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20190307

上士道 毗婆舍那

《略論》講記第三冊

P202LL2~P207end

P202LL2

四中分二:一、若欲斷除我執,必須破除我執的耽著境。

若未破除於輪迴中束縛有情之根本──邪執──之境而修彼義,縱修所許其餘深義,然全不能損害我執,因心若未趣入無我及空實性,則定不能斷我執故;若未破除我執之境,縱於彼境收放其心,然僅以此終不能立入無我故。

顛倒的我執是眾生流轉輪迴的根本,假使沒有破除我執的境而修無我,縱使修學其他自以為深奧的法類,對於我執也不會有絲毫損害,因為當心沒有趣入無我及空性時,就算心中有珍貴的大悲心或菩提心,也無法斷除我執;此外,在尚未破除我執的境之前,即便設法收攝自心、不讓我執生起,但不生起我執並不表示就能趣入無我,因而想要藉此斷除我執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過去有些論師極力主張:「一切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心,只要是分別心就是我執,所以應該遮止所有的念頭,讓心完全放空,就能避免被我執傷害。」然而,即使暫時真能不讓我執現起,依舊無法斷除我執。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有人很著急地跑來告訴我們:「你家有蛇!」當下我們除了感到懷疑之外,心中也會夾雜著不安與恐懼。那要如何才能化解這些負面的情緒呢?我們之所以會感到驚恐與猜疑,是因為內心現起「家中可能有蛇」的念頭而導致的,所以應該針對這個部分去作檢視:回到家後,仔細檢查家中每個角落,當確定屋內根本沒有蛇存在時,才能消除心中的疑慮與恐慌;不然只叫自己什麼都別想是沒用的,說不定在我們刻意放空時,萬一家裡真的有蛇出沒,還有可能被蛇咬傷。相同的道理,在還未破除我執的境之前,縱使心中沒有任何作意,也無法阻止我執所造成的危害;想要斷除我執,除了認清我執的境──我由自方成立──並不存在且加以破除之外,沒有其他對策可行。

P204L6

二、原因分三:一、一般而言,執著我的方式有三種。

其原因者,心趣境時共有三類:執所緣為諦實、執所緣無諦實、不以彼二作為差別而執。故雖未執彼無諦實,亦未必執彼為諦實;如是雖未趣入二我,亦未必入二種無我,因有無量第三類心。

沒有生起我執,並不表示就能了解無我,因為從有、無諦實的角度來分析,心對境時會有三種情況產生:

一、執著境有諦實。

二、執持境無諦實。

三、既不執著境有諦實,

也不執持境無諦實,只是單純執持對境。因此,當心沒有執持境無諦實,並不代表就是執著境有諦實;相同的,沒有執著補特伽羅我及法我,也不表示就能證得兩種無我,因為心對境時不是只有呈現有我、無我這兩種狀態,還有第三種可能只有執持對境。由此可知,即便遮止了所有的念頭,讓心完全放空,心中暫時沒有我執,也無法因此了解無我的道理,更遑論是斷除我執了。

P205L2

二、必須抉擇實執所誤解的對境,並不如它所執著般存在。

又二我執,主要是緣補特伽羅及法而轉,故於何事產生錯亂,應當抉擇無有如彼所執之事;若不爾者,如同盜賊已竄林中,然於平原尋找彼賊。是故,由修如此抉擇之義,便能盡斷錯亂,故此空義即是最勝之真實義;若棄捨此,抉擇其餘真實義者,應知唯是隨欲假立,實出經典教義之外。

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分別是對補特伽羅及法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所以如果想要去除我執,就必須先認清我執是以何種方式執著補特伽羅及法,進而了解我執所執著的境是不存在的,如此才有可能斷除我執,猶如想要消除因誤認「屋內有蛇」所生的恐懼,須先確定「屋內無蛇」一樣;若不是以這種方式來滅除我執,就像是盜賊已逃竄至森林中,警察卻還在平原四處尋找盜賊的蹤跡,這麼做只是白白浪費精力罷了。因此,藉由聞思抉擇我執所執著的境並不存在,精勤修學此義,便能完全斷除心中錯亂的認知,這種空性才是最殊勝的真實義;假使將此道理棄置一旁,另立一法為真實義,那不過是憑空臆造出來的內涵,實際上已完全背離經典所說的甚深教義。

P206

三、看見滅除實執就能滅除輪迴,所以必須愛惜通達真實性見。

執男女等補特伽羅、色受等法諸戲論為諦實之無明,由得通達無我之空性見,次修此見便能滅除;若斷無明,能滅緣實執境增益愛與非愛等相之非理作意分別;若斷分別,能滅以薩迦耶見為根本之貪等煩惱;貪等若斷,能滅彼所發起之業;業若能滅,則可滅除由業所引無法自主受生輪迴,故能獲得解脫。於此應起堅固定解,次當遍求真實正見。《中論》云:「滅業惑得脫,業惑分別生,彼等從戲論,戲論由空滅。」了知流轉、還滅輪迴之次第已,應善珍愛通達真實性義;若不善加分辨,隨聲附和,則全無益。

無明緣著形形色色的法男女、親敵等補特伽羅,以及色、受等補特伽羅以外的法,以顛倒的方式將其執為諦實;想要滅除無明,須先獲得通達無我的空性見,並且經由反覆地修習此正見才能滅除;滅除無明之後,緣著實執的境境有諦實而捏造不屬於境的悅意、不悅意相的非理作意也能隨之滅除;盡除非理作意的分別之後,便能斷除以薩迦耶見為根本的貪等煩惱;若能斷除貪等煩惱,就能滅除煩惱所造之業;業若能滅,便可脫離由業牽引、無法自主、一再受生輪迴的狀態,獲得解脫。我們應該對於這些內涵生起堅固的定解,專心尋求真實正見。

對此,《中論》提到:完全滅除業和煩惱的狀態,稱為解脫;業和煩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別而生,非理作意則是從執著諦實的實執戲論而起;唯有了解空性的道理,才能斷除實執,獲得解脫。

平時,我們很容易對悅意境生貪、對不悅意境起瞋。之所以會有這些煩惱,不是只對境作出悅意與否的判斷所造成的,因為阿羅漢與佛在對境時也會有如此的認知,卻不會因此而生起煩惱。這之間的差異在於:我們所認為的悅意境與不悅意境,多數是在認定境由自方成立的情況下所安立的,之後再以分別心去捏造出不屬於境本身的悅意相與不悅意相非理作意,進而生起欲求對境的貪與厭惡對境的瞋;阿羅漢與佛則已斷除無明,所以不會對境產生非理作意,自然不會現起煩惱。

當我們清楚了解流轉輪迴及跳脫輪迴的次第時,就可得知流轉輪迴與否的關鍵在於能否通達真實義的道理,所以應該格外珍惜聞、思、修學真實義的機會;假使對於「我執如何執著對境」、「我執的境是否存在」等要點沒有深入探索,只將聽到的法理掛在嘴邊、人云亦云,這麼做對自己完全沒有幫助。

P207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