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明修法

修習軌理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P220 L06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

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

一、正修時應如何;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

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結。今初:

P220 L09

修持可以分正修和未修兩者,由這兩個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無間斷地修行,包括吃飯、上洗手間時、跟別人談話時,甚至於在工作時。只要知道修法的扼要,我們就能夠如法修行,即使在睡覺時也可以。不只正修時可以修習法義,在未修時也可以修習,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這樣才有辦法二十四小時一直都在修習法義之中。很多人會認為所謂的修法就是要打坐,要身體挺直來觀想,起座後又回復到世間一般人一樣,這其實是錯誤的。未修時,也要保持正修時候的溫度,使這個溫度一直持續下去,這才是重點。如果這個溫度在慢慢消退、變得越來越微弱,那就要再用正修的方式提起修習正法的溫度。若能讓善的溫度一直保持,我們二十四小時都可以無間斷地修行。

P221 L04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加行六法的第一法,「善灑掃所住處所」,就是要把家裡用來正修的場所打掃乾淨。就像我們家裡要迎請貴賓,會把家裡先打掃乾淨一樣,因為在正修時,我們會迎請三寶資糧田到修法的會場,所以需要打掃修法會場。

P221 L09

莊嚴安布身語意像」,安置佛像。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應該以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為主尊,無論是由黃金所造的,還是由泥巴或是銅所造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應該是佛像中的主尊,要放在中間才是。我的一位德國朋友,他對佛法很有興趣,但並不是佛教徒。有一次他很誠實地反應說:「為什麼佛教寺院裡面把本尊放在中間,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像卻放在旁邊,難道釋迦牟尼佛不是你們的導師嗎?為什麼不擺在中間呢?」確實如此,有時候我們好像有一點本末倒置。無論自己主修什麼本尊,一般在陳設佛像時,都要以導師為主,不應該放棄這個原則。之後在旁邊陳設本尊或是其他佛菩薩的像,那就沒問題。

P222 L01

陳設佛像是要累積善業,可是如果是看佛像的材質、大小來陳列,很可能會造下惡業。因為當你內心有一點點輕視泥土塑造的佛像時,其實已經是一種間接毀謗,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還有,如果是因為花了很多錢去買這個佛像,所以要擺在中間,花很少錢去買的就要擺旁邊,這樣更不可以。有一些人更糟糕,以買賣佛像來賺錢營利,最後變成很有錢的富翁。但是因果絲毫不爽,自己的業最後還是得自己去承擔。

藏傳佛教四派中,無論哪一派都有自己不共的傳承上師,可是我們在陳設佛像時,如同之前所說,應該以導師為主。我覺得在這個精神上,噶當派的做法值得效法。噶當派最主要依止的是「噶當四尊」,即導師釋迦牟尼佛、大悲觀音、事業本尊度母及祛除障礙的不動佛。再加上經、律、論,稱為「噶當七寶」。陳設語的部分,《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都可以擺在佛堂。如果空間足夠,佛陀的經藏、大師的論藏等都能夠陳設在佛堂,如此就更圓滿了。一般而言,我們會用佛塔作為佛陀意功德的象徵。如是地莊嚴安布佛的身語意像。

P222 L13

第二加行,「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無諂誑」,以兩種方式解釋:

一是在質料上應該遠離諂誑的污染;

二是在意樂上。

質料上遠離諂誑的意思,就是說不要以邪命所換取的物品做供養。如果為了供養三寶,卻由邪命來取得物品,因為這個供物是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供養三寶不但沒有善業,反而還會造下惡業。《寶鬘論》裡面說到五種邪命:

第一是詐現威儀——平常自己沒有什麼修行,可是在大眾面前,卻假裝一副很有修行的樣子。譬如在大眾面前說「我過午不食」,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間卻拚命吃,這種就是詐現威儀。

第二是諂媚奉行——為了得到名聞利養,所以就編出一些有的、沒有的綺語。

第三是旁敲側取——為了要得到某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暗示別人說「這個東西真的很好看」、「這個多好啊」等,以間接的方式提醒別人自己很想要那個東西。

第四是巧取勒索——這有兩種情形,

一是以不道德的方式直接勒索;

一是透過敲詐、欺騙的方式獲得。

第五是贈微搏厚——就是之前已經得到了這個供物,但還不滿足,為了得到新的供物,就跟自己的施主說「先前你給我的東西很不錯」這類的話,以此來獲取更多的供物。如果供養三寶時,以這種邪命的手段來獲取供物,那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自己真的什麼都沒有,那沒有關係,即使供養一杯水,也有極大的功德。意樂上來講,不能為了好看而陳設這些供品。為了給別人看,或為了炫耀財力,意樂上不清淨而去陳設供品,那也是不行的。

