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教授殊勝

教授殊勝

P103 L08~P129 L03

P103 L08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雖然阿底峽尊者著作的論典很多,但眾多論典中為「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為什麼呢?

因為《道炬論》有三種殊勝功德:

第一、所詮圓滿。

第二、易於受持。

第三、勝出餘軌。

P104 L1

第一、所詮圓滿。

《道炬論》總攝一切經咒。

「經咒」是指顯教(波羅蜜多乘)和密教(金剛乘)。

雖然在《道炬論》中並沒有依據金剛乘完整的次序宣說,可是其中提到了灌頂的內涵,及對金剛乘疑惑的解答,所以說總攝了金剛乘主要的內義。因為《道炬論》具有金剛乘和波羅蜜多乘兩者的主要內涵,所以說所詮圓滿。

第二、易於受持。

《道炬論》並沒有講解很廣的內涵,但其所說是依照次第,弟子容易受持。因為主要是以調心為目的而宣說之故,所以易於受持。

第三、勝出餘軌。

《道炬論》比其他教典更為殊勝的原因,是它不只有二大車軌的傳承,而且在深見及廣行上都解釋得非常圓滿。阿底峽尊者得到了金洲大師及瑞貝空喬欽哇這兩位大師的傳承,所以他解釋龍樹菩薩所傳下之深見行和無著菩薩所傳下之廣大行這兩大傳承,都比其他的教典圓滿殊勝。

P104 L11

噶當舊派雖然說到了中觀的內涵,但是並沒有明顯地去區別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兩者的差異。而噶當新派(也就是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論典,除了完全符合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和月稱菩薩的解說,還清楚地區分出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的差別,就像是打開了我們的眼睛般,讓我們明顯地看到中觀的內容。

宗喀巴大師在著作《廣論》毗缽捨那章之前,是以中觀宗和唯識宗共通的理論解說的,但在毗缽捨那章,也就是觀的部分,是以應成派的內涵做解說。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這句話如果配合我們現在所看的《廣論》去做解釋,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非常明顯地具有這種特別殊勝的功德。

P105L02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今初: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P105 L08

「甘露勝位」,就是涅槃的意思。甘露是令我們不會死亡的藥物,遠離四魔、不會死亡的果位就是甘露勝位。為了能夠證得涅槃,無論是人還是天,應學習薄伽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知苦、斷集、證滅及修道。這些聖言,都是聖教。

P105 L11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宗喀巴大師在這裡先說通達聖教無違的綱要,之後再做廣說。

無違」——無有相違的意思。

如水與火就是相違的,因為它們沒有同屬。此處說一切聖教無有相違,並不在建立有沒有同屬,而是從一個人修行的角度來說,佛所說的一切教法,將來都會用上,或是現在都可以成為修行的助緣。如果能夠通達這一點,就不會覺得佛所說的內涵有所矛盾。

譬如佛在某些經典裡說到暇滿人身的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迴向,使自己未來能繼續獲得暇滿人身;

但是佛在另外的經典裡又說到,即使獲得了人天身,也沒有什麼好的,人天身不過是六道輪迴的一個臭皮囊而已,所以我們不應該執著人天身,要往更長遠的方向去追求。

乍看之下,同樣都是我們的導師,在一個地方說暇滿人身很重要,在另一個地方又說暇滿人身不是那麼重要,而且要捨棄,因為它是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苦蘊,是苦諦。乍看之下的矛盾之說,其實並不矛盾,因為以一個人修行的次第來說,這兩者都是需要的。涅槃的成就,不是獲得一兩次人身就可以成辦的,是要生生世世去成辦的。

如果自己後世不能一直獲得增上生,怎麼能獲得佛果位呢?

為了確保生生世世在成佛之道上,我們必須先確定後世獲得暇滿人身,必須把善業迴向將來能獲得暇滿人身,這對我們現有的情況來說很重要。可是若我們只獲得暇滿人身就滿足的話,那就錯了,因為人身仍是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苦蘊,仍在輪迴中,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眼光侷限在暇滿這個目標上,而應該放長眼光,往解脫的方向去追求。

如果我們能了解到佛所說的內涵,都是屬於道之正體或道之支分,而且都是現在或將來可以修行的內容,能深深體會佛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有用的,那就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了。

什麼是道之正體和道之支分呢?

