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發展史

「西藏佛教發展史」的圖片搜尋結果

西藏佛教發展史


總說西藏王朝的變遷,共分為

(1) 贊普王朝 (440 840)

(2) 王朝分裂時期 (8401260)

(3) 薩迦王朝 (1260 1354)

(4) 噶舉帕主及迦斯王朝 (1354 1642)

(5) 甘丹王朝 (1642起)。

在贊普王朝的「三代法王」期內,是佛教盛行的二百年,構成寧瑪派的前弘時期。接著王朝分裂四百多年,此中前二百年為佛教衰竭時期,後二百年為新派成立時期,各大譯師弘揚一方,乃有迦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的創立。


其後薩迦派先與元朝政治結合,形成薩迦王朝,掌政約一百年,此時期噶舉派不斷與之爭權,後為噶舉派的帕摩主巴王朝所替代,其後內部紛爭迭起,最後轉為迦斯王朝。

噶舉派掌權近三百年中,約有近百年的平治。最後上承迦當派的格魯派與蒙古清朝政治結合,乃形成甘丹王朝,從此達賴喇嘛的世系,掌有全藏政教的權力,歷全清而不衰。而四大派(寧瑪、薩迦、噶舉、格魯)的傳承,則如巨河,長流不息,直至今日。


二、藏傳前期的佛教思想

西藏佛教分前弘時期 (約西元 640~840)及後弘時期 (約西元 1040 年起)

此二時期之西藏佛教,皆受到印度漢地佛教之影響,前弘時期有三個佛學系統傳入西藏:


一、為寂護與蓮華戒之系統,寂護乃採用唯識宗之不許外境而許心識自證之看法,形成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寂護及蓮華戒的思想,特別注重次第,在修行中,對十善及三十七道品皆積極從事,認為是成佛不可或缺之基礎。此種教化,對藏民風俗文化有正面的效果,因此大得藏王之支持。至於戒學方面,依準印度一切有部之戒律,其戒律之傳承是由佛陀,中經龍樹、清辯、吉祥藏、智藏、寂護等,最後由寂護傳予藏人。另外要注意的是:寂護及蓮華戒都有「因明」、「中觀」及「密宗」三方面的著作,因此,西藏佛教一開始就已是顯密具足。


二、為蓮華生與無垢友之系統,來源自印度極喜金剛。極喜金剛 (約西元600年),下傳給文殊友 (約西元 630年),文殊友傳給漢僧吉祥獅子 (約西元 660 年),吉祥獅子之道場主要在五台山,曾將大圓滿法分類整理,在西元 690 年頃傳大圓滿法給蓮華生及無垢友二位大師。此二位大師分別於西元 750 年及 773 年頃入藏弘法。

蓮華生大士誕生於鄔金 (巴基斯坦) 廣學顯密佛法,入藏協助藏王赤松德贊建桑耶寺,並傳授密宗,而以無上瑜伽密為主,此中最深奧的大圓滿法,只傳予藏人移喜磋嘉、毗盧遮那等少數人。大圓滿法後弘時期被取出後,稱為《空行心滴》《龍欽心要》。上述五台山的漢僧吉祥獅之時代,正是禪宗第五祖弘忍 (西元 601~674)之時期,此時禪宗頓法已開,故吉祥獅的大圓滿法禪宗思想互有關聯。此系統代表印度佛教中的無上密宗的正式傳入西藏。

三為摩訶衍之系統,為五祖弘忍傳至神秀,神秀的弟子傳至摩訶衍 (支那堪布),此時寂護大師已卒,藏王牟底贊普鑒於此系統不重視十善等佛法之基礎,乃迎請蓮華戒入藏,於西元 792(或 804 年) 與摩訶衍辯論禪法,辯後摩訶衍被遣回漢地,此系統之禪法乃衰。摩訶衍的思想及其禪法,以不思不觀為核心,致力於去除妄念,而此種禪法卻是六祖慧能所大力駁斥者,六祖認為一物不思即是邊見,不是正見;又認為空心不思是迷人,不是悟者。

一、藏傳的歷史

· 距今 3,500年 和 2,000年之間的鐵器時代,但有證據顯示象雄已經立國。象雄是苯教的發源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傳說中,苯教創始人辛繞就是一統象雄的第一任君主。西藏土地上另外兩個遠古時期的古國唐旄發羌也隨後陸續出現。

