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造者殊勝

造者殊勝

P082 L09~P103 L07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燃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P082 L13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這句話說到了道次第其實完全來自於慈尊菩薩所造《現觀莊嚴論》的所有內容。

「別則此之教典」,尤其是這部論典直接源於《菩提道炬論》。所以《菩提道炬論》的著作者,也就等於是這部論典的著作者。《菩提道炬論》的著作者是勝燃燈智大師,別名勝阿底峽。

道次第的教授是怎麼依據《現觀莊嚴論》而說的呢?

我們可以看《現觀莊嚴論》的禮讚文:「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

在此說到了三智,即基智、道智及遍智。也就是說,

聲聞和獨覺由基智而獲得果位;

菩薩由道智而獲得大乘的成就;

佛陀則由種相智而圓滿利眾事業。

《廣論》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詮釋基智的內涵,是屬於上士道的共同基礎;在講上士道時,是配合道智及遍智的內涵,說大乘道次第的功德和修行之理。此外,道次第教授主要是依據《現觀莊嚴論》這句偈頌文來解說,即「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知一切諸法,智慧共為五。」

P083 L7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其殊勝分三:

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為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芻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阿底峽尊者出生的地方,如同拏錯大譯師所說,是在東邊「薩賀」這個地方,其國又有個聚落稱為「岷堆巴勒布拉」(梵文)。薩賀國今天位於哪裡呢?大約是今天的孟加拉共和國。有一位來自於西孟加拉的朋友曾經對我詳細解說過。阿底峽尊者出生在王族,種姓非常高貴,跟寂護法師一樣。阿底峽尊者的父親是善勝,母親是吉祥光。

當時阿底峽尊者所出生的王國實力如何呢?

如同支那國家,藏文是「東昆」。「東昆」是什麼意思?雖然有很多西藏喇嘛做了解說,但是章嘉活佛說:「其實這是我們西藏喇嘛不懂中文的緣故。」藏文「東」的意思,就是東西南北的「東」;「昆」是因為藏語中無法寫國家的「國」字,所以以藏文來寫就成了「昆」的發音。其實「東昆」就是指東邊的國家。

什麼叫東邊的國家?

就是指今天的中國。中國人會把自己的國家叫作中國,但藏人看來,就變成了東邊的國家。所以,以前一些西藏大師在解釋地理環境時,說到東支那、西天竺。阿底峽尊者當時所出生的王國,就像東國般強大。阿底峽尊者出生時,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吉祥瑞兆,欲了解細節可以閱讀阿底峽尊者的傳記,在此不多做解釋。譬如阿底峽尊者一出生時,就說了這樣的偈頌文:「願諸如我如雙親」,就是說願這些可憐無助的眾生,能像我及我的父母親一樣,具有富饒權威、沒有任何災難痛苦。由此可見,阿底峽尊者天生具有如此的悲愍心。而且阿底峽尊者小時候一見到寺院,就會主動地到寺院裡面歸依三寶,默默地唸誦祈願文等,具有這種非常不可思議的、從小自然引發的吉祥瑞兆。以上說到了阿底峽尊者的種性及其誕生的環境。

P085 L1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今初:

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

P085 L09

在此說到五大明和五小明,共十明,十明的名稱來自於印度。卓龍巴說:「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卓龍巴在另一部論典中說到「善護佛子於佛前」,此處的「佛子」指的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於佛在世時曾經在佛前承諾,將來佛涅槃之後,會善護佛留傳下來的教法。如同《嘎當經藏》這部論典裡面所記載,阿底峽尊者和種敦巴大師兩位,會以師徒的方式示現二十二次,利益廣大的有情及教法。所以我們今天在佛教歷史上看到一些偉大的成就者,尤其是對教法非常有貢獻的那些大師們,很多都是過去世曾在佛前承諾。依由這種不可思議的緣起,在釋迦尊者的教法當中,成辦如此廣大的事業。因為因果絲毫不爽,這是絕對有可能的。

P086 L02

於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睺羅毱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為智密金剛。二十九歲以內,於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餘。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於其夢中,陳示眾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云若出家者,則於聖教及諸眾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讚》中云:「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厥號戒鎧為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燃燈智。此後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於能飛聚落,法鎧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P086 L12

