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58(2000/03)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公元二千年精神指標 前人老慈悲
成功2000年
精進更上一層樓
慈悲喜捨 萬眾一心
精誠團結 邁向標準
推動五大原動力
向心力 結合力 凝聚力
推動力 團結力
五大原動力
五大原動力 五大原動力 護持前人為萬世奠根基
五大原動力 五大原動力 要從那道場三界一元健全發展起
匯聚成向心力 共邀天心嘉許 人人負責任 推動盡心盡力
誠心敬意 關心大體 用心合宜 三多四好創鴻基
結合更多的智慧力 我們的步調一致 我們要發揮團結力
崇德人心連心 崇德人手牽手 快快齊步前趨 齊步前趨
標準道場聖業永續
五大原動力 五大原動力 匯集向心力 產生結合力
持續推動力 還有凝聚力 發揮那團結力 大同可期
法音宣流「中庸篇」 李三榮教授
中庸說:「君子尊德性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此實可為領袖之最高修養藝術境界。尊德性,所以存性而入聖也。道問學,所以博知而益能也。致廣大,所以容人而容物也。盡精微,所以通幽而徹微也。極高明,所以朗照而無遺也。道中庸,所以至誠而合道也。惟後世之君子,尊富貴而不尊德性,道功利而不道問學,致偏狹而不致廣大,盡虛浮而不盡精微,極卑污而不極高明,徹圓滑而不徹中庸。此所以自三代而下,聖賢君子日少,而不肖小人日多也。
尊德性、道問學、道中庸、君人者之體也。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君人者之用也。體用兼備,方可「圓通無礙」,方可「動而世為天下道,靜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方能「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代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界,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而能如天地之大!天地之所以為德,正聖人之所以為德。天地之所以為大,正聖人之所以為大。故楊雄謂:「觀乎天地,則見聖人。」此在言由天地氣象中可見聖人氣象也。伊川謂:「觀乎聖人,則見天地。」此在言,由聖人氣象之中,亦可見天地氣象也。聖人總是以天地為規模,以天地為法式,所以能立其德而成其大。君人者亦然,總要能有天地規模,有天地氣象。沖漠無朕,使人無所識其涯岸!心要大、志要大、氣要大、量要大;理想要大、計劃要大、規模要大、行動要大:必如是,纔能器局大;器局大,則其氣象亦自大矣。
一個領袖,最怕是不能大。能大纔能包容,纔能涵蓋、纔能持載、纔能超越。是我者吾是之,非我者吾亦是之,得是矣。善我者吾善之,惡我者吾亦善之,得善矣。親我者吾親之,疏我者吾亦親之,得親矣。譽我者吾譽之,毀我者吾亦譽之,得譽矣。次之,敬我者吾敬之,不敬我者吾亦敬之,得敬矣。愛我者,吾愛之,不愛我者吾亦愛之,得愛矣。忠我者吾忠之,不忠我者吾亦忠之,得忠矣。信我者吾信之,不信我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能如此,不但能包容人,亦能化育人。不但能啟導人,且亦能裁成人。能如此,纔能見其廣大高明,纔能見其攸遠博厚,也纔能見其涵蓋超越。此即聖人之所以體天地之大,以自成其大也!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 (其二)
《011》
辦道的中間,固然是渡人、說法、開荒、設堂,但也不能忘了對社會苦難、淑世濟民的實際關懷行動,諸如憐貧、恤老、濟孤、環保維護及弱智協助的工作之支持和推廣;甚至於放生、動物保護的事,都應響應,這都是與十方眾生廣結緣份。你們不要忽視,以為這是後天的事,若不彌補後天,如何能圓滿先天?