· 西元前127年的時候,根據西藏傳說,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幾位苯教領袖,曾經一起迎立聶赤贊布為王。後來的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稱自己是聶赤贊布的後代。

· 633年,松贊崗布統一青藏高原,蕃在今天拉薩的地方建都,國號“大蕃”或“蕃”。國王稱讚普(btsan-po)。松贊崗布迎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及唐朝的文成公主,兩位公主皆攜帶佛像文物赴藏,並蓋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此藏王並派遣吞彌桑布紮到印度學習梵文,回藏後創造了西藏文字及編寫藏文文法,並翻譯《百拜懺悔經》等幾部佛經。由於有了文字,西藏文化大為提昇,藏族社會大眾也開始接觸到佛法,但是傳統的苯教勢力很大,故松贊崗布一死,信奉教的貴族大臣即公開排斥佛教。

· 赤祖德贊時期,娶室金城公主,大力推展佛教,派人迎請印度佛教大師佛密和佛寂,雖未能請到,但已可看出藏王有意請高僧來訓練僧才。赤祖德贊的推展佛教,引起信奉苯教的貴族大臣不安,此王死時,新贊普赤松德贊尚年幼,貴族大臣立即發布了禁佛的命令,因而佛教遭到了壓抑。

· 755 年,吐蕃王朝平定叛亂,年僅十三歲的赤松德贊繼位。就在這一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赤松德贊閱讀了以往藏王推行佛教的記載後,於二十歲時,決心建立佛教,罷除苯教,為了避免以往的覆轍,他先剪除了苯教權臣瑪尚春巴傑,而後以蓋建桑耶寺為理由,迎請印度高僧寂護入藏為此寺破士。蓋建時阻礙甚多,加上天災橫生,苯教臣民乃乘機反對,寂護只得暫回尼泊爾,但向藏王推薦具有降服鬼神能力的蓮華生大士。藏王迎請蓮華生大士入藏後,果然建廟順利;所蓋的寺廟內有譯經、講經及修禪的經院,成為第一座顯密皆備的大道場。藏王為使佛教能夠真正於藏地生根,便進行下列具體措施:

1. 大量訓練藏地青年,學習藏文梵文,將天資聰明的藏人,學好梵文後派往印度留學,學習印度的顯密佛法,回藏後將之翻譯成藏文。在二十年間,前後造就有名的譯師達一百多位。如有名的大譯師毗盧遮那。

2. 迎請印度說一切有部」的苾芻十二人來藏,以寂護為親教師,挑選優秀的藏人七位出家受戒,此為藏人出家之始。

3. 當一切就緒後,藏王赤松德贊乃舉行大規模的佛教與苯教的辯論大會。最後苯教墮負,藏王乃將苯教徒流放到偏遠地區,苯教貴族的勢力也大為消滅,而歷代藏王對佛教的護持,到此時期才算真正生了根。大量佛經便在此時翻譯出來。這些譯師和修行人們,傳說有毘盧遮那、移喜磋嘉等二十五位,合稱「蓮師二十五大弟子」。後來蓮華生大士及移喜磋喜為了防止未來佛法受到破壞,乃將許多佛教經典、法寶埋藏於西藏各隱密處所,供後代發掘尋出,使佛法能再復興,這一做法,後來果然發揮了功效。這種傳承稱作「伏藏」。


· 843年,代表著反對佛教傳播勢力的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史稱朗達瑪滅佛。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雲丹射死。滅法同時有三位大師為了延續佛法,遠走至邊界,請求二位中國和尚共同為弟子傳承別解脫戒,保留住西藏的戒法。


· 877乾符四年,起義軍攻陷吐蕃王國都城拉薩發掘贊普陵墓,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西藏二百多年的統一局面到此告終。後來的西藏裂解形成許多部落、土邦等。


· 1042年,由阿里的國王智王、菩提光等同心協力,先後派遣寶賢譯師、善慧譯師、精進獅子、拿錯譯師等至印度深造求取佛法,最後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古格王朝阿里地區弘揚佛法,史稱“上路弘法”。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是那洛巴,而與噶舉派的祖師馬爾巴同期。由 1042 年至 1260 間的二百年間,為寧瑪派迦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四派同時弘揚的時期。唯此時期,政治仍陷於王系的紛爭。


· 1073昆氏家族貢卻傑布于後藏薩迦建薩迦北寺,創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是薩迦的初祖,之後傳至四祖薩迦班智達和五祖八思巴。


