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3(2007/04)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守著陽光守著你
讓師牽著徒的手 從頹喪走到成熟
成長中看清人生何求
牽徒的手邁向人生目標 免在世浮游
讓師牽著徒的手 互提攜走過困囚
總會有雲開見日時候
牽徒的手迎向光明 無罣礙寬闊
持堅定的心志 立功創不朽
懷寬宏的心量 可以大公無仇
存奉獻心無為 則以立世楷模
行菩薩的聖蹟 眾生可以得救
讓德行永長留
【論語選讀∣為政篇】韓點傳師慈悲
(七)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泰伯21)
政治人物必須以身作則,先正於己,而後在求正人。正己有兩方面,一是德,為政者必須具備崇高的品德,就是所謂修身。一是行,為政者所要求於民的,必須本身率身踐行。為政者其德與行能為民眾表率,其所出的政令,自然為民眾所悅服而遵從。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天下定矣。」(離婁)孔子讚禹之德政,私生活節儉,犧牲自己的享受,而為民眾謀福利。對民生大事則不惜投入巨力,以求國富民強,社會安和。故說「吾無間然矣」。禹的政績如何?孟子曰:「禹聞善言則拜。」(公孫丑上)「禹惡旨酒而好善言」「禹思天下有溺,猶己溺之也」(離婁下)孟子所稱讚的一為禹之修身,一為禹之臨政。正如五觀所述禹訓一樣,『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其二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牆,有一於此,為或不亡。」』(書經)他能如此儉約自奉,重固邦本,以致人民愛戴,沒齒不忘。他本來也是讓位於賢人「益」,因百姓擁護其子「啟」,方落得家天下之名。孟子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啟賢能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萬章上)可見禹之傳賢,而民之所欲於啟奈何。
【語譯】孔子說:「禹呀!我對他是沒有什麼缺點好非議了。他自己飲食菲薄,祭祀時的物品卻很豐盛,平時穿著很粗陋,祭祀時的禮服卻很華美。他的宮室很簡陋矮小,但卻全力於農田水利的建設。對禹,我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八)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11)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催杼弒莊公,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孔子至齊在景公三十一年,時大夫陳恆專政,不立太子,失君臣父子之常。故景公問政,孔子有此回答。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有名份,不違禮義之意。君君,上字的君是名,下面的君是分,意思是有其名必有其分,求其名實相符。即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身居某項職位,就必須盡此職位應盡的職責。身為國君,就要發揮國君的職責功能。身為人臣就應當盡人臣的責任。如此權責分明,就是君臣的名分關係上,各自應盡的職責。其他如父慈子孝,都是道德倫理的名分關係。孔子的意思是要在相對的名分上,各自成就其道德倫理的名實相符。如是則家庭社會國家方能祥和安樂,進而達到政治的目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道也。」可惜景公雖稱讚孔子之言,卻未能行之於己,齊國終為陳氏所篡。
【語譯】齊景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答覆說:「為君的要盡國君的責任。為臣的要盡臣子的本分。作父親的要盡父道。作人子的要盡子道。」景公說:「說的好啊!如果作君主的不像君主,為人臣的不像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倉廩之中有糧食,我還能安然享受嗎?」