對《廣論》所要度化的眾生而言,道之正體即是菩提心。下文也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師是為了讓眾生生起菩提心而寫這部《廣論》。

什麼是道之支分呢?

要生起菩提心的話,必須有很多基礎,譬如說要有出離心。要生起出離心,必須放棄對今世的貪著,再捨棄對後世的貪欲。所以出離心及捨棄今世、後世的貪欲等,都屬於道之支分。

P107 L06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復次,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P108 L07

諸佛菩薩為了圓滿利他的事業,會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說法。這也是為什麼《現觀莊嚴論》說到:為了饒益一切有情,菩薩必須生起道智。《現觀莊嚴論》是依據《般若經》(也稱為《母經》或《聖者母經》),《般若經》說到:「諸佛菩薩應該要生起、了知及圓滿所有一切的聲聞道、獨覺道和佛道。」如果有人認為身為大乘者不應該學小乘法,這完全是錯誤的。「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如果自己不了解卻要為他人宣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只有自己了解才能真正滿足他人、為他人說法。

而且為了生起菩提心而趨入大乘道,也就是在成辦菩提心之前的基礎可分共與不共兩種。

共道基礎就是在小乘也可以看到的,如四聖諦,還有出離心,捨棄今世、後世的貪著等;

不共基礎,是如知母、念恩、報恩等,這是菩提心不共的前因。

所以一個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必須去學習小乘的內涵,不能說「我是大乘者」,就忽略或藐視小乘教法,這是不允許的。但是有一個特別的情況,「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除了為了個人追求寂靜樂等這種特殊的情況之外,所有一切小乘的內涵都是大乘者要去修的。這也是為什麼大乘菩薩藏要廣說三乘的內容。

而且遍知者不是斷除少分過失、圓滿少分功德,而是遍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因此,為了成辦大乘,我們也必須斷除一切過失,備具一切功德,這就是為什麼大乘道裡面含攝了一切乘斷、證功德的原因。佛所說的一切教授都可以攝入成佛大乘的道支分中,以佛而言,沒有不能斷的過失,沒有不能生起的功德,因此,一切的功德無不能被大乘成辦。

P109 L09

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P109 L15

如果有人說:進入大乘之前,必須要有小乘的基礎,如四聖諦、出離心,這個有道理。但如果說進入密乘不需要經過波羅蜜多乘,因為道不相順。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合理。以波羅蜜多乘的性質來說,意樂是菩提發心,加行是六波羅蜜多,這些是密乘修行者一定要學習的內涵,此於密乘經典——《勝金剛頂》——有說,「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不只是一兩部經,有很多密續經典都有說到。

P110 L04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繫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P111 L02

「曼陀羅」就是壇城,也就是諸佛的無量宮。許多的續經都要求弟子們在進入無上瑜伽部的壇城之前,必須要受共與不共兩種律儀。

共律儀是什麼?

就是菩薩律儀。菩薩律儀講到了三聚淨戒等菩薩學處,就是我們發心後受持菩薩戒的各種學處。其實在波羅蜜多乘裡面,所要學的學處除了三聚淨戒以外也沒有其他的律儀。所以未進入無上瑜伽部的壇城之前,所受的共律儀就是波羅蜜多乘裡的律儀。而且在《金剛空行》、《三補止》和《金剛頂》裡面說到阿彌陀佛的三昧耶時,也說先要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金剛三昧耶戒。由此可以知道,因為有少許的開遮不同,就執著顯、密如同寒冷和炎熱般相違,那是學識太粗淺之故,因為無知而有這種錯誤的想法。西藏有一句俗語說:「酥油糕好不好吃,要看酥油好不好。」密教的修持會不會有成就,要看修持者顯教的基礎穩不穩。沒有顯教的基礎,沒有發心、菩薩戒,在沒有絲毫感觸的情況下,只是唸「吽吽呸呸」幾十萬或幾百萬遍,永遠都只是嘴巴上的「吽呸」而已,沒有真正的內涵,也沒有力量。但是當內心有了菩提心、有了菩薩戒等基礎,再加上密咒傳承的加持,在內心有感受的情況下,唸「吽呸」就不一樣。有些人說:「不要修什麼顯教了。三大阿僧祇劫太久,不如修密,很快就能獲得成就。」會這麼說,代表這個人對佛法的內容不是很了解。

