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1(2007/0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恭喜大家新年好
新年新春新氣象 街頭巷尾喜洋洋
爆竹連天響 舞獅舞得長
家家除舊歲 人人添新裝
恭喜大家入佛堂
恭喜大家都安康︵其一︶
看看大家才學飽 幾人低心求理奧
才盈履滿高 虛懷若谷少
韜光養晦德 德性修圓高
真誠睿智瞧一瞧
柳暗花明立功超︵其二︶
【媽媽的白頭髮】 讀經班小朋友:李庚道著
自生我至今,我母洗華鉛,本來如花貌,今日蒼老顏。
自幼我多病,憂思玉容添,早起觀兒息,夜半陪身邊。
我病日愈重,母心苦熬煎,烏雲花飾頂,白髮霜霜現。
生病母憂慮,愁我之起居,傷我之疾苦,我亦自嘆息。
何我身不適,何我難自理,不得耀母名,不得安身立。
母為生育我,心中愁萬般,衣食為我全,行住保我安。
究竟何疾病,母親常失眠,身虛形憔悴,悲淚濕衣衫。
幸而今稍癒,慈母心且歡,驀見白髮現,令我驚覺然。
如今才體念,母恩深似海,我昔曾不孝,不知母心田。
我昔所作為,使母痛心肝,如今才覺悟,哀哀自愧慚。
嗚呼為人子,親恩實無邊,母子心連心,生命一體觀。
前言所述母子之情,常人若見諸多不信。
吾今略說孝親之道,雖非精奧,亦可以作警言云;
哀哀父母,育養我身,劬勞憔悴,辛苦倍增。
惟我人子,不知懷恩,親誨不聽,母言不遵。
外人閒語,唯唯諄諄,父母懇言,棄之不聞。
叛逆乖張,迷昧昏昏,上下踰位,不成人倫。
若彼人子,如是不孝,父母哀泣,更添煎熬。
親朋不齒,鄰里譏笑,天地鬼神,亦所不饒。
若彼人子,不孝如是,惡趣有份,身心恐懼。
其苦難擔,不勝枚舉,百千萬劫,不得再起。
感母辛勞,見母身虛,白髮如霜,使我憂戚!
母恩浩蕩,至高至極,難以報答,理當謹記。
【論語選讀∣修身篇】韓點傳師慈悲
(二十二)子曰:「道聽塗說,德之棄也。」(陽貨14)
學做人要以誠實為本,說話就要有負責任的精神。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說,是不能隨便亂傳的。孔子為學的精神就是重視憑證實據。為政篇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八佾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徵之矣。」這就是孔子為學實事求是的精神。荀子大略篇:「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道遠日益矣。」此即所謂未曾經過學、問,不敢立為論議。為道久遠則必日有所益,不必道聽之,則傳而說之。聽則入於耳,說則出諸口,既不入於心,則無所得。更何況未經慎思明辨,輕信以為真,就四處傳言,用時下流行語即「馬路新聞」「八卦消息」。如是錯誤的訊息是害人害己,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亦自棄其德也。故為學貴有得於心,然後學始為己有,如有所聞,則存疑待考,等有確實的證據以後,再下定論,才是客觀的正確學人。
【語譯】孔子說:「在路上聽來的話頭(街頭巷尾),就在路上傳說出去,這是自己暴棄了德行。(有德者所鄙棄也)」
為政篇|
孔子一生雖過的是教育生活,但是他的理想抱負卻是安邦治國平天下。雖然其在位年數不久,無法一展其政治抱負,但卻是無時無地不求致用,及與當代諸侯卿大夫,或門弟子相互討論政治,故又可稱之為一位大政治家。論語關於他的政治主張甚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要行其仁道,致其禮義,莫如取得政治地位方能推展。平日在教育其弟子者,無非也是些修齊治平之理,所以他的門下政治人才很多,後來從政者也不少。如雍也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求也藝,於從政乎何?」又有「雍也可使南面」。仲弓不但可為諸侯大夫,其德且可君臨天下。顏淵更不用說了。這些都是論語記載者,尚有未見於論語者不知凡幾。可見孔子政治學識之博及其門下政治人物之多,從各方面可以證明是實。
孔子的政治理念首重賢才,他認為政治之治完全在於執政者,有才能賢德與否?如無賢才則天下不得平。他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中庸20)這為政在人就是以賢才為執政之要。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泰伯)禮運大同篇說:「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皆以賢才為政治之本。其次孔子贊成以德化民,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他認為專門主殺非是事,在位者應以德化人。故其本人應以身作則,顏淵篇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為政者應為民先導,自己不肯做,不去做,責成人民去做,人民當然不服了。孔子認為「道之以德」外,還要「齊之以禮」,禮記禮運說:「禮達而分定。」注重禮,首要注意的是名分,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之……。」(子路)可見孔子是多麼注重名分。齊景公問政,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說君要認真為君,臣要認真為臣,那就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為政之道已盡於此矣。
最後是安民。舉賢才,施德化,正名分,其終極目標就是為治國安民。孔子一生的大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可見修己以安百姓之不易,但是這是治國的理想,最後方得期於大同之世。
(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1)
孔子的為政理念是以德化人。以德化人則須自己具備崇高的道德修養,所謂正己而後成人。就是儒家之內聖外王之道。內聖是修己功夫,外王即是為政,外王之本在於修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以及於「修己以安人」,終至於「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修己即修養自己的道德學養,故謂為政以德。孔子的為政是以修己的德行人格,來從事安人的外王事業。不必藉助於政令刑罰。以道德教化的本身,即可平治天下。孔子在衛靈公篇曰:「無為而治,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泰伯篇:「巍巍乎為天為大,唯堯則之。」此一言堯之德行修養的偉大,能則天,一言舜以道德人格教化百姓的無為之治。孔子祖述堯舜,大概就是因堯舜彰顯德化,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吧!