(九)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14)
為政主其事者,要能勤政愛民,不可懈怠偷懶。常要去基層探訪,瞭解民間疾苦,認真地為民解決問題,不可敷衍應對。要實實在在的做事,人民疾苦時,要想盡辦法為他解除困難,使痛苦減到最低,這才是盡忠職守的父母官。管子形勢解云:「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處事則無成。」為政者怎可不盡心力而為之呢?此章論為政之心貴於誠,成則不息故無倦。誠則無欺,故以忠。」
【語譯】子張問為政。孔子說:「守在職位上不可倦怠,執行政事要忠誠。」
(十)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顏淵17)
政者正也,政治人物必先能正己,然後才可以正人。因為國家之風氣教化,乃是由上而下的,上行而下效。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滕文公上)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皆是告以為政的人,必須以身作則,正己而後成人。正己方面一是修身,一是踐行。治政之人為政令之所從出者,其德與行能為民表率,自然為民眾所悅服而遵從。大戴禮記哀公問篇:「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由此可知,政風的好壞,是取決於執政者的心。若其心不正,誠信不足,就不能以正,則民何得而正之。
【語譯】季康子問孔子為政治國的道理。孔子說:「政者,就是正的意思。你如能率先行正道,作臣民的表率,在下位的人誰還敢不正呢?」
【天使的抉擇】
在一場為心智障礙兒童學校募款的餐會上,一位父親在台上真情流露的分享,讓在場所有與會者終身難忘。這位父親,先是稱讚並感謝學校及老師們的付出,接著,他提出了一個深藏心中已久的問題:
「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可是,我的孩子尚恩卻不能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樣,自由快樂的學習;他的理解力遠不如人。我想問上帝:在我孩子身上,祂到底有什麼計畫?」全場鴉雀無聲。這位父親接著說:「我相信,上帝既然將尚恩這樣的孩子帶來世上,祂奇妙的計畫就可能實現——這端看人們如何對待尚恩這樣的孩子而定。」
他說了以下的這個故事:
尚恩和他的父親,有一日經過一座公園。他們看見有幾個尚恩認識的孩子,正在那兒打棒球。尚恩問他的爸爸:「你覺得他們肯讓我一起玩嗎?」尚恩的爸爸心裡知道,這些孩子們應該不希望尚恩加入自己這一隊。然而他明白,如果他們能恩准尚恩一起玩棒球,尚恩會是何等開心!
於是他走進場上,靦腆的向其中一個孩子詢問,是否可以讓尚恩加入他們。這個孩子徵詢了隊友的意見,但是卻沒什麼回應。於是他自作主張說: 「我們已經輸了六分,現在是第八局,我想,也許他可以在第九局上場打擊。」八局下半,尚恩這一隊得了些分數,但是還是落後三分。九局上半,尚恩戴上棒球手套,負責防守外野。雖然沒有任何一球飛向他所站立的地方,但他仍然興奮的不得了!他笑的合不攏嘴,拚命向坐在老遠的父親揮手。
到了九局下半,尚恩這隊又得分了。兩人出局,一人在壘,接下來剛好該輪到尚恩上場打擊。就在這個勝負的關鍵時刻,尚恩這一隊真的肯放棄贏球的機會,讓他出場打擊嗎?意外的是,他們真的派尚恩上場了。每個人都知道,要尚恩擊出安打,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他連球棒正確的握法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是擊中來球了。然而,當尚恩站上打擊板,對方的投手竟然向前了走了好幾步,並輕輕的將球投向尚恩,好讓他至少可以打到球。尚恩努力揮棒,擊出一個投手前的滾地球;投手檢起這個滾地球,明明可以輕鬆將尚恩刺殺在一壘之前—— 尚恩一出局,比賽就會結束,對方可說是贏定了!
