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_20180816

《略論》講記第三冊

P127L8~P133L8

P127L8

二、說明獲得圓滿輕安之後,成辦奢摩他的方法分二:

一、正文。

其後,最初所生輕安之力漸趨微弱,此非輕安已盡,而因彼於初時明顯,令心動搖,彼漸退已,有妙輕安,無有動搖,如影隨形,生起相順之三摩地;心中歡喜亦漸退已,心於所緣堅固安住,遠離大喜所生不寂靜相,此即獲得奢摩他也。

最初在獲得心輕安的喜樂時,內心會湧現一股強大的歡喜感,導致內心產生 些微的動搖,之後那股歡喜感會逐漸減弱,但這並不是輕安消失的跡象,而是歡喜感不像當初那麼明顯;當歡喜感減弱時,心又再次恢復平靜,當下由於內心伴隨輕安,所以能比以往更專注於所緣境,遠離之前因強大的歡喜所造成的不寂靜相,此時就獲得了真實的奢摩他。

P128L2

二、依據。

《聲聞地》云:「彼初起時,令心歡喜、極其愉悅、具殊勝喜,其所緣境與心歡喜皆現於心。其後,最初所生輕安之力漸趨微弱,身具輕安,如影隨形;心中歡喜亦退,由奢摩他令心堅固,心於所緣相寂靜轉。」若能生起此心,便是獲得作意及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奢摩他,故得等引地中最下作意,此為《聲聞地》中所說。

這個部分的內容,宗大師是依據《聲聞地》所說。此外,《聲聞地》中也提到:如果能生起奢摩他,就是獲得了作意以及「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奢摩他」,等同獲得等引地的最下作意。

P128LL5

巳二、有作意之相及釋疑分二:

午一、有作意之相。

午二、釋疑。

午一、有作意之相分八:

一、《聲聞地》中的說法。

能令自、他了知已得作意之相狀者,《聲聞地》云:獲此作意,能得最下色地所攝之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四者;有能力修粗靜相道或諦相道,淨除煩惱;若心安住於內,便能速速生起身、心輕安;貪欲及睡眠等五蓋多不現行;於出定時,亦能具有少分身、心輕安。

「有作意之相」,是指生起奢摩他後所會呈現的相狀,藉此就能明瞭自己或他人是否獲得了真實的奢摩他,就像看到遠處的煙,便能推測當地有火一樣。

對此,《聲聞地》說:獲得了奢摩他,等同得到最初的色地所攝之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四者;藉此能夠修學粗靜相道,暫時調伏現行煩惱,或修四諦十六行相,連根斷除一切煩惱;若將心向內攝,便能迅速生起身、心輕安;貪欲明顯減弱,睡眠時間減少;即使出定,身心依然能夠保持輕盈、自在。

P129LL6

二、獲得此作意後,容易轉為清淨的奢摩他。

獲得具足此等相狀之作意已,奢摩他道極易清淨,因安住於一心專注奢摩他已,速能引發身、心輕安,是故能令輕安增長;增長幾許輕安,亦增爾許奢摩他故,二者相互令增,此為《聲聞地》中所說。總之,若心堪能,其氣亦成堪能,爾時能生殊勝之身輕安,此若生起,即生殊勝之三摩地;由此亦能成辦殊勝堪能之氣,故能引發身、心輕安。

《聲聞地》說:獲得具足上述相狀的作意之後,想再提升奢摩他的力量,就會顯得輕而易舉,因為心已完全安住於所緣境,生起一心專注的奢摩他,藉此便能快速引發身、心輕安,使其增長;當輕安的力量不斷增強,透由輕安所生的奢摩他也會有顯著的進展,彼此相互加乘。

總之,由於風心同轉,所以當心越趨平靜,氣也會變得越柔順,藉此能夠獲得身輕安,進而生起殊勝的奢摩他;並在獲得奢摩他後,再以柔和的心促使氣變得更加柔順,引發身、心輕安。