以香巴噶舉的說法來講,羅睺羅毱多是一位瑜伽大成就者,他曾經以「奪舍法」的方式來到藏地。所謂的「奪舍法」,就是透過瑜伽觀修的力量,讓自己的意識進入別人身體。

阿底峽尊者曾經想以在家的身分去利益眾生,但那時有許多跡象勸尊者一定要出家,這樣才能更廣大地利益一切有情及教法。

P086 L16

「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加行道可以分煖、頂、忍、世第一法,也可以另外解釋成是得相三摩地、真相三摩地、一分真實三摩地及無間三摩地。

尊者示現的成就是加行道的哪一個層次呢?是忍,或說是一分真實三摩地。

P087 L03

不同律部的戒傳承的戒師會不會在一起做布薩呢?你們有沒有答案?

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後並沒有傳戒,因為阿底峽尊者的戒體是大眾部的,而寂護論師給予藏人的戒體是根據一切有部。一切有部的戒比大眾部的戒嚴謹。阿底峽尊者曾說:「藏人最好接受一切有部律部的戒體。」曾經有過這樣的公案。

但是我突然有一個疑惑:不同律部的人會不會一起做布薩呢?

如果不在一起,那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之後,西藏人做布薩時,難道會請阿底峽尊者離開嗎?這很奇怪啊!你們有沒有人可以替我解答呢?我只是突然有這樣一個想法而已。

「法鎧」梵文叫作塔瑪拉西拉。法鎧大師就是《利器之輪》的作者。他確實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大師。

20190520

P087 L11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

P088 L01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被三藏所攝,所以宗喀巴大師一開始就說,所謂證功德,最主要就是三學的功德。而在三學裡面,許多的經典都說戒學是定學、慧學等一切功德的基礎,先要有戒學才能使我們的證功德獲得增上。

P088 L04

其中分三: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P088 L08

「如氂牛愛尾」是說,在某個地方,有隻氂牛非常愛護自己的尾巴。是不是氂牛都一定是這個樣子呢?那就另當別論了。這邊就是用「如犛牛愛尾」來譬喻阿底峽尊者非常重視自己的戒體,寧可捨命也不違反戒律。傳說阿底峽尊者在旅途中,因為察覺自己違犯輕微學處,譬如當時的表情不對、或身姿與戒律裡面有所違背,阿底峽尊者就會立即向路邊的泥塑的佛像或石頭堆砌的佛塔,在三寶像前懺悔。有一次,阿底峽尊者察覺違背了菩薩細微學處,欲馬上做懺悔時,隨從對尊者說:「可不可以先不要做懺悔,因為我們正在趕路啊!」尊者回答說:「如果在途中死了怎麼辦?死亡是不會等我們的。」由此可見阿底峽尊者言行非常謹慎,確實是為大律師,值得我們效法的。

P089 L01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P089 L07

阿底峽尊者多時修習由慈尊菩薩所留下的七因果的菩提心教授,及妙音文殊師利菩薩所留傳下來的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教授,阿底峽尊者以大慈心、大悲心為根本生起了大乘願心,由大乘願心再去接受菩薩戒而獲得行心,如實遵守所有大乘學處。

P089 L10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090 L01

以上說到阿底峽尊者獲得了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成就,尤其是對金剛乘的大小三昧耶都非常謹慎地遵守,沒有任何的違越,或即使違越了,就立即懺悔。

宗喀巴大師禮讚阿底峽尊者及讚歎阿底峽尊者的功德時,是以阿底峽尊者三學成就,尤其是由戒調伏自己行為方面去做讚歎。我覺得宗喀巴大師如此的讚歎方式,一定有他特別的用意,所以作為弟子的我們也要了解宗喀巴大師的深意啊!

P090 L06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生起次第;如般若教中,顯是加行道。」

P090 L11

以無上瑜伽部的勝樂金剛和密集金剛之總相來解釋的話,由於我們的氣、風已經能夠在中脈中入、住、融的緣故,而生起了空樂智慧,這個時候就是圓滿次第獲得了成就。這是無上密裡面的加行道,所以說到「如密咒乘教,顯是生起次第;如般若教中,顯是加行道。」

P090 LL3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P091 L08

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所做事業包括:對外,以法戰敗外道對於佛教的諍論,並以神通力降伏外道;對內,無論是上下十八部等,都共同奉阿底峽尊者為頂嚴,遵守阿底峽尊者的教誨。所以在持教、護教、弘揚聖教上,無論對外或對內,阿底峽尊者都有極大的貢獻。