P223 L12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P223 L15

第三加行,如果在修禪定時有沉沒、欲睡的感覺,需提升心力、保持清醒。昏沉是心一直往內收攝、變得非常低沉,對治力是作光明想,或緣一些會讓自己內心歡喜的事,像思惟上師三寶的功德等,使心力提升一點。當內心隨著貪欲等散亂而走,心力太高昂,這時可以跏趺坐或單盤坐安住身體,讓心力往內收攝。安住之後,唸誦皈依發心儀軌文,一般可唸「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至於要唸多少遍,要看個人的心力如何。如果唸誦了一百萬遍,內心還是沒有任何感觸,那就沒有用。如果唸一遍就能夠馬上生起感觸,那麼唸一遍也是可以的。問題不在唸多少遍皈依發心儀軌文,是看心力是否強烈。如果我們能夠認知皈依的性質、畏懼三惡趣苦,及對三寶有強烈的信心,內心真的有此覺受,那就是真正做到皈依了。

P224 L08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第四加行,觀想資糧田。皈依之前,我們必須迎請資糧田。資糧田有許多不同的觀想方式,但一般來講可以觀想成金字塔形,這個金字塔有四層:

頂端是導師釋迦牟尼佛;

第二層中間安住著阿底峽尊者,左右是鄂勒巴協繞以及種敦巴大師,就是覺、鄂、種三尊;

第三層中間安住著宗喀巴大師,右手邊安住著智慧師至尊喜繞僧格,左手邊安住著根敦珠巴;

第四層安住著自己的根本上師,其左右邊安住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本尊。

還有一種資糧田的觀修方式,稱為上師五座。在一個非常大的法座上,有五個小的法座,中間安住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前面是我們的根本上師,釋迦牟尼佛的右手邊是慈尊,釋迦牟尼佛的左手邊是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後面則是金剛持。慈尊的周邊圍繞著所有廣大行的傳承上師,文殊菩薩的旁邊圍繞著所有深見行的傳承上師。我們的根本上師以及金剛持的周圍都圍繞著所有的傳承諸師,那裡面主要包括有噶當派的傳承上師,周圍也安住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本尊和眷屬。平常如何觀資糧田,主要是看本人,只要能使內心先起感受,能讓自己馬上憶念到三寶功德,就以這個為主來觀修。

P225 L08

正行皈依時,最主要是思惟前方資糧田的功德。觀想自己周遭的一切有情現為人身,他們都和自己一樣,想要離苦得樂,卻被煩惱和煩惱的習氣給控制,無有自主,想要離苦得樂,卻總是離樂得苦,無奈地承受著無間斷的痛苦。唯有透過現證空性的智慧,才能斷除一切煩惱的根本——無明,因此深信滅諦和道諦兩者功德。也唯有這兩個法寶才能讓我們真正獲得救護,所以這兩者是正皈依;具有這兩個法寶、獲得究竟成就的導師,依其經驗宣說正法,所以導師佛寶也是我們的皈依處;具有這兩個法寶、正在努力修行的僧寶們,也是我們的皈依處。結合緣眾生的悲心,及對煩惱和煩惱習氣的厭惡和畏懼,再加上對前方資糧田的信心,以如此內外種種因緣生起心力,對三寶產生極為強烈的投靠心態,讓自己完全地投靠於前方的資糧田,那就是真正的皈依心。在這種強大的意樂下,無論自己唸多少皈依偈頌文都無所謂,最主要是必須實實在在地、充分具有上述所說的內容。

P226 L02

之後,再觀想甘露降於自身,也觀想一切有情都獲得了皈依,在自己的請求下,諸佛菩薩答應救護一切有情。透過甘露融入自身的觀想,觀想自己以及一切有情過去所造的一切業障都得到了淨除。最主要是觀想眾生現在真的獲得了三寶的救護,我們可以分開觀想,也可以做總相的觀想。

什麼叫分開觀想呢?

