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19(2005/04)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濟公活佛慈訓】 調寄:歸帆
長相思 盼故顏 情如舊 鬢已斑
日色欲盡 花含煙 天長路遠 愁不眠
世事空蹉跎 秋水潺湲
西樓望月幾時圓 塵心未盡凋朱顏
幾番滄海又桑田 終歲不得閒
蒼茫天地間 浮蝣飄萍任沉漣
迷津欲解萬語千言 欲尋芳草垂顧憐
天涯淪落相逢已是景緻遷 落葉梧桐滿階前
相見時難別又難 深深愁緒誰明然
此情至永遠歲歲年年
何時相見慰師顏
【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修道故事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夭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啞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搥胸流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癡啞,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裏。」太子說:「我就是慕魄。」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裏。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隨從人員立即飛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縳,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捨,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故鄉的家書 ∣ 報恩與了愿】
【承擔篇】
歷代祖師是如何死的?祖師是「不得好死」。因為他身擔天下眾生之疾苦,為眾擔愿。
—— 濟公活佛
為眾擔愿,告老還鄉
濟公活佛慈語
◎有人問,道很好,但老師、師母怎麼「不得好死」呢?很多成道大仙,前人輩的,有時是癌症、重病死掉。為什麼?你們要了解,歷代祖師是如何死的?祖師是「不得好死」。因為他身擔天下眾生之疾苦─為眾擔愿。所有眾生的痛苦,他一人要承擔,所以一定要身體受累。
◎地藏古佛有一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師也有愿力─希望大家成仙佛,達到圓滿究竟、超脫苦海。
◎你們老前人立下了弘誓大愿。因他是發「無始無終、慈悲常存、拯救世界、渡盡蒼生」的心愿,因此無對待、無因無果、是遊戲三昧,自在如如,隨緣度化,顯現不來不去的如來本體。那不就是一位在世的活佛了嗎?你們老前人與道並存,無始無終,是「乘愿而來」的一位覺者。與道並存,綿綿若存,不就是本體嗎?無始無終當下即是,剎那即永恆,不也是一位先覺者、天人師嗎?
◎靈化(前人陳金蓮靈化菩薩)她曾經在佛前立過誓愿,因為那時候大家對她信心不堅,她在佛前說:「求上天慈悲,她這個前人做得不好,她願意辦道死在國外,以表她的志氣。」當時為師聽到這個愿,好震驚,可是也如她的愿了。在哪裡走了?(泰國)是不是在那裡承擔了?也成就了。
◎如果今天把自己交給 老母,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們都會很心安,燒了就燒了,至少我還有一條命嘛!人世上的東西都可以重來,事業可以再創、家園可以重整,只要上天還留我一條命就好了,就算連命都沒有了,一樣會很心安。
◎你們的前輩都是辛苦開創的,沒有一個人是貪享受的;他們都是捨下了自己、放棄了家庭、拋下了事業,把他們的一生奉獻給你們。為師也一樣,為師在幾千年前就捨下了富貴榮華和凡情俗事,只為了現在的你們。所以徒兒啊,你們能不能也捨下?就為更多的眾生、更多的世人。為師希望你們一齊踏上仙佛菩薩的行列,跟著為師來,做個「白陽天使─小濟公」,我們踩著一樣的腳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好嗎?
◎「德」要從哪裡來?從你先能夠「出世」,然後「再入世」而來的。仙佛沒有因為自己回歸了爵位而不再下凡渡人的。你看八仙逍不逍遙?其實祂們也是四處勸化啊!所以我們不要與俗人爭,要與往聖比。
三天主考慈語
◎弟妹們知道修道的妙竅嗎?就是「為法忘軀」。雖然不懂得很多道理,但能夠「為法忘軀」,將來人人尊敬,道成天上。
背起黑鍋,赴湯蹈火
月慧師母慈語
◎當初師尊、師母同領天命的時候,遭到多少的誤解、不諒解,背了很多黑鍋; 老母有命又不可以不接,天意又不可以扭轉,我就是要這樣默默的「承受」;所以我自己檢討我自己,我不是一個辦道的材料,可是上天選中了我,我又怎麼辦呢?我也要勇敢的去「接受」。
◎用我畢生之年,所有的心力、心血,都付出在弟子的身上;這些弟子們都很爭氣,今天我有這個福氣,坐在這個椅子上,也是弟子幫我揚名的。我何德何能?我們人哪,只是盡忠盡義。仁義禮智信,這五樣要去做;忠孝節義我們要去做,四維八德、五倫綱常,我們要去做;我們哪怕人毀謗我們。我們即使是拋頭顱灑熱血,也要赴湯蹈火,做到最後的終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茂田師兄慈語
◎弟妹在這個人世間,忙忙碌碌為了三餐、為了名利、為了家庭、為了事業,為了種種不斷地忙碌,馬不停蹄,可是卻在忙碌的當下,每個人都忘記了自己。
◎學佛一樣是要達到「忘我」的境界,可是你們卻是在人間,這繁華的世界裡,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兩種「忘我」可是非常的不同啊!佛陀的忘我境界是忘記了小我、成就了大我;而你們忘我的境界是寄於小我,不停地忙碌追求形象上的東西。
◎修道不是口號,除悪習不是名詞,同心同德不是口號,感恩懺悔不是口頭禪,改過不是名詞。明白嗎?改過不是名詞,應該是動詞,應該是要身體力行,應該是要切身實踐的。所以說,自古至今的修道人無數,但是成道的人又有多少?弟妹們不要聽了為兄這番話,就覺得希望渺茫,為兄說了這番話是要砥礪弟妹們,不是機會渺茫,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端看你是不是能夠在逆境當中成就自己?是不是能夠藉著外在的環境與自身的不足來造就自己?
