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82(2010/07)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孔老夫子慈悲訓
孔老夫子慈悲指示訓 2010/07/24埔里天元佛院讀經班法會
吾之一生以仁為中心思想 以淑世為懷
以撥亂反正為責 更以大同世界為理想
故而刪詩書 訂禮樂 作春秋 乃欲挽世之頹風
奈因生於春秋亂世 禮崩樂壞 人心不古 道德淪喪
以致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人人失其道 忘其禮 淫其樂 貪其利
早將固有之倫理道德 孝悌仁慈忠信仁義忘失
捨本而逐末 實可嘆矣 吾之一生實為明傳詩書暗傳道
意欲化人心歸於良善 端正社會風俗而力挽狂瀾兮
雖受陳蔡絕糧之患 削跡伐檀之辱 亦不改吾之初衷矣
今逢白陽末期之世 亦屬亂世之際
諸位賢士有幸躬逢盛會 得授性理真傳
是為賢士之大幸也 當能存心養性 執中貫一
如顏淵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念及斯世 凡事講求效率 速食文化 蔚然成風
又多將古之詩書等書籍視為八股落後 不合潮流之說
殊不知古典古籍蘊含之智慧哲理
歷千古而不敗 經百世而不衰 鞭辟入裡 言簡意賅
皆為顛撲不破之真理也 非今世之白話文得以明矣
論語共二十篇 今因順應時勢所趨 僅擇摘學而篇中之經要為訓
以期眾能以其中之一句一言一字 作為立身處世或修行之要
漸而行之以達聖賢之境 倘若如此 吾亦深感慰之矣
值此論語之訓完成之際 特為作序
願眾賢士能以仁為己任 忠恕抱之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常體濟佛之用心良苦
行道人間 濟世扶匡 重視堯舜大同世界
此為濟佛之所盼 亦為吾之厚望矣
時在庚寅夏季 孔丘於天元佛院
這顆心讓為師來到凡間〜活佛恩師慈悲
愛徒啊!要懂得珍惜!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將來,後悔莫及,總希望我們走到終點的那一刻是無悔的,沒有任何遺憾的。
所以,你們現在就要付諸於行動,跨出最艱難的一步,往後的路程將會很順利。我們不怕慢,只怕你站著不動,每一個人的前程都要自已去把握,別人不可以去決定你的未來,命運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要掌握好自己的未來,那是最重要的。
修 道是要修回我們當初來到人世間的那一顆「赤子之心」,恢復我們的「本性」, 然後回到我們的家鄉。學道是要讓你知道去學習做人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他會做壞事也是因為環境的影響,所以要去學習好的。要好好的去修道,雖然大 家都還年輕,我們不知道未來的路是怎樣的,只希望你們用心的去走,珍惜當下,珍惜每一分鐘,我們不在乎明天會怎麼樣,人生短短只有幾十年,這幾十年如果你 能好好的去利用,好好的去開創,你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世間。
否則就算你活到一百歲,但是你所做的事沒有利益眾生,這一百年來你就白走 了。所以我們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這很重要!只要你當下體悟,那當下所收穫的就是你的,常常聽到你們說天堂地獄一念之間,你當下的 想法,你當下的所做所為有利於眾生,是快樂面的,你就是處在天堂,不需要愁到以後;如果你處處鑽牛角尖,處處找困難,那你當下就是處在地獄當中,內心的一 個掙扎,難不難受?做不了決定的時候,最苦的是自己。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須認清真理的去做,不要一味的去跟著別人走。在走的當中要認清目標,要認清自己走的方向,確定是不是正確的,這樣我們才不會白走。看看大家,都是高學問的,學問個個都比為師強,為師憑什麼會站在這裡,只是一顆心。
為 師只是因為這顆心,這顆心讓為師來到凡間,渡化有緣的人。只要你們有那顆心,不管你們學歷多高、多低,那顆心最重要。以我們真誠的心去走進人群、去了 解眾生的心、去體會眾生的心、去引導他們。講了再多也是希望徒兒們了解,雖然你們懂了,但是要付諸於行動,知行要合一、要一致,這樣才能走出一片美好天 空。去圓你本身的這段緣,去緣你與眾生的這段緣,去了你該了的愿,去立你該立的功德,一步一步的去走,不急不躁,總會有走到終點的時候。修道不抄捷徑,按 部就班,我們要走得心安理得,我們要走得自自然然、瀟瀟灑灑、無牽無掛,那你就成功
天恩師德
天恩師德!濟公活佛老師和二位王爺成全後學在乎的親人 陳建安
後 學住台南縣將軍鄉漚汪,家族有供奉「三王千歲」,自小常聽爸爸提起王爺夢中指引迷津或事先要爸爸提醒某某親戚哪一陣子行事要小心…爸爸賣魚養家到今年 2009年剛好30年,因為堅持「誠信」所以生意做到後來要另請一位阿姨幫忙,一個魚攤販要5個人看顧,生意算很不錯,客戶常捧場!