然而,這位投手卻在撿起了球之後,將球高高的丟向離一壘手有一段距離的右外野,這時每個人都大聲的喊著:「尚恩,跑!跑!跑到一壘!」尚恩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過一壘。
他撲倒在一壘壘包上,睜大了眼睛,一臉不敢置信的樣子。孩子們又開始喊了: 「尚恩,跑!跑!跑向二壘!」當尚恩徘徊在一壘壘包上的時候,右外野手已經接到了球。他大可以把球投給二壘手,將尚恩刺殺在二壘之前。但右外野手顯然瞭解投手的用意,所以他乾脆把球丟的老高,飛向三壘手的頭上。
這時原來在壘上的其他跑者,已經迫不及待的奔回本壘得分。當尚恩站上二壘時,對方的游擊手竟然跑向他,引導他跑向三壘。他大聲喊著: 「快!快!跑到三壘!」當尚恩跑向三壘時,兩隊的孩子們都興奮的尖叫著:「尚恩!快跑回本壘!」尚恩跑向本壘。當他踏上本壘壘包的時候,全場歡聲雷動。他的隊友們給他英雄式的歡迎和擁抱,因為他擊出了再見安打,並且為自己這隊贏得了勝利。
「那一日,」站在台上致詞的父親,眼淚不斷滑下面頰,他輕聲說道:「這兩隊天使們幫助了上帝,實現了祂在尚恩身上的奇妙完美計畫。」因為有尚恩這樣的天使,讓孩子們學習到愛與犧牲的功課;因為有這兩隊合作無間的天使,讓尚恩終於知道:人性也有純真而美麗的一面。
我們在人生中,面對過無數次抉擇的機會,有時不僅僅是選擇世俗的成敗輸贏而已。即使是一抹微笑,一聲問候,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互動,上帝都給予我們抉擇的契機:
我們是否在別人身上看到,上帝那奇妙無比的計畫?我們是否選擇成為上帝實現那奇妙計畫的一部分?社會上的紛紛擾擾,讓人心頭找不到溫暖的倚靠。但我總相信:在冬天的童話裡,太陽的微笑,戰勝了北風的狂傲;真愛的燭光,融化了仇恨的冰霜。端看我們願不願意,成為那個在漫漫長夜裡點燈的人。每一日,當我們面對天使或是魔鬼的抉擇,願我們選擇成為:傳遞良善、犧牲、慈愛的人。
感謝您!我的朋友一天的開始和您分享如此美好的故事,我知道,人生難免挫折、困擾,每一刻,我們都期望能遇上天使、奇蹟,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先做那個天使,先開始成就別人的奇蹟。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
一、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二、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三、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四、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五、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六、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七、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八、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九、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十、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十一、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十二、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認 錯 未 必 輸 】
曾聽過一個故事
山上有二間和尚廟,
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
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
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
『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裡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
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
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
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
『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
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著進來懊惱的說:
『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
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
『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
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您知道了嗎?
往往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
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
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激勵向上,
甚至可以化暴戾為祥和。
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
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人的一生,總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家庭中,當子女不肖時,我們應該檢討自己是否未盡教養之責;
公司裡,當屬下績效不佳時,我們應該檢討自己在教導管理方法上,是否出了問題;社會上,當大家責怪環境惡劣時,我們應該檢討自己是否就是那個破壞環境的人。轉換一下角色,今日的你或許是來日的我,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也反省自己,那麼,處理事情的模式將會是另外一番風貌。
渺小的你我或許並無能力為世局扭轉乾坤,但若每個生命個體能培養勇於認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態度,相信那股內心的平安與喜樂,將會不斷的擴散。
【智慧來自於煩惱】 證嚴法師
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不要產生好惡,
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所執著。
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錯把無常當做永恆,不希望接受無常的事實,煩惱就會出現。
