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79(2001/1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希望~蓮臺 活佛老師慈訓
希望是給時刻積極的人
成功是給堅持到底的人
健康是給涵養身心的人
財富是給勤儉能捨的人
幸福是給常懷感恩的人
快樂是給心中知足的人
清靜是給隨處自在的人
祥和是給珍惜一切的人
智慧是給低心學習的人
使命是給願意承擔的人
機會是給準備完全的人
蓮台是給覺行圓滿的人
生命在您手中 仙佛慈悲
看那滔滔的江浪 深深的大海
它們是千溪萬江的匯合
看那罪惡淵數的犯刑待裁
他們是點過滴罪的纍積
賢士們!生命在您手中
大海刑法神祇 無權攫奪
人生途中 變幻無窮 生遇患難
宜與古人之曾與此者 需心安 切忌憂慮
故俟命之學 以淡泊為宗
顏子一簍食一飄飲 居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此乃安貧樂道也
人情之冷暖 境遇之窮通
隨時改變 由來如是
惟卓然自立之士 可酸可辣
可冷可熱 胸悽淡定
不置欣戚於其間 歷常變紅變黑
終不改其度 何況明日尚不可知
何必使機心而圖久遠 己身業猶不可保
毋毫佔便宜以遺子孫
諸位賢儔 既是同聲相應 同氣相逑
諍友之士 美德謙固 處世須留遺地 責善切戎盡言
君子不隱其短 不知則問 不能則學
孟子所謂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博文強識而讓 篤其志好潔己身 自修敦敬
觀迷途羔羊 黃粱夢醒
不再捨本逐末 隨波逐浪
回頭岸登 永脫離苦海紅塵
諸位皆是有志之士
是非好壞自能辨別清楚
順理成章 不違天命 以理氣從之
立大志願 如鴻鵠一般之壯烈
但須去除年少血氣方剛
不偏不倚 乃合中庸
擇善而固執 發揮光大
莫效籬燕之志小
洗心滌慮 留得清靜之根
看那落花流水 其景何等自然
何等瀟灑 如聖僧境界之高
道乃無相無形 曰空並非真空
老子道德經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此乃生死之門徑
各宜參悟認真 切勿盲目服從
將自己本有之天性 埋沒得無蹤無影
願眾志士 誠意修身改過前非
曾子的三省 效法遵從
以前車之鑑 警醒自己
尋一夥道同志合 研究真宗
培養浩然之正氣 散播四方
共拯仁風 感化人心 世界方能大同
願群賢共勉之悲
給道親們的一封信 聖慈大仙慈悲(重登)
各位道親大家好:
憶起相處已有十幾年時光了,未曾相處這麼久,養病大約有三個月,受大家熱心的關懷,在此致萬分謝意,未知大家進德修業有否進步?惦念之至!
俗云:「健康是福」,沒有健康的身體,不但無法利益人群,更是浪費我們的光陰啊!所以除了身體健康之外,更需要求得智慧的充足,精神敏銳,這樣才比較踏實。不求事事如意,運命皆通,所求的是:「要如何發揮健康人最深度的功能,而使眾生解脫苦海,那就是本身要具備信心、毅力與勇氣」。人生何處無坎坷呢?人生何時無人我是非的障礙呢?這實在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有一個追求的目標,那就是信心、毅力與勇氣。有了信心,可以建立毅力;有了毅力,可以產生勇氣,進而突破人我是非的障礙,所以信為功德母,信為諸佛之母。
我們能夠透徹了解人生的真相,對過去的人生,只有時時刻刻的自我檢討,昨天已逝,不知道自己有成就什麼?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是隨著日子的消失,而只是追求眼前的慾望,這叫做顛倒人生啊!所以我們要常常檢討自己,不可迷失自己,也不可以浪費時光呀!自我最可貴,自我最完美,要能夠認清最完美的人生,找回自我,唯有修道。修道要存著誠,人生之美莫過於誠。中庸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至誠如神」。