P112 L01

除了有少許的地方有被開許、不被開許外,其他的顯密教授都是非常隨順的。要趨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就必須圓滿生起下下乘的功德種類。如同《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都是依此共道而成就,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波羅蜜多乘乃成佛之棟樑,故不應捨。而金剛乘裡也說到,《般若經》所說的內涵,是經續共道,經、續二者必須共同成辦。由波羅蜜多乘共道,再加上密咒的不共修持,像是灌頂三昧耶,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平息、威猛等修法,才能夠快速成就佛果位。若是放棄了共道基礎,那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修學一個法門,覺得特別相應,就去毀謗其他法門,尤其是當你對上乘生起相似的定解,就慢慢地放棄了下乘的修法,例如學金剛乘無上瑜伽部時,就毀謗事部、行部、瑜伽部等,這樣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有什麼危險呢?

就是謗法的危險。在眾多的罪業裡面,毀謗正法的業障極為深重,我們應該特別小心才是。

P112 L11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113 L03

所以我們應該依止善知識,視佛陀所說一切正言為自己現在或將來修佛道的種種順緣,對這個道理要生起定解。對於現在有能力修學的,就去修學。現在還沒有能力修學的,也絕對不要因此而放棄,應該思惟:願自己將來,能由趣遮門而去學習。有一些法門是要透過斷除的方式,即遮門的方式;有一些法門是以成辦的方式,所以說由趣遮門去學習。為了將來能夠學習到這樣的法門,我們應該要策勵自己,集資淨障,並廣發正願。若能這樣堅持下去,不久,我們的慧力就會漸漸增長,並且能夠學習到一切法門。

敦巴仁波切曾說:「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我們應該好好地觀察這句話。

什麼叫作「四方道」?

於四方道,很多《廣論》的傳承上師對四方道有不同的解釋。

最主要是說,當我們修學某一個法門時,當下也能夠帶動其他法門,能夠明顯地體會到。

例如修菩提心時,因為修菩提心之故,自然而然地帶動出離心,放棄對今世及後世的貪欲等等,這就叫作四方道的修持。

以我的經驗來講,在觀修依止善知識時,單純串習《廣論》中所說的依止善知識的幾頁內容,這當然沒有錯,可是感覺沒有什麼力量,視師如佛的心很難生起。但如果我們能結合皈依,透過皈依,可以思惟三寶的功德,再更深入些,可以思惟空性的道理,由此而體會佛陀的智慧功德;可以由思惟菩提心的功德,體會到佛陀的悲功德,思惟到我們的善知識如同佛一樣具有悲智的功德,這樣的話,感受會不會很強烈呢?

所謂四方道的修學就是如此,雖然正修的是這個內容,但在當下卻能體會到下下或上上一切道支。

為什麼以四方道為喻呢?

就像我們這個坐墊,它是四四方方的,你要抓起它,並不需要四邊都抓,你只要抓住其中的一邊,就可以把它拉過來。同樣的道理,雖然道之正體、道之支分看起來好像是別別的,可是當你在修道之正體、道之支分的任何一個法門時,自然能夠牽動其他所有的法門完全地呈現,這是真正體會到聖教無違的殊勝。所以四方道的修持非常重要,我們的修行必須具有這種殊勝功德,才能避免造作謗法等惡業。

P114 L08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予決定信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予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

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P115 L09

能夠圓滿解說利他的方法,滿足一切眾生暫時利益及成辦解脫、成佛之究竟利益,只有佛陀。

為什麼把佛陀取名為「勝者」?

因為從煩惱障四魔及所知障四魔獲得究竟勝利。唯有佛陀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遠離所有錯謬。但是,末法時代眾生根器不足,無法真正了解佛陀的究竟意趣,所以這時候只能依賴諸大車師。

什麼叫諸大車師?

以中觀派的開派師來說,精神導師(祖師)是龍樹菩薩。雖然深見派的傳承是來自文殊菩薩,但以示現人類的菩薩而言,是以龍樹菩薩為主。同樣地,廣大行的傳承雖然是從慈尊流傳下來,但是以示現人類的菩薩而言,是以無著菩薩為主。

為什麼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被稱為大車師呢?