去年 的11月份王爺於爸爸夢中指示:阿嬤年事已長(93歲),從阿伯家來到我家奉養再到另一位阿伯家的時候,在人間的這段因緣可能就會圓滿告一段落! 後學爸爸得知這個指示,難過到睡不著而跟後學講述,後學更是茫然…因為這麼會幫人處理排解事情的爸爸都無能為力了,更何況是小小後學的我呢?且王爺的指示 都是那麼地靈驗…那麼人又如何能從「命中註定」來跳脫呢?
隔天聽聞黃江汶講師(現在要改口稱呼…爸爸)講述:韓老點傳師之前告訴他有個能 盡孝道的因緣,超拔黃講師的爸爸(現在要改口稱呼…阿公)…人在世有肉體好修行,而沒有肉體修行甚至還要求道的話就難上加難了…除非後代子孫行善積德很多 很多、因緣也要俱足 (三曹普渡),否則子女們想盡真正孝道,恐怕不是這麼簡單…所以在世能親自求道、修道…就不用讓親人子女事後擔心掛慮!
一 聽聞黃講師這樣講述…腦中閃過個念頭:因緣成熟了! 但在道場學習多年,知道家中賣魚的因緣,特別是生意又是這麼地好…求道…似乎是一件蠻遙遠的事!即使真有機會求道,那麼也會讓參與辦道的前賢「稍微」負擔 一點…又有哪些有大愿力的前賢願意當爸爸的引保師呢?…越想越無力,想起濟公老師說過:「徒兒有一分心,師助你九分力,讓你十分圓滿」…就趕緊到黃講師家 三樓的黃氏佛堂叩首求明明上帝慈悲、求彌勒祖師慈悲、求濟公老師慈悲、求諸天仙佛慈悲…三千叩首。
「爸,我們現在沒有很了解求道的好…要 之後再求道沒關係,但王爺親自來指示阿嬤的因緣…且釋迦牟尼佛於2500年前就指示這時期有彌勒佛來圓滿渡化眾生,道場有數不盡的印證 『靈性得道解脫生死輪迴,歸空後的肉體身軟如綿!』 黃 講師的媽媽就是實證,也因此能讓沒能在生前可以即時求道的爸爸也能在歸空之後靈性來求道…對重視綱常倫理、孝道甚深的黃講師…是他為人子女最大的喜悅! 爸…因緣錯過了,耽誤自己事小,耽誤了阿嬤拜佛求道、超生了死的大事…我們為人子、孫就不對了!」一個小時的行動電話交談,爸爸決定要盡為人子孫能給阿嬤 最大的孝道…讓阿嬤來「拜佛求道」!
2008年11月10日後學爸爸跟阿嬤在黃講師的安排下,邀請台中道場菩提禪院黃點傳師跟七、八位辦 事人員來台南家中為行動不甚方便的阿嬤設臨時佛堂辦道,佛燈點燃但未請壇前,爸爸頓覺小小客廳磁場變得很好,並請示一下家中的主神,「三王千歲」便藉爸爸 的身體來向明明上帝參駕、濟公活佛參駕,原來王爺曾經受濟公老師成全,恩師臨壇更是親自參駕,11月22、23更於生意最好的假日撥空到台中和美天佑宮開 兩天率性進修班…王爺再次於開沙時向報出佛號的濟公老師參駕…天命的尊貴再次印證!
