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31(1997/1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共創快樂天堂 調寄:快樂天堂
飄風驟雨非終日現象
這世界仍是充滿著希望
觸目所見雖有災殃
卻是你我責任不推搪
白陽天使濟世擔當
積砂成塔成就大力量
浩然翕如勇敢前往
感同身受非口語偽裝
散發出你的慈愛光芒
即使微渺也能黑暗點亮
修復曾經受苦的傷
化戾呈祥從此不再有乖張
我們共創快樂的天堂
註:翕,意和合也。
以天心為己心 林金標
求道至今多年,雖然不曾懷疑過道之真實性,但也沒有深刻的體會過道的寶貴,上課時,聽講師、前賢訴說著別人的顯化或印證,總是如同聽故事般的,過耳就了無痕跡。直到前些年,從師尊的慈語中,才了解到道的尊貴不在顯化,也不在於奇蹟;修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顆“心”:真心和誠心。也由於這一份的體認,才真正的感受到天恩師德的浩大,總在無形之中,慢慢地感化、默默地成全著我們。
個人沒有體會,只是用“心”不夠罷了! ”用心”最剛開始就是“轉念”,一件事發生,本來是怨天尤人的念頭,但用心一想,念頭一轉,這不正是消業的一部份,進而是一份感恩的心,所以鄭校長在他的演講中就曾提到“要改變環境,不如改變心境;心境美,物物皆美;心境善,事事皆善。”修道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就是從“心性”下工夫。儒家講「忠恕」,佛家說「慈悲」,道家講「感應」,在在都是存乎一心,孟子盡心篇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知心性、天,其理一貫,其法不二。修道、辦道貴乎一顆真心、一顆誠心。關聖帝君慈悲:「自己的心不提醒自己,自己的心都不止於至善,自己的主人都不當家,如何叫修道?修道就是要修成聖賢,就要有君子的風範」,所以就要以天心用事、以天心為己心,要主人當家,主人當家即為「住」,金剛經云:「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四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即是此意。
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我們常講「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這個一日就是二六時中,不離這個。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要時時以天心良心處事,這才有功,否則心不住、心不在、心不定,則辦道還是落空。因此,處處都是一顆心的表現,修道也只修心,辦道也只一顆心!
最後以一首師尊慈悲的訓共勉之:
誠意正心性自如,心至萬化有歸零,抱定宗旨蘊靈啟,守道奉行私慾除。
從論語談孔子的孝道思想(下) 王上苑
四、諫過諍非:
禮記祭義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孝親不是盲從,遇親有過,為不使受辱,應委婉規勸,使父母的作為合乎道理。孔子論孝,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話出現。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也成為罪狀。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如此,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朱熹註:「幾,微也」,就是兒女以微言諫諍父母,正如禮記內則篇所云:「父母有過,下氣悅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而復諫。」父母有了過失,為人子女的應該低心下氣,和顏悅色,並以柔和的聲音態度來勸諫父母,如果父母聽不進這個規勸,為人子女的仍要存心恭敬,一樣誠孝,等到父母怡悅的時候,再加諫諍,縱然因此而遭到父母的斥責也心甘情願。
尊重對方、控制自己的情緒,為待人接物之道,何況對自己的父母。勞而不怨,才算真正有孝心。禮記坊記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孝經諫諍章曾子問:「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由於子女的幾諫,使父母不陷於不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孔子稱讚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就是因為他能勞而不怨,俟機「幾諫」,不使父親陷於不義。
五、順志守禮:
隨順父母的心志去行,這是最能得父母的歡心。養體、能敬、怡色、守禮雖也能得父母的歡心,可以說是盡孝,但是這些都是從外表上去做,還沒能體會到父母的內心。唯有順隨著父母的心志去行,這才是徹底地盡孝。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篇)父母活著的時候,凡是不能自專,所以只有看他的心志、思想與態度;父母死了以後,自己可以完全作主了,這就看他的行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誠誠懇懇;如果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經過三年感情也沒淡薄,言行仍然一致,可見他是真正地隨順這父母的心志去行,自然是孝了。 孔子讚美孟莊子的孝,就是由於他「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論語子張篇所載曾子話),也就是由於他能「順志」。中庸云:「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父母有好的心志,做兒子的能發揚光大,當然是孝子了。
論語為政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是魯大夫之一,那時正和叔孫、季孫三家掌著魯國的大權,祭祀先人有失禮的地方(見論語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徹章)。孔子答應孟懿子問孝,說是「無違」,孟懿子沒有再問下去,孔子恐怕孟懿子誤會了他的意思,所以告訴樊遲,原來他的意思是「守禮」。禮是生活的規範,如晨昏定省、趨庭、侍坐...等,都要遵守著規範。不僅在父母的生前,侍奉要守禮;在父母的死後,喪葬、祭祀都要守禮,這才算有始有終地盡到了孝道。孟懿子之父夢僖子,賢而好禮,孔子教以無違其父好禮的美德。
六、慎終追遠
孝道不單要對吾人健在之父母尊敬,並且要對已故之祖宗尊敬,祖宗之崇拜乃是尊敬父母之結果。︽孝經云︾:「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生死離別是人生最悲痛的事,孔子說:「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論語子張篇所載曾子的話)「致」,是盡其極。自己的真情盡到了極端的,只有父母的喪事。父母之愛子女,與子女之愛父母,這都是天性的流露。生養我、撫育我、教導我、提攜我的父母死了,離開我而永去了,從此我再也不能聽到、看到慈愛的音容,從此我再也不能承受、沐浴親恩的溫暖,凡是有人性的人又有誰能不悲痛欲絕呢?在悲痛欲絕之餘,對父母的喪葬自然不肯草草了事,也不忍草草了事,所以喪禮特別地隆重,而喪期也特別地長久,這都是本乎人情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篇)所謂「慎終」,就是「死,葬之以禮。」,講的是喪禮的隆重哀戚,把子女對父母的敬愛表現的極為真摯,民德自然是歸於樸厚了。
論語陽貨篇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即一年)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同汝)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父母乎?
