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_0206 / 勝義諦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304L2~P306L12

P304L2

酉二、釋勝義諦分三:

戌一、釋勝義與諦字之義

戌二、勝義諦之性相

戌三、勝義之差別

戌一、釋勝義與諦字之義分三:

一、正文。

《顯句論》云:「既是義,復是勝,故名勝義;此即諦實,故名勝義諦。」此許勝、義二者皆勝義諦。

接下來第二個科判,「釋勝義諦」分三:

一、「釋勝義與諦字之義」,

二、「勝義諦之性相」,

三、「勝義之差別」。

首先第一個科判,「釋勝義與諦字之義」。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三:

一、「正文」。

正文當中,《顯句論》云:「既是義,復是勝,故名勝義。

「勝義諦」當中的「勝義」,所指的是一法它既是「義」、又是「勝」,所以這一法稱為「勝義」。此即諦實,故名為勝義諦。」這一法不僅是「義」、不僅是「勝」,而且也是「諦實」的緣故,所以這一法稱為「勝義諦」。此許勝、義二者皆為「勝義諦」也。在四諦當中的「滅諦」以及「空性」這兩類的法都是「勝義諦」,所以「滅諦」也好、「空性」也好,它既是勝、也是義、也是諦的緣故,所以「滅諦」以及「空性」這兩種的法都稱為「勝義諦」。

P304L11

第二、「諦」的內涵。

勝義諦之「諦」義為不欺誑,謂不住於此狀然現餘相欺誑世間。《六十正理論釋》云:「勝義諦」者,僅由世間名言之力安立為有。

「勝義諦」之「諦」義為不欺誑,「勝義諦」這當中的「諦」字,是不欺誑的意思。

什麼樣的狀態稱為不欺誑?

以聖者心續中的根本定來說,「滅諦」也好、「空性」也好,如同聖者心續中的根本定所看見般,「滅諦」以及「空性」的本質確實就是如此的,因此「滅諦」以及「空性」它的本質是不欺誑的。所以正文當中提到了「勝義諦之諦義為不欺誑」,謂不住此狀然現餘相欺誑世間故,

如果一法的形成,它安住的方式與顯現的方式剛好是顛倒的話,這時它的本質是欺誑的;

相反的,如果一法它存在的方式、與顯現在現前之前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話,這時我們說這一法它是不欺誑的。所以不管是「滅諦」也好、或是「空性」也好,它是義、又是勝,所以稱為「勝義」。更進一步的,由於它在現前之前顯現的方式,與它實際存在的方式,剛好是相同的緣故,所以稱為「諦實」,這當中的「諦」指的是不欺誑的意思。

「勝義諦」者僅由世間名言之力安立為有,此為《六十正理論釋》所說。雖然「滅諦」以及「空性」這兩者是「勝義諦」,但是「滅諦」是「勝義諦」,以及「空性」是「勝義諦」的這一點,必須透由「世間名言」的力量才有辦法安立為是存在的一法,這一點是《六十正理論釋》當中所提到的。

P305L5

三、「世俗諦與勝義諦」兩個『諦』字意思不同。

故「世俗諦」之「諦」,是於實執之前為諦,此與「勝義諦」之「諦」字二義不同。

第三個部分,「世俗諦與勝義諦」兩個『諦』字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正文當中,故「世俗諦」之「諦」,是於實執前為諦,此與「勝義諦」之「諦」字二義不同。

之前我們在介紹「世俗諦」的時候,這當中的「諦」字是什麼意思呢?

「是於實執前為諦」,在執著諸法是「有諦實」的實執面前,諸法是有諦實的,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世俗諦」當中的「諦」字;但是今天在解釋「勝義諦」的時候,這當中的「諦」是指「不欺誑」的意思,因此「世俗諦」當中的「諦」字,與「勝義諦」當中的「諦」字,這兩個字的內涵是不相同的。

P305L9

戌二、勝義諦之性相分二

亥一、正文之義

亥二、釋難

亥一、正文之義分九

一、介紹「勝義諦」的定義。

勝義諦之性相,如前《入中論》云:是見真所知義之智所得;其論釋云:「此中,勝義者,謂見真實之殊勝智所得境之自體;此是二種體性之一,非由自體所成。」此說是見實性之無漏智所得,而非自體所成,是故以此破除「若是無漏根本智所獲得者即諦實成立」之說。言「殊勝智」,謂非一切聖智所得皆是,而是智中「如所有智」所得為勝義諦;「所得」之義,謂以彼智如此成立。世俗亦然。

第二個科判,「勝義諦之性相」分二:

一「正文之義」,

二「釋難」。

首先第一個部分,「正文之義」,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九:

一、介紹「勝義諦」的定義。

正文當中,

「勝義諦」之性相,如前《入中論》云:是見真所知義之智所得,之前在《入中論》當中有提到,能夠真實見到真所知義的理智所得的對境是「勝義諦」

其論釋云:「此中,其勝義者,謂見真實之殊勝智所得境之自體。此是二種體性之一,非由自體所成。」

此中」是指在之前有提到每一種法之上都有世俗以及勝義的兩種體性,

而這當中「勝義」的體性是由什麼樣的心來安立的呢?

謂見真實之殊勝智所得境之自體」,藉由如實觀見真實義的殊勝智所獲得的對境,這樣的體性是我們之前所提到諸法之上勝義的體性,「此是二種體性之一,非由自體所成。」這樣的體性是勝義的體性,但是這樣的體性並非是由自體所成的。

此說是見實性之無漏智所得,「勝義諦」是藉由看見諸法最究竟的實性之無漏智所證得的,從這段話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勝義諦」的形成是必須要觀待無漏智來安立,這時就表示境界的存在是必須要觀待「心」,因此它沒有獨立的本性,而非自體成立,是故以此破除「若有無漏之根本智所獲得者即為諦實成立」之說。過去有一類的人,他們提到說,如果一法是由無漏之根本智所獲得的話,這一法就應該是諦實成立,但是這樣的論點,透由之前我們所作的介紹,其實馬上就可以被推翻。

言「殊勝智」,謂非一切聖智所得皆是,而由智之差別——「如所有智」所得為「勝義諦」,

為什麼要特別的提到「殊勝智」?

因為聖者心續當中有很多的智慧,並不是聖者心續當中的智慧所證得的對境就一定是「勝義諦」。「而由智之差別」,這當中特別強調「殊勝智」,是指聖者心續當中證得「如所有的這種智慧」,所證得的對境才是「勝義諦」;並不是說聖者心續中一切的智慧,所證得的對境就是「勝義諦」,並不是以這種方式來作解釋的。所以這當中有特別的強調「智之差別」,這是聖者心續當中眾多的智慧裡的其中一種,

它有什麼樣的特色呢?

它有通達「如所有性」的這種特色,因此這樣的智慧稱為「如所有智」,所以「勝義諦」是被「如所有智」所證得的,所得為「勝義諦」也;「所得」之義,

這當中有提到「所得」,所得的內涵是什麼呢?

謂由彼智如是成立。「勝義諦」是被理智所得到的,這當中的「所得」,就是所證得的意思。也就是透由聖者心續當中,證得如所有的理智,它能夠證得「勝義諦」、它能夠成立「勝義諦」,所以這當中所得的內涵,是提到「謂由彼智如是成立」。世俗亦然。在之前有提到,藉由名言知能夠安立「世俗諦」、能夠得到「世俗諦」,這當中所得到的方式,與這個地方所介紹的方式是相同的。

P306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