論語正義曰:「李氏允升四書証疑,即曰為政,非無為也,政皆本於德,有為如無為也。」又曰:「為政以德,則本仁以育萬物,本義以正萬民。本中和以制禮樂,亦實有宰制。非漠然無為也。」中庸33章,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篤恭者,德也。所謂「恭己正南面也」,恭己以身為之則,則百工盡職,庶務修治,若上無為而為者然,故稱無為而治,此北辰之不移也。
【語譯】孔子說:「處理政事,要用仁德來治理。就像天上的北極星,靜居在天的中樞所在,而所有的星辰都拱繞著歸向於它一樣。」
(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3)
孔子在此章說明為政之道的方針,及其成效之不同。為政本來就是管理眾人的事,因此必須制定一個合理的規範,讓大家有所遵循。然人的心態不一,好惡有別,有的遵從,有的不一定遵從,因而提供刑罰來約束他們,如有違犯法定秩序的人,便用懲罰的手段來加以嚇阻。然而這種法制的的懲處,對犯法者而言,只是怕刑法的懲處而就範,其內心並不是真正守法,故法律一旦有了漏洞,他仍會去鑽營,而不知何謂羞恥。這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民免而無恥,此只是治標。孔子認為道德的教化,以禮樂教育百姓,使其有良知之啟發,義理的自覺,喚起其自我人格的尊嚴,成就其獨立自主的人格,則不會侵犯法令,而知所當為而為,使人民自然而然的尊禮行義,有羞恥之心,即使不用法令刑罰來約束,也不會犯什麼過錯的,這是以正心做起,其效果是深遠而長久的,才是根本之道。所以要達到完美的成效,必須要本標兼具不可偏廢。方可長治久安。
禮記緇衣篇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與此章可供參考。若為政者,政治與道德分開,而以法令刑罰代替禮義道德,則人民雖知奮勉,但缺少羞恥之心。若以政治與道德共治,而以禮義之力代替刑罰之苛,則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且能知所改過。孔子距今二千多年,能提出德治的政治理想理論,實可為當今為政者之針砭。
【語譯】孔子說:「用政令來領導人民,用刑罰來齊一民眾的行為,結果民眾只求避免觸犯刑罰,內心並沒有羞恥之意。如果用道德來領導他們,以禮來制使人民齊一秩序,人民不但有羞恥之心,並且心有所改正。」
黑白老鼠 生命的啟示
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漫遊的時候,突然遇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就撲了上來。
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氣和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捨,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被老虎逼入了斷崖邊上。站在懸崖邊上,他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的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的時候,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隻兇猛的獅子正抬頭看著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
「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甚麼吃掉,都是一樣的。」
當他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用力地咬著梅樹的樹幹。
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獅子咬好。」
情緒平復下來後,他感到肚子有點餓,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採了一些吃起來。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梅子,找到一個三角形的枝椏休息,他想著:「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他在樹上沉沉的睡去了。
睡醒之後,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獅子也不見了。
他順著樹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懸崖,終於脫離險境。
原來就在他睡著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跳下懸崖。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逃走了。
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鬥,雙雙負傷逃走了。
*******************************
由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
苦難.就像飢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
死亡,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的盡頭等待,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
不停地正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
