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加行

親近善士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P208 L08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經莊嚴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勵觀彼及彼」,第一個「」是指師所喜;第二個「」是指師所不喜。

親近善知識的加行有三:

一是供獻財物;

二是身語承事;

三是如教修行。

P208 L15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如是親近時,亦如《經莊嚴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1」

〔 1〕譯者註:此處依藏文應是「此是究竟腐爛之相」,並沒有「內心」的意思。

P210 L02

第一、供獻財物

以弟子來說,如果有上妙的供物,卻供下劣之物,會違背師徒三昧耶,因為這代表不尊重。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是師長歡喜的,或自己真的沒有上妙供,只有下劣供,那就沒有違犯。學徒為了累積資糧,應以最大的恭敬心承事師長。宗喀巴大師不只是針對弟子說,也說到師長必須不顧名聞利養。講得非常好。

第二、身語承事。

包括為洗浴、按摩、擦拭、侍病;及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如教奉行。

這是對於上師最主要的承事。宗喀巴大師在此提出一個問題:

假如上師引導我們入於非理或令行違背戒學之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如教奉行,是不是上師所說的一切都必須奉行呢?

雖然要視師如佛,但也要記得上師也可能會為了我們而示現引導我們入非理事或違背戒律等的樣子,這是有可能的,這時候我們要依法而不是依人。

宗喀巴大師引律經說:「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同樣,在《寶雲經》也說到:只要是善的,都可以做;若是惡的,即使是上師叫我們去做,也不應做。

《本生論》第十二品曾有這樣一個公案:

佛在過去世時,有位婆羅門老師教佛的前世及其他的同學說:「今天我要教你們如何偷盜,因為你們正在學習,所以你們今天的偷盜不算造惡業。」除了佛的前世外,其他同學都去偷盜了。

婆羅門老師問佛的前世:「咦,你為什麼不去?」

佛的前世就對這位老師說:「我覺得這不如法,這跟老師平常所教導的不同。」

婆羅門老師聽到這樣的回覆,非常歡喜地說:「今天我是故意試探你們的,雖然你們對我非常尊敬,但是我不希望你們完全接受我所說的一切,尤其是我說到不如法內容時。今天,你以自己的智慧區別是非善惡,即使是我所說,也不會愚盲地完全接受,這才是對的。」

P211 L04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本生論》第十二品這樣說,就輕視或毀謗師之教誨。宗喀巴大師非常謹慎、詳細地對弟子說每一個細節,所以在此又說到:「如《尊重五十頌》云:『 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說了不如法的內容,引導入不如理處,我們可以用善巧的方式迴避或直接提問,不要隨著上師所說的而轉,這時候不應依教奉行。例如,阿難尊者並沒有因為佛陀希望他做什麼,就馬上無條件地答應。佛陀希望阿難尊者做祂的侍者時,阿難尊者向佛陀提出了三個條件:「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佛陀答應之後,阿難尊者才答應做佛陀的侍者。

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

是要教導我們這些未來眾生,修法時,要重視法,而不是重視茶等的好壞,或重視老師到底在想什麼,要怎麼去配合他。不是無條件地完全接受老師心中的愛與不愛,要重視的是有沒有與法相應。如果我們不重視有沒有與法相應,而只在乎茶等的多少,或只在乎善知識心中在想什麼,特意去奉承的話,那是內心沒有教法的腐爛象徵。

P212 L02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P212 L04

我們要花多長時間來親近善知識呢?

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說,如果太過親近,好像是一個負擔;如果完全不親近,又不能夠獲得成就。所以應是「遠近適中,經久修習」,既不能五分鐘熱度地親近、阿諛奉承,也不能完全不尊重上師。所以長時間的尊重適中的承事才是最好的。「經久修習」這四個字最重要。

P212 L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