· 瑪爾巴譯師 (1012~1097) 下傳彌勒日巴(1040~1123) 再下傳岡波巴 (達波拉結,1079~1153)

岡波巴有二大弟子,一為噶瑪巴都松欽巴 (1110~1193),轉世形成噶瑪噶舉系,由歷代大寶法王繼承。

另一大弟子為帕摩主巴金剛王 (1110~1170),形成帕主噶舉系

帕摩主巴之一弟子止貢吉天頌恭 (1143) 發展出止貢噶舉系,由歷代止貢法王繼承。藏巴嘉惹發展出竹巴噶舉系,由歷代竹巴法王繼承。弘揚至不丹。總共有四大八小傳承。


·1251年,元朝皇帝蒙哥帶領薩迦班智達的侄子八思巴六盤山見忽必烈,被視為施主福田。八思巴不僅向其講述佛法,而且還解答了忽必烈所提出的許多疑難問題,使忽必烈對佛法產生虔誠的信仰。此年八思巴接受薩班臨終前所傳衣缽及法螺等物,遂成為薩迦派的新教主,史稱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後跟隨忽必烈左右。如是下傳至第八代慧幢。


· 1354 年,噶舉帕主派菩提幢與之爭權,薩迦王朝告終。帕主派下傳五世至王稱幢,共經八十七年,為太平盛世,其後噶舉派內部各系爭權,西元1605年,噶瑪父子起兵,於 1618年成立迦斯王朝,統治二十餘年,後為蒙古兵擊敗,將政權供養給五世達賴喇嘛。

· 元末明初,由於薩迦噶舉二派的爭權,顯密教法大受影響,僧侶不知守護戒律三昧耶,宗喀巴大士(1357~1419)乃上承阿底峽的迦當派,重整佛教,創立格魯派,於1409 年建甘丹寺。其三個弟子妙音法王蔣揚卻傑 (1379~1449)、大慈法王釋迦移喜(1352~1435)及一世達賴根敦主巴(1391~1474) 分別修建哲邦寺色拉寺及後藏扎什倫布寺。格魯派以此四大寺為中心,將宗喀巴的教法不斷弘開,其二大弟子賈曹傑 (1364~1432) 及克主傑 (1385~1438)先後接任「甘丹赤巴」,傳下重要的著作(師徒三尊全集),闡揚格魯派的基本教理。


· 1642年, 五世達賴喇嘛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之力,擊敗噶舉政權,成立甘丹王朝,經歷清朝二百七十年而至今。清時各派都能維持著傳承與聯繫,而不像早期的強烈衝突。由此可以看出,甘丹王朝處在清朝的長期保護下,西藏的佛教才能持續不衰,並培養出很多博學的僧侶。


·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正式授予五世班禪喇嘛金印、金冊,確定班禪和達賴的同等地位,“互為師”,誰大誰為師。


· 另一方面,寧瑪派以藏地的多傑札寺 (1610 年建)敏卓領寺 (1676 年建)及康地的噶托寺(1159 年建)白玉寺(1665 年建)佐欽寺 (1685 年建)雪謙寺 (1735 年建)等六大寺為據點,也培養出許多大師,例如:

· 龍欽巴 (又名無垢光,1308~1363 年)出世,文殊化身,中興大圓滿法

· 德達領巴 (1646),羅青達磨師利 (1654),這二位和五世達喇嘛互為師徒

· 吉美林巴 (智悲光,1729),親見龍欽巴傳承龍欽心要;多竹千一世 (1745)、是龍欽心要的傳承者。

· 巴楚仁波切 (1808),是寂天菩薩再來,入行論的重要傳承者

· 蔣貢康楚 (1813),蔣揚欽則汪波 (1820),秋吉林巴 (1829),米滂仁波切 (1864)。這些大師都寫出大量的著作,並提出「無派別利美運動」的主張,認為各派有其精要的思想及修持方法,值得學習,不應互相排斥。


三、藏傳後期的佛教思想

1. 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的中觀見解:認為離「有無是非」等一切邊,即是中觀。以蓮華戒和阿底峽的修行次第作為基礎。