總有一天我們會落入獅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壞的情景是死亡,
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樹上甜美的果子,
然後安心地睡覺,只有存著這樣單純的心……
少慾望、多一點赤子之心你的人生就會很快樂。
如何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的細胞 李采洪
台大病理科醫生李豐女士罹患過淋巴癌。同病的,或輾轉病榻,或早死了;她卻能夠好好地活著。她的秘訣就是:不去依賴治療,而要每天 好好地照顧內臟,尤其要尊重細胞。那要快快樂樂,飲食清淡,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並定時定數地打坐和運動。
她有兩段名言:「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人在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皺皺縮縮的!」-(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皺皺縮縮的,五榖雜糧加蔬菜、運動 加樂觀,即可將癌細胞回成正常圓潤的細胞)「不要虐待你的細胞;暴飲暴食、熬夜不睡覺,就是在虐待細胞!」願您由這而得到一些啟示,並沿著她的來時路,健康愉快地走過人間。
每天清晨四點,城市的夜貓族剛入睡,前台大病理科主治醫師 李豐就起床。先喝一杯水,開始打坐、 運動,吃過一碗五榖粥當早餐後,七點鐘,她好整以暇的出門;每天晚上八點,都會上班族還在辦公室裡加班,李豐已開始打坐,準備九點睡覺。她的飲食清淡,中午自己煮糙米飯和蔬菜,晚上只吃中午的一半到三分之一量,整天的飲食,就是五榖雜糧加蔬菜。
很難想像,三十年前李豐罹患過淋巴癌 ,當年為她治療癌症的醫師,有人都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這三十多年來,李豐的工作,是每天在顯微鏡下看人體細胞的生老病死。她說, 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人在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皺皺縮縮的。而且,好細胞和生病的細胞完全不一樣 ,「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亂七八糟的樣子。」她說,越瞭解細胞,越為自己過去糟蹋細胞而感到慚愧,直到學會「尊重細胞」,身體才開始好轉。因為她與癌症共存、「賺到三十年」的經歷,不少人會找她分享經驗。
李豐所說的「提供細胞環境」,其實是老生常談∥規律作息、清淡的飲食和運動。
以肝臟為例, 每天晚上十一點為什麼該躺到床上睡覺?因為 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膽系統充血、要運作、排毒的時候,此時身體躺平,肝就可以擺平,充滿足夠的血。這時的肝,會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大,如果晚上十一點過後還坐著或站著。她說:「就像菜市場吊著的豬肝,放不了多少血。」
再說肺臟,肺臟可以容納六千立方毫米的空氣,可是人坐在椅子上時,每次呼吸進的空氣才半公升,只用了十二分之一。現代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坐辦公室,出外搭車、乘電梯,每次的呼吸量也同樣只在五百到一千立方毫米之間,其他的肺臟空間等於備而不用。
李豐說,「就像一個人有一棟十二個房間的房子,可是每天忙碌出外工作,回到家裡來,就只用到臥室。」要用到肺臟的每一個部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加運動。因為激烈運動時肌肉消耗氧的速度會比心肺供氧速度快,每分鐘呼吸速度增加一倍,每一次吸進肺部的空氣,也可增加五倍以上,另外,深呼吸可以使平常空氣無法到達的肺泡充滿空氣。
清大教授「人生三願」氣哭兒子 2006/12/02 【聯合晚報】
爸爸的夢想是什麼?為了完成兒子國小二年級的家庭作業,清華大學經濟教授賴建誠曾許下人生三個願望,「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年幼的兒子不理解,覺得爸爸亂講,急得哭出來,沒想到卻拿了全班最高分。
事隔十一年後,兒子也考上清大,賴建誠笑說,人生的願望沒有變,一星期內有一半時間能達成願望,就要很滿足了。賴建誠表示,這篇「人生三願」在多年前曾發表在報紙副刊上,原本只是一時的誤打誤撞,卻意外地在網路上不斷傳閱轉寄,還衍伸了不同版本。
甚至有大陸民眾改寫成另一篇人生三願,還輾轉寄回自己的信箱。儘管已經是十一年前的往事,但如今仍有不少人看到他就問,現在小學二年級兒子的家庭作業寫得如何?曾有人問他,把「吃得下、睡得著、笑得出來」當作人生願望會不會太簡單了。賴建誠笑說,當人生經驗越豐富,就越能體會這三個願望真的很難。今年已55歲的他坦言,即使如今他年過半百,也不是每天都能達成這三個願望,生活中總有無法逃避的壓力和不順。但是他更深信人算不如天算,不需要的顧慮煩惱就應該丟掉,因為簡化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賴建誠說,他的三個願望都很小,有時可以全部達成,有時也會無法如願。每個月、每個星期的達成率都不同,但正因為不是鴻圖大志,他每天都可問自己願望達到了嗎?回想起當時寫這篇「人生三願」時,小兒子才念小學,賴建誠透露,為了怕兒子太丟臉,寫完之後,還特別給兒子檢查看看,把兒子氣哭的部分稍微修改了幾個字,給兒子留點面子;一晃眼,兒子已經長大成人。賴建誠說,對於剛上大學一年級的年輕人,正是享受人生樂趣的黃金歲月,他不期望兒子現在能理解這三個願望,只希望是留給兒子在未來下半輩子慢慢去思索品味。