丙二、藏中所作事理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鐸,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從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P092 L04

「天尊師長」是法王、國王的意思;「洛拶ㄗㄚˊ嚩」是大譯師的意思;「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就是大譯師賈精進獅子。藏文的「賈」,有許多不同的意思,但在此的「賈」並非是印度或中國的「賈」,而是一個種族的名稱,如「賈」、「東」、「提」,是三個種族的名稱。

P092 L08

大譯師賈精進獅子及拏錯譯師(拏錯戒勝)於菩提光時,去印度迎請尊者,迎請到哦日鐸這個地方。當時,藏傳佛法顯密之間的矛盾非常嚴重,因為在密教裡面可以被開許的部分,在顯教被視為違反戒條,所以造成了顯密之間水火不容般的極大衝突。在這之前,也就是師、咒、王三尊(「師」即寂護論師;「咒」是蓮花生大士;「王」是法王赤松德贊)在世時,顯密是共同圓滿興盛的。那時候,由寂護論師傳了整個顯教的廣大教法;為了排除內外的障礙,又迎請咒師蓮花生大士;藏王赤松德贊本身有修傳密教,所以顯密非但不是水火不容,反而是互相輔助的。可是在菩提光時,卻變成了水火不容的狀態。藏王很擔憂佛法的衰敗傾向,於是派遣二十多位西藏的聰明小孩到印度去求法,並且迎請一些班智達。其他二十位兒童大都不幸死亡,唯剩羅札瓦仁欽桑布(寶賢大譯師)、善慧譯師這兩位。可是當時還沒有一位具大勢力的班智達,能夠說服所有的顯、密修行者,解決當時的問題,在大家共同協商下,最後決定邀請止迦摩囉室囉的住持——阿底峽尊者。當時的智慧光藏王,也就是天尊師長,聽到阿底峽尊者的名稱時,心生極大的信心和歡喜,於是就派遣大臣帶了許多黃金去邀請,可是第一次卻失敗了。藏王就決定自己赴印去邀請,卻在途中被康洛國王攔截囚禁。康洛國王對智慧光王說:「要嘛你就留下你的性命;要嘛你就放棄你的宗教信仰。」當時智慧光王想:「無始以來,我都未曾為佛法犧牲過一次性命,今天我很高興能有機會為教法犧牲自己的性命。」於是智慧光就把邀請阿底峽尊者的偉大事業交給姪子菩提光去成辦。最後,菩提光邀請到了阿底峽尊者到藏地,一開始是到哦日鐸這個地方。菩提光王向阿底峽尊者祈求傳授對所有藏人有益的教法,阿底峽尊者回覆說:「敬禮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與僧眾,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於是就寫了《菩提道炬論》。

P093 L12

阿底峽尊者著作《菩提道炬論》之後,噶當派的大師們也陸續著作了許多道次第的論典,如種敦巴大師的《日光心論》、霞惹瓦大師的《霞惹瓦道次》等。

格魯派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薩迦派有《道果論》等。《道果論》的教授方式分具教和學教兩者,其內容分三相及三續,三相的內容與《道炬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教授的一樣。

同樣地,噶舉派的岡波巴大師除了從瑪爾巴及密勒日巴得到整個以密集金剛為主的密續傳承,還著作了《解脫莊嚴論》。《解脫莊嚴論》的內涵和《廣論》的內涵一樣。

寧瑪派的聖者龍欽巴也著作了《如意藏》及《二取善傳》等論典,其內涵也是跟《廣論》一樣。所以在西藏,任何的教派,無論是薩迦、格魯、還是噶舉、寧瑪等,都受到阿底峽尊者《道炬論》的影響,每一派都著有道次解說的論典。阿底峽尊者對於藏傳佛教四派而言,確實是有極大的恩惠。

20190603

P094 L5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抉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P094 L11

教法的污垢來自於哪裡?

