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20190620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42LL2~P248LL3

P242LL2

乾二、相似顯現如幻之理分八:

一、誤解所破之量,認為所觀物與能觀者皆不存在,所以無法決定孰是孰非,由此所現模糊影像只是斷見,不是幻化之義。

有未善解於前所說所破之量,而以正理思擇、分析境時,於初便覺無有彼境,次見能觀察者亦同彼境,遂覺認定無彼境者亦無,是故任於何法皆無是與非之定解,於心顯現模糊影像,亦是依於未能分辨「有、無自性」與「有、無」之差別而起;如此空義亦是破壞緣起之空。是故,由證彼空所現模糊影像,全非如幻之義。

有些人在還未確切掌握「所破」的內涵前,就貿然以正理觀察、分析,但由於從境的方位無法找尋到真實的境,所以輕率地推斷境不存在,之後又以同樣的方式分析「觀察境的人」,認為「觀察境的人」與「所觀察的境」相同,都無法從境上找到真實的事例,於是斷定「觀察境的人」也不存在,進而推翻眼前所見的一切,以致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久而久之心中便會現起模糊的影像,這完全是無法分辨「有、無自性」與「有、無」的差別所導致的結果;這種推翻諸法的空,也是破壞緣起的空。因此,主張這種空義之後所現起的模糊影像,完全不是之前所提到諸法如幻的內涵。

P243L1

二、在思擇正見時,雖能多次生起與此相似的模糊影像,但這並非中觀幻化之理。

故以正理思擇之時,於補特伽羅等境上,念云:「此無些許由自體所成之本性。」依此所見之相亦顯模糊,實非難事,此凡信解中觀宗義,略聞闡釋無自性之法者皆能現起。

在學習正見時,透由正理反覆思擇之後,心中便會現起:「補特伽羅等法沒有些許由自體所成的本性。」進而在對境時呈現較於往常模糊的影像;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只要對於中觀的教義深感興趣,在聽聞幾堂有關無自性的課程、稍加練習之後,便能輕易生起如此的感受,由此可知,這並非中觀所主張的幻化之理。

P244L9

三、難以現起正確幻化的原因,在於必須同時成立「無自性」和「唯名言存在」二者。

其最難者,是於盡破由自體所成之自性,復能安立無自性之補特伽羅等為造業者及受果者等由衷引發定解。能於同時安立此二事者極為稀少,故中觀見極為難得。

想要現起真正的幻化,最困難之處在於:透由正理完全破除諸法是由自體所成之後,還必須安立補特伽羅等為造業者及受果者等,並且對此由衷生起定解。而實際上,能夠同時安立性空、緣起二者互不相違者極為稀少,所以想要獲得清淨的中觀正見實屬不易。

P245L2

四、誤解所破之量而破一切,許如兔角,此非幻化。

故以思擇真實性之正理作思擇時,不得生等,是破自性所成之生等,非破生、滅等法;若破生、滅,則與兔角及石女兒相同,全無作用,此無剩餘現象如幻之一切緣起作用,故成過失。

《四百論》云:「如此則三有,云何能如幻?」其論釋云:「若能如實見緣起者,是見如幻,而非如石女兒;倘若欲以此理思擇,破一切生,許有為法無有生者,爾時彼非如幻,猶如石女兒等,全無緣起。吾怖彼過,故不隨順彼等;應當不違緣起,隨順幻化等事。」

因此,透由思擇真實性的正理來分析諸法時,最終無法找到生、滅等法,這是破除自性所成的生、滅,而非破除生、滅;若是破除生、滅,諸法就與兔角、石女兒相同,完全沒有作用,這是不合理的。藉由正理破除諸法的自性後,雖然心中僅剩諸法如幻的念頭,但也不應否定生、滅等一切緣起作用;若在破除諸法的自性後,一併推翻生、滅等緣起法,就犯了墮入斷邊的過失。

