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_0102 / 0109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99L10 ~P304L1

P299L10

三、若所量為諦實,就無法以錯亂的認知安立所量;若所量為虛妄,反能成為(錯亂認知安立所量的)助伴。

若立所量為諦,則彼錯亂認知安立所量應成相違;若立所量為妄,反成助伴。若不爾者,因於名言若非諦實,即不能立為世俗諦,則名言中若立如幻虛妄,亦不能立世俗諦也。

正文當中,若立「所量」為諦,則彼錯亂認知如是安立應成相違;這當中的「所量」是指心所測量的對境(也就是指境),如果境界本身是諦實的,諦實的一法安住的相狀、跟在內心當中呈現的相狀,必須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如果境界的本質是諦實的、是真實的,「則彼錯亂認知如是安立應成相違」,這時候藉由「錯亂的認知」,是沒有辦法來安立境界的。但今天以中觀應成的角度,「所量」的境它的本質是虛妄的,虛妄的境有一種什麼樣的特色?它本身的相狀,與在內心當中所呈現出來的相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本身雖然沒有任何的自相,但是它在內心中顯現的同時,可以顯現出有自相的這一點。因此顯現的這個認知本身,雖然是「錯亂的認知」,但是藉由「錯亂的認知」,還是能夠安立虛妄的境,所以這當中有提到「若立所量為諦,則彼錯亂認知如是安立應成相違」;若立所量為妄,乃成助伴;所以如果安立「所量」的境界,它的本質是虛妄的話,反而是能夠成為自宗之前所提出這樣的觀點的助伴,也就是透由「錯亂的認知」是能夠安立諸法的這種論點。

下一段,若不爾者,於名言中若無諦實,即不能立世俗諦故,於名言中若立如幻虛妄,亦不能立世俗諦也。這句話的內容相當的難以解釋,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裡同樣也有出現《入中論釋》的這一段文,但是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這當中所解釋的方式,跟在《菩提道次第略論》當中所解釋的方式並不相同。我個人本身在閱讀了《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之後,覺得《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裡所講的方式是比較容易了解的。

而這個地方在《略論》裡面有提到,「若不爾者,因於名言若無諦實,即不能立世俗諦故」,自宗提到,如果不以以上的這種方式來安立諸法、來安立世俗諦的話,如同你所認為的,在名言當中如果沒有諦實,就沒有辦法安立世俗諦,(他宗認為世俗諦當中的「諦」字,是諦實、是真實的意思,所以在名言當中如果沒有任何的諦實,就沒有辦法安立世俗諦),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於名言中若立如幻虛妄,亦不能立世俗諦也。」相同的道理,如果在名言當中安立諸法的本質是如幻虛妄的話,這時也沒有辦法安立諸法是世俗諦。

為什麼沒有辦法安立諸法是世俗諦?

因為世俗諦當中「諦」這個字的特徵,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因為你已經在名言的狀態中,安立諸法的本質是如幻虛妄的本質。既然是虛妄的本質,就表示它沒有任何的諦實,所以在名言當中如果安立諸法是如幻虛妄的話,相同的道理,也不能夠安立世俗諦的存在。

所以這個地方是非常困難的一個地方,因為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說,就如同我們之前所介紹的,有情心續當中除了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之外,其餘的一切心法,它的本質都是錯亂的,也就是在它的顯現境之上所顯現的對境,都有錯亂的一分。

這一分是什麼?

在顯現境的同時,也顯現境是有自性的,因此除了根本定之外,其餘的認知都是「錯亂的認知」。所以他宗會認為藉由一顆「錯亂的認知」,是沒有辦法安立境、沒有辦法安立世俗諦的。但是對於這一點自宗認為說,如果境界的本質是諦實的話,就如同你所說的,藉由「錯亂的認知」是沒有辦法安立境;但是實際上境的本質並非諦實,境的本質是虛妄的,由於境的本質是虛妄的,就表示境存在的方式,以及它在內心當中所顯現的方式並不相同,因此藉由「錯亂的認知」是有辦法安立境界的。

所以對於這一點,過去西藏的論師,由於沒有辦法看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認為「藉由錯亂的認知,是沒有辦法安立出一個正確的境」,因此他認為「一切的境都是不存在的」。

在不存在的當下,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些境?

