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00(2003/09)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國曆四月十二日 高雄 慈德宮
【力行賦】 活佛師尊慈訓
刀斧使力可伐神木 擣米用力可成精熟
修持不中輟 亦可德配於天地
用一番功夫必有一番長進
成古聖志德自有一番成績
技藝不力磨便無功夫
誓愿不力行便成戲言
學修不力持則過愆不息
是以
正心端身而有富貴不可淫之力
安身立命而有貧賤不可移之力
責躬敬道而有威武不能屈之力
學修講辦要有精進不可怠之力
效聖法賢要有修行不可輟之力
普渡眾生要有自強不可息之力
分秒用力二六以貫
志力持則抱負可實現
德力培則言功實修齊
道力行則大同理想可期矣
【走過感恩園的足跡】 戴銘昭
時光流逝轉眼間感恩園已經第一百期了,回想加入感恩園月訊編輯行列,也有兩年多的時間,該說有何感想呢?最先感受到的應該是懂得『珍惜』吧!最初在收到感恩園時並沒有特別感受,只覺得是佛堂每月寄來的刊物,薄薄的兩張印刷品罷了,沒感受到背後有很多人的付出。
後來加入編輯行列,發覺從收集資料到編輯排版真是得花功夫,再到印刷和動員人力裝訂寄發,小小的兩張月訊資料,背後要付出許多眾人的心血和金錢,這些後學早先都沒感受及發覺到,等到接觸參與後才真正會去珍惜和感恩。當然在這當中也學會些文書排版和一些小技巧。
在編輯過程中,內容上的考量也是一大挑戰,佛堂所出的刊物當然是偏重在道場方面為主軸,但還得考慮到新舊道親程度上的問題,盡量刊載些適合所有人的道場文章。當然一些有益的小品文章或故事也是列入其中,偶而也刊登一下顯化類故事,讓道親依此瞭解修辦道的可貴。當然在編排上無形中也加入自身偏愛的主題,由於喜歡一些仙佛短訓,所以刊頭上自然而然後學就盡量找尋仙佛短訓刊登。
一步一腳印,參與中留下足跡也學到很多,在這第一百期留下短短感想,感恩所有默默付出和支持的前賢,還有提供文章的前賢們,未來感恩園的內容和風格,歡迎各位前賢提出指正,讓我們可以更加提升這份刊物的素質,最後再說聲感恩大家的護持,了愿快樂。
【故鄉的家書 ∣ 求道之殊勝】
【人生大事∣白陽修行法門(二)】
白陽修士所修持的佛願、天命法門,
天命就是佛的願力,而彌勒佛的願,是「慈心」。
(二)真人靜坐,妙用無窮 活佛師尊慈訓
◎真人靜坐是什麼?寫個「坐」字,兩人守一土。哪兩個人?真人和假人。何時坐?隨時。坐起來會怎麼樣?真人假人守一土,允執厥中;心神雜亂了,便會鑽牛角尖。保持心中的平靜,參研每件事情都有禪機妙理,並不是一般的參禪打坐喔!現在好多的魔魔怪怪,正要趁虛而入啊!牠會趁著你不在家時,六賊就會從六根侵入,知道嗎?所以修道要戒慎恐懼。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開法會的時後,祂拈花示眾,比了一個樣子,不就是傳授了這點嗎?難道是教他參禪打坐,才傳給他「道」的嗎?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參禪打坐很好,尤其年輕人,不只你們,報紙上也這麼說,有大專生、大學生、高中生,他們比較好奇,喜歡去追求那些。為了學參禪打坐,結果呢?真清靜了嗎?你本身就是什麼都想,若不能清心寡慾,怎能清靜呢?