《012》
老師公平地面對每一位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絕不會厚此薄彼;只要你們肯辦、願辦都一定會撥轉;至於有的宏展,有的遲緩,那多少與因緣有關,也不必羨慕;盼望徒兒的心志不變,為師深深為你們祝福,守得雲開見月明,總會苦盡甜來的。
《013》
對世界上許多不幸的苦難,災害中而死亡的眾生,都要付出一份憐憫、哀慟、同情的迴向,早晚獻香、叩頭時不能只求道務宏展而已,否則道務宏展了,反而缺乏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仁慈善念,又豈是修士本色!惟有培養對無緣不幸者的關懷,才能感召有緣者來臨。
《014》
在了願中了緣,能盡自己這份心意即可,不要多安排不必要的牽纏,以期當下解脫,似行雲自在,方不致跌入另一層因果的環境,他生他劫仍需償還,反而是一種不幸!當年為師就因一時遊戲,寫了幾句隨興聯句,種下今世道場上的分歧,使得道盤出現這場紊亂,勸徒兒要慎用心念,勿惹情緣。
《015》
為師雖是個窮和尚,但只要你們上下心氣和諧、連成一片,為師怎麼不聞不問?縱然是此刻因緣不足,仍然是明助暗化,在每一處送一座大佛堂,但若自己道場的心念無法連貫,為師如何面對十方諸佛的垂眉?實在說起來,豈不是令師為難啊!
《016》
修道人要淡俗情、談聖情、隨處安怡、隨處自在,修道人絕不可太享受、講排場、論氣派;為師窮慣了,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落拓瀟洒,可接納不了,也調教不了這些富貴弟子。
《017》
修道人,聖凡一定要分清楚,公私一定辨明白,稍有執粘即易失落。自古那有藉著神聖廟堂來做生意的道場!你若貪執,老天將來會還你一樣葫蘆,那就不圓滿了。
《018》
對道場的一切是是非非,不要相互傳播,更不能推波助瀾;培養一份仁厚的憐憫和包容,我們若如此對人,天也如此待你。
《019》
要念念為眾生開啟後福,不能攬權霸勢,損傷到修道的清名,傷害到無辜的後學;為師雖是無德,但也留下了一片人間道場,讓我的徒兒去辦,不敢對你們有所要求,只希望能善自護持,勿負天恩的浩蕩。
《020》
對六道眾生的痛苦、災難,都應當從內心昇起無限的關懷與祈禱,希望他們能早日遇善因緣而得超脫苦海的機會。
圓滿的人際關係 蔡長均
要如何心想事成呢?其實原理是「我們本富有,何必貪求?」每個人在他的心靈裡面都有無窮的寶藏,毋須往外追逐、貪求,應該好好地開採自己內在豐富、肥沃的土地。
佛家常說「因緣果報」,種下的因、種下的子,就是我們的表面意識,而肥沃的土地就是潛意識,再加上一點柔軟的水和陽光,這些養分就是信念,最後自然開花結果。我們應善用自己有的肥沃土地,只要多種一些種子,好的種子、成功的種子,再加上「我一定要成功」的心法,之後因緣成熟,開花結果,這就是達成心想事成第一個原理。第二個原理是,潛意識是一部萬能的機器,它可以幫你生產出任何你想要的東西,而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這個操作者,如何規劃、如何達成目標。例如一艘豪華客輪,上面可以游泳、可以開舞會……,但是這麼大的一艘船,在駕駛艙內卻只有幾個人在操縱,也就是說小小駕駛艙竟然控制著這艘大船,我們潛意識也像這艘客輪,我們的心就是操作者,只要操控得宜,必能達成目標。
究竟何謂「言靈法」?百分之七十五的潛意識就好像冰山,露在表面上的只有百分之廿五,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將藏在海底下的部分整個開採出來,可能多開採百分之五,你就多學五種語言,多拿到五個博士。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很多關於「前世今生」的報導中,醫生臨床解決了一些醫藥無法解決的疾病。利用催眠,竟然可以找出病患前世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治癒了病患。催眠為什麼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人在被催眠的時候,顯意識正在睡覺,而潛意識卻被喚發出來,此時若再加上「言靈法」、「我一定要」,那麼潛意識就會像錄音機錄下你的話。