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80(2010/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辦道」就是帶給眾生喜樂 活佛師尊慈悲〜
來求道後,上天並沒有賜你什麼東西,只是借著人,借著事,借著形象,來跟你提醒!我們的主人在這裡,從今以後,回去要好好運用你的主 人,你這個主人要好好照顧這間房子,這樣而已。所以老師跟你講,修道是很自然的,要修不修在你自己,但是你一定要瞭解這個「道」是什麼,也一定要瞭解求道 真正重要,這個瞭解以後,要修不修都隨便你了。道是自然,就好像我們活在世上需要用錢就要去賺錢,但是要走正當的路線去賺錢才叫作自然。我們吃飯的時候, 看到自己喜歡的菜,多吃一口兩口那是很自然的現象,那就合乎「道」,接下來你要再多吃三口,別人沒得吃,那就不合乎「道」了。在那時候如一個慈悲心發出 來,想想如果再貪吃的話,別人就沒得吃了,筷子趕快收回來,這樣就可回到自然,那不是可以不用修,就修好了嗎?所以每一個人的這種自然現象來配合天理良心 的發行,就全部都合乎道,沒有人需要修道,大家都不用修,因為你已經合乎道了,這是道,你還要修嗎?
但是現在為什麼強調要「修道」,因為你的主人常常不能作主,你如果主人常常不在家的話,那麼所有的主見、主宰都不是你,所以有很多事情 會處理得不好,連你這間房子都會處理的不好。
所以老師用房子來比喻你的肉體,要好好的照顧,也許,從前你的方法錯誤,等致你的房子已經生病很久,你要趕快去找到源頭,既然病了很 久,就要花很久的時間去醫好他,但並不是不可能,自己要下決心,這個心要定下來,定下來才能夠靜,如果不知道要怎麼修道的話,照老師跟你講的這番話去做, 如果你需要更多輔助的方式,看書不需要多,大學之道這一段你做得到,你就成功了。
你不能齊家的話,怎麼能談得上要治國平天下?這個齊家等於齊你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可以說是你的家庭,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肉體,這個房子, 你沒有整理好,你要如何去幫助別人整理他的房子,自己家庭裡面一片亂七八糟,還要到外面去成全眾生,是不是本末倒置,輕重不分,我們就談不上修道,這個道 是要帶給眾生真正的快樂,而不是功過。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替人著想,用這個慈悲心製造快樂給天下所有需要的人,而不是告訴他們渡多少人、你設佛堂有什麼 功德。功德、罪過那些都是一個名稱,也都是人的分別心而已,而且那也不是人可以去裁定的,那必須是眾生大家的一個天理良心來裁定的。
你要真正從你的生活當中去體會到修道的快樂在那裡。我們自己本身得到快樂,無形之中也會影響到旁邊的人也很快樂,這樣子就不是以有為 法,而是以無為而為,出於本性的自然流露,不加思索,那才是一心為眾生,我們要渡眾生,並不是要給眾生什麼,而是看眾生需要什麼,我們才給他什麼?這才是 為了眾生設想。
如果你這個主人做得好,四方蠻夷都會被你同化,會行王道,對不對?這些都是用同化的, 自然的,疏導的,不是壓抑,不是阻止。可以試試看,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自己去想,自己去拿捏,等你得到妙處後,你會越修越快樂,可是要切記切記,我們 的道是真真正正的自然啊!人既然是人,就有很多自然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免除他,迴避他,接下來要動之以情,守之以禮。
動之以情是什麼意思,你要渡人以前是不是先要跟他平民化?是不是要入境隨俗?動之以情也就是親和力的重 要性,你能夠跟他接近的時候,他才能接受你的守之以禮。為什麼一定要渡他來求道,才去拜訪他?為什麼不能做個好朋友,能夠在他需要你給他幫助的時候,你就 能幫助他?你們的觀念往往已經很水泥化了,快要打不破了,很可惜,自己去體悟吧!