我們都認清了真理,明白自己為何要修道,既然認清了目標,並了解從凡夫的起點,一直要追求到聖人的境界,人生的道路一定是非常的坎苛,必定要經過人世的磨練,才能夠開創康莊的道路。既然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那有什麼好計較呢?計較就是因為自己不能看開,不能夠透徹道理,不能夠體會仙佛的心懷。所以才就沒有人世的計較,若是能夠悟透一切真理,就沒有人世的計較,這才是在世的解脫。除了認清道理之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之事,那就是知眾生同此皆善,知眾生你我同此平等,不只我可以修行,可以成就,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同樣能夠證得菩提。所以我們要敬重一切眾生,如敬諸佛。法華經提到:「常不輕菩薩禮拜恭敬,我不敢輕視如黨,將來皆得作佛」。我們要學常不輕菩薩的精神,不輕一切眾生,尊重人人皆能成佛,要與佛同等智慧,必得要好好的修,腳踏實地,步步精進,要時時刻刻的鞭策自己,常常有慈悲的心,常與一切眾生樂。佛法不離慈字,慈就是廣大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要非常的寬容,可以包容普天下的眾生,皆能得到安樂。慈不只是心要慈,有人說我非常的慈悲,無害人之心,我心地非常的善良,這是不是真正的慈悲呢?這只是心念而已,卻不能付諸行動,所以無益於眾生啊!落一個空開花不結果。我們應該兼善天下,發大慈大悲的心,效法聖賢仙佛精神。
諸如釋迦如來佛慈悲救世的精神,為人類解脫生老病死,轉識為智,引迷入悟,祂的愛何止人類,更惠及四生六道,一切有情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因祂有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襟懷,故能成為人天至尊的三界導師。孔子為實現大同世界、天下為公的理想,奔走各階層,一輛馬車周遊列國,名利薰心的各國不能採納,但是他的愛,並不因而廢止,更因而發揚光大。對於國家、教育、道德,有莫大的貢獻。故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之嘆!全世界為紀念他的浩蕩恩典永垂不朽,特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聖人無私慾,天下唯一家,時時無不以蒼生苦樂為念。學聖人君子,要學得像,若學不像就變成小人了。
諸位都是發心修道的道親,一定要好好的修持慈悲心。所以身體力行平等大慈,擴大我們的心與愛,別人無法做的,我們要行動,就是時時刻刻散播快樂的種子給眾生,不可有人我之分別,也不能有親疏的分別,大地眾生皆是我親、皆是我的眷屬;老者是我的父母,中年者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年者是我的子女;要將小家庭擴大為大家庭,將自我小範圍的愛,擴大為普天下眾生的愛。若是要救人脫苦海,必須先調和自我適應他人,我們如果不能調和自我,絕對無法適應他人;想要適應他人,一定要先縮小自己;若是能適應眾生,眾生就能和我們調和。仙佛為了渡化眾生,必須再入娑婆世界,需從眾生的生活,化與眾生相同的凡夫心。若是無法適應別人,就無法渡未來的眾生,仙佛菩薩駕此慈航,就是要渡苦難的眾生,祂們為了渡化眾生,必須先受盡一切的苦,忍受一切苦相,才能適應眾生。
我們應該在真善美的人生當中,好好的自我鞭策..,互相的鼓勵吧!更感謝天恩師德,讓我們生於道場家庭。
祝
道安!聖凡如意!