何不自我催眠,放鬆自己,你可以在晚上找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因為只有在放鬆的時候,人的α波才會被釋放出來,這種強烈的α波是幫助我們放鬆自己的時候,由頭部開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脖子、肩膀、腰部到腳趾頭都放鬆,然後在房間裡留一盞燈,再開始想著「我一定要考第一名」、「我一定要好好的開創我的事業」、「我一定達成這個目標」,或在身體不舒服、生病時,也可以自己告訴自己「我雖然得到了某種病,但是身體是假的,所以病也是假的,明天病就好了。」。諸如此類,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對自我的暗示。
潛意識在什麼時候最能發揮作用呢?第一段時間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這時正好是潛意識最積極流露出來的時候,第二段時間在早晨剛開始的時候,好好把握這段潛意識發揮到最高境界的時間,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小孩目前讀小學一年級,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平常較少陪小孩做功課,有一天當太太抱怨我對小孩考試毫不關心時,我於是準備試驗一下潛意識的力量。每天晚上回家都讓小孩在睡覺之前跟著我唸「蔡XX,我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就這樣唸著唸著睡著了。起床的時候也是一樣,說「我要去看敬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我一定可以考了第一名。」持續了一個禮拜,果然考了第一名。也許小孩有較強的可塑性,不比大人常常過於僵化,所以當你告訴他有信心一定可以時,潛能也就自然表現出來了。
潛意識也可以應用在疾病的治療了,例如在美國有一位年輕人,經南到各地旅遊經銷,有一次到外地時接到家人的電話,通知他父親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趕搭飛機到醫院,結果醫生告訴他要準備料理父親的後事,就在此時他突然急中生智,他知道父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就馬上從他的行李袋裡拿出一塊木材碎片,告訴他父親說:「這塊木材碎片是耶穌基督當初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其中一塊碎片,父親握著那塊木材碎材,誠心誠意地祈禱。一週後,醫生對他說:「也許是我誤診,你父親現在沒有事可以出院了。」出院之後他告訴父親:「請原諒我說謊,這木材碎片是假的。」雖然碎片是假的,但由於他父親相信,潛在意識相信,也就有了神力。為什麼很多人與病魔抗戰,最後抗戰成功,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隻小狗,拚命地繞著牠的尾巴打轉,母狗看到說:「你今天很無聊?不停打轉做什麼?」小狗說:「聽說我們狗的幸福就在尾巴,我是在追尋我的幸福。」母狗說:「假設別人說的是對的,幸福就在我們的尾巴,只要你往前走,往前邁進,做應該做的事,一定可以心想事成。
得睹佛經難(人有二十難之四) 證嚴法師
人生好像難的事情很多!比如說:曰常生活中常會碰到『難』,就連口頭上說話,也常會出現這個『難』字;例如地上弄濕了,正巧看到一個人要走過來,細心的話,我們會提醒他:『地上濕濕的,很「難」走,你要小心哦!』或是想打開一個瓶蓋,可是怎麼用力也打不開時,也會說:『這個蓋子很「難」開呀!』反正,舉手投足之間,常常就有難走、難提、難開..等等類似的事。而現在我們所要說的『難』,才是人生真正的大困難。
雖然如此,我們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難的事,也不成其難;反之,若根本無心要做,那人家只說了一句:『地板濕濕的,很難走。』我們便停於原地,怕地上濕濕的會滑倒,就不敢走過去。這麼簡單的事,若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過去了,那有什麼難?如果我們的人,時時都放在這個『難』字、那我們這段人生怎能順利過關呢?