理念正確倒不了想要講那真正提醒你要如何修道的方法,你們又聽不懂,如果不能真正體會這個道的好處,我看颱風一掃就掃光了。考驗,考 驗,考驗是什麼?在人生的旅程當中,一定有許多的難關,大大小小的難關,這些難關需要自己去面對它,也需要大家共同去突破,但是在面對它,突破它之前,我 們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對不對?所以你們的理念如果不正確的話,遇到任何事情,會容易混淆不清。混淆不清之後呢,如果勉強站起來,也會站得很辛苦很痛苦, 你們會想乾脆都不要修了!所以老師一定要導正你們的觀念。小孩子小的時候,你若沒有教他一個正確的讀書方式,從此以後他讀書的歷程當中就會坎坎坷坷,就像 他小時候,你沒有給他有正確的人生觀,長大就會為非作歹,所以現在老師要給你一個正確的修道觀念,這些話你們前所未聽,如果你覺得受用的話,希望你馬上把 他收起來用,自己的房子,自己不進來往,顧在門口,像什麼?狗是看家的,主人是在治理家庭的,你要當顧家的還是當治理的,要治理的話,你的心要站得穩,知 道喔!
講道理都講到外面去了,你們仔細去體會,朗朗上口的一些座右銘,你們都悟差了,你悟不到 其中的菁華,修有什麼用?沒有找到真正的讀書方法,你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沒有找到路,你隨便亂闖有什麼用?這個「修」,修就是落入有為法,知道嗎?放下 去,放下去,不要再拿著啦!
道是用悟的,不是用講的,不是用討論的,自己慢 慢去想。
講道不離身,每一個人都掛在嘴邊,每一個人卻都離得很遠,對不對?老師每次都是用暗示 的,都用比喻的方式,可是沒有一個人體悟出來,我看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沒有跟你點破,你們不知道還要悟多久。
老師在那裡?徒兒在那裡?不要將老師跟徒兒分開,老師跟徒兒是一體的,但是有兩面,一體兩面,是不是,本來是一體,運用的時候可以分兩 面,兩面才分四相,這就是道。你說無形無相,那老師為什麼要借竅?借什麼樣的形象明什麼樣的理,為什麼要借這個形象明這個理,老師下 來借竅,讓你們感覺到老師來了,我們放在眼前的這個是老師,老師在跟我們講話,老師在教你們,但是,真正的目的,是要你藉著看到老師,而想到自己心裡的那個老師,老師剛剛不是跟你們說過,人有好的念 頭,但是也有不好的念頭,你就藉著現在老師跟你說話的情況,把他反省到我們的身體裡面,想到!好的念頭也常常與不好的念頭在講話!這就是仙佛借竅的用意, 只要真主人當家。
未來佛--彌勒菩薩簡介
所謂「諸天神聖、萬仙菩薩」在這麼多的仙佛菩薩中,身為這個地球的眾生,有一位菩薩,是不能不認識、不可不預結佛緣的,祂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
「未來佛」-彌勒菩薩。亦被尊稱為「彌勒佛」。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弟子,為佛陀所指定的繼承人,在未來世將繼佛陀後,在人間成佛,故被稱為「未來佛」,目前在「兜率淨土」主持普渡眾生的工作,當世間人心逐漸淨化後,將下生人間示現成佛,其中有三次代表性的法會在龍華樹下舉行,故能參加「龍華三會」,就變成得遇彌勒佛的典故了。〔註:出自彌勒上生經、下生經〕
依佛教之慣例,當菩薩示現成佛時,由於佛力的釋放,佛光所及,所有修行者,都能在佛的示現或指導下,非常快的突破業障、修成正果。所以自佛陀涅槃後,所有的眾生想出離生死輪迴,就不能錯過「龍華三會」。因此在佛法流傳的地區,不管是東南亞小乘佛法、藏傳佛教或華裔的大乘佛法的民眾,都會把「得遇彌勒佛」的愿力,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深化。例如:
◎泰國的民眾在供養出家人時,口中所念的愿文就包涵了:願以佈施供養之功德迴向,來世能「得遇彌勒佛」。
◎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一進山門,第一位見到的佛菩薩像,一定是彌勒佛,就是要我們一進佛們,就先禮敬彌勒佛、與彌勒佛結下佛緣,也是這個意思。
◎在華人的習俗中,大年初一上午要持齋,然後要去寺廟裡禮敬彌勒佛,也是此意。因為大年初一是彌勒佛的聖誕,而彌勒佛特別重視「不食眾生肉」,因而留下這個習俗。〔一般小乘佛教、道教、儒教、多神教並不提倡「吃素」的〕。
可惜流傳久遠後,也漸變樣了。到了寺院,佛菩薩眾多,一般人也不知主次;如本地沒有佛寺,到道教、神教的廟裡拜拜也將就將就。時代久了,也就不知道這個習俗的本意了。很多人把「修行」與「清心寡欲」,劃上等號,事實上不然,彌勒佛與他的老師釋迦佛的修行風格是完全不同的,釋迦佛從「清靜心」入門,重視戒律、禪坐。而彌勒佛的法門則從「慈悲心」入手,重視關懷、學習行善。因此學習彌勒佛的法門者,不用多久,家庭越來越幸福、命運明顯改善,事業越來越順利,日後還能往生彌勒淨土,最後究竟成佛。
讓我們一齊來提倡:
大年初一:持齋、回佛堂向彌勒祖師祝壽,預結「龍華三會」佛緣。
也歡迎大家來學習彌勒菩薩的法門,從此「滿腔歡喜、開口常笑」,
「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百年後還能「往生彌勒淨土」,最『圓滿、殊勝』不過了!