古代都是用馬車開路,所以西藏人以大車譬喻開派祖師,大車師就是開派祖師的意思。我們必須依據大車師所造的論典,才有辦法了解佛陀的究竟意趣。這也是大車師造論解釋佛陀教授的原因。對於個人而言,如果學習了很多教授,可是所學的教授跟佛所說的經義無法配合;或不能幫助生起定解;甚至於更糟糕地出現相互矛盾的情況,那就應該先捨棄才對。我們應該選擇的教授是,不僅與佛經沒有任何違背,而且透過這個教授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佛經的要義,生起決定解,這種教授才是應該依止學習的。

如果有人說,這些大論典所說的,是講述的法門,它並沒有任何修行的內容,要修行的話,要依賴其他的口訣。變成大論典所說只是了解佛教知識,要修行的話,就要遠離大論典,另外去尋找口訣教授。即區別了講、修二法。我們應該知道,這是對無垢經續和無垢釋論的極大毀謗,因為這樣的說法,等於說大論典所說的內容對修行完全沒有幫助,只是用來增長知識、用來辯論而已,這樣就等於間接地毀謗了大論典,這也是毀謗正法的業障之一。要知道,大論典對於追求解脫者來講,是最殊勝的教授,但是因為自己智慧不夠,不一定能了解大論典的內涵,因此必須依止善知識而尋求定解。絕對不要認為大論典對於修心沒有幫助,只是增長知識用的。

P116 L02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須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P117 L05

大瑜伽師菩提寶說,真正懂得教授,並不是只了解手裡拿著的一卷經函,而是通達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斷除今世及後世的貪著而說、是為了讓我們獲得解脫而說、是為了生起菩提心而說,彼此完全沒有任何的矛盾,互相隨順,這才是真正地了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同樣地,大依怙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說:「我在一個坐墊上,用盡我身、語、意所有的精力,像是身、語、意已經碎為微塵,以此大精進力,好不容易今天才了解一切的經論皆為教授。」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一定是一樣的。有人學習教理十幾年,可是閉關修行時,學了十幾年的佛法居然派不上用場,而另外去修一套閉關的法門,這就是區別講法與修法兩者的過失。

三大寺的學生們,其實你們在修學般若及中觀時,沒有比它更為殊勝的《廣論》可學了。看《現觀莊嚴論》的禮讚文就可以知道,禮讚文短短的幾個偈頌就已經包含了三士道一切的內容;

禮讚文中說:「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在講到智慧深見的法門——離一異正因——時,也有說到中觀思想。而在七十義開始時又說到:「發心及教授,四種抉擇分,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諸所緣所為…」,講到了菩提心的廣大行教授。《現觀莊嚴論》的教授確實非常殊勝,非常善巧地引導著我們,不是嗎?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佛法時,如果能配合著《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去教學,會有很大的利益。

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

因為肉眼可以看到世間基本的因果緣起,所以從這裡開始引導,讓人們知道什麼叫緣起見。透過基本的因果緣起,再慢慢地讓人們了解更細微的、互相依賴的緣起和唯名的緣起,最後才能了解到二諦雖異體但同性的道理。透過二諦異體同性的認知再來學習四聖諦,對四聖諦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否則,只會覺得佛陀講了四聖諦,內心卻沒有什麼感受。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我們的痛苦是由因緣產生,我們想要的快樂也是由因緣產生。

這個因緣來自哪裡?

是來自於善惡。輪迴的根源是無明,透過對二諦的認知,從而了解真相並非如無明所執的那樣,如此才能對滅諦產生強大的信心。否則,雖然大論典裡說到了滅諦的定義、分支、界限等,但我們只是從詞面上去了解,並沒有體會到大論典的內涵。相信了滅諦之後,證得了這種滅功德和證功德者,稱為僧寶,但此時只是有學道僧寶,到了究竟果位,則為無學道僧寶。透過對二諦、四諦的了解,三寶的內涵才會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們才能體會佛所說的教法是多麼殊勝圓滿。之後再反觀善知識的功德,視師如佛的心才會非常強而有力,也才能真正體會暇滿是如此難得。要知道,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架構、基本道理,硬要接受視師如佛或暇滿義大等,實在太困難了。那只會是口頭上的知道、字面上的認知,並沒有辦法真正體會。《現觀莊嚴論》說了許多重點,例如:「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就包含了不應貪著今世、不應貪著後世。在七十義中,先說了發心、教授,之後說到了抉擇分…,真的是把整個修行次第都完整說到了。《現觀莊嚴論》非常深奧,用詞非常簡潔且強而有力,就像《現觀莊嚴論》的根本經典——《般若經》——一樣。講述道次第,沒有比《現觀莊嚴論》更為殊勝的了。