上述文中說到,有支那和尚堪布,因為未了解空性,所以破一切法的存在,遮止一切的作意,墮落於斷邊,於教法有很大的損害。話雖如此,並不代表所有的支那和尚都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在藏王赤松德贊時,就已經有支那和尚。

桑耶寺裡面有分不同的洲,

如班智譯經洲,是迎請班智達、大譯師們來翻譯經典的部門;

咒師誦經洲,主要工作是舉辦法會,上讚佛子、下除妖魔,因為那時有許多非人對教法有損害,是透過持經念咒的方式去消除;還有白衣居士洲及不動靜慮洲等,不動靜慮洲裡面安住的就是來自支那國的和尚們。師、咒、王三尊都在時,並沒有否定不動靜慮洲。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支那和尚都不通達空性,而是後來有支那和尚不了解空性,主張破除一切作意,這種宗義和中觀宗及唯識宗完全不相符,且與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完全顛倒。寂護論師的遺言中曾說:「將來會有這種支那和尚來損減教法,由我的弟子蓮花戒來破斥。」因此,禮請了蓮花戒大師,由國王作為證人,舉辦一場盛大的辯論,最後破除當時支那和尚遮止一切作意的顛倒見解。如果沒有任何的作意,好也遮擋,壞也遮擋的話,不就變成是非善惡不分嗎?這樣的話,道地證量是無法獲得增長的。

P095 L09

有另外一個故事說,蓮花生大師在世時,有許多心續不清淨、隨煩惱相應的大臣,在蓮花生大師背後說三道四,說蓮花生大師的壞話,說不該邀請蓮花生大師到藏地等,聽說這使得藏王赤松德贊遇到很大的困難。我們西藏是觀自在菩薩度化的一塊特別淨土,以歷史來看,確實是與眾不同,現在而言,也確實如此,非常殊勝,因為有教法存在、有自在菩薩化身調伏這淨土的眾生。可是有佛的地方就有魔;有法的地方也有魔。所以雖然有如此的聖教弘揚,但卻一直有障礙干擾。蓮花生大師的發心及大威德力不可思議,而且那時還有寂護論師安住,有菩薩藏王赤松德贊安住,在師、咒、王三尊同時的時候,居然還是有種種的障礙。所以我們西藏人要謹慎小心,雖然有這麼好的聖教傳承,可是障礙一直都會存在。其實這一切都是緣起法,隨著我們以前共同的發願,使得我們得以生在觀自在菩薩所調伏之不共淨土中,值遇這麼殊勝的教法,可是卻又因為以前某些人的發願不清淨,或是發邪願的緣故,產生了種種障礙,這些都是因緣法吧!

P096 L03

總之,阿底峽尊者到了藏地之後,成辦的事業非常廣大,其中最主要是在後藏著作了《道炬論》,這無論是對教法還是對眾生,都有極大的利益。時至今日,當我們聽到「阿底峽」這個名稱,內心仍然會有所感動,因為阿底峽尊者對於我們藏人及藏傳佛法的跟隨者,有著極大的恩惠。

P096 L10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等覺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恆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抉擇勝者密意。

P097 L03

為了能夠光顯佛陀的密意,寫論典時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通達五明。

第二、從佛陀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傳承未曾間斷,而且自己有如法修持這個教授的扼要。

第三、謁見佛菩薩親自開許去造此論。

三者中,只要具足其中之一,就具有造論的條件;三者都具備的話,則是最圓滿的。阿闍黎阿底峽尊者是三者都具備,曾親眼見到佛菩薩;得到佛菩薩的開許;授權造論。

P097 L07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濕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班智達,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口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P097 L15

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大致上可分共乘、大乘兩種傳承。

大乘又可以分二:波羅蜜多乘,即顯教;金剛乘,就是秘密教的傳承。

波羅蜜多乘(顯教)的傳承又可以分二:

見傳承、行傳承。

行傳承就是菩提心教授的傳承,這個傳承又有二:

一是來自慈尊,也就是彌勒菩薩所留傳下來的傳承;

一是妙音文殊師利菩薩所留傳下來的傳承。

金剛乘的傳承有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他種種教法傳承等五派。尊者所依止的上師總共有一百五十七位上師,其中真正具有大成就的有十二位。

P098 L06

接下來講到弟子。能善抉擇佛陀密意的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大概在五個地方:印度、喀什米爾、鄔僅、尼泊爾和西藏。

印度最主要的弟子有四位或說有五位,如果說是四位,就是毗柁跋、法生慧、中獅、地藏;如果是說五位,那就還有友密。

尊者在哦日最主要的弟子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和天尊(藏王)菩提光。

後藏有兩位,迦格瓦和廓枯巴天生。

在羅札,有卡巴勝位以及善護。

康地有四位,

第一位是大瑜伽師,全名叫作噶美群喬仁欽;