◎雖然蒙上天之恩,大道運行萬國九洲,有多少的天道弟子得以重生、得以得到天道的滋潤,但是又有多少的天道弟子身體力行?這是咱們應該自我反省的地方。道理不斷的宣講,佛法不斷的滋潤,但是弟妹自身攝受了多少呢?
◎法律主臨壇說你們有三條路可以走,哪三條呢?(第一條:腳踏實地,刻苦修道;第二條:放縱自我,貪瞋不去;第三條:醉生夢死,追逐名利。)咱們要是走上了第一條,將來往哪去?做什麼?(做佛)第二條是什麼?(做魔)怎樣成魔呢?放縱自我,貪瞋不去。還有第三條呢?將來成什麼?(成鬼)只有這三條路,你們要走那一條?(第一條)大家都有心願要做仙佛,那麼現在正是你們的大好時機。有了這個肉身就是要弟妹修真煉性,不要再迷戀了。好嗎?
仙佛慈語
◎為國家、為天下眾生,你應該有選擇犧牲小我、完成更多大我的決心;而成聖成賢除了「犧牲」二字,別無他法。佛聖在世時都「拋棄私人的情」,將一切愛施予眾生,祂對待眾生就如「母親對待子女」一樣,不厭不倦的提攜照顧,願為眾生頂罪,眾生未得救,誓不成佛,試問,哪位菩薩無此心?五教聖人異地而同志,都是為眾捨己啊!
◎做佛陀有妙竅,什麼是妙竅?捨己為眾。所以修道不外犧牲奉獻,只有犧牲和奉獻二項。所以,真修道人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精神。
【論語選讀∣君子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二)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4)
【概說】司馬牛乃宋之豪族,兄弟皆貴,然因叛亂而亡失。子牛遭遇家族之不幸,時時憂懼於心,孔子可能藉此來開導之。不憂不懼即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人之憂懼來源肇因於罪惡犯過錯,當禍患之將來時,則憂其將至,又懼其後果,故孔子開示於子牛,因為成德的君子,他是時時要求自己,省察自身,是否俯仰無愧,心胸坦蕩,何憂何懼之有。孔子的回答是鼓勵子牛,好好的培養自己的德業,因人立身處世,真正的憂懼是自己的修養不足,因而造成內心的不安。如果時時能以仁發心,義理任事,時時自我檢點,絕不做愧對人之事,內心自然坦蕩,有何可憂可懼呢?
【語譯】司馬牛問怎樣才能稱為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也不恐懼。」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恐懼,就算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從內心反省檢察,沒有任何愧疚於心,還是什麼憂愁恐懼呢?」
(十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16)
【概說】君子之所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全在於君子的修養境界。成德的君子,是以仁德之心篤行善道,故能與人為善,自當見人之為善,則樂助其成,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就是這個道理。如見人為惡,自當規勸抑止,盼其改惡遷善,仁人君子豈有助紂為虐之理。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云:「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君子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就是此義。
小人一生只為貪取一己的私利,心志狹小,沒有遠大的志向,目光淺短,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營私結黨,自然不可能與人為善了。
【語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幫助別人完成好事,不會幫助別人成全其壞事。小人正好是相反的。」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車禍生死關頭】(一)
◎拼命賺錢不參辦∣∣從原本還有一點菩薩心腸,瞬間變成凡夫俗子。
在工作方面,一開始也不是很認真,而家裡也在期待後學匯錢回去,當然家人就很抱怨,最後父親就下通諜:「不是你回來,就是我們上去找你!」後學想一想就先回去,在要回去之前就想先跟老師講一下:「老師放心!我在道場這麼多年,我的信心、愿立絕對沒有問題!我回鄉一定可以努力參辦!」