《廣論》與《現觀莊嚴論》唯一的差別是,《現觀莊嚴論》在解釋這些重點時是分開的,而《廣論》則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非常善巧地安排了次序。經過《廣論》有次序的整理後,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哪個能力範圍,相對應的,我現在主要應該修學什麼,之後我會增長到哪裡。除此之外,《廣論》裡面並沒有《現觀莊嚴論》沒講的內容。如同袞堅喇嘛蔣揚協巴所說,五部大論中,最主要的是《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如此。我們有時候因為不知道大論典的內涵,會覺得《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好像觀修不起來,但是觀修《廣論》,一下子就能將整個次序浮現出來,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通達《現觀莊嚴論》。透過《廣論》的上師口訣,我們才更清楚地明白《現觀莊嚴論》中所要表達的內義,才有辦法把《現觀莊嚴論》這個聖言視為對自己有益的教授。

我對三大寺的學生說,格魯派非常排斥所講法和所修法不同。這不只是說說罷了,我希望在實踐上,所說的法和所修的法都應該一致才對。如果我們修行時,所拿的經典是《廣論》,或《略論》,或《三主要道》;而辯論時,手拿的是大論典的內涵,好像與《廣論》無關,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就錯了!如同賈曹傑著作的《現觀莊嚴論》注釋,在禮讚文的部分談到,在學習《般若經》或《現觀莊嚴論》時,應該配合著《廣論》一起學習。如果能自然而然地覺得,針對《般若經》內涵的辯論就是針對《廣論》內涵的辯論,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覺得非常殊勝,這是我們應該要達到的目標。

P120 L11

此中聖教,如《俱捨》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教正法者,謂是抉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抉擇時,所抉擇已而起修行。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抉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複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複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P121 L10

什麼叫作佛法?

教法分二種:教正法和證正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教法。

教正法就是是非善惡等如何取捨的修行內容,證正法是根據教正法付諸實踐。教證二法是因果關係,教正法為因,證正法為果。如在跑馬時,首先要決定往哪個方向跑,之後才會讓馬往那個方向跑。如果讓馬往相反方向跑的話,那就鬧笑話了。同樣地,在聞思時,已經決定的修行內容,在修的時候,卻要去修另外一種跟聞思毫無相關的內容,這不是很好笑嗎?所以教正法必須能攝持一切經論的主要內涵,由親近善知識直至止觀都必須被涵蓋。修行者應以聞思善擇的智慧去做正思惟,作為往後在修行上的次第引導,這樣才有辦法現一切聖言皆為教授。

「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

該修止時就做止修,該修觀時就做觀修。如九住心等內容是以止修為主,而無常、空性等內容就以觀修為主。

「捨修」(「止修」)——是指止修時捨散亂和沉沒,破除這兩種障礙;

「舉修」(「觀修」)——是指以觀察為主的修行。

相反地,如果只有道體的某一部分,如專攻九住心禪修的人,認為九住心就是一切聖教的圓滿內容,所以不需要用智慧去觀察。這樣的人認為諸大經論不是真正的教授,只是拿來辯論、增廣佛學知識,做了這樣的譭謗。對此,宗喀巴大師說,諸大經論所詮的內義,幾乎都是要透過非常深奧的智慧,深入觀察之後才能夠瞭解。

如果我們放棄了觀察智慧,如何能生起定解?

如果大經論的教授不是最殊勝的教授,還有誰能造比這些大經論更殊勝的教授呢?

