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20180726

21_20180726《略論》講記第三冊

P115LL4~P121

P115LL4

未三、此中具有四種作意之理分四:

一、正文。

如《聲聞地》中所說,九住心中有四作意:初二心時,因須勵力而修,故有「勵力運轉作意」;次五心時,為沉掉所阻礙,不能長時修定,故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心時,不為沉掉所阻,能長時修,故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心時,既無間斷、亦不須恆依止功用,故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如同《聲聞地》中所說,九住心中包含了四種作意:在第一與第二住心時,要花很大的氣力才能將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所以具有「勵力運轉作意」;從第三到第七住心,雖然安住的時間延長,但過程中不時會被沉掉干擾,無法不間斷地修三摩地,所以具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住心時,不會再被沉掉干擾,能夠長時修三摩地,所以具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住心時,不僅三摩地不會間斷,也不須刻意防備、對治沉掉,所以具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P116L09

二、對此提出質疑。

若爾,初二心時亦有間缺運轉,中五心時亦須勵力,何故初二心時不說有「有間缺運轉作意」,於中五心不說有「勵力運轉作意」耶?

對此,有人提出質疑:相較於中五住心,初二住心更容易被沉掉影響而造成 中斷,那為何不說初二住心也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相同的,中五住心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那為何不說中五住心也有「勵力運轉作意」呢?

P116LL1

三、回答。

初二心時,心有入、不入定二者,後者歷時較長;中間五心安住定中歷時較久,故於後者以斷三摩地而立名,前者不爾。故彼二時,雖皆須有勵力運轉,然其有、無間缺運轉不同,故於勵力運轉作意,未說中間五心。

對此,宗大師回答:在初二住心的階段,沉掉力量強猛、次數頻繁,導致內心多半處於無法專注的狀態,所以不會說「是沉掉造成三摩地中斷」,於是不提「有間缺運轉作意」;若想專注於所緣境,就必須提起強大的心力,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強調「勵力運轉作意」。此外,中五住心時雖然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但已不像初二住心時那般費力,所以不說「勵力運轉作意」;在這個階段,雖然安住所緣境的時間較長,但過程中仍不時會被沉掉影響,以致有中斷的情況發生,所以特別強調「有間缺運轉作意」。

P117L05

四、要長時精進修學。

《攝波羅蜜多論》云:「以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若數數休息,鑽木不出火;修瑜伽亦然,未得勝勿捨。」應如所說而修。

想要成辦奢摩他,必須依次修學九種住心,即使最終獲得了第九住心,但在尚未獲得輕安之前,應該持續精進修持,直到成辦奢摩他為止;假使僅以得到第九住心為滿足,暫緩修學三摩地的步調,那就像是想要鑽木取火,卻在火苗即將生起之前停止鑽木的動作,終究只是徒勞無功。

P118L03

卯三、由修所成奢摩他量分三:

辰一、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之界限。

辰二、總示依奢摩他趣入道中之理。

辰三、顯示別趣世間道之理。

辰一、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之界限分二:

巳一、顯示主要之義。

巳二、有作意之相及釋疑。

巳一、顯示主要之義分二:

午一、顯示得與未得圓滿輕安,即得與未得奢摩他。

午二、顯示得圓滿輕安已,成辦奢摩他之理。

午一、顯示得與未得圓滿輕安,即得與未得奢摩他分五:

P118LL4

一、陳述疑問。

若能如前所說,遠離細分沉掉,長時修習第九住心;又此不待恆勤依止正念、正知,即獲任運而轉之三摩地,是否已得奢摩他耶?

若能如同之前所說,依照次第修九住心,終能獲得第九住心,而在遠離細微沉掉的狀態下,長時安住於所緣境;那當不須依賴正念、正知,便能獲得任運的三摩地時,是否表示已經獲得了奢摩他呢?

二、回答。

獲得此三摩地,有得與未得輕安二種,若未獲得輕安,僅是隨順之奢摩他,非真實奢摩他。

獲得第九住心之後,假如進而得到輕安,就獲得了奢摩他;如果尚未獲得輕安,只能稱為隨順的奢摩他其作用與奢摩他相似,但非真實的奢摩他。

P119L08

三、依據。

《解深密經》云:「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於內作意其心,於未獲得身、心輕安之前,其所作意應名為何?慈氏,非奢摩他,是名與隨順奢摩他之信解相應。」《經莊嚴論》亦云:「修已不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名為有作意。」此中「作意」,即是此處之奢摩他;《修次中篇》亦明白云:「修習奢摩他者,若時彼之身、心皆得輕安,心於所緣如己所欲能得自主,應知爾時是已成辦奢摩他也。」《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菩薩獨處靜處,作意所思之義,捨離意言,多次作意其心所現之義,於未生起身、心輕安之前,此是隨順奢摩他之作意;若時生起,爾時即是奢摩他也。」

對此,宗大師引了幾部經論作為佐證,內容都在說明:未得輕安前的第九住心只是隨順的奢摩他,真實的奢摩他必須是在獲得身、心輕安之後才能成辦。

P119L08

四、未得輕安前的三摩地雖是欲地所攝,但欲界不能算等引地。

若爾,未生輕安前之三摩地是何地所攝?欲地所攝。欲地雖有如此心一境性,然仍說為非等引地,而不立為等引地者,《本地分》說非以無悔、殊勝喜樂、輕安所成辦故。

如果未得輕安前的三摩地並非真實的奢摩他,那它是欲地、色地、無色地中何地所攝的呢?還未獲得奢摩他前的心都是「欲地所攝」。欲地所攝的心較為粗暴、難以調伏,煩惱生起的時間較長,力量也較強猛;上二地則與此相反。雖然欲地中的第九住心也能保持一心不亂,但還不能稱為「等引地」,因為在《本地分》中曾說:這樣的心並不具備無悔、殊勝喜樂、輕安這三個條件。其中,「無悔」是指不會感到身心疲憊;即便獲得一心專注的第九住心,但因尚未獲得身、心輕安,所以一旦入定的時間過長,仍會感到身心疲倦。

五、此三摩地是欲界心一境性。

此三摩地未獲輕安,縱不長時依止正念,亦無分別、任運而轉,又能融合行、住、坐、臥一切行儀,此心名為「欲界心一境性」,非奢摩他。

未得輕安前的第九住心,縱使不須持續依靠正念、正知,也能長時、任運安住在所緣境上,又能融入行、住、坐、臥等行儀中,讓心時常保持專注,但因還未獲得身、心輕安,所以只能稱為「欲界心一境性」,而不是奢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