第二位是阿蘭若師,全名叫作仁欽旺秋丹增;

第三位是智慧金剛;

第四位是卡達敦巴,全名叫作強巴羅珠,(翻譯成中文叫作慈慧)。

在中藏的弟子則有枯、口鵝、種三尊,枯就是枯蹲巴;口鵝就是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大師。

在眾多的大弟子裡面,種敦巴大師是阿底峽尊者的繼承人。種敦巴大師出生在前藏堆隆普的某個地方,從小母親去世,繼母不能善待尊者,所以尊者就離家到了潘元陔這個地方,從祥堅波那裡獲得了居士戒。之後他又到康地依止賽尊上師,學習教法,並服侍這位上師。後來種敦巴大師見到了阿底峽尊者,一直到阿底峽尊者圓寂,一直都跟阿底峽尊者在一起,期間只因要處理事情才離開兩個月。種敦巴大師是阿底峽尊者的侍者、翻譯,也是阿底峽尊者的心子,最後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整個傳承。種敦巴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所現是梵行居士相。他不只精通三藏,世間的學識也非常淵博,而且也非常能幹。有時,阿底峽尊者不經意說錯了(如果不以尊敬詞去形容的話,不是不經意,而是有時說錯),種敦巴大師就會在下面糾正。雖然種敦巴大師非常能幹,他卻絕對不會表現出傲慢的樣子,他非常地謙虛。

P099 L07

種敦巴大師之後,就形成噶當派的三種傳承。

「噶當派」(中文是教誡者的意思),不放棄佛所說的任何一句經文,又能實踐佛所教誡的每一句經文的緣故,所以稱為教誡者。噶當派並非不學密法,他們有學密法,但是是在非常嚴密的情況下、非公開地修學,所以他們是非常秘密地在修持。外相看不出來,可是內在的功德卻是不可思議,所以有「內熟外淨」的這種稱讚。

阿底峽尊者還未到藏地時,就有人對阿底峽尊者預言說:「您到了藏地之後,不只對整個教法和眾生有利益,您的子孫會比祖先還來得優秀。」去看整個噶當派的發展歷史,阿底峽尊者在世時,教法是非常興盛;種敦巴大師時,更是將教法弘揚光大。之後,種敦巴的弟子霞惹瓦、朗日塘巴等,又再次弘揚光大了教法。所以西藏人有這樣一句話:「子勝於父,孫勝於子。」也就是說阿底峽尊者的這些噶當繼承人將教法弘揚四海,比之前的事業還要來得興盛。阿底峽尊者的思想裡,不只有三士道的道次修持,還多加了金剛乘的修持,使得當時顯密之間的矛盾完全化解。而且使大家都有一個認知:

金剛乘雖然非常圓滿殊勝,但是如果沒有基礎,就如同沒有根本的果實,即使再好,也會有乾枯的一天。所以一定要有基礎,才有辦法修學密乘。這完全是來自於阿底峽尊者的恩惠。

P100 L05

至尊宗喀巴大師獲得如此殊勝的噶當三派所有傳承。如同《兜率天上師瑜伽》所說「濁世多聞亦勤修」,在宗喀巴大師示現的這一生裡,讓我們弟子感受最直接的教誡就是要多聞、多修。也如同宗喀巴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迴向為弘法。……善思此理計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就是如此。

大師開始時在雅隆、桑布等地的薩迦派寺院裡學習,依止一些大成就上師學習。之後他的名聲慢慢變大,有越來越多的弟子來投靠,向他請教佛法。

大師曾想:「我是不是要繼續弘揚教法,不應該去閉關?」

他這樣想時,文殊師利菩薩就現身對他說:「你必須去深山閉關,要去苦行修學。」此時許多弟子都對大師反覆地殷重祈請,說:「現在放棄了我們這些可憐眾生,那豈不是對教法有所損害嗎?」