船長的女兒~周美青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70 期 作者:吳錦勳、溫建勳
短髮、牛仔褲、平底鞋形象的台灣第一夫人,是我國史上首位保有獨立職業的總統夫人。她曾經說自己是馬英九「永遠忠誠的反對黨」,而今,站在全國最高權力者的身側,她將如何拿捏近在咫尺的權力?「不可趨炎附勢」的周家庭訓,又如何影響她的一生?
「下輩子要不要再嫁馬英九?」十年前,擔任馬英九市長選戰義工的董媛瑜,曾經如是問周美青。沒想到,周美青的回答竟然是搖頭:「不要!」這段寫在署名「tyy」部落格的對話還說:「就在大夥不知如何答腔之際,周美青笑著補了一句:『下輩子我不會結婚!』」
十年後,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早上,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就職典禮上,萬頭攢動,周美青坐在第一排,緊鄰「下輩子不想再嫁給他」的男人身旁——現在台灣最有權力的人。這刻起,她成為第一夫人,一個讓她不舒服的稱謂。
她靜坐在第一排,身著深藍色及膝套裝,除了胸花,沒有配戴任何首飾珠寶。她的總統丈夫步上舞台,發表就職演說,在全場一萬五千人注目下,馬英九進行就職演說,強調:「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僕,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權力的分際在哪裡?周美青有一把自己的尺。在這場就職典禮前近兩個月,三月二十五日、馬英九大選獲勝後的三天,在媒體緊迫盯人跟班下,周美青宣布放棄搭乘公車上下班。這天,她也宣布辭去兆豐國際投信董事職位。
事實上,周美青在大選後上班的第一件事,就透過兆豐銀行發函人事行政局、金管會等相關機關,希望確認,做為總統夫人,哪些工作必須利益迴避。根據人事行政局與金管會回覆,她決定辭去兆豐國際投信董事。
緊接著,他的大哥、聯華聯合液化石油氣公司董事長周偉奇傳出申請提前退休。聯華聯合液化石油氣與中油等國營事業有業務往來。身為第一家庭的親戚,外界解讀他的申退動作與利益迴避有關。
船長的女兒,自小家境富裕 為何不願再追求利益與權力?
權力不是毒蛇。周偉奇、周美青兩兄妹,如此接近權力核心,卻謹慎的保持距離。為什麼?