他認為這都是「錯亂的一種顯現」。所以他沒有辦法看到自宗所安立的這一點,因此他所提出來的論點,很多都是與事實不符的論點。

P300LL3

四、僅觀待世間而安立正倒世俗及其依據。

應成派中,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之六心與為彼所染之六心、前六心所取之六境與後六心所取之六境中,顛倒六心、六境,安立為「倒世俗」;未顛倒之六心、六境,安立為「正世俗」。又此唯待世間或名言量而安立為正、倒世俗,非待隨順聖者理智而安立之,故於中觀自宗,具無明者,見影像等與青色等,觀待顯現境時並無錯、不錯亂二者,故不區分正、倒世俗。《入中論》云:「無損六根所取境,即是世間所了知,唯由世間立為諦;餘由世間立為倒。」

接下來第四個部分,「觀待世間安立正倒世俗及其依據。」在之前我們有提到,中觀應成派當中並不分別「正世俗」與「倒世俗」這兩者的差別。但是以世間人的認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卻可以分別「正世俗」以及「倒世俗」。正文當中,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之六心與為彼所染之六心,

這當中有提到兩種的心:

第一種「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污之心」,

所謂的「現前」指的是眼前。「錯亂的因」可以分為「究竟的」以及「現前的」這兩種。

所以「1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污的心」,以及「2現前錯亂因所染污的心」,心可以分為這兩種。

什麼樣的心稱為,被「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了呢?

如果世間人所共許這樣的一顆心是不正確的、是錯亂的話,其實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這樣的一顆心,它是「被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的」;

相反的,如果這一顆心在形成之後,世間的人認為這樣的一顆心是正確的、是沒有錯亂的話,這樣的心是「不為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

以之前的例子,如果我們看到「水」是「水」這樣的一顆心,以世間人的角度來說,他認為這樣的心是正確的、沒有錯亂的,所以這樣的心是「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污」的一顆心;

但是相反的,如果把「陽燄」看成「水」,這樣的一顆心以世間人的角度來說,他會認為這顆心是錯誤的、是不正確的,所以這樣的一顆心它是「被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

這時,「現前的錯亂因」為何?

非常炎熱的太陽就是這一顆心「現前的錯亂因」。所以這個地方有提到,「不為現前錯亂因所染之六心,與為彼所染之六心,」

這當中的「六心」,分別提到眼、耳、鼻、舌、身以及意,這六種的心。

前六心所取之六境與後六心所取之六境,之前有提到兩種的心:一種是「不被錯亂因所染污的六心」,以及「被錯亂因所染污的六心」。這時更進一步的提到兩種的境:

第一種是「不被現前錯亂因所染污的這顆心、以及它的境界」,

第二種「是被現前錯亂因所染污的心、以及它的境界」,

所以這當中可以分為的兩組、以及的兩組,其中顛倒之六心、六境,應成派安立為「倒世俗」;未顛倒之六心、六境,安立為「正世俗」。所以這兩組當中,

顛倒的六心以及顛倒的六心所安立的六境,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說,這些法由於世間人都知道它是錯亂的、是虛妄的,所以以觀待世間人的角度來說,中觀應成派安立這樣的法是「倒世俗」;

相反的,未顛倒的六心以及未顛倒的六心所安立的六種境界,由於世人並沒辦法安立「心」以及「境」是虛妄顛倒的緣故,因此以觀待世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法稱為「正世俗」。所以這當中有提到,「未顛倒之六心、六境,安立為正世俗」。

又此唯觀待世間或名言量而安立為正、倒世俗,之前我們所提到的「正世俗」與「倒世俗」,是觀待世間人的心、或者是觀待名言量才安立為正、倒世俗,非待隨順聖者之理智而安立。所以以聖者心續中的理智來說,並沒有辦法安立「正世俗」與「倒世俗」。因為之前我們有提到不管是「正世俗」或是「倒世俗」,世俗諦的法是透由「錯亂的認知」來安立的;但是聖者心續當中的理智,並不是「錯亂的認知」,所以隨順聖者心續中的理智,是沒有辦法安立正、倒兩種世俗。