烏瑪巴尊者為宗喀巴大師就再次請問文殊師利菩薩該怎麼辦?「因為弟子有這樣的請求,如果突然停止教學,是不是會被弟子毀謗,或者讓弟子產生煩惱等。」

文殊師利菩薩回覆說:「對教法是有益還是有害,我知道,你們不知道。如果有人罵你、誹謗你,你就修忍辱。」於是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指示下,宗喀巴大師就帶了文殊菩薩親自點名的弟子(即「清淨八眾」),到深山苦行觀修。閉關時,宗喀巴大師每天只食用少量的糌粑粉,也像平常人一樣,拜十萬遍大禮拜,供十萬遍曼達拉,以及念十萬遍的皈依發心偈頌文,主要就是做集資淨障的修持。與此同時,也反覆地聞思大論典,止觀雙運地去做觀修。最後逐漸通達一切深廣的教義,尤其是龍樹菩薩父子最究竟的意趣——中觀正見。因為宗喀巴大師對自己所獲證的成就相當有把握,所以才有辦法做到名副其實的利教、利眾的佛事業。

P101 L08

於是,宗喀巴大師到了拉薩附近的藏區,為教法及眾生做廣大利益的事業。這時候,在羊八井有位對《般若經》非常精通的學者,叫作阿.強秋益西,還有仁達瓦及大譯師迪曲拜桑等,邀請大師到惹珍這個地方的惹珍寺。這座寺位於像獅子一樣的岩山上,寺裡有種敦巴大師親自塑造的阿底峽尊者像。就在阿底峽尊者像前,宗喀巴大師寫下了《廣論》的祈願文。因為大師及弟子眾的殷重祈請,大師親見虛空遍布所有的傳承上師,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到自己的親教師洛札.南喀堅贊,所有的傳承上師都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尤其是非常明顯地凸顯出阿底峽尊者、種敦巴大師、博多瓦、霞惹瓦四尊。最後,種敦巴、博多瓦、霞惹瓦都溶入阿底峽尊者的體內,阿底峽尊者手持經典放在宗喀巴大師的頭上說:「你必須要為教法、為眾生做廣大利益的事情,我會幫助你。」獲得了非常大的加持。再者,由於當時的桑布曲堅、古喬楚滇及古喬堅贊,還有大譯師古喬柏桑等具量士夫大弟子殷重地祈請,請求大師著作《道炬論》的解釋,大師看內外因緣已經成熟,就著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那時候大師約四十六歲。(至於《三主要道》的著作時間,大約在大師四十二歲左右。)大師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本尊授記和開許,我們在大師所著作的迴向文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從佛菩薩微妙業,所成菩提道次第。」據說大師在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當時的龍天護法、山神、水神、地神等,也都請求大師為他們做迴向和發願,所以大師在快結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時,也說到:「成辦修道廣大妙順緣,及除違緣障礙人非人;願我生生世世不遠離,諸佛所讚圓滿清淨道。」為他們做迴向。

P102 L09

宗喀巴大師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具有五種殊勝功德:

第一,所詮殊勝。

以依據二大車軌的傳承、濃縮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心要的三士道內容為所詮,故所詮殊勝。

第二,講授殊勝。

何為講授殊勝呢?講授的內容有錯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必須性質無誤,也就是所講的內容本身沒有錯。而且所講內容是圓滿的,內容不夠的話也不行,即數量圓滿。即使性質沒有錯誤、數量也圓滿,但是次序顛倒也不行,所以得多加一個正確的次第。《廣論》因為所說內容在次序、性質及數量圓滿上都無謬,所以是講授殊勝。

第三,所在殊勝。

宗喀巴大師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地方——惹珍,是佛陀授記過的聖地。

第四,勸請著作者的殊勝。

勸請宗喀巴大師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並不是一般人,而是菩薩化現的大弟子眾。

第五,眷屬殊勝。

宗喀巴大師寫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陪伴身邊的大弟子眾,都是具有道地成就的大菩薩眾,所以說眷屬殊勝。

正因有此五種殊勝功德,所以自宗喀巴大師寫下《菩提道次第廣論》,至今六百多年間,有許多人依據這部《廣論》而獲得道地的成就,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為宗喀巴大師不可思議的發願,及完全無謬、精準的教法內涵,所以使得大師的事業如日中天,教法弘揚光大,弟子遍滿藏地。這也是為什麼《廣論》的傳承如此興盛。而且,先前我也提到過《廣論》有不同的教授方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教授方式,也是由此而形成的。

以上講了從導師傳到阿底峽尊者,再傳至宗喀巴大師的整個傳承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