賴建誠的人生三願 原文重現清大教授賴建誠今年6月建置了自己的部落格,陸續把過去發表的文章貼在網路上,也讓被網友多次改寫的「人生三願」,重新還原全貌。原文如下:
我兒子讀國小二年級上學期末時,老師給了一項作業,要他們當小記者訪問爸爸。共有六個問題,有一大半是資料性的:在哪裡工作?負責哪一方面的事等等,其中的第5題是「爸爸的夢想是什麼?怎麼實現?」我說「我有三個願望」,兒子用半注音半國字的方式寫下這句話,然後抬頭看著我。
「第一個願望是吃得下飯」。他愣了一下,認為我在開玩笑,很鄭重地表示這項作業的分數,是其他作業成績的三倍,所以不能隨便。我說你是記者,人家怎麼說你就怎麼寫,既然不相信就不要訪問好了。他無奈地寫下「第1個願望是吃得下飯」。
「第二個願望是睡得著覺」。他這下著急了,「別人的願望都是要當科學家或是做重要的事情,你的願望連小孩子都會,你是不是想害我被老師處罰?」我又重複先前的說法:不相信就不要訪問。他急得跑去廚房向媽媽哭訴,她也同意說記者就是記錄者,不能要求受訪問者如何回答。他擦乾眼淚寫完這句之後,抬起頭失望地看著我。
「第三個願望是笑得出來」。這下子他失去控制了,「別人的父母都是在幫助子女,只有你才會存心害自己的小孩」。「要不然你照我的話寫完之後,再寫一篇〈我眼中的爸爸〉附在後面,讓老師瞭解這不是你隨便寫的,而是你爸爸的本性就是如此」。
他覺得有道理,憤恨之下很快地寫了一篇沒分段的作文,我除了把注音改為國字之外,照抄如下:「我每次重要的問題要問我爸爸的時候,他都想騙我,可是我跟他說: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他還是繼續開玩笑,我跟他說:這可是分數最高的作業,所以我爸爸做什麼事都是隨隨便便的,每次一回家,鞋子也不脫,就看電視,而且都看摔角、相撲,都是一些無聊的電視。
所以這個爸爸還要嗎?雖然他有很多缺點,但是他還是很疼我呀!我爸爸很奇怪,一下子罵人,一下子又對你好。可能我是他兒子吧!也可能是他腦筋有問題吧!老師,妳覺得呢?」
第二天我問他老師怎麼說?他有點不好意思「老師上課時叫我到前面,說我的訪問和作文寫得非常好,給我98分,是全班最高的,比班上的模範生還高,還把我的作文唸給全班聽」「那她有沒有說為什麼?」「她說她先生的工作最近不太順利,已經有好幾天睡不著覺,也只吃得下一點東西。你爸爸的三個願望很有意思。」「那你現在瞭解我不會害自己的兒子了吧?」
他點點頭,可是還不能明白為什麼他老師把〈我眼中的爸爸〉拿去參加作文比賽,得到入選獎,對功課課平平的他,這是一大驚奇。希望他在人生的旅程中,能比我晚許久才體會到︰『要實現這三個願望還真不太容易。』
廚師與老和尚 {網路文章}
生命中你是「廚師」,還是「老和尚」呀!
從前在山中的廟裡,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裡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們最近財務狀況不是很理想,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城裡,到廚師指定的店裡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兇惡的表情及嚴重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
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廟門口裡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一個洞。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到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
終於回到廟裡時,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罵:「你這個笨蛋!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另外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就跑來問是怎麼一回事。了解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報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因為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作報告。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只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
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這樣走看風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裡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廚師時,發現碗裡的油,裝的滿滿的,一點都沒有損失。
...............................................
其實,我們想比較快樂的過日子,也可以採納位老和尚的建議。與其天天在乎自己的成績和物質利益,不如每天努力在上學、工作,或生活中,享受每一次經驗的過程,並從中學習成長。
一位真正懂得從生活經驗中找到人生樂趣的人,才不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我想,這也是活得更積極,更樂觀的人生法寶吧。
越在乎的人,你反而越會對他產生誤會,
越在乎的人,犯錯時你反而越不能原諒他,
越在乎的人,你反而對他會越不客氣,
越在乎的人,你反而越會裝做不在乎。
人就是這麼奇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