2009年端午,爸爸在夢中蒙濟公老師慈悲囑語,醒來 就定9/28日結婚當天要替鵬如與後學舉辦「全場素食喜宴」…後學很感動,普渡三曹眾生的濟公活佛為了後學在乎的這小事(素宴)親自成全促成這段良緣!特 別是爸爸、媽媽賣了30年的魚,面對人們的是非閒語真是難為,幸好爸媽堅持送這份祝福給鵬如與後學,親朋好友也都很明理並同心幫忙圓滿這一場家族少見的素 食婚禮,後學由衷地感謝大家!
今年八月份跟隨韓老點傳師以及菩提禪院前賢到泰國祝賀泰國道場泰揚佛堂的落成,回家後爸媽告知另請了媽媽故 鄉「吳府三千歲」推算訂婚與結婚的日子!但有指示:辦素桌沒意見,但是謝神(拜天公)要殺一隻豬、一隻羊!…爸媽幫忙講話:兒子與媳婦都吃素…(吳府王 爺:照我的話去做,會幫他們處理很好的!)後學聽到差點昏倒,趕快回佛堂三千叩首求仙佛慈悲,再跟爸爸與三舅舅親自去懇求說我們都「清口」了,吳府王爺: 好!謝神拜素的!…天恩師德!對的事…一定要堅持(此次測驗後學修辦理念)!
求道不到一年,因緣成熟爸爸於昨天中秋師尊成道日,收起30 年的魚攤走向懸壺濟世的修行路上更期許親朋好友都有緣能來拜佛求道、開智慧…阿嬤去年求道到現在身體都很硬朗…由此更謝謝王爺和濟公老師撥了這因緣讓阿 嬤、爸爸都能像觀世音菩蕯一樣在世就能得道(農曆6/19),爸爸也說求道過後真的開了智慧(拇指後來長個大大「孔子眼」)學醫治疼痛痠痛的技術…如有神 助!(王爺於幾年前就告知50歲的爸爸要學英文、數學…今年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再次感謝天恩師德、白水聖帝、不休息菩薩、兩位王爺、黃茂松點傳師、陳江鎮叔叔(引師)、黃深宮講師(保師)、邱作成講師、陳家和講師、沈世凱講師、黃江 汶講師、張瀞方講師(當天南下辦道的辦事人員)、各位前賢、親友們…後學建安 2009/10/4敬上
來讀百孝經
大家來讀百孝經 人人推廣百孝經
老師說:處罰學生面壁思過、打掃教室、抄寫課文,倒不如聽、讀、寫百孝經有效。不聽話的學童,多唸百孝經,漸漸變成聽話的乖孩子。
校長說:推動校園讀經風氣,從讀百孝經開始。百孝經篇幅不長,淺顯易懂。讀百孝經即學即用,最直接有效果。老師家長都會贊成、鼓勵學生來讀經。
學生說:老師上課前或寫功課前,讀一讀百孝經,是最好的收心操,不再心浮氣躁,上課更專心,讀書效果更好。
法官說:硬性規定犯錯少年去勞動服務,有人心不甘、情不願。讓他們聽百孝經的經文,聽進去一句話,受用無窮。
讀經班:讀經班的學生,頭腦功課樣樣強。讀了百孝經,才知道做人要更加謙恭、禮讓。才不會學問越好越傲慢,知識越多越煩惱。
問題生:願意常聽、勤讀百孝經,領悟奉行其中一句,改變一生。
家長說:常聽百孝經、勤讀百孝經,子女煩躁、憂鬱心沒有了,態度改變了,不再回嘴頂撞父母長輩。
子女說:讀誦百孝經,推廣百孝經,實踐百孝經,人人都可以變化氣質,可以改變命運,可以移風易俗,真正達到孝行滿天下的理想。
(崇德光慧讀經教育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