文字不足是一難
現在,來談第四『得睹佛經難』。能看到佛經很難?有些人一定會說:『有什麼難呢?經常接到熱心人士助印的佛經,經書這麼多,都已經造成收存放置的困擾了呀!』的確!數量這麼多,怎麼說「得睹佛經難」呢? 就現代人而言,「得睹佛經難」,其實是難在經文深澀。平常的人,想要深入去看佛經,且加以完全體會貫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現代人對文學,文字較輕忽,已經看習慣了白話文,對古文經書的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溝」的距離很大,自然無法體會古文經中的文義。因此,這些經典對我們來說,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時,他說『得睹佛經難』,因為當時並沒有佛經!佛陀是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與事,然後以他自身的智慧來觀機逗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他都可以運用智慧思想去教導人們:佛陀並沒有先擬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講話,完全是依智慧的觀察,照當時社會背景需要、依智慧觀機逗教。等到佛滅度後,才由弟子將口口相傳的資料結集而成。
當時,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雖然結集佛法,也只是將所記憶和所聽聞的,由阿難重述宣講。而有些記憶力較好的人,就把阿難尊者口述的法,再以簡單的短句方式傳誦,再為他人宣講。就像法華經裡所講的,如果聽過法華經後,能夠以口宣說,讓其他人也有機會聽聞;不但說的人有功德,聽的人若再把『法』傳播出去,如此輾轉相傳,直到第五十個人,他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時,當場聽聞的功德一樣。意思是說,我們要利用各人的記憶,用心去聽,然後再去教導其他的人。
時空阻隔也是難
慈濟志業也走由『無』到『有』,逐漸創立而成。在還未建立慈濟之前,根本就沒有一本慈濟的範本;只是憑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來。慈濟建立之後,大家來看、來聽,再把由看到、感覺到的那份心得,一一口耳相傳,讓其他的人也覺得很歡喜,因此大家同心攝受在一起,共成慈濟志業。
佛經的結集也是由『無』到『有』,佛滅度後只有口頭的傳誦,直到後來再以梵文記錄於貝葉,但也是非常簡單的記錄。可見佛說『得睹佛經難』的原因:第一、佛滅度後一百年間,根本就沒有佛經可看;第二、口耳相傳的經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這也很難說。以我為例,我現在用台語說話,你們用文字記錄下來,也無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寫下來。因講的是方言、記的是文字啊!何況佛經留下來的時間已經很長遠,因此,想要體會佛陀當初的語言意境,自然更難了!
台灣的佛經數量很豐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現在慈濟在美國已設立分會,每個月寄過去的慈濟道侶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他們看到都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難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易,因為從台灣寄過去的數量有限,所以,他們把它當成寶貝一樣,而這麼有限的東西,到底有幾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難。
心行放逸難上難
我想即使有無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無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且只要花一點點時間,便可看完,卻仍然不會動手拿來看,這是不是難呢?總而言之,佛所說的難,是難在我們的心。心若沒有這份企求妙法的傾向,就不會有所行動。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出世妙法』呢!
佛陀說『得睹佛經難』,我想現代的出版社那麼多,三藏十二部經都甚齊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還有許多學者用心研究後,再把經文譯成白話文,但是我們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經書堆裡也是『得睹佛經難』呀!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不只要看經,還要去『行』。如果不肯去行,凡夫與佛的距離,畢竟是幾十萬億佛土之遙呀!學佛者應該心領神會,身體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經難』。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經』的道路,不要畏懼,若聽了人家說『路濕濕的很難走』,我們就不敢前進,這短短的路都走不過去,如何去走十萬億佛土的路呢?能夠把心調整好,時時刻刻,步步向前精進,就能到達千經萬論的路途盡頭「諸佛的聖域」。
除了佛經之外,現代人的知識水準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讀書的人卻不多,能用功讀書,並且又能實際運用書中的理論者更少。有些年輕學子最初選的科系是農業系,到後來卻是經商;有人選商科,畢業後卻從事工業。總而言之,世間的一切學問,能專心去學習而且能學以致用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要以出世的精神,來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難呀!如果做人的行儀和世間的學問不能圓滿,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個學佛者的本份?雖然當今的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能看到佛經,但能夠暸解佛經的教理,且運用於生活中的並不多,所以說『得睹佛經難』。
