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78(2001/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新里程碑 蘇東坡大仙慈訓
達者蓋為百世之師 善言足為萬世法
但舉凡過往皆成歷史 既成事實何需執
所當趁然於人情 脫俗於名利 得之於操守
忘情於德輝 重新歸零 再次出發
從內外自我出發 自我肯定 自我精進
檢視自己句點晝得如何 轉化成另一個起點
用智仁勇真正無私無求無為 方能了無憂
期許自己善培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真知真行 首先人道盡忠義全
隨方就圓 只為圓人生的緣
這是新的里程碑
賢士們再起步 帥天下以仁
以眾人皆師 謙下的學習
正己後達成人 見道成道刻不容緩
莫讓洪流所困惑 莫讓情欲所左右
常行方便之門 才能廣開心門
緬懷聖慈大仙感言 黃點傳師慈悲
後學有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慈悲,受惠點點滴滴,此恩難報萬一。回憶當初蒙受 聖慈大仙無微不至的提攜和鼓勵,歷經十有七年的歲月﹙民國六十三至八十年﹚,而曾點傳師成道至今也將五年矣!若不是當初曾點傳師的苦心成全,那有今天這個機會與各位前賢共結善緣,同修共辦呢?此恩此德,永銘難忘。
憶及當年由引保師的引進得以晉見曾點傳師,即刻受到聖慈大仙看重與關切,並親自開示道義,自求道以後,時常關心後學且諄諄教誨,為了要成全後學開法會,那種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令人感佩不已..由於早年在工廠上班請假不易,承蒙曾點傳師的點化才能克服了萬難,順利開完了三天法會,感受良多,即下定決心追隨點傳師修道辨道。
聖慈大仙當時非常關心員林、彰化道場,經常到各地拜訪道親,記得有一件於民國六十六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後學要到彰化鄭氏佛堂,當時晚上下了濛濛細雨,不幸於半路上發生狀況,身體內傷不知,到佛堂才隱隱作痛,受到前賢們的關切,深深感受到道場的溫馨,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離開了佛堂不久,曾點傳師至佛堂得知此事,內心關懷備至,有如視親子女般的關愛,即派壇主黃姐找後學回佛堂,向後學問起緣由經過。當時點傳師眼眶含淚,喉嚨梗噎,並交代速回醫治,翌日晨又打電話關心情況,此種恩情,迄今縈懷感銘。
點傳師成全後學修道,又擔心吃素營養不足,曾一一教導後學烹飪配料要領,使後學對吃素倍增信心與肯定,點傳師除關懷飲食方面,連家中大小亦不例外,那種慈愛的心懷,當時即讓後學稱頌不已,不知如何用言語表達形容,謹以由衷的感激,無法報答,今後只有承繼曾點傳師的遺志與心願,努力修道辦道,回饋道場。
曾點傳師不但對後學如此照顧厚愛,對所有後學亦一樣看待與關懷,開創道務不遺餘力,對道親們關懷無微不至,循循善誘,來往成全與拜訪,從不倦怠,並在所屬佛堂及廟宇講解經義,言淺意深,讓後學們收獲良多。雖是一家主婦,卻常常為道奔波勞碌,那種為道忘軀的精神,以及對 老前人、前人的孝順與體貼暨遵師重道,謹守佛規,是後學們永恆之典範。
誠如 『南海古佛』慈悲所讚頌聖慈大仙的詩句:
「化眾以慈無私意 悲愿渡化志弗更 至誠始終感天地 凡塵證道佛界登」
欲了解聖慈大仙的慈懷深意,且看曾點傳師的結緣訓中的鎮壇詩:
「聖人心境無人曉 獨享寂寞淚淘淘 慈心一片天地告 但望至誠皇母朝
大人得點明中正 唯保初心得高超 仙人同體唯心造 至時方明本性瞧」
凡我後學們當稟持聖慈大仙的行跡聖意,護持菩提禪院
,更上階梯,以報答天恩師德於萬一,方不負韓點傳師對後學們的期許。
行孝一定要修道 白水老人
我們的色身是父母生的,我們的靈性是上天無生 老賦的。父母沒有不盼望兒女好的,兒女的身,就是父母的心,父母打我罵我,表面是生氣,可是心中沒有不疼的。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吾輩得遇明師而得天道,了然自性根源,立志修道,正心修身,養性存神,靜度己動度人,代天宣化,行功立德,這正是孝順父母養育之恩,報答天賦靈性之德。人生一世如不能修身立德,活著乃行屍走肉耳。我們自己須知道生從那裡來?將來往那裡去?如不知來蹤去路,那就迷人。我們修道辦道,就是求的將來達本還原之路;否則活在世上,將與草木同朽,豈不是白來一世嗎?