夫婿登上總統高位約一百天前,周美青剛歷經一場傷痛。
二○○八年二月三日,冬雨綿綿的清早,在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的小型禮堂「慎終廳」,舉行周美青父親周兆溎的告別式。這是沒有訃聞、謝絕奠儀的喪禮。這天,周美青正式告別九十一歲的父親。她跪在靈堂前,以父親對她的暱稱「小青」,哀戚的宣讀祭文,「從小,您就教我們不能趨炎附勢。……」
遺照裡,周兆溎身著深藍色海軍服,右手握著白色船長大盤帽,左手靠著椅背,眼神堅定望向前方。周美青,船長的女兒,這樣的家庭背景形塑出她的性格。
時光倒回七十多年前的上海。操場上,成排的年輕人身著筆直水手服參加升旗,這段時期,十六、七歲的周兆溎進入了「上海吳淞商船學校」,成為早期中國以西方科學培養的海事專業人員。這是民國二○年代初,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年代。
「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後來併入交通大學),一九一一年由清末洋務運動大將盛宣懷所創,它是中國近代史的航海教育始祖,也孕育出中國首批船長。在周兆溎同班同學沈繩一的家中,我們看到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四人一間的學生宿舍,桌上整齊乾淨,完全西式教育。
畢業後,周兆溎至輪船招商局服務。輪船招商局在一八七二年由清末名臣李鴻章奏准成立,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除了經營長江等內河航線外,還積極開闢國外航線。周兆溎先在「N3其美型貨輪」工作,該輪排水量約三千噸,當時是相當先進的貨輪。三十歲多左右,他就成為船長,因此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已有機會進出國際,跨洋航行。
但他長年不在家。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易幟,還在遠洋跑船的周兆溎心急如焚,妻子喬鑫貞自己找門路,帶著兩名子女由上海逃至香港,周兆溎則將輪船直接開到香港,與家人會合。三年後,周美青在香港出生,她是逃難歲月來的孩子。
遲至民國四十二年間,周家才離港赴台。當台灣還充斥著佃農的年代,很多孩子沒鞋子穿、吃地瓜飯,但身為船長的女兒,周美青不同,家境富裕。民國四十年,船長的底薪是每月四百美元,獎金另計,而當時公務員月薪約僅新台幣兩百元(約合五美元),船長薪資超過公務員八十倍。她父親只工作一個月,就抵得上別人工作六年半。
來台後,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前後屆同學,先後成立船長公會、領港公會、驗船中心、海事檢定社,幾乎壟斷台灣海事方面的相關行業。在船長公會第六屆理監事名單中,也可發現周兆溎的名字。隨著航海業大蕭條,周兆溎轉換跑道,轉到陸地,至中華海事檢定社擔任總檢定師。舉凡海上發生人、貨、船的意外,保險公司如何賠償,都與檢定師有關,是連接航運業與保險業的重要角色。之後,周兆溎自行創業,成立「正中檢定理算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布拉哥號」海難事件,中油價值約一億元的燃料油翻覆,出險的中國產物保險,就是委託正中檢定提出公證報告。此外,周兆溎也擔任其他民事賠償案件的公證人,收入頗豐。
因此,周美青小時候住的台北信義路居所,前面有大庭院。入學後,讀的是被視為貴族學校的再興小學、再興初中,辜振甫長子辜啟允、明星張艾嘉,都是周美青的同班同學。
父親過世前,身為四個子女之一的周美青,單單她就繼承台北兩筆房地產。一般預估,周兆溎留下來的財富至少逾億元,以「億萬富翁」形容他父親,並不為過。
深受父親的模塑:低調、紀律
以專業自居,不可趨炎附勢
成長於金錢不虞匱乏的周美青,卻長年牛仔褲,幾乎成為珠寶、名牌的絕緣體。即使有隨扈也不假手他們,自己提重物;某家高檔的服飾主動要幫她打點就職典禮造型,她也婉拒,這是她非常獨特之處。她的獨特,遺傳自有國際視野、有主見、不屑趨炎附勢的船長父親。
在寧靜的金門街一處公寓內,周兆溎的舊部屬、八十多歲的老船長朱乾形容:「周船長是嚴肅的人、認真的人。」