剛回去時,後學就積極連絡點傳師,一切都主動去參辦。但是問題來了!後學剛開始接觸的是台北的學界,辦事的方法很年輕、活潑,現在回彰化,最年輕的至少是後學年紀的兩倍大,當然是有一些辦事的方法與作風不同,可是後學還是很想要接近啊!於是感到有一點受委屈,就自己考自己說:「我來這邊格格不入,這邊的人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剛開始一個禮拜是四、五天在跑道場,慢慢剩下初一、十五才回佛堂,接下來就只剩下法會才出現,知道有法會來一下,打個招呼就走了。這段時間後學就去賺錢,想先讓父親肯定,結果原本還有一點菩薩心腸,瞬間變成凡夫俗子,就這樣完全離開道場不參辦,點傳師打電話來也不接,大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後學就出車禍了。
◎生死一瞬間∣∣閻王要你三更死,絕不留你到五更。
在民國八十七年,事發當天,後學平常喜歡在鄉間小路騎機車,因為沒有紅綠燈,後學沿著堤防道路走,有一個下坡比較陡,就順勢滑下來,一個轉彎再接一個轉彎,在第二個轉彎一轉過來的時候,就發現完蛋了。對面有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速度非常快,一看到他正面向後學衝來,就很清楚:「一定會撞到!」就將後學撞到水溝去了,整個人暈過去,完全不省人事。
隔不到幾秒鐘,後學突然又醒過來,發現後學就站在被撞的地點──站在馬路中間,同時看到那個年青人加速逃逸。後學想:「他為什麼這麼緊張呢?」並且看到地上的煞車痕跡,又看到水溝和一輛摩拖車,摩拖車又側壓一個人,那個人上半身躺在水裡;後學看這個人這麼可憐,就想要救他,下去一看,車牌跟我的一樣!再一看,這個人就是後學!看到自己躺在水溝裡才突然明白:「原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當下後學感覺有好多事未做,不要回去,但是道場不是有說:「閻王要你三更死,絕不留你到五更」嗎?那時後學心裡想:「我不要回去,我至少要把親戚朋友渡了、成全了,我才要回去。」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就覺得有個力道一推,後學原本上半身埋在水裡,可是還是感覺到自己是從明師一指處進去,進來之後就純粹用意志力站起來,但一看到亮光又暈過去,暈過去後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跑兩公里的碎車∣∣好像被一個人揹著,載後學回家。
這中間從後學出事地點,到後學叔叔家的距離是兩公里遠。後學叔叔那天早上要出門時看到有一個全身髒兮兮,血染得整件衣服都是!他以為是哪個不良少年,打架輸了還流那麼多血,騎著摩托車到我叔叔家前面停下來,我叔叔很害怕,趕快去報警。後學嬸嬸聽到叔叔一直叫,就趕快出來看,她就說:「這個不是誰的兒子嗎?」因為後學叔叔家住在靠馬路,我們家住在巷子裡頭,嬸嬸就趕快把後學送去醫院。後學當時的感覺好像是被一個人揹著,突然有個聲音跟我講說:「到了!到了!」後學張開眼睛,看到叔叔從房子裡走出來,就暈了過去了。
後學的摩托車原本是掉到水溝去了,送到醫院之後,醫院發現撞擊點是在脖子,怕萬一還沒醫好後學就死了,所以就報警,警察也來了,就跟著到叔叔家,從叔叔家一路找油漬血跡,一直找回去,找到出車禍的那個地點,警察就說:「這個是他自己騎太快,撞電線桿啦!這沒什麼,已經送醫院急救,沒什麼問題。」。後學的家人就說:「如果是自己撞電線桿,為什麼有兩條煞車痕跡,水溝裡頭全部都是摩托車的碎片?」警察才認裁,判定是肇事逃逸,因為肇事逃逸要查緝,如果是自己撞電線桿就不用查。
那問題來了,摩托車是如何從水溝裡頭跑到路面上,又從路面上載後學到叔叔家?這個確實天恩師德。因為到現在為止,後學沒辦法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住院之後,後學父親想:「摩托車都還可以騎回來了,表示沒有壞,外殼換一下,裝修可以再騎。」結果要發動時,發現居然發不動,想要用牽的,整個輪子卡到擋泥板,根本牽不動,輪胎是整個卡死的,而當天居然能跑了兩公里,所以,不是天恩師德,哪有現在的後學!我們修道辦道,確實是無時無刻不沾到天恩師德。
不是只有發生顯化,才叫天恩師德,沒顯化也叫做天恩師德!你來道場,天天拼命辦道,十一、二點才回家,還打瞌睡,結果都沒有發生車禍,這個不也是天恩師德嗎?
有一次後學從台中到彰化,那一天已經講兩場了,晚上要到彰化講最後一場,結果開車開到自己睡著都不知道,醒來時已經快七點了,車子停在路邊,車子還沒熄火,後學也覺得怎麼來到這裡的,完全不知道。我們來到道場這麼多年,平安無事,不是天恩師德是什麼?所以不是發生事情後平安無事,才叫做天恩師德。後來法會仙佛臨壇,後學刻意去問,仙佛只講一句話:「你啊!欠很多人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