生命貴在實踐
不說現在,就是佛陀在世時,也有一位叫二十億的弟子,他是一位很富有的長者之子,又是獨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來,父母就請了很多僕役來侍奉、照顧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時候是這樣,長大了也仍是這樣;一個人從小到大,腳底不曾踩過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當然是時時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時時坐著轎子,讓人抬著走,以致他的腳底都長了細毛,從這點我們就能想像得出,這位『二十億』在家裡是如何的享受,親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寵愛他。
有一次,佛在衹園精舍講經時,這位年輕人,雖然很少外出,但他曾聽說:佛是超世間的覺者。他從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請求,要去見佛。他的父母也認為這是一項增加智識的好機會,就派人用轎抬著這位年輕人到佛的住處。
佛陀看到這麼多僕從簇擁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來到他的面前,佛陀就為這位年輕的長者之子講經,講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用價值觀,也宣說生死的無常。這位長者之子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自己從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發揮過功用,他心裡非常恐懼,因為生命無常啊!他覺得自已不適合再於社會上生活,便請求佛陀讓他皈依,甚至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說:『出家必須和大眾過著「六和敬」的團體生活,要能和睦相處才行。』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慇切,他很願意過這種生活。於是他勇敢地站立起來,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腳踏在地上,邁開腳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頂禮,並且對佛陀說,他願意在僧團裡,付出這一、二十年當中所沒有發揮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難做的事,要修人家難以忍受的苦行。
生命如琴弦
出家之後的二十億很勤奮,也很用心。祇園精舍前前後後,僧團所住的範圍,他都很辛勤地打掃,處理雜物;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背誦佛陀的教法。人們每次遇見他,總會聽見他喃喃誦念的聲音,甚至睡眠的時間也一直減少,直到連眼睛要闔一下,他都覺得浪費時間,認為分分秒秒均不能讓它輕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說,長者子:二十億比丘,已經發憤忘食,托缽的時間不出去,甚至晚上該睡的時間也不睡,再這樣下去很危險啊!佛陀聽了,就到這位比丘的住處向他說:『你修行這麼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歡的嗜好是什麼?』二十億比丘說:『我最喜歡彈琴。』佛陀問道:『琴弦如果太鬆了,琴音如何?』二十億比丘說:『弦太鬆,就彈不出聲音。』佛陀又說:『如果弦繃太緊呢?』比丘說:『那很危險,琴弦很容易斷!』佛陀又問:『什麼情況下,琴發出的聲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鬆緊調得適度,彈出來的聲音最好。』佛陀說:『修行也是像調彈琴一樣,不可放鬆,但也不能太緊,否則過猶不及是很危險的,最好是行於中道。所以,你應該調節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時候則要很專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調節得恰當,再用心去體解道理,把所學的法和實際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現代人學佛也應該依照佛陀在世時,所教化的方法來學習,不要把時間浪費掉。要學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夠清楚為人的道理,才能體會出世間的實相。如果,學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那麼事與理就完全脫離了。所以,『得睹佛經難』,意思是指:能真正去體會,實踐佛陀的教理很難,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經書難。現代人的智識水準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經書多,白話文的經書也很多。不過,看佛經和運用佛經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因此,不能只看經書、背經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經文意義;看書而不見理,那是沒有用的。 『得睹佛經難』,總之,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受益啊!
生命的蓮花 正欣佛堂 陳慧賢
我們大家都生活在現代緊張忙碌的社會裡,那麼對於現代人所追求的財富名利,往往很容易造成許多煩惱,其實,我們無須逃避生活中的功利現象,但必須開啟自己的心性,懂得調整自己,陶冶性情來培養健康寧靜的心靈,進而發現生命過程裡那動人心弦的「真、善、美」。
生命的過程就好比一朵清涼綻放的蓮花,如此的動人心弦;蓮花是宗教心靈純淨與覺醒的象徵,因為它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寧靜、素雅,加上其出污泥而不染,更讓人對它的精神敬佩與感動。
那麼,我們該如何從佛法中汲取積極開朗的生活態度與智慧,體驗生活的藝術,讓生命中的蓮花綻放出動人的芬芳呢?