九十多歲的老船長、前交大教授沈繩一回憶,周美青曾陪伴父親參加船長公會聚會,相較於其他晚輩的熱絡嘴甜,這位女孩顯得有禮但拘謹。他說:「周美青的嚴肅,與她爸爸有關。」「她有爸爸的『船長性格』,自我很強。」
周兆溎舊識也提及,他頗為節省,不講究穿著,也不愛交際。我們從船長公會、上海吳淞商船學校的群體照,都很難發現周父身影。他似乎不熱中團體活動。
周兆溎不但嚴肅,對孩子甚至是嚴厲,小孩不乖,他出手就打。周兆溎的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且船長手勁很大,打小孩的情景,往往連老友都不忍心。
此外,周兆溎非常重視節慶祭祖,他遵守南京老家傳統,在客廳案桌鋪上繡工精緻的紅布,上置祭品與大紅燭,除夕年夜飯前,周父領全家祭祖,進行跪拜之禮。朱乾形容:「周船長信奉儒教,」儒家的三綱五常,周父經常對子女耳提面命。
周兆溎一手模塑周氏家風,認真、節省、重紀律。在周家,不趨炎附勢、靠專業致富的故事,不斷被訴說著,它們深深的影響著周美青。
如果,父親深化周美青自食其力的觀念,母親,則帶給她獨立、抗壓性格。
周母喬鑫貞是典型的上海姑娘,性格活潑外向,善與交談,正式場合時會穿花旗袍現身,有時還會拉著周美青姊姊穿母女裝,驚豔四座。周兆溎對自己與別人都很嚴肅,唯獨對太太溫柔。朱乾轉述周父的話說:「我什麼人都不怕,只怕我太太。」
這或許是出自虧欠。周美青幼時,父親仍經常跑船,一出門就是一年半載,母親必須身兼父職,一手打理大小事;心頭還要掛著遠方,擔心海上傳來噩耗。
來自母親的影響:獨立、抗壓
在類單親家庭,體會母兼父職的辛酸
同為船長的家屬,沈繩一女兒道出年幼心中的恐懼:「那時候,新聞報導哪裡有風暴、哪裡發生船難,全家人心頭都揪了起來。」「小時候,見到鄰居先生遇海難,鄰居太太帶小孩來家裡,邊講邊哭,看到他們哭,我的心裡壓力好大。」這種心情,周美青也曾走過。
成長在一個類單親家庭,周美青一方面體會母親的壓力與辛苦,二方面對於偶爾回家、「遙遠的父親」雖感敬畏,心裡卻產生一種模糊的認同,父親,成為她內心最重要的「mentor」(精神導師),父親的理想,也變成自己理想性格的一部分。
就像一顆種子,她的價值觀歷經歲月洗鍊,留學、結婚、丈夫公職責任加重,周美青的自主性格,越發鮮明。
一九七七年,她在美國和馬英九相戀結婚,馬英九成為父親之外,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來美七年間,周美青身心劇烈轉變,由一個單純的女孩,蛻變為一個母親,同時見識到美國七○年代奔湧而出的各式解放思潮。
尤其一九七九年那時台美斷交,台灣海外留學生覺得被美國背叛,很擔心台灣前途,在風雨飄搖的氣氛裡,她和馬英九思想快速啟蒙。
公眾壓力的淬鍊:深化強硬性格
身處政壇家庭,必須對權力克制
從美國回台,周美青正式告別單純的小家庭生活。她忙著適應各種變化,馬家眾姊妹的關心、公公婆婆的意見;馬英九身為獨子,她卻生兩個女兒,這些都是她壓力的根源。而英俊的先生躍上螢幕成為萬人迷,家中不斷有女性打電話來騷擾,紛至沓來的挑戰,衝擊著她,也使她受挫。
一位和周家相熟的國外友人就說,馬英九從政,對周美青來說,等於是沒有了丈夫,「周美青進入馬家,不能自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通常這種情況,媳婦不是變得軟弱傳統,不然就是會強硬起來,周是後者。」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卡蘿‧吉利根(Carol Gilligan)認為,女性自我意識發展和男性不同,女性先進入親密期,才發展出自我意識,因為家庭經驗讓女性受挫,而在受挫經驗中,女性逐步發展出不同以往的自我。
周美青也在嫁給馬英九、進入另一個家族後,慢慢發展出屬於她的自我。
心理學家王浩威指出:「周美青的生命力很強韌,她要變成自主的個體,一定會找東西來發展,她需要那種成就感,證明她的自主。」她在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兆豐銀行前身)的法務專業工作,這是她喜歡、有能力、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的事。在心理上,更獲得一種不依附他人的自主性,與來自專業的驕傲。
另方面,馬英九當年在蔣經國身邊工作,也加深周美青對權力的自我克制。