故於中觀自宗,凡具無明,見影像等與青色等,觀待顯現境時並無錯、不錯亂二者,故不區分正、倒世俗。所以以中觀應成派自宗而言,「凡具無明,見影像等與青色等」,只要我們的內心中有「無明」,這時不管你所面對的境,是一般世人都能夠了知的虛妄境(也就是影像等虛妄的法),或是一般世人所沒有辦法了知的虛妄境(比方說青色等諸法),「觀待顯現境時並無錯、不錯亂二者」,以中觀應成的角度,看見影像的這顆心、以及看見青色的這顆心,從顯現境的角度並沒有辦法區分一者是錯亂的、另外一者是不錯亂的。因為這兩顆心在顯現境的同時,都同時顯現境是「有自性、有自相」的這一點;但實際上境並沒有任何的自相、沒有任何的自性,因此從顯現境的角度來說,這兩顆心都是錯亂的。

但是以執著的方式而言,一者是顛倒的、一者是不顛倒的。如果執著「影像」為臉孔的話,這時執著「影像」為臉孔的這顆心它是顛倒的。但是如果執著「青色」是青色的話,這時雖然在它的顯現境上會顯現出「青色是有自相」的,它的顯現境雖然是錯亂的,但是他所執著的「境」是正確的,所以這時候它所執著境的方式是不顛倒的。所以這個地方如果以錯、不錯亂來作探討的話,是以「顯現境」錯、不錯亂來作區分;而以顛、不顛倒來說的話,是以「執著的境」,它最主要是執著什麼樣的境來作區分。所以正文當中有提到,「故於中觀自宗,凡具無明,見影像等與青色等,觀待顯現境時並無錯、不錯亂二者,故不區分正、倒世俗。」

所以這個地方佛衪也對世間人說,「我與世間相順,世間與我相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順著世間人的角度來說的,在這個世間上存在的法,佛衪就會說這一法在名言當中是有辦法安立的、它是存在的;如果這一法沒有辦法安立,佛衪就會說這一法是不存在的,所以佛衪所說的法,是與世間相順的。「世間與我相違」,但是世人所提出來的論點,他內心當中所執著的境,卻是與我提出來的觀點剛好是相違的,我對眾生宣說「無自性」的內涵,但是眾生卻執著「有自性」的這一分。

提到了這個地方,過去宗大師他在修學中觀正見時,一開始也產生了許多的困難。因為他所依止的上師鄔瑪巴,或許在我們有情的心續中,他所示現出來的面貌,就是沒有辦法完全徹底了悟空性的這種面貌,但實際的本質是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的。因此宗大師當時,是依止這位上師來修學中觀正見。而有一次,宗大師在親見文殊菩薩時,他對文殊菩薩作了以下的請示,問他說:「我從上師那兒所學的中觀正見,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還是中觀自續派的正見?」這時文殊菩薩回答宗大師說:「你現在所學的正見,既不是中觀應成派、也不是中觀自續派,這只不過是你的上師捏造出來的一種看法罷了!」

這時宗大師聽到文殊菩薩的回答,他內心感到非常的氣餒,他想到說:「如果我所依止的上師,他所傳的見都不是中觀正見的話,那我該依止哪一位上師?」這時文殊菩薩回答他說:「其實現今在西藏雪域中,最著名、而且最善巧的上師,就是你現在所依止的上師。但是你現在所依止的上師,並沒有辦法清楚的告訴你中觀正見的內涵。」這時宗大師就急忙問文殊菩薩說:「什麼樣的見,才是中觀正見?中觀正見的內涵是什麼?」這時文殊菩薩也告訴宗大師以下的這段文,但是文殊菩薩告訴宗大師的這個內容非常的深奧難懂,所以宗大師他馬上就回答說:「對於菩薩您所告誡我的中觀正見的內涵,我並不了解。那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趣入中觀正見呢?」這時菩薩就回答說:「你應該以我所說的這些內容作為基礎,並且把這樣的內涵牢記在心,在此之上努力的淨罪集資,並且廣泛的研閱印度的成就者所造的論典,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定能夠證得中觀正見。」所以宗大師就按照文殊菩薩的指示,以這樣的方式不斷的淨罪集資,並且閱讀印度的成就者所造的中觀論著,最後在閱讀《佛護論》的同時,內心中生起了清淨無誤的中觀正見。