曾點傳師 于感恩樓八十年九月
註: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適逢「聖慈大仙」成道十週年紀念日,上月辦的「一顆心一世情」是後學們對大仙的感恩追思,後學們除了誠敬的追思禮拜外,藉此感恩園地再次刊登曾點傳師在養病期間,心繫道親們遙寄之書信全文。但願各位前賢多看、多思考,再次出發,效法點傳師的修道、辦道精神,不辜負他老的期望。
學修心得 劉豐德
(一)無所不用其極
大學傳(二)章釋新民記載「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在成為一個全新的人民方面,我們應該要認清楚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人民,而且更要有「自親自重」的觀念,否則被人家看不起了,那又要來怪誰呢?又後學先前曾以為「無所不用其極」是壞人最擅長的害人伎倆,一直到看了「大學新民章」之後,才知道君子其極之用,實係運行其大中至正之道,藉以達到本身至誠、至純、至真的心境,然後就能夠適時地竭盡所能,當然沒有不全力以赴的事。
老師說:應培養無處不是理天,無處不是淨土的心襟。因此,無論我們置身在任何處所,是沒有不運用自身極中的道理,必是如此,方能讓每一個地方都來成為不一樣的理天,也能讓所有的場所都來變成非常好的淨土,這樣子不就是讓我們的 師尊可以免去了現在許許多多牽掛著徒兒們的憂愁煩惱麼。
(二)一大事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對舍利弗說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以現在我們這一群白陽修士有幸能遇到 彌勒祖師應運普渡、將要出現在人世間的大因緣,自應效法祂的鴻慈大願,以此真實功德和一顆不變的真心,將來才能夠有機會與 老祖師相見面。
釋迦牟尼佛又表示: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靜故,出現於世。現在我們老師就為了讓我們得到「清靜」,所以祂就出現在人世間,要讓眾生都能夠來開通佛性之正知與明見,因此我們天道弟子都有打開貫通這一點竅門,勤加修持、久而久之就能見到自家的舊人了。
如來佛接著指出: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因此我們 月慧菩薩出現在人世間,也是為了將佛性之正知與明見顯示給眾生的緣故,那就讓我們都能夠順利地在寶島成為天道的弟子,所以這麼浩蕩的天恩師德是後學應當時時刻刻謹記在心房的。
(二)一大事因緣(Ⅱ)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第二對舍利弗說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所以我們 南海古佛為了讓我們這些眾生能夠善加體悟佛性正知與明見的緣故,就出現在人世間成為東方後第十三代的楊還虛祖師,雖然在清廷的打壓下壯烈成仁,但祂永遠是我們敬重的歷代祖師之一。
如來佛接著指出: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因此 地藏古佛就為了要讓眾生們都能夠進入佛性正知與明見大道的緣故,出現在人世間成為 六祖惠能,雖然得著衣缽就得逃命,但祂還是念念不忘要救渡眾生的。
佛祖最後表示: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由此可知:所有的佛祖都是為了開示、悟及入這個「佛知見」,才來出現在人世間的;我們是應該好好的接受開導、指示、領悟以進入到自性佛的正知與明見境界,如此方才不致於辜負了諸佛菩薩現世渡化眾生的苦心。
(三)不可分布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的法師品第十告訴 藥王菩薩摩訶薩: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那麼現在我們都是得道之人了,自應遵守 佛祖的指示,切莫輕易地將此經分布給別人。
佛又在安樂行品第十四告訴 文殊師利菩薩說: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後學以為我們求道時都有發過「十條大愿」的,所以只要是一貫道的道親,應該都有資格來領受這最在諸經上之經文妙義的。
如來佛在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告訴 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後學謹此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出這個拯救一切眾生的心願,那麼將來就可以有機會來獲得這本「諸佛秘密之藏」,也正好來符合 普賢菩薩祂勸導眾生來發願的心意囉!
(四)佛說一切法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記載: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所以舍利弗菩薩在先前所修的這個小乘法,應該就是一種方便法,但 世尊最後還是要把他引導到正確的上乘法,而不會讓他一直停留在小乘的。
老師說:修內德比修口才難上十倍。所以我們除了要有口才來渡化人,也要提升內在德性之修持的認知,以免一直停留在聲聞小乘的境界。
儘管佛說一切法都是為了要讓我們將來能夠得到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性,但是在我們達到此最終的目的前,宜先從小乘的追求開始,先讓大家都能夠得到家庭圓滿、平安快樂的「幸福之道」,然後有朝一日本身的機緣成熟了,別忘記了要再進一步求得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讓自家的身上能散發出無上佛性的光輝!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學以為 惠能至黃梅八箇餘月,未曾行到堂前來聽 五祖說法,由此可知 六祖之"見性"實乃與生俱來,堪稱為一「生而知之」者。又當 惠能言下大悟時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後學以為對一個修行者之真正獲得「悟性」時之那一剎那,就應該會像六祖如此般讚嘆其自性是多麼地殊勝與意外地奧妙的。所以我們從六祖之由「見性」到「悟性」的過程可知:未必要到悟性時方才能「同見同行」,而在悟性的那一瞬間時,其內心之法喜充滿可實在是「得未曾有」呢。老師曾說:想要有悟性,智慧就要增加再增加。且讓我們來好好的充實自家的德性慧光吧!
