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未依過患

丁五、未依過患

P214 L14

第五、不依過患者。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P216 L08

前說依止善知識的利益,此說顛倒依止善知識的過患。「不依過患者」,不是單純指不善依止,是指顛倒依止。顛倒依止善知識,會增長貪瞋癡三毒及造諸惡業等,有種種過患。如果只是單純沒有依止善知識,雖然無法獲得解脫,但也不會因此造下天大的惡業而墮入惡趣。但是如果我們顛倒依止,即毀謗善知識,這種行為所感得的惡果就不可思議了,因為善知識是非常殊勝的功德田。

依止惡師及親近惡友也會讓我們增長三毒,所謂惡師及惡友,並不是說他們有著像魔王一樣的面孔來嚇唬我們,他們長得不一定很恐怖,反而都是嘴巴很甜,會說「我要幫你」、「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等,以種種方式來增長我們的貪瞋。宗喀巴大師在此不只說到顛倒依止師長的過患,還特別慎重提醒弟子,不應該親近惡師和惡友。

為什麼呢?

因為像醉象只能傷害我們的身體,身體壞掉的話,影響的只是一世,醉象不能把我們丟到三惡趣;可是惡友不同,惡友能壞我們的善及心,當我們的善業壞了,因為沒有善業,將無法投身善趣,那就一定會墮落惡趣。

P217 L04

什麼叫惡知識呢?

誰去親近這個人,以前有過的惡行不會減少,以前沒有的性罪和遮罪反而會增長,那你所依止的人就是惡知識。

什麼叫性罪?什麼叫遮罪?

性罪的意思是——某一種行為,無論誰去造作,都會感得惡果。

遮罪是——佛制定的戒律,如果是受戒者去觸犯,這種惡業會感得惡果,可是如果沒有受戒的人有同樣的行為,卻不會感得惡果。如過午不食是佛對出家人制定的戒,如果佛沒有制定過午不食的戒,那過午食就不算犯罪,可是佛制定了出家人過午不食的戒條,所以出家人過午食就是犯罪。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下者與上者同住的話,下者不會馬上變上者,他只會變中者而已。可是上者與下者同住的話,雖然下者變中者了,可是上者不會變中者,會馬上變成下者。

這說明什麼呢?

行善非常困難,但是造惡卻非常容易。

為什麼要遠離惡師、惡友?惡師、惡友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跟這個人在一起,以前有過的惡業不會減少、以前未有的惡業卻增長,那麼這個人如何地花言巧語,這個人就是惡師或是惡友。我們要記住這一點。

P217 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