『論語選讀』序文 韓點傳師慈悲
中國的文化以儒家為宗,儒家的思想以孔子為主。自春秋至今二千五百餘年,薪火相傳,凡是創業垂統的明主,莫不以儒家學說來奠定立國之基。而歷代以來儒者們恢弘的意志,遠大的抱負,德業的修養,實踐力行的精神,是使儒家學說更為發揚光大。因儒家學說是天下之至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或的箴言。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乃是及三代文化之大成者,在孔子以前,接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而孔子卻開平民教育的先河,也是第一位平民的老師。他是有教無類,除了接受貴族的委託,教育其子弟外,也收錄平民子弟為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將貴族教育開放於民間。他又把古代傳下來的書冊加以整理,作為教導學生的基本教材,時人稱之為六藝。至漢朝武帝推崇儒術,尊孔子為聖人,在太學裡設置五經博士來教授五經。因樂經已失傳,只剩下了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是有權威的經師,一定要研究經書,而民間也仍有私人授徒的經師存在,他們研究經書的成果,往往勝過了官學的博士。於是五經中的春秋,因有公羊、穀粱、左氏三部的經傳,最初只有公羊傳設立博士,後來穀粱傳也立了博士,於是研究左氏傳的人也要求爭立博士,這樣一經三傳,最後便演變成了三部經書。禮記也有周禮、儀禮、禮記三禮之爭。漢代即尊孔崇儒,記載孔子思想言行的論語,也成為研究的對象。後來孟子、孝經、爾雅也為研究經學者必讀之書,於是五經從而擴充為九經。到了宋朝定經書為十三種,總稱之為十三經。所以現在研讀經書的範圍為易經、書經、詩經、三禮、三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十三經。
我們平時提起古書,總是說四書五經,將四書五經並稱,同時還把四書放在前面,其原因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本是十三經之一,而大學、中庸都是十三經的禮記中之一篇,所以四書應是屬於經書無疑。當時朱熹因經書太多,內容複雜,他認為四書是儒學的精華,所以特別提倡先讀四書。由是四書的地位被提高了,以致現在的四書被列為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儒家學術思想即以孔子為宗師,欲研究儒家學術思想,首先應瞭解孔子。而孔子在當時是述而不作,並未有留下任何著作題材。所以要真正了解儒家,首先要讀的書,那就是論語了。因為論語是記載孔子學說的專冊。捨論語不足以明瞭孔子學說及其生活情況。書中所載不單記孔子學說而已,兼及古代聖人心傳,對古代文化有簡明的敘述和論斷。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雖言詞有所誇大,然若沒有論語,就不能得窺儒學之大全,卻是不爭的事實。
論語的內涵所注重的是人格修養,孔子所期許的最高道德人格的修養境界是「聖與仁」,其次以君子來說明。更引用古代堯、舜、禹、文武、周公及諸朝忠臣賢士,所有的史蹟,做具體的敘述,同時又講到孔子及群弟子的心理、言行和升活的一面。所以論語一書可以說是人生立身處世,為學治事的寶貴資料。雖然時隔兩千五百年的今日,對我們仍然存有無限的價值,我們可以在讀論語時,從他的語句中體會出孔子的音聲笑貌,如親受他的教誨一般。趙普曾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見這是多麼重要的一本書了。
論語一書,作者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相與論輯者何人?曾子乎?子游子夏乎?有子或曾子之門弟子乎?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當以漢書藝文志所言較為合理:「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篡,故謂之論語。」據漢書藝文志,皇侃論語義疏,何晏論語集解序,皆謂漢初論語有三種不同的版本,一曰古論,二曰齊論,三曰魯論。據皇侃謂:「既有三本而篇章亦異,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更為一篇,合二十一篇。齊論與古魯大題相若,而長有問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
