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20180517

P87L6

戌二、於正修時生起能知沉掉之正知法分五:

一、要生起正知,了知是否生起沉掉。

僅知沉掉尚為不足,須於修時生起正知,如實了知是否生起沉掉。又其具力

正知須漸次生,故於生沉掉已,隨即生起明辨彼之正知固不待言,縱未生起而將

生者,亦須生起能察彼之正知。《修次論》後二篇云:「見心沉沒,或恐沉沒。」

又云:「見心掉舉,或恐掉舉。」

介紹完沉沒及掉舉之後,接著說明八行中的第六行正知。

雖然在上一個科判中分別介紹了沉沒與掉舉的定義,但是光了解定義是不夠的,必須在正修時能夠生起正知,確實了知自己是否生起了沉掉。正知,可以透由訓練來增強其敏銳度:從最初沉掉生起一段時間之後才發覺,到沉掉生起之後馬上察覺,最後甚至在沉掉即將生起之前就有所警覺。對此,《修次論》後二篇也說到:正知有「發現已被沉掉干擾」以及「察覺即將生起沉掉」兩種。

P88L2

二、如果不依正知,則所修皆落入沉掉之中。

未生此正知前,縱己斷言:「從彼至此,全無沉掉,所修無過。」然非實爾,

因生沉掉亦不知故;具力正知未生起故。《辨中邊論》亦云:「了知沉與掉。」

此說了知沉掉須有正知。若未能生凡起沉掉定能察覺之正知者,縱經長時修習,

然生沉掉亦不能知,遂以細分沉掉虛度時日。

還未生起正知之前,縱然斷言:「我在這段時間內所修的三摩地,完全沒被沉掉影響……」但實際上未必如此,因為假使沒有生起具力的正知,即便沉掉生起也無法察覺。《辨中邊論》也說:想要察覺沉掉,必須具備正知。假使缺少強大覺察力的正知,縱使花費再多時間修三摩地,也無從辨識沉掉生起與否,於是一定會被細微的沉掉影響而不自知,無形中就浪費了許多寶貴的修行時間。

P88L4

三、修正念法是生起正知的重要因素。

若爾,應當如何生起正知?於前所說「修正念法」即生正知最重要因。若能

恆常生起正念,便能滅除忘失所緣所生散亂,故能遮止生沉掉已久不察覺,由此

易知沉掉。正念退與未退之際察覺沉掉,二者所需時間長短,觀察自心極為明顯。

由思此義,《入行論》中亦云:「若時為防護,正念住意門,爾時正知來。」《辨

中邊論釋》中亦說正念乃正知因。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生起正知呢?之前所提到的「修正念法」是生起正知最重要的因素。若能長時生起正念,就不容易忘失所緣、產生散亂,進而便能在高度專注的情況下,於最短的時間內得知沉掉已經生起,避免沉掉生起之後久久仍未發覺的過失。因為在正念退失後與正念未退失前察覺沉掉,兩者所需時間的長短,這點稍微觀察自心便能清楚得知,無須贅述。因此,在《入行論》中也說:為了防護自心不被煩惱入侵,必須先以正念安住自心,才能生起正知如理觀察。例如:商人想做生意,必須先準備一筆資金才能在商場上交易;相同的,如果想以正知觀察自心的現狀,就必須先以正念作為基礎,讓心安住。《辨中邊論釋》也說:正念是正知的主因。

P89LL4

四、持續觀察自心是否流散餘處,是修正知的關鍵。

其另一因,即心緣佛身等所取之相,或緣感受唯明、唯知等能取相,次如前

說,於修念中,持續觀察自心是否流散餘處,攝持其心,此乃修習正知最關鍵處。

如《入行論》云:「應數數觀察,身心諸現狀;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想要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除了要以正念作為基礎外,不論心是緣著外在佛身等所取相,或是緣著內在唯明、唯知等能取相,都必須在具備正念的情況下,持續觀察自心是否生起了沉掉,藉此攝持自心,這是修學正知最關鍵的部分。如《入行論》說:所謂的「正知」,簡單來說,就是經常觀察自己身心的現狀。

P90L5

五、要善加分辨正知、正念的修法。

是故由此能生正知,察覺自心將生沉掉;並由修正念法,能滅散已所生忘念,

故須善加分辨此二。

「正念」是要使心專注在所緣上,避免忘失所緣而生散亂;「正知」則要觀察自心,檢視內心是否已被沉掉影響。由於兩者的作用不同,所以在正修時必須仔細區分其中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