如果我們能將《般若經》這些顯教的經論視為教授的話,也就能很容易將金剛乘續部教典視為教授,如此即能生起對所有大教授的定解,並且遮遣對正法的種種顛倒妄執。

P122LL3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者。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於各時中茲當廣說。

P123L3

「勝者密意」,就是從親近善知識一直到止觀的所有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通達三主要道就是獲得了勝者密意。如果能視諸大論典無有相違,而且對自己現為教授,當然很容易就能獲得三主要道的殊勝功德。可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瞭解整個大論典的內容並現為教授是相當困難的,這需要長久的時間及極大的努力。而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融攝了整個大論典的內容,尤其是三主要道的內容。如果我們能依止具格師長,配合著《廣論》的講解,如是地修行,也就容易通達三主要道,也就是勝者的密意了。

P123 L10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及《諦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為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為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於是學。此不須學,執為應捨,遂成謗法。《遍攝一切研磨經》云:「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

若作是云: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為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為諸菩薩宣說,此是為諸聲聞宣說,是為謗法。

若作是言:此是為諸獨覺宣說,是為謗法。

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為謗法。」若毀謗法,其罪極重。

《三摩地王》云:「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為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諦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諸餘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P124 L09

《妙法蓮華經》及《諦者品》裡面說,無論說的是佛陀的真實意趣,還是依據眾生的根器而說,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成佛方便而做的開示。可是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妄執只有一種法門才是真正的成佛方便,其他都是成佛的障礙,以輕視之心判別好與壞、什麼應理、什麼非理,或說菩薩應該學這個法門、不應該學那個法門。像這樣以輕視之心,對佛語做判別都屬於謗法。

所以在《遍攝一切研磨經》裡面有說到:「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細微」,是說它的力量非常強大、非常難消滅。

對如來所說聖語,以輕視之心起善妙想、惡劣想是謗法。當然,如果是像四部宗義,有宗義論師提出有些論典是對的、有些則是不圓滿的,因為是配合實際狀況,以尊重其他法門的心而說,這是沒有關係的。如果內心相應著煩惱,不是配合著實際狀況,是以藐視其他法門的心去做善惡區別,那就是謗法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不是說不去區分,我們應該知道這是大乘法門,這是小乘法門,因為觀修菩提心的緣故,這個行為屬於大乘的行為;因為遠離了菩提心,而以自己追求別解脫的心去修行,所以是小乘法門。當我們闡述大小乘法門時,是以尊重的心,做符合實際情況的闡述,而不是「你是小乘的;我是大乘的」,以自傲的心去做大小乘區別,這就成了謗法。

P125 L07

講完了《遍攝一切研磨經》之後,宗喀巴大師又引用《三摩地王經》裡面所說:毀掉南贍部洲一切佛塔的罪障,跟毀謗佛陀經典的罪障,兩者相較,哪個罪更重呢?毀謗經典的罪更為嚴重。

另外又做了個譬喻:如果殺盡了殑伽沙數阿羅漢,這個罪是非常重的,但是跟謗法的罪比起來,謗法的罪更為嚴重。所以我們要非常謹慎謗法的惡業,因為這是非常大的罪業。如果謗法的話,應該馬上懺悔。

要如何懺除呢?

我們可以透過《妙法白蓮華經》及《攝研經》等了解如何懺悔。最主要的是,能看到一切聖教無違;並且現一切聖言為教授;獲得勝者密意;那麼一切的惡行就自然能夠息滅。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大乘的修法者,就小看一些來自斯里蘭卡或是泰國的出家人,「啊,你們是小乘;我們是大乘」,以這種心態去區別大小乘時,就等於是謗法,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比起我們西藏的喇嘛,我覺得這些泰國修行者的言行更為殊勝呢!我曾去過泰國兩次,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有托缽乞食這樣完全符合原始佛教的善良行為。我非常好奇,於是也一起參與了乞食活動,把鞋子脫掉,赤腳跟著這些比丘們去乞食。不只拿到食物,還會拿到一些蓮花等,非常有趣,只是語言上有一些問題而已。當我問到這些長老們一天的生活作息時,他們確實非常謹慎地執守戒律,也都過午不食,真的非常值得我們隨喜讚歎。如果我們看到這麼清淨的戒行之後,還以一種藐視的心態說「你是小乘」,這根本不應理。

P126 L06

以藏傳佛教來說,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我們更不能相互毀謗。噶舉派裡面又分香巴噶舉、噶瑪噶舉、竹巴噶舉等。我們同樣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同樣是修學大乘教法,而且都是修學顯密圓滿殊勝教法。在這種不共因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互相毀謗說「你是格魯派…」、「你是薩迦派…」、「你是噶舉派…」,以排斥的心態說「你是某某派別」,這是完全不應該有的想法。無論哪一個教派,一開始成立時,都是由有證量的大成就者創立,是在完全符合佛陀意趣的情況下創立的。我們現在只有隨喜而已,根本沒有輕視的資格。