對此,在《四百論釋》中提到:若能如實觀見緣起,便能了解諸法的形成必須觀待他者、非由自性所成,由此體認諸法如幻的道理;假使在破除自性之後,也破除了諸法的生、滅,承許有為法如石女兒般無有生、滅,並依此而主張眼前所見的一切猶如幻化,如此反而成了破壞緣起的斷空見,並非真正的如幻之理。自宗為了避免犯下相同的過失,所以反對那種觀點,而在不違背緣起的情況下承許諸法如幻的內涵。

P246L5

五、在理智前存在有法雖是過失,但在破除自性之後,剩下如幻的顯現分則無過失。

又云:「是故,於周遍思擇時,諸法自性皆不能成,唯餘諸法如幻之義。」

此外,《四百論釋》中又說到:運用正理分析之後,從勝義的角度,諸法雖然沒有絲毫的自性,但從名言的角度,還是能夠安立緣起的作用,所以在破除自性之後,於名言知上依舊能呈現緣起的世俗法、顯現諸法如幻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現空雙聚」。

P246LL5

六、執幻相為諦實雖是過失,但只執為幻化不成過失。

是故僅執「有現象如幻之緣起」,非有過之幻執;若執「如幻之相是由體性所成或有諦實」,則成過失。

因此,將如幻的緣起法視如幻化,這種認知不是錯誤的幻執;但若執著幻相本身是由體性所成或有諦實,這種執著則是錯誤的幻執。

P247L1

七、這些內容的依據。

《三摩地王經》亦云:「三有眾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人命亦不得,諸法如泡及芭蕉,猶如幻化與空電,亦如水月及陽燄,無人從此世間歿,後往生於他世間,然所造業終不失,輪迴中熟黑白果。」說以思擇真實性之正理作尋求時,於投生及死歿之補特伽羅等,雖不能得少分堪忍思擇,然如幻化諸法,猶能形成黑白之果。必須理解此諸道理。

《三摩地王經》也說:對於生死交替的三有眾生,若以思擇真實性的正理去探究其本質,最終會發現在境上無法找尋到一絲的自性,猶如幻化,但在名言中仍可安立眾生今生所造的黑白業,以及來生將感得的苦樂果。總之,在觀察、思擇的情況下,雖然無法找到諸法的生、滅,但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還是

能安立生、滅等緣起法。

P247LL4

八、顯現「空無粗分質礙之相」,也不是現起幻相。

又於定中不修斷定實義正見,唯令其心全無所執、專一安住,於此獲堅固已,由此之力於出定時,見山等相猶如彩虹或如薄煙,不現如前堅實、鮮明之相,此亦並非經中所說顯現如幻之義。此是顯現空無粗分質礙之相,而非現起彼境非由自性所成;無有質礙、堅固,全非無自性之空義故。若不爾者,則成過失:以彩虹等為差別事時,不應生起實執;以質礙為差別事時,則不能生通達無諦實之智慧。

縱使修持奢摩他的行者尚未證得空性,但在設定某個所緣之後,只要設法讓心保持專注、不去執著所緣以外的事物,最終還是能獲得身、心輕安,成辦堅固的奢摩他;並且藉由長時入定的力量,在出定後見到山河大地等外境時,感覺就像看到彩虹或者薄煙一樣,不如以往那般堅固、鮮明。即便如此,這也不是經典

中所謂「顯現諸法如幻」的內涵,因為在出定後看到外境不如以往堅實,只是顯現外境沒有粗分質礙,而不是顯現外境非由自性所成;況且沒有質礙或不堅固,也不是無自性的內涵。假使「無自性」是指沒有質礙或不堅固的話,當認知彩虹是不堅固時,理應也能證得彩虹的無自性,那在當下就不應該對於彩虹生起實執;相反的,若是所對的境本身就是堅硬的物體,則因無法了知對境是沒有質礙或不堅固,所以也無法證得境無自性。

P248L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