』「三年之喪」是喪期最長久的,連宰我都懷疑這喪期太長了,以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給「三年之喪」說出了理論的根據,那就是「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子女對於父母,起可連三年的愛都沒有?父母死了,子女服喪三年,這也是出於摯愛,也可以說是「慎終」的表現。
總之,子女的盡孝,只是出於對父母的摯愛,殫心竭力而已。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篇)已將孔子所說盡孝的道理,把握到一部份。如果說「事父母,能致其誠、殫其心、竭其力」,那就更完備了。孔子讚美禹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於鬼神。」(論語泰伯篇)鬼神,包括死去的父母、由父母而上推的祖先、有功於我們人類生存的那些偉大人物以及自然力量的象徵。禹為崇德報功,而隆重的祭祀他們,儘管自己的飲食很菲薄,但祭品卻非常的豐富。祭死去的父母,是盡孝;擴而大之,祭祖先,也是盡孝;再擴而大之,祭對我生有功的一切鬼神,也都可以說是盡孝。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也就是曾子所說的「追遠」,是對父母盡孝的擴大。禹不僅彌補了他父親? 治水的過失,而且也能擴大孝心,對那些有功於我生的鬼神也竭盡心力地去祭祀,所以孔子讚美他「至孝乎鬼神」。「至孝乎鬼神」並不迷信,只是一種念念不忘、崇功報德的心情的表現。自然能使民德人情歸於敦厚,如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得歸厚矣」;喪祭之禮是孝的表現,人愈行孝道則愈有孝心,對已故的親人尚知祭祀,則對在世的父母,更當勤謹奉事,如此的教化,必然使人民都有孝心,也必然會使社會風氣更加淳樸敦厚。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篇)可見孔子主張盡情就是孝。孔子並不主張愚孝,這在孔子家語有一段記載,說的最清楚:「曾子耘瓜,誤斷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孔子聞知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納。』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孔子曰:『...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不可陷父於不義,這是多麼理性的孝?曾子愚魯,不知道這個道理,站著挨打,不去逃避,這就是孔子生氣的原因。孔子斥責曾參,實際上也是斥責曾皙的不慈,衡之於今日,這觀念也是非常正確的。由上面的分析,吾人可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是極合情合理的,對當代社會不但適用,並有振聾啟瞶的作用。
結語
孔子所闡揚的孝道倫理,就是日常的生活行為,它是實踐的,並不是知識或口號而已,後人所衍生的諺語如「父教子死,子不敢不死」,這並不是孔子的話。︽孝經︾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故孝道起源於家庭,孝行主要是行於家庭之內。在當前社會中,對孝道的見解或看法,拿來和孔子的孝道思想相比較,可以看出孝的精神在古今是不變的。孔子主張的孝是:養體、能敬、怡色、守禮、承志、惜己、釋憂、幾諫、慎終、追遠;這些孝的精神古今皆適用,只是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在作法上要因時因地而制宜。
如「三年之喪」在今日實不適用,所以服喪之期可彈性為之,只要表現對父母的真摯敬愛即可,「三年之喪」的懷念也是子女的孝心。孝道是我國優良的家庭倫理,孔子的孝道思想既合情又合理,我們應該就孔子的孝道倫理中的精神,與現代家庭及社會倫理切合的加以提倡,以孝道鞏固家庭,促進社會和諧。(本篇完)
苦與樂 鄭武俊點傳師
苦樂雖難論斷,全繫一念之間,若要強分野,不妨依此判:
一、畫地自限者苦,隨遇而安者樂。
二、常為自己考量者苦,多為別人設想者樂。(關心自己者苦,關懷別人者樂)
三、有情有慾者苦,無情無慾者樂。
四、患得患失者苦,無得無失者樂。
五、爭名奪利者苦,行功立德者樂;奪取者苦,施捨者樂。
六、欺心者苦,盡心者樂。
七、貪得者苦,付出者樂。
八、心外放者苦,心內收者樂。
九、作惡者苦,行善者樂。
十、在慾上節制者苦,在理上找出路者樂。(防堵者苦,疏導者樂)
為肉體打算者苦,為精神考量者樂。(注重物質生活者苦,注重精神生活者)
十一、計較者苦,包容者樂。
十二、要求別人者苦,要求自己者樂。
十三、製造問題者苦,解決問題者樂。(製造垃圾者苦,清理垃圾者樂)
十四、毫無信仰者苦,信仰虔誠者樂。(猜疑者苦,信仰者樂)
十五、否定自己者苦,肯定自己者樂。
十六、起邪見者苦,起正見者樂。
十七、不平不滿者苦,心存感謝者樂。
十八、固執己見者苦,接納異己者樂。
十九、有我者苦,無我者樂。
二十、樹敵對立者苦,交友互助者樂。*摘自『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