(五)不受魔不成佛
皇母訓子十誡之七有云:雖然是受魔考有順有逆,不受魔不成佛理也應該。所以我們的確是應該要接受順境以及逆境的考驗,好在進德修業的過程中有所成就。
晨鍾第二節天道淺說
(六)道之三重二、魔考之真意與種類的「參考」記載:考由天降,魔由人招。我們在接受天降考驗的時候,對於魔道圈套亦不能不防,以免自討苦吃,而白白地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光陰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在我們學為君子時,但求聖賢自性無上之德,理當不為小人喜好之齷齪作風。是故 師尊勉勵我們對於本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否真的合宜?應以「像天地那麼的公正」來作為判斷的標準,後學希望大家在接受驗考的時候,都能夠把持得住,否則一失足,可是千古恨呢!
(七)魔煉佛性
皇母訓子十誡第八誡記載「考驗的原本是大根大器,魔煉得真佛性大顯光華」。後學自知根器不佳,但是也想讓自己的心提昇到與 觀世音菩薩之要渡盡眾生的心一同,所以平常在承受魔考的時候,自當珍惜每一個可以成就自己的考驗,俾佛性得以光明長照。
老師說:善念較多就是佛,邪念較多就是魔。後學以為我們的真主人雖然是天理良心沒錯,但是對於本自清淨的自性而言,其第四分之「法身解脫香」應該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而為心不染諸境之「無念」(即般若三昧)的。
師尊又說:別人不知道你骯髒的地方在哪裡,必須要你家自將它刮下來洗清潔。我們是該有自知之明,一定要用智慧把那些不乾淨的念頭掃空才好。
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八節記載「但是我告訴你們: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他心裏已經跟她犯姦淫了」。當我們乾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美麗的小姐,自己的心頭就要把持的住,要知道、現在的幸福是很不簡單才建立起來的。
天仙狀元 邱長春真人在「揚清激濁」的歌詞中有:防意馬如防城之險,守心比守身嚴。因為我們的心確實是一身的主人,只要有那麼一個不小心,難免會被邪魔所攻城掠地,所以修道可千萬要「慎心念於隱微」啊。
徒兒的明燈(五上) 老師慈悲
老師的煩惱憂愁
煩煩煩 煩的是天時至末秋
惱惱惱 惱的是普渡未盡周
憂憂憂 憂的是災劫佈全球
愁愁愁 愁的是徒兒未知修
你的心呢?跟道合了嗎?你們大家身體都好嗎,剛剛說的菩薩心腸,我們人一般的心裡面,是不是有一點苦惱的事情,或有一點快樂的事情都關心到自身而已,為自身感到高興,為自身感到憂愁,為自身感到煩惱,就沒有為大眾的事情而感到憂愁煩惱,會不會啊!就是觀念裡面只有自己,沒有像活菩薩一樣,為了眾生而煩惱、而憂愁,人與佛就差這樣而已!
你看看!我們這人生舞台上只是數載光陰,但是我們的心胸常常是很狹隘的,看看天這麼的遼闊,我們應該效法天的遼闊。你看看!地這麼厚,但是我們心胸往往連一個人都容不下,所以啊!想想我們,應該學學天地,而不應該一味地把心胸弄得越來越窄。
修道修心,就是要把心胸放遼闊一點,放寬大一點,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縱使人家虧待我們,縱使人家佔我們便宜,我們吃虧,我們都能夠容忍他,並且還去幫助他,久了呢!人家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久了,再感化一個人,無非是你默默在行功立德,對不對。
妙善遺德者,靈感觀音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無非救世得來的。在宋朝的時候,宋末的時候,人家笑我瘋,對!我是裝瘋賣傻,人家笑我傻,對啦!我也是不計名利,傻不楞登的,真的傻嗎?真的瘋嗎?外型瘋、外型傻,但是心裡面卻精明得很,精明在那裡,不是精明於名利,不是精明於富貴,而是精明於如何救人、幫助人,在人家最困苦,我能盡我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人家,在人家最傷心的時候,我能夠盡我最大的力量去感化人家,關心人家,所以也要效法仙佛。
『論語選讀』道德篇 韓點傳師慈悲
(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6)
(二)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8)
(三)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9)
孔子在此特指出,士人的意志在於道,因道是生命價值的最高境界。衣食是生命中口體之養,只求其不欠缺即可。不必刻意去講究衣服的華麗,飲食的精美。所以孔子說士人,應專心追求高層次的道,追尋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而不應重視物質方面的衣食。因而孔子特別稱讚顏回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衛靈公15)孔子亦讚美子路謂其「衣敝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焉」。(子罕9)如顏回、子路之輩,因志於道,故能做到不恥惡衣惡食耳。
【語譯】孔子曰:「作為一個士人,其志在求得真道,而卻又以不好的衣食,認為可恥者,就不值得再和他談論什麼道理了。」
(四)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里仁15)