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接受,
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就是智慧。
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
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讓它煩去,
自己不煩,久而久之,煩惱會愈來愈少,
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有煩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
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如感覺到有煩惱、有問題、先檢討自己,
不責怪他人、埋怨環境、煩惱是自己的。
當自己發現起煩惱時,要感謝使你產生煩惱的人、事、物
因為,他們是在幫助你修行。
外在的幫助、只能暫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不能穿透問題的根源、真正解決問題,
唯一有效方法、就是仰賴自己,透過修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智慧生於煩惱而用於煩惱。
【觀心自在】文/吳若權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從哪裡出發。一旦腳步從容,生活便有了優雅的姿態。「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和前任男友口若懸河的個性比較起來,他算是非常安靜型的男孩,雖然話不多,卻給人一種很有溫度的安全感。反而,她的前任男友倒是常在滔滔不絕的言談中,讓她感覺冷漠的疏離。
約他一起和幾個要好的朋友見面,席間他並沒有主動聊到太多不同的話題,但是對朋友們的談話有很多友善的回應。聚會之後,好友對她說:「他真的很特別,即使只是微笑都很迷人。跟你從前那個很聒噪的男友比起來,讓人舒服多了。」
說真的,起初她並沒有發現他有這項特質,相處時間久了,她慢慢地感受他的內在,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即使兩個人牽手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整個城市都會漸漸安靜下來,讓他們只能聽見彼此的心跳。
「大概和我長期練習靜坐有關吧。」他開朗地說。從事業務工作,讓他有一度因為壓力太大而導致胃腸不適,經過主管介紹,練習靜坐之後,不但體質改善很多,人看起來也精神很多。
乍聽之下,她以為? R坐是多麼難以學會的功夫,直到跟他一起練習幾次,才知道並不太難。「有點像古人說的:『眼觀鼻、鼻觀心!』慢慢集中注意力之後,人反而放鬆了。」她分享心得。
從此之後,他們找到生活裡共同的節奏,彷彿連呼吸都可以拍合。人生,往往在刻意的緩慢中,反而容易看清楚彼此要的是什麼,不再因為匆匆趕著進度,而使得表面上的獲得抵不過心靈上更多的失落。
◎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能沉澱,紛雜的念頭將會有所條理。其實,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技巧很多,靜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何況,連練習靜坐,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法。有人主張:「眼觀鼻、鼻觀心」;有人堅持:「不看、不想、不聽」;有人提倡:「心隨念轉」……無論哪一種方法,只要能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會開始沉澱,於是紛雜的念頭有了條理。《禮記‧大學》提到:「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現代人需要的煩惱傷神的事很多,根據我的觀察:「沒有選擇」、和「太多選擇」都是人們面臨問題時,最感到痛苦的事。「沒有選擇」,並非真的山窮水盡,而是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而「太多選擇? v代表「想要的」與「可以要到的」東西,不但多、而且還配不成對。到頭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真正需要的很少,只不過想要的太多。而哪些是可以要到的呢?則沒有十足把握。
「定靜安慮得」的五個過程,正好可以幫助面臨煩惱的人,做出智慧的選擇。不論是前途茫茫、還是選擇多到怕掛一漏萬,都可以在心情安定之後,找到可行的出路。拿枝筆和一張紙,把牽掛的事情一件一件紀錄下來,然後區分清楚其中的優先順序,割捨其中「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比較低的部分,頓時就理清楚思緒的脈絡,找到可以勇敢前進的方向。
◎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道理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以下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協助你順利地踏出第一步,有了好的開始,接下去就好辦了。初階者,不妨就從獨處開始吧!
1.呼吸∥專家的建議是:愈慢愈好。先大大吐氣,再深深吸氣。緩慢地重複練習,可以鬆緩情緒,感知自己內心的變化。
2.散步∥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出去走走,尤其是接近大自然的環境,有助於察覺自己在生命中位置,了解自己的害怕與渴望。
3.旅行∥獨自旅行,也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也唯有在隻身浪跡天涯
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哪一種人際關係最值得珍惜?
4.反省∥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好,下次可以改進;發現自己做得不錯,也記得給自己掌聲。
5.日記∥ 撰寫日記,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冷靜與客觀。
佛學中所講的「觀心自在」,其實是從關照自己的內心、體察別人的感覺開始的。智慧的道路,將因此而在眼前展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懷別人的感受」,我們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優雅而從容地出發,走向寬闊的未來。
【保健篇:腸道照顧好,百病不來找】
伸展運動:這是個很簡單的運動,可利用工作或家事空檔進行。
1. 雙腳分開站直,全身放輕鬆。
2.一邊吸氣一邊將手抬高
(手指交叉,手心朝外),
伸直背脊,頭抬高,
手臂貼緊耳朵,用力往上伸展。
3. 一邊呼氣,一邊將手放下
並屈膝下彎,抱住雙腳。
4. 此動作反覆進行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