蔣經國是馬英九第一個人生的老闆,蔣經國對屬下嚴格要求公私分際,例如馬英九從未私下去七海官邸找過蔣經國,直到蔣去世後,他才在蔣方良生日、過年時拜訪她。他也自稱,「從不拿經國先生的秘書在外招搖。」這會犯蔣經國的大忌。
他也深知蔣經國不喜歡女眷干政,夫人蔣方良在蔣經國要求下,開始不對外談話,不和朋友來往,也不和官太太們攪和搞小圈圈,放棄打麻將、高爾夫等娛樂,晚年鎮日閉鎖在七海官邸。
一位與馬、周有多年交情的人士指出,如果馬英九不規矩,他存活不到現在。「因為,第一個,家教讓他不會不規矩,第二個,如果他不規矩,蔣經國也會把他幹掉。」
做為馬英九妻子的周美青,不會不知道丈夫處境,「如果馬英九對權力都有這樣的距離,周美青離權力的距離只會更遠。」這位友人指出。
家教、自我警惕,加上專業舞台,讓她有能力面對權力的誘惑,保持冷靜。只是身為政治人物妻子,要遠離的不只是權力,還有自己最親密的丈夫。
犧牲家庭生活:十四年沒全家出遊
政治明星的妻子,比一般人更孤獨
隨著馬英九仕途得意,慢慢也影響了他和家人的相處。馬英九在《治國》一書裡提到,在他擔任陸委會副主委任內,原本高高興興帶著太太和女兒要看畫展,結果在入口處遇到熱情民眾包圍,周美青只好帶著女兒進去。等她們看完畫展時,馬英九還在和民眾簽名照相。
馬英九說:「從那一次起,我太太就認為不要跟我一起做一件事比較好,會為彼此帶來很多不方便,以後我們就很少全家一起出門。」據馬說,至少有十四年沒有全家出遊了。
全家少出門,周美青也逐漸限縮人際信任圈,避開麻煩的牽纏、請託。她在銀行從不在餐廳用餐,過去原本參加同學會,後來逐漸不參加,馬英九任法務部長以來,也極少到吉林路周美青上班的銀行大樓找她,遇到私事還打電話要周美青下樓,到外面談。當年馬唯中一甄選上台大,有人說閒話,馬唯中立刻改念哈佛……。
周美青更從來不進馬英九的辦公室,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前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等人都說,過去十年來,也只見過馬嫂二次。而且都是選舉期間政見辯論公開場合,「私底下完全沒有見過面」。馬英九也不只一次強調:「她不會讓人有任何機會來影響我。」
如果權力等於影響力、等於金錢,有人選擇駕馭它們,有人則選擇遠離。周美青難得之處,是接近距離,卻刻意避開。
但靠近權力卻刻意保持距離,周美青可能比一般人更孤獨。馬英九在市長任內常說:「一年吃了七百個便當。」家裡男人已捐出去了,她必須把自己變成男人,一如當年她媽媽一樣。她彷彿重回她父親與母親的路。
在一次訪談中,周美青告訴記者,「官式的社交活動實在勞民傷財,對於主人、客人都如此。所以,除非必要,我情願留在家裡陪小孩。」她表示,身為馬英九的太太,最大的感觸是「必須自立自強」。
至於馬英九究竟何處吸引周美青?她回覆記者:「這個問題能不能省略?因為,實在想不出來。」
朋友都知道,馬英九在家裡算是「可有可無」。這次總統競選期間,周美青四處單身拜票,記者問她如何適應,沒想到周美青略帶豪氣說:「我天天在家早就獨當一面了。」觀察歷年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周美青的收入、財產,一直比馬英九高。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Eleanor Roosevelt)在自傳中說,原本她和一般夫人一樣,過著名門婦女的生活,整天忙於出席茶會與晚宴,後來丈夫的外遇,婚變的痛苦使她第一次真正面對自己,使她不斷的自我覺醒與成長。她一生都在為女性、青年、黑人工作,為解決貧窮、促進和平而努力,鼓舞美國人心,杜魯門總統繼任後,還任命她為駐聯合國代表,稱呼她為「世界的第一夫人」。
她曾說:「一個人的哲學不是表現在話裡,而是表現在他做的選擇裡。」周美青有能力,也有機會,運用馬英九的關係和權勢,為自己打造不一樣的人生, 但這並非她的價值,她低調,是為了保有一方空間。她不理世俗,以「周美青的方式」扮演總統的妻子。
五二○一到,周美青內心掙扎、衝突卻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點。雖然她已發布聲明不辭去現職,但可以想見她日後的壓力將越來越大,什麼將會是她的抉擇?
周美青的未來,可能一如艾蓮諾的名言:「女人就像茶包——沒放進熱開水前,永遠不知道她會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