首先做皈依,

因為皈依上師的緣故,由上師資糧田流出甘露,融入於自身,得到了上師所有的加持,洗滌一切的罪障,得到了上師的救護;

因為皈依佛寶,所以由佛流出甘露,融入於自身,淨除了一切的罪障,獲得了佛的救護等。我們可以這樣分開地觀想。也可以做總相三寶的觀想,都是可以的。

接下來再唸發心儀軌,做發心部分的觀想,提起「為了能夠利益有情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的心力。

如果受過無上瑜伽的灌頂,或是接受過一般灌頂,可以按照自己所修的,無論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儀軌,如法地觀想自己所得到的續部本尊與導師釋迦牟尼佛無二地安住在前方,非常地歡喜。因為我們真實的皈依發心,主尊導師釋迦牟尼佛非常歡喜,現出了第二尊跟主尊同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融入於弟子,讓弟子獲得主尊一切的身語意功德加持,做這種果位轉道的觀修方式。如果沒有接受過密續灌頂,那就不能做如是的觀修,也不能以這種方式去觀想甘露。但是可以觀想主尊釋迦牟尼佛,身語意各放光芒,光芒照到自身,自己身上所有的污點,由於光芒的照耀而獲得了淨化。

在第四加行——觀想資糧田,大阿闍黎根敦嘉措配合無上瑜伽的修法,說到「生自尊、迎智尊」,於是觀想生起空樂無二的智慧。但是對於一個《廣論》的初學者而言,因為沒有接受過灌頂,所以不知道空樂無二的空樂象徵的意思是什麼,所以雖然根敦嘉措著作的儀軌非常深奧,具有不共殊勝,可是還要看弟子的因緣是否成熟。我們在做加行時,看到很多的儀軌文,不是所有的都要去唸誦,要看自己的因緣是否可承受而做決定。在唸儀軌文時,有些人要慢慢地唸誦才會有感受,有些人覺得太慢會造成障礙,速度適中才行;有些人要唸很多、很廣,內心才會覺得比較踏實,才容易生起感受;也有些人覺得很多、很廣的加行唸太久比較容易睏倦,會影響正行觀修,反而沒有利益。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如果真的覺得這個儀軌文太冗長,會影響正行,把它縮短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內心獲得改變,讓內心感受非常鮮明、非常強烈、非常深刻,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隨著自己的根器,以自己所習慣的最好方式來訓練內心。

P227 Ll2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P228 L01

關於加行第五法和第六法,有兩種不同解說。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講,第五是集資淨障七支供養,第六是供曼陀羅。而格桑敦格的六加行法,第五是集資淨障,第六是七支供養

P228 L04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現在講七支供養裡面的

第一支——禮敬支,以身、語、意三門一起禮敬,也可分別禮敬。如果是三門總禮,不要只緣一尊佛,或一方世界,或一時之佛,應該緣十方佛,及過去、未來、現在等一切諸佛,以非常強烈的虔誠心來做禮敬。宗喀巴大師引智軍阿闍黎的解釋:「如果只頂禮一佛,所得福德尚且無量廣大,更何況是禮敬無量諸佛。」

P228 L11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P229 L02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➈海者是繁多辭。

供養支中,

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

塗香者,謂妙香泥。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

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

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

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

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

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➉

P230 L02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接下來是懺悔的部分,懺悔一切由與三毒相應的意樂所引發的身語意三業,以及無論是自己作、或教他人作、或他作而隨喜的所有惡業。「悔先防後」,在此說到懺悔時應具四種對治力。

「悔先」,是對過去所造的惡業生起厭患,也就是以後悔心生起厭患對治力。「防後」,發願將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防護對治力。在進行四力懺悔時,必須由皈依發心來進行,以皈依發心這種強大的心力為所依對治力。皈依發心之後,持咒、做大禮拜,或做空性的觀想等,為了斷除惡業而做的種種善行,就是現行對治力。

P230 L11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在此的「五補特伽羅」是,聲聞、獨覺、菩薩、佛,及四者以外的所有眾生。

P230 L14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我們平常會有這種做法:供養一個七束曼陀羅,把它觀想為法輪而來做供養,並勸請轉法輪。

P231 L04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我們可以供養一個五束曼陀羅,把它觀想為一個非常大的莊嚴坐墊,願諸佛能安住在這個坐墊上,不住涅槃。

P231 L09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集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P232 L05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P232 L09

做完了七支供養之後,就是加行第六法——供養曼陀羅。

供養曼陀羅之後,未修正行之前,我們也可以唸誦《廣論祈請文》,再次地緣三寶或前方資糧田的功德,尤其是緣佛陀四身的內容,再唸一次七支供養,這是非常殊勝的。

在觀修正行內容時,先前所觀想的資糧田主尊——釋迦牟尼佛——的前方有自己的根本上師,我們先觀想從根本上師的胸部放出光芒,融入自身,之後再做正行的觀想。如果是要觀修依止善知識,那就依《廣論》的次第來做思惟: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過患、依止時要以意樂及加行去依止、如何依止、為什麼要視師如佛、如何視師如佛等,之後決定上師是佛。透過這種種思惟,生起對上師強烈的信心。