P130L8

三、《聲聞地》中說由此也會產生其他的功德。

又《聲聞地》云:「為令其心不趣諸相、不散亂故,於初專注其心,令其無念、無有作意。」此說於初一心專注之時,全無餘念、作意。倘若如此串習,《聲聞地》云:「汝應令心專一安住,並專注於內奢摩他,以此漸次令心相續及心續流無有諸相、無有分別、寂靜而轉,安住其心。得止心已,若因忘念或未串習等過,於心顯現諸相、分別、諸隨煩惱所現餘境,生起彼等,作意所緣而起彼等分別;由昔所見過患之力,令心無念、無有作意。因修無念、無作意故,破壞彼所緣境、除其行相,便能住於無所顯現。賢容,彼所緣境極其微細、難通達故,為求通達,汝應發起猛厲欲樂及精進心。」此說生起妙三摩地之理。

《聲聞地》說:為了讓心持續專注不散,在第九住心時,即便最初沒有刻意提起正念、正知,還是能一心專注於所緣境,期間不生其他雜念,也不會對所緣境以外的事物動念。至於其他文義,在下一段將會配合宗大師的解釋來作說明。

P131L5

四、解釋文義。

此中,「安住其心」以上之文,顯示如前修習,依次生起無相等三之理;其後「無有作意」以上之文,是說雖已得奢摩他,然於此未多次串習等故,心中仍有相等現起,爾時應念心隨彼轉所生過患,令心不隨彼轉,無所思而安住;其後「無所顯現」以上之文,是說如此串習,於心任起相等三者之時,由習心無所思之力,不待刻意安住其心,彼三便能自然息滅,其後不復現起,心能安住於此,不為彼等所奪;餘文顯示此奢摩他甚為微細,而其解說亦難通達。

《聲聞地》文中,從「汝應令心專一安住」到「安住其心」之間是在說明: 透由不斷地串習第九住心,便能長時安住在內外諸法上,依次使得心相續中無有諸相、無有分別、寂靜而轉,藉此安住自心。之後,到「無有作意」之前是在說明:獲得奢摩他後,由於沒有經常串習,加上過往的惡習,心中仍會不時顯現色等諸相,或被雜念、隨煩惱等影響,以致無法專注,這時就要思維放任自心將會造成的過患,並且設法防範,令心不受干擾,進而再次將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去思維與所緣境無關的事情。之後,到「無所顯現」之前是在說明:由於生起奢摩他前已經反覆思維了散亂的過患,所以當心中現起上述的雜念時,只要稍微提醒自己,雜念便能自然息滅,不須刻意將心拉回所緣境上,心就能再次安住,不被雜念影響。最後一段則是提到:在此所介紹的奢摩他,其本質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僅難以體會,即便想從文字理解也很困難。

在此,宗大師以簡明扼要的詞句,將《聲聞地》中這段艱澀難懂的文義分段說明,而這也正是大師造論的特色在解釋法義時,除了引經據典之外,還會針對困難的部分特別分析、闡明。這可從大師所造的幾部論中看出端倪:以《廣論》為例,在奢摩他以前主要是根據無著論師所造的論典,而毗婆舍那則以龍樹父子的中觀論著作為依據,並將其中既重要又難以理解的地方特別加以釐清;此外,大師在寫《中論》的注解時,搭配月稱論師所造的《顯句論》,將《中論》的內涵作了詳盡的解釋;另一部重要的中觀論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則是依據月稱論師所造的《入中論自釋》,將《入中論》的根本頌鉅細靡遺地闡釋出來。尤其是大師在解釋文義時,用字遣詞的功力更是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對此,大師的心子克主杰就曾說過:「若以偈頌的方式來描述佛法的道理,我還稍微能跟大師分庭抗禮;但如果要用散文的方式來介紹,縱使我費盡心思,也無法與大師在這方面的成就相提並論。」

順道一提,我的上師第九十四任甘丹赤巴法王渾珠尊祝,過去在教導我道次第時曾經提到:近代西藏一位非常有名的成就者雲瑪盼巴,除了在見解上與宗大師略有不同之外,寫作的文筆和風格幾乎與大師如出一轍,由此可見這位成就者也是相當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