文殊菩薩對宗大師所作的教誡當中,很重要的一點他提到:顯現的這一分與空的這分其實是不相違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顯現」的這一分,與「空」的這一分不相違的時候,這時我們內心當中所顯現的「緣起法」是很珍貴的,是我們應該要去保護的,我們不要輕易的去毀謗我們內心當中所顯現的「緣起法」,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點。

P302LL4

五、現前的因緣中,被宗義染污所生(實執)執境的相違品,非名言量所能安立,故是例外。

執著補特伽羅與法為自相所成者有二,由惡宗義現前染污自意所生執境之相違品,非名言量所能成立,故是例外。

這個科判當中第五個部分,「現前的因緣中,由宗義所染污而生執境的相違品,不是名言量所能成立,故是例外。」正文當中,執補特伽羅與法由自相所成者有二種,

執著補特伽羅與諸法是由自相所成的這種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俱生的、一種是遍計的。

所謂的「俱生」——是與生俱來的,

而「遍計」——是透由學習宗義的內涵,受到宗義的染污,這時會認為補特伽羅也好、諸法也好,它的本質是「由自相所形成的」。這兩種當中,其由惡宗現前染污自意所生執境之相違品,非名言量所能成立,故是例外。

這當中為什麼要特別的提到「例外」?

因為之前我們有談到,「心」可以分為兩種,其中被「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的心、以及它所安立的境,是所謂的「倒世俗」。如果是「倒世俗」的話,以世人的角度來說,它必須要能夠知道這一顆心以及這一顆心所安立的境是「顛倒的」,但是對於這一點「其由惡宗現前染污」,「惡宗」——指的就是惡劣的宗義、錯誤的宗義,透由學習錯誤的宗義,這時這樣的宗義它是一種「錯亂因」,並且由於是我們今生所學的緣故,所以它是「現前的錯亂因」。透由現前惡宗的「錯亂因」,而染污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內心中,執著補特伽羅以及諸法是由自相所成的同時,(按照前面敘述正倒世俗的方式來作解釋的話)這樣的一顆心,由於是被「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的緣故,這時心應該稱為「倒世俗」,相同的道理,它所安立的境也應該是「倒世俗」。

但是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並沒有辦法安立這一顆心、以及它所安立的境、它所執著的境是「倒世俗」呢?

這當中有提到,「其由惡宗現前染污自意所生執境之相違品」,由於這一顆心,它所執著的境,是補特伽羅由自相所成、以及諸法是由自相所成,它的相違品是什麼?它的相違品是提到了「補特伽羅以及諸法並非是由自相所成的」,這一點是空性,「非名言量所能成立」,這一點對於不了解空性的世間人來說,他並沒有辦法了解這一點。由於沒有辦法了解這一點,他就不知道這一顆心是顛倒的,也不知道這顆心所安立的境是顛倒的。所以從觀待世間人的角度來說,雖然執著補特伽羅與法是由自相所成的「遍計執」,是「現前的錯亂因」所染污的一種心,它所執著的境,是染污的心所執著的對境,但是由於世間人並沒有辦法知道這一顆心是顛倒的,也沒有辦法證得它所執著的境的相違品,所以補特伽羅與法是由自相所成的這一點,並沒有辦法安立為是「倒世俗」,所以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故是例外」。

P303L10

六、(盡所有智)雖有二相,但不是錯亂知。

又盡所有智,遠離無明習氣所染之一切因,雖現二相,然於顯現境上並非錯亂,原因餘處已說。

第六個部分,「雖有二相但並非錯亂知」。正文當中,又盡所有智,遠離無明習氣所染知一切因,雖現二相,然於顯現境上並非錯亂,原因餘處已說。這當中有特別的提到「二相」,也就是「」跟「」的兩種行相。

佛的心續當中,由於沒有無明習氣所染的緣故,所以衪心續當中的盡所有智,雖然也能夠呈現出心、境的二相,但是這種的顯現並非錯亂的顯現。

但是有情的心續中,如果心在對境的當下呈現出心、境二相的話,呈現出心、境二相的這種認知,它在顯現境上一定有錯亂的這一分,有情他的心續中所呈現出的這種二相的感受,跟佛心續當中的盡所有智呈現二相的這一點,雖然都是呈現了心、境的二相,但是一者是錯亂的、一者並不是錯亂的。

P304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