正行觀修快要結束時,再觀想:

從資糧田流出了甘露,融入於自身,淨除了自己所有的罪障。同樣地,自己身旁的一切六道眾生,也因由這甘露而淨化了所有罪障,生起了不共的成就。因為現在觀修的內容是依止善知識,所以親近善知識的這種證量由此生起,特別針對這個證量做觀想。之後,再做迴向。

P233 L06

己二、正行

庚一、總共修法

正行。分二:

一、總共修法;

二、此處修法。今初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P234

所謂「」的意思,就是令心安住在善所緣上,反覆地觀想善所緣境,使修習力增長。

將護修習」的「」字有增長的意思。無始以來,煩惱一直跟隨著我們,一直障礙著我們,使我們不能操控自己的內心,無法自在。

」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自己的心不要安住在無明上,而能隨心所欲安置在善所緣上。如果隨便想到什麼就修什麼,沒有透過次第的訓練,心就不會受我們的控制去緣善所緣。所以從一開始時就要特別小心,不然很容易養成壞習慣,會對修法造成大障礙。即使行善,因為有這種惡習,也會產生過失。因此在正修之前,必須決定修什麼,性質無誤數量圓滿次第正確,一旦決定了,就不要再三心二意,以正念和正知如所決定地去學習。

成辦奢摩他的因緣在《廣論》後段會說到。

所謂「三心二意」,是說對修學九住心等深感歡喜,但是卻沒有產生定解,一直保持著疑惑。疑惑本身沒有錯,可是不經過智慧做定論,就永遠會在疑惑的狀態中。

譬如聽人說數息的方式很不錯,就採用數息的方式去修禪;

過了沒多久,聽人說做光明想很有幫助,於是就放棄了數息,以光明想的方式來修禪;

又聽人說毫無作意修禪更有幫助,於是就以毫無作意的方式修禪;

之後又聽說緣佛像修的方式更為殊勝,不僅能夠成辦禪定,緣佛像當下也可以累積資糧,於是又被影響改用緣佛像的方式來修禪……這樣的話,永遠不可能成辦禪定的。這就是缺乏定解的「三心二意」的修禪方式。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產生的疑惑:

因為宗喀巴大師說「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於是認為「無增減」就是對已決定的禪定內容不多不少地去修就可以了,要專注修學,不要三心二意,所以除了禪定,其他的內容都不需要了解。如果有這種想法,又是誤解大師的原意了。當我們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通達「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時,我們所了解的不單只是定學的殊勝,不是只有定學成為教授,而是戒定慧三學都應成為教授。再者,我們也要了解修禪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成辦現證空性的止觀雙運。如果認為修禪時只要修禪,其他的內容都不需要去學習,即禪定沒有成辦之前,其他都不用學,慧學也不用理會,因為佛已經說了戒定慧,沒有定何來的慧?所以慧學根本不需要去理會。這種想法又是一種偏執墮黨的想法,與大師所言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相違。

P235L10

庚二、此處修法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P235LL1

在修學整個道次第時,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知道了從凡夫地到佛地的路徑。對這些都已經決定了,沒有任何疑惑。但這只是知道該怎麼走,正上路時,必須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上去,所以有各別觀修的法門。

例如我們現在要觀想的是依止善知識,正行時可以反覆思惟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過患等。要注意的是,每次觀想時,

例如把「視師如佛」作為正所緣,「我們的善知識就是佛」的感受一定要強烈地生起,主要是靠這種感受讓我們生起證量,所以這一點一定要記住。正修時是修依止善知識,當這個感受生起之後,為了更加熟悉整個道次第,接下來可以用默念的方式,把整個科判重新溫習一下,這樣一來,將來觀想下一個所緣境就會更加容易。

P236L8

己三、完結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沉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

P237

如果是初學者,應該把握短時多次的關鍵。因為一開始沒有經驗,時間久了,心很容易隨著沉沒、掉舉而轉。如果一開始不注意,雖然是有修,但卻是沒有感觸地修,這種惡習養成之後很難改正,所以要特別注意。「有欲修心即便截止」,也就是說在修正行時,趁著還有想修的感覺時就應該停止,這樣一來,意猶未盡,之後還會再想修。如果不這樣,五分鐘熱度來了就盡量修,後來已經沒有感受了,還強迫自己在沒有心力的狀況下修,那之後看到這個修法的場所就會覺得反感。所以我們應該視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調整。

P237 L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