以我個人來說,我對各教派都盡量地觀功念恩,而且是打從內心地觀功念恩,不是嘴巴說說而已。

譬如有一次,一位非常老實的老修行人,他是寧瑪派修學大圓滿的修行者,他所想的只是閉關修行而已。因為我具有達賴喇嘛的稱號,所以他非常虔誠地向達賴喇嘛請法,向我請教寧瑪派的「徹卻」、「脫葛」兩種法門。(「徹卻」翻譯成中文叫本淨觀修;「脫葛」叫作越證觀修。)那時候我並不了解寧瑪的本淨觀修和越證觀修,好在那時昆努喇嘛還在世,所以我就對他說:「對不起,我真的不了解,但是您可以去找昆努喇嘛,去向他請教。」有時候,他們真的想要來學這一些法,尤其是在具有如此名望的達賴喇嘛座下得到某些教法,可是因為達賴喇嘛的不了解,我個人沒有去學習,而讓他們失望了。對此,我深感遺憾。

P127 L05

我們都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而且又是學習大乘法門,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做不到的話,是一回事;但自己做得到的話,就應該要努力圓滿利他才對。所以我一直記得這個教訓,盡可能地讓自己去接受一切教法,不分派別地學習,我覺得這非常重要。去年我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曾對三大寺的出家人講到,雖然我們修學格魯派的教法,但是我們也應該找機會去學習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的教法。同樣地,我也對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的學生們說到,你們應該多多學習格魯派的教法。互相學習,不僅有利於教派之間相互的理解與和諧,對於個人的修行也絕對會有幫助。像有些內容在某個派別中並沒有很清楚地解釋,但是透過其他派別的解釋,卻能夠馬上了解,「哦,原來如此。」例如講到俱生原始光明時,不光可以透過格魯派所說「空樂無二」;有時候也可以配合薩迦派道果的「有寂無二」的法門;或是噶舉派的「大手印」;寧瑪派大圓滿的「原始俱有」等,透過這些教派的種種解釋,我們可以對俱生原始光明有更深體會。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得在宗喀巴大師的「一切聖言皆為教授」裡多做一個補充:「是啊,我要學習一切的聖教,除某某教派以外。」但宗喀巴大師並沒有另加這一句。「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也沒有多加一個補充:「除了某某教派以外,所有的三乘我都要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沒有教派分別地去學習一切教法,這樣才能整個地了解,不然,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只接觸了一個教派,而去毀謗其他教派,這樣非常危險,我們必須注意這一點。

P128 L05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利益他人而說,都是為了讓眾生獲得解脫、究竟成佛而說。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完全利他的動機,這麼純淨的意樂而說的聖言,如果我們還去毀謗的話,因果絲毫不爽,我們當然會承受嚴重的惡報。

如果我們了解到一切聖言,無論是道之正體或道之支分,都是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到成佛的方便,都屬成佛順緣,我們就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功德。當具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功德,就能看到一切聖言皆為教授。對自己而言,一切聖言都是教授、都是口訣,都是有用的,於是就容易獲得勝者密意,這樣一來,極大的謗法惡行也就能夠自行消滅。這就好像一個人學畫畫,他必須先了解不同的顏色在畫中都是需要的。雖然白色不是紅色、紅色不是白色,可是畫畫時,既要用到紅色,也要用到白色、黃色、藍色等不同的顏色。雖然顏色本身相違,但就畫畫所需的條件上是不相違的,都是畫一幅畫所需要的。通達了一切聖教無違就像了解這一點。

通達了一切聖教無違之後,如何現一切聖言為教授呢?

就像畫這幅畫時,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顏色,之後又必須補上什麼顏色,才能使所畫更明顯、更鮮豔等,了解作畫有這樣的前後次序,就會覺得所有的顏色對自己來說都很有用處,是真的有這個需要。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像這樣。易獲得勝者密意就像,在配色的先後次序上、作畫的技巧上,我們能夠抓到重點。獲得勝者密意後,我們才能避免極大的謗法惡行,謗法的惡行就能自行消滅。

P129 L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