一、知足常樂,常懷感恩心:
人若懂得知足感恩,他的人生將充滿喜悅,眼光將觸及美妙的人生景緻,因為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心存感激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只有在順利的時候,才會有一絲的感恩心,但往往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失去了對生命的耐心,甚至產生憤恨不平的心,也就不會有知足感恩的心了。有一位希臘哲學家曾說:「別因為你所匱乏的事物寄予太大希望,而糟蹋了原本即擁有的幸福。」的確是如此,因此珍惜週遭人、事、物的人,更能體驗生活的智慧,更能懂得感恩,更能讓生命中平凡與不平凡的美,同時出現在自然的樂章裡。
二、體驗信仰的喜悅:
信仰讓人從有形的現實世界,參悟到形而上的實體世界;宗教信仰的力量,流入我們的心靈,它能夠療傷止痛,賜予我們溫暖與勇氣,在徬徨迷失時,能夠從中獲得開悟與覺醒,更讓我們透視出生命的價值。那麼,能對生死大義有所了解,就能活出莊嚴的人生,對信仰有所體會,就能活出希望,但必須從宗教信仰與修持當中去體會,宗教是生命現象的一環,我們愈接近它、學習它,就愈能張開慧眼,發現它的原貌之美,進而建立積極開朗的人生哲學。
三、做生命的主人:
人不可能一切順利的過著稱心如意的生活,但是,每一個人卻都具有自己的特質,如果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培養開闊的胸襟,相信這樣就能積極的面對生活的一切;因此要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努力讓那生命的蓮花,能夠時時顯現出它的特質,成為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佛經上記載著,三千年前的一位拔提王子,有一天在修行當中,突然間叫了起來,說了一句:「我太高興了,我太高興了。」各位前賢,你們知道他為何如此高興嗎?因為提拔王子發現,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喜悅,用之不盡的禪悅,他張開了慧眼,懂得欣賞生活,懂得在清醒的智慧中做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總之,我們如果都能夠時時刻刻,存著感恩和懺悔的心,去體察週遭環境的順逆,用一份微笑的心懷去注視,則能免除許多的煩惱,也就能夠在禪悅的清淨中,尋找成功的人生,體現圓滿的生活。在此祝福各位前賢,生命中的那一朵蓮花,都能夠綻放出動人的芬芳,讓我們的生命過得樸實而卓越。
(*本文節錄自八十八年度台中道場練講班講稿。)
小故事 禪的智慧
有位樵夫生性愚鈍,有天他上山砍柴,不經意的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動物,於是他上前問:「你到底是誰?」那動物開口說:「我叫『領悟』。」
樵夫心想:「我就是缺少『領悟』啊!把牠捉回去算了!」
這時,「領悟」就說:「你現在想捉我嗎?」
樵夫嚇了一跳:「我心裡想的事牠都知道!那麼我不妨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模樣,趁牠不注意時趕緊捉住牠!」
結果,「領悟」又對他說:「你現在又想假裝成不在意的模樣來欺騙我,等我不注意時,將我捉住。」樵夫的心事都被「領悟」看穿,所以就很生氣:「真是可惡!為什麼牠都能知道我在想什麼呢?」
誰知,這種想法馬上又被「領悟」發現。牠又開口:「你因為沒有捉住我而生氣吧!」
於是,樵夫從內心檢討:「我心中所想的事,好像反應在鏡子裡一般,完全被『領悟』看清。我應該把牠忘記,專心砍柴。我本來就是為了砍柴才來到山上的,我實在不應該有太多的慾望。」樵夫想到這裡,就揮起斧頭,用心的砍柴。一不小心,斧頭掉下來,卻意外地壓在「領悟」上面,「領悟」立刻被樵夫捉住了。
我們常想去悟出真理,卻反而為了這種執著而迷惑、困擾。因此,只要坦復率直之心,徹底的順從自然,道理就垂手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