓心專注於所緣的方式。

以此正念令心專注所緣之理:如前所說觀想所緣,若能現起最下行相,則使其心具力執持,令心高昂,安住於此,不應思擇任何新境。

那正念又是如何讓心專注於境呢?如同前面所說,當設定了某個所緣境後,在觀想時,如果能在心中呈現粗略的影像,當下就要提起心力,讓心有力地執持對境,並且安住在這種狀態中,不要再想所緣境以外的任何事物。

P64L7

六、介紹「正念」分二:一、說明正念體性的依據。

正念,如《集論》云:「何為正念?於熟悉事,心不忘失,不散為業。」此說具有三種特點。二、正念的特點分三:一、境之特點。於昔所未熟悉之境不生正念,故云「於熟悉事」,此處即是現起昔所了知所緣境相。二、執境之特點。「心不忘失」,謂心不忘彼境,此處即不忘所緣境。不忘之理:非僅是由他問或自觀察,而能憶念上師所示所緣即此,是須令心安住所緣,持續憶念,無有少許散亂;若有散亂,當下即失正念。故心置於所緣境後,須生「已住所緣」之念,其後不復重新觀察,恆常無間守護彼心勢力,是修正念法中最關鍵處。三、作用之特點。能令其心安住所緣,不散餘處。

《集論》中以三句話來說明正念必須具備三種特點:

一、「於熟悉事」,是指境的特點。正念的境必須是之前已熟悉的事物;如果先前完全不了解或不曾接觸過,就無法憶念。舉例來說:當有人詢問一件我們

曾經看過或聽過的事情時,我們便能回憶起那件事並回答對方;假使我們完全不了解那件事情的始末,當聽完對方的提問時,就只能回答:「我不知道。」可見想要憶念起某件事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先了解、熟悉那件事。在此若以佛身作為修學三摩地的所緣,那在最初應先將其特徵牢記於心,之後透由正念的力量在心中顯現其影像。

二、「心不忘失」,是指正念在對境時,當下所呈現的狀態牢記不忘。此處的「不忘」,不是指能夠回答出對方的提問,或是自己在思維後能回憶起:「之前上師為我介紹的所緣境就是……」而是讓心長時安住在所緣境上,避免散亂;一旦心生散亂而轉移了原本的目標,即便當下還能說出原先設定的所緣境為何,但由於心沒有安住在所緣境上,所以代表已經失去了正念,而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第二種過失忘失教授。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就要懂得修學正念的方法:當心聚焦於所緣境後,要先生起「心已安住於所緣境上」的念頭,並在安住之後不要再繼續觀察所緣境,而是設法讓這種狀態延續下去,這是修學正念最關鍵的部分。

平常不論持守任何戒律,正念與正知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透由學習而了解自己應該持守哪些戒律,以及守戒、犯戒的功過為何,進而反覆憶念,藉此生起正念;之後在對境時,以正知檢視三門的行為,一旦察覺自己即將犯下違反戒律的惡行,就要憶起:「我已受戒,不能做出這種行為,犯戒將會對我造成傷害……」並且設法制止,而不只是當下能說出那條戒的內涵、犯戒的過患為何而已,這與修學三摩地時必須運用正念、正知的道理完全相同。

三、「不散為業」,是在說明正念的作用。正念能讓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會散亂。

P66L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