魯論有二十篇,及今所流傳者是也。」漢初論語雖有三本之說,待至張禹時,齊論、魯論、古論已經其手合而為一了。據漢書張禹傳,何晏論語集解序及隋書經籍志謂:「張禹初從魯論大師王陽,後隨齊論大師庸生,於是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張禹之論語所以為世所重者,蓋以其任官久而位尊(三朝元老)也,至於其對於齊魯兩論,究竟增減裁併之情形如何?至今以無可察考矣。齊論、古論及張侯論至今都不得而見,所幸何晏集解本流傳至今,仍保有魯論原貌。皇侃為之作義疏,宋邢昺為之作注疏,朱熹又為之作集注,請劉寶楠為之作正義。皇本久佚,後自日本歸還,邢本列十三經注疏內,朱本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集注,最為通行。劉本綜輯眾說,考證特詳,其他歷代研究論語的著述,不勝枚舉,實在太多太多了。
本書之選譯動機,原為論語選讀於各研究班講師補充參考資料之用,配合上課時數,分為五大主題,每題約十章,脫稿於七十五年。於今適逢光慧文化事業部成立,由社長陸經理之推薦,擬將此講義再版,徵詢微意,因而增加篇副,擴為十大主題,計有道德、仁、孝悌、忠信、禮義、君子、為學、修身、為政、其他。每一主題之章句自二十章至三十章不等,均以孔子之言說為主,其他時人及門弟子之言論,皆列在其他主題之內,歷時十餘月完成。本書採用主要參考之書目有何晏之論語集解義疏、朱熹之四書章句集注、林退庵四書補註備旨、劉寶楠之論語正義,及近代謝冰瑩等著新譯四書讀本,余家菊論語今解,江希張四書白話句解,廣釋四書、論語讀訓,曾昭旭的論語人格世界。事証方面參考詩、禮、左傳、史記、家語、荀子、孟子、莊子、韓詩外傳、說苑等以資佐證。
時至二十一世紀,資訊猖狂之際,是道德淪落,世風日下的混亂時代,深深感覺到唯有發揮儒家的仁德思想,以救時蔽。若要發揮儒家思想,那論語就是易讀而收效最大的一部書了。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乃按照其內容性質分類,例如道德的歸道德,仁德的歸於仁,君子的歸於君子,使閱讀論語的人,更能對特有的課題增加深刻的印象。全部論語共五百零八章,本書約用半部論語之章節,以個人之淺見,加以歷來賢哲之資料申述之,再參考各家之註解及白話語譯而註釋。因個人之學知淺陋,實難窺聖人之堂奧,憑一己之愚誠,困勉為之,望能收拋磚引玉之功,使聖哲之道暢行於世,實乃我中華民族之榮耀,也是皇帝子孫之責任。倉卒成文,錯誤疏漏難免,尚祈前賢多所指正,是所焚香祈禱者也。
今年適逢先父謝世五週年,也是老人家百歲誕辰。憶及老人的誠樸儉約,奉道之虔誠,以及表現在生活聖業上的勤奮精神,奠定了一貫道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基石,及一生推行儒家仁德思想的理念,是我永遠仰念不忘的。現僅以這本論語選讀作為紀念,是為序。
民國八十九年歲次庚辰孟冬 尚儒 脫稿於台中感恩壇
徒兒的明燈(四) 老師慈悲
『老師的擔心』
◎為師希望徒兒們都能做個有德者,都能夠自己培德,當你培德的時候,你就可以與天地同心,與天地並行,就能夠出神入化,因為我們都立於天地之間,只要你虔心,秉持著一本初衷,就能走遍天涯。四海之內皆兄弟,處處都有我們的同胞,我們應該發揮同胞愛盡一點自己微薄的力量,盡一點自己的責任,盡一點自己的使命,並且能夠了一點自己的愿力,每個人都是發愿而來,不要忘記自己的愿力。為師擔心的、深怕的就是徒兒們立了愿,不知去了愿,不了愿就難把鄉返。所以為師希望徒兒們個個能夠警覺自己,警覺自己就是警覺他人,互相得成全,互相得提攜,為師才不會覺得累。
◎希望你們說的話,答應為師的話,確實去做,不要讓為師在理天每天都擔心你們,為徒兒流淚流不完,你們卻在凡間凡情放不下,什麼時候徒兒才跟為師相會,總歸一句,為師時時刻刻等待你們,徒兒自我保重。
◎為師每次看到徒兒一批一批的來、一批批走、一批批的受到困擾,你知道為師的心理難過?為師我看你們,就像你們父母親看你們一樣,看你們長大,又怕你們受到傷害,看到你們受到傷害,也想去救你們,怕你們一跌不起。如果不降一些考驗給你們,你們不會成長,受到考驗,又怕你摔下去,就不起來了。為師我的心都看著你們、呵護著你們,你們有時候都還是感受不到為師我的心。
為師雖然講大乘佛法給你們聽,但是為師我每次來,都是一樣的心,為師我沒有分別,不是你們讀了幾天書,有些天份,才多講一些,而其他沒什麼天份的,為師我就不講,為師我都一樣照顧啊!不是今天你長的多漂亮,為師我就多看你一眼,你長的醜,為師我就少看你一眼,所以今天為師我跟你們相處在一起,你們覺得珍惜也好、放棄也好、不必要也好,為師我都是盡心與你們結緣,這份心希望你們都能了解。
◎為師跟你們提醒,修道難免有考驗,受阻礙,知不知道啊!但是,最大的阻礙,還是自己,為師跟你們講這麼多話,看看,時間也快到了!說了這麼多話,徒兒記沒幾句話,想到徒兒,為師亦是放不下,雖然有這個機會跟徒兒相會,但是時間實在很短,人與人相處也是要分開,何況老師跟徒兒相聚也是一樣啊。
為師放不下就是徒兒這顆道心未健全,千言萬語也講不盡,你們講給為師聽,聽了雖然很高興,這條修道的路,好像在喝茶,你們仔細去體會好嗎?不要讓你們的人生就像一朵花謝了就變不見了。就好像看花美,美過就變醜了,如果你們能夠認清真假,借假好好修真,這個真才是真的美花,將你們這朵花好好來照顧,將你們花的香味去影響給別人,讓別人也能夠聞到花的香味,好不好?