(五) 德不孤,必有鄰。(里仁24)
(六)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雍也27)
中國歷代聖王,皆以中和之道為政教文化。中庸之道自堯舜開始,也就是中國傳統的道脈心法。堯以天下讓於舜,告之以「允執厥中」。(論語堯曰)舜傳天下於禹時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法就是儒家大中至正之道的心法。
孔子的思想理念就是中道精神,中道即是中庸之道,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言其位之中,不易言其理之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即是中庸之道。孔子在易傳中屢言之,易尚中行,而以相應為和,見之中庸則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故中庸之道乃天下之至德,孔子感此至德要道,久不為人所重視而感嘆之。
【注釋】庸:常也,鄭玄注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云:「庸,猶常也,言德常行也。」又易文言傳「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又爾雅詁曰:「庸,常也。」按此常字非平常之謂,乃典型彝則、矩範、律章以導乎中和為鵠的者也。至:意同極。
【語譯】孔子說:「中庸之道的德行,是高到極點了,可惜人們很久以來未能做到了。
(七)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述而3)
(七) 天生德於予……(述而22)
(八)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子罕10)
(十)子在川上……(子罕16)
(十一)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17)
(十二)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5)
(十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衛靈公3)
(十四)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28)
(十五)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2)
執德弘,信道篤,是對道德有深刻認知的志士所當為的行為與修養。如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8)「任以為己任」自然就執德弘,死而後已就是信道篤的表現。守之狹隘,信之不誠,無擔荷重任之毅力,無弘量不能兼具全德,不足以任仁。無毅力不免半途而廢,更難行仁。所以其執德能弘,必由於信道篤以致之。俗人德雖有所得,但不夠寬弘,道雖有所信,但不知深入探討,猶疑於兩可之間,子張認為這樣的人,有無均沒有什麼關係。
【注釋】弘,大也。亡,同無。執,據也。即持守之意。「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此二語,孔注「言無所輕重」。皇疏:「世無此人,不足為輕,世有此人亦不足為重。」
【語譯】子張說:「一個人持守德性不弘毅(堅強),信仰真理至道不篤實,怎能說得上是有道德或是沒有道德呢?
(八) (十六)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11)
此章言君子立身處世不可過於拘泥,有時可活潑玲瓏,通權達變,不可一味固執。此語據韓詩外傳云:「孔子遭齊程本子於郯之間,頃蓋而語終日,有間,顧子路曰:「由,束帛十匹,以贈先生。」子路不對。有間,又顧曰:「束帛十匹,以贈先生。」子路率爾而對曰:「昔者,由也聞之於夫子,士不中道相見,女無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夫詩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且夫齊程本子,天下之賢士也,吾於是不贈,終身不之見也,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孔子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以「中道相見」為小德,故語子路行為上的小節是可以稍微放輕鬆些。子夏或引孔子語。
【注釋】大德、小德,朱注:猶言大節小節。閑:(ㄒ一ㄢ)欄柵之類,以限制出入。
【語譯】子夏曰:「一個人立身處世,大節方面是不能越出規矩範圍的。在小節方面是可以稍微有點出入的,不要過於拘泥。
為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小節方面雖有未盡合理亦無害也。
編後語:本期加入我們大家長「韓點傳師」慈悲所著的大作『倫語選讀義釋』道德篇,本書是老人家智慧的結晶,除了有一般的註釋外,並且有語譯及先後相關資料,讓讀者更清楚夫子所言的始末,多閱讀對儒家的修持方法與個人素養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用來成全道親或送給好友喔!另外,若您於上月25日有參加「一顆心一世情」的感恩活動,相信您在學道路上會更有信心與毅力的,2001年已近尾聲,不論這一年來收穫成長多少,希望未來新的一年更用心,跟上道場、跟上前人、跟上點傳師的腳步,不要只當觀眾,當個白陽道場的真修實辦選手!一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