2. 如來藏,指明空雙運的俱生智,指遠離二取戲論的明覺,然而非世俗的真實存在。


3. 在修道上,注重當下明空無執的明覺,認為於明空無執中,平緩鬆弛,寬坦而住,任它妄念起伏變化,不作破立,坦然放下之時,離善惡種種分別,以親見赤露法身。此為修習大手印、大圓滿法的共同心要,為最上根器者所修。也和中國禪宗所談的明心見性異曲同工;其他根器,則須依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循序以進。


格魯派的思想

1. 格魯派的中觀見解:認為諸法於世俗名言有,故離斷邊;諸法不以自性有,故離常邊。如此脫離斷常二邊,為此派的中觀。

2. 如來藏、阿賴耶識、自證分、唯心等皆非了義。

3. 在修道過程上,注重蓮華戒和阿底峽的菩提道次第,以及宗喀巴整理出來的三主要道及聞思修慧,依正理遮除諦實執著的智慧,為獲得正見的基礎。密宗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生起俱生大樂心,以親證如實抉擇的勝義諦 (空性),圓滿七支和合而成佛。

此派思想,由於精密抉擇佛教深隱之義,闡明龍樹父子著作的甚深扼要處,因而後期成為西藏佛教的主流。


總說修行的次第

(一)、修行之共同次第

1. 思維暇滿難得

2. 思維死亡無常

3. 思維業之因果

4. 思維輪迴痛苦

5. 歸依及發菩提心

6. 懺悔及除障 (金剛薩埵除障法)

7. 積聚資糧 (獻曼達)

8. 修上師相應法

9. 修奢摩他 (由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等持之次第以達止)

10. 修毗缽舍那 (抉擇人無我法無我以修觀)


(二)、密宗之修行次第

1. 事續行續瑜伽續皆修「有相瑜伽」及「無相瑜伽」。

「有相瑜伽」以己心觀修本尊,

「無相瑜伽」兼修本尊性空。

修行時,

事續以身語之「外事」為主,

行續於「外事」、「內定」等分,

瑜伽續則以「內定」為主。


2. 無上瑜伽續之修行分 「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並有「大手印」及「大圓滿」之修法:


(1) 生起次第

一方面觀修本尊並通達其自性空,一方面使「死有、中有、生有」轉成「法身、報身、化身」。


(2) 圓滿次第

依據「心氣無二」之原理,使較粗之心氣止息,呈現「最細光明心」及本尊之「幻身」,經由「光明心與幻身雙運」,最後淨化成「法身及色身」。


(3.) 大手印:

先覓得「唯明唯覺」之心,次通達其自性空,而後呈現「本元俱生心」並緣想空性,達成無分別之「樂空雙運」,其即為「方便智慧合一之大手印」


(4 ) 大圓滿:

在不止息較粗之心氣下,直接通達心性之「體性本淨、自性明現及大悲周遍」,其果即為法、報、化三身。

西藏佛教之修行標的,在於達成三身圓滿之佛果。眾生之得以成佛,在於眾生皆有「佛性」。「佛性」一指眾生心之「空性」,一指自性空之「最細心氣」。將客塵之「有垢心氣」去除,使三身呈現,便是西藏四派所追尋的果。


四、了解後前期思想之後的反思

1. 由寂護和蓮華戒論師,帶入印度佛教後期的瑜伽行中觀思想的殊勝。


2. 由蓮花生大師帶入無上密大圓滿,讓西藏佛教具有中國禪宗,以及密法的雙重特色。


3. 教法產生混亂時,阿底峽尊者帶入顯密完備的道次第思想,是印度佛教發展至高峰的內涵,而對四大教派的復興和建立,給予了充份的前提。


4. 宗喀巴大師將顯密次第作了清楚的分別,在見解上充滿發揮二轉法輪龍樹中觀的學說,作為以三轉法輪見解為主的其他教派,一個很好的對應,讓藏傳的二轉和三轉法輪見解都有很好的傳承。


5. 十九世紀後期的利美無教派運動,讓藏傳成為一個彼此相對爭議最小的傳承,也讓我們看到佛教精神的最終實現。貫通了蓮花生、阿底峽、宗喀巴三位佛學大師及歷代祖師們的密意,對循序以進的修行次第,皆一再加強,從歸依、出離、發心一直至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相關的教理及實踐方式,莫不注重;因而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與格魯派在教證上差距漸漸不大;教理上皆依準中觀宗應成派的觀點;修證上,依生圓次第以生起「空樂無分別智」,以證空性。修行八大車轍的傳承一直未斷,成為一個完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