聲聲句句跟為師說好,為師聽了既高興又難過,歡喜的是徒兒現在赤子之心現出來,但是等你們回到紅塵的時候,又怕被影響,為師跟你們在一起,希望高高興興,為師想要走,不要讓你們看到為師在難過,叫徒兒你們一起唱歌,希望徒兒們能讓為師常常看到你,好不好呀?徒兒再見!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為師也是希望徒兒,在修道上做的事,所留下的是功德而不是罪過,不要讓為師看了你們帶著罪,帶著過回天好不好?你們要是帶著罪、過、錯回去,為師沒有臉向 老交待,這樣為師的責任就是沒有完成。徒兒有這麼多,你們有很多困難,但是呢?你們只要往前走就可以突破,你們不往前走,為師也擔心,為師的兩根腳越來越重,不知不覺的腳越來越重,不要讓為師覺得孤獨無助,好不好,好好將你的本份該做的,把它做好,好不好。
◎因為我們都茫然,所以我們要去追求目標,要去學習,既然有心學習,就要好好的走,學了就要實行,學而時習之,要如何?徒兒們要秉住真心、秉著天心、秉著大愛之心,到處都可以去,只要徒兒有心,有這個志向,願意走願意去,為師一定牽引著你們去、那怕路途有多艱鉅,為師不怕、更不怕苦,更不怕波瀾,為師擔心、怕的只是徒兒的腳步跟不進,徒兒腳步一腳要踏兩條船,你心有太多就無法專一,無法專一事情就無法完成,就不會成功,徒兒們做一件事情定要專心去做,你做了完成一件事情,你才有餘力去完成另一件事情。
◎為師我最怕你們執著於形象,在形象上沒有辦法豁然開朗那就很難逍遙自在了,只執著於一時的靈妙一時的顯化那長久不長久呀(不長久),我們要的是細水長流源源不斷就像你們養福、養慧一樣。
五教同源 (出自懺悔文)
由於種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之不同,所以上帝才派五教聖人,因人因時因地各化一方,啟迷開愚,喚醒眾生,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個真正的老故鄉○。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各教的說法雖是不同,但理卻是相同,都是在指引歸鄉的明路。可是當初五教聖人創教的真髓已經失傳,現在各教門的門徒,不是敲打唸唱、求神託佛、祈禱賜福,便是講說經典,解釋字句;佛陀的慈悲,老君的無為,孔子的忠恕,耶穌的博愛,穆罕默德的清真,無人追究,而如何回去真正的老故鄉,更是無人提起,都只想求仙佛神聖保佑,卻不想學仙佛神聖的行為。
眾仙佛神聖,幾千年來,所以受千千萬萬人朝拜恭敬,就是因為他們慈悲、無為、忠恕、博愛、清真。你想要求仙佛神聖保佑之前,你先要自問自己的心如何?你若能慈悲、無為、忠恕、博愛、清真,你不必求仙佛神聖,自然他們時時刻刻會在你身旁護著你。你若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義廉恥,只想求仙佛神聖佑你平安順利、賜你幸福發財,真是大笑話!你滿身的罪業,滿腦的惡念、邪思、妄想,還好意思站在仙佛神聖的面前?如今天道普傳,指明了五教聖人的真心實意,和回去真正老故鄉的道路,這乃是千古難逢的良機,假使不知求道,實在太可惜!
執著
在亞洲,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他們把椰子挖空,然後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洞裡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伸出來。
於是猴子聞香而來,將牠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手便伸不出來。
緊握的拳頭伸不出洞口,當獵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控,但就是逃不掉,並沒有任何人捉著猴子不放,相反地牠是被自己的執著所俘虜,牠只需將手放開就能伸出來,不過,就是內心中貪的欲念所致,鮮有猴子能放下。
因為內心的欲望與執著,使我們一直受縛,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將我們的雙手張開,放下自我與執著,就能逍遙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