◎你不能清靜,就不能達到無為,就不能真空,而是頑空,這樣能清靜?你有可能以為靜坐能看到什麼?聽說有三界十方,若靜坐,就能看到自己或仙佛、鬼魂、妖魔鬼怪,看到………。首先你就有了這種妄想,這就是幻影。你們眼睛閉著時,卻是在思想,什麼虛幻的影像都往這裡飄過,那就是「這裡」在想,不是頭腦在想。當人死了以後,大腦、小腦、延腦,什麼腦都有,但卻不能想。要想,就用「這裡」來想,當你「這裡」不能清靜時,怎麼能參禪打坐?你就走火入魔。
◎以前是先修自己,等自己修好了,才能得道,才能去化人;但是現在不是,現在是先求道再修道,內聖、外王都要齊備。
◎內聖:修自己。最主要是清靜,要把毛病脾氣刪除,要學一個「柔」字,學上善若水,才能達到清淨無為,喜怒哀樂也能發乎中,你自然能達到真空,達到無為。
◎外王:渡人、化人。試問,你們拜觀音菩薩,為什麼拜祂?是不是祂有祂的歷史、以及祂的犧牲?祂沒有犧牲的話,人家會朝拜祂嗎?祂聞聲就去救人,到處去化人,犧牲自己,祂若沒有犧牲,就沒有祂的代價啊!反過來想,你的祖先誰拜?是不是你的子孫拜?甚至於有時候連子孫都不拜,別人會不會來拜你的祖先?不會。因為他沒有救過人、沒有幫助過人,所以別人不認識他,對不對?為什麼仙佛萬人朝拜?因為祂幫助過人,也救過人,祂能聞聲救苦,所以大家要朝拜祂、感恩圖報,對不對?
◎為什麼說現在修道不參禪打坐?又為什麼有人說參禪打坐身體能好?要知道,若他真能心靜,身體當然能好;同樣的,你若能使自己清心寡慾,身體也能好,但是一般人都是多慾、多愁的,也都適好想、妄想的,而你要掃除這個慾念,也不容易,所以才說「思多血氣衰,慾寡精神爽」。
◎你要能清心寡慾,不妨多寫字、多看書,把你的精神全部貫注在書裡面。譬如你要背這篇書,我叫你把金剛經整本背起來,限你三天,這時你是不是不敢去想別的地方,一定是趕快背、一直背,非背出來不行?再看那些死囚犯,你把他召來,你說:「你若是在一小時內,不要胡思亂想,把這個背起來,就赦免你沒罪。」他一定拼命的去背,絕對不敢去想東想西,那是不是比較少思寡慾?因為他的心貫注在那裡。
◎人啊,就是飲食終日,無所事事,才會胡思亂想,惹來血氣衰敗、病痛、八苦。只要能不妄想,該做的你就去做,該怎麼行,本本份份的行,你絕對不會惹來很多苦惱。樂觀的人看得開,是不是比較不會胡思亂想?一個人若很自悲、多愁善感,他是不是一點點芝麻小事都會去想。這兩種人,是樂觀派的身體比較不好,還是多愁善感的身體比較不好?
◎唯恐思多血氣衰,卻不一定要天天在那裡靜坐、天天在那裡參禪,這樣得到的是什麼?空坐、骷髏一個,不見得你就能靜。我們現在最主要的,是把這個參禪打坐的時間,拿來充實自己。「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啊!
◎一個人會煩惱重重,為什麼?因為他心事多,這個也操心,那個也煩惱,結果呢?是不是覺得很疲勞?那終久必定會病倒的。自己都解救不了,還解救誰?仙佛說過:「你一日在『這裡』,沒有胡思亂想,就是一日的神仙;你若是胡思亂想有苦惱,就是一日的凡人。」什麼事情都不要太好勝,也不要太好奇,有時候太好奇不著陸,就容易墜下去,墜下去反而害到自己。
◎為師不要你們做偉人,也不要你們做超人,只要你們做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就好了。一個真人,一個假人,「人」只有兩撇啊!這個簡單的「人」就不好做了,人難做,難做人,做人難啊!只有這三句就讓你糊里糊塗的了,對不對?要靜可以,你有一訣,既可以做事,又可以靜坐,那就是你這個雙人,二目守玄。「中央戊己土,雙人守一土」,你雙人能守中土,才能見性。要明心見性,就要培外功修內德,修久了,自然到達境界,就能平心靜氣。
◎譬如說,這個機器叫你修,你主神全部貫注在那裡,那就是在靜坐,自然沒有物慾,沒有雜念,就像道德經上說的「滌除玄覽,載營魄抱一」。要滌除玄覽,掃除這些物慾雜念,性命雙修,才能抱一守中土,所以三教經典要去悟、去參,並不是一、二天的事,也沒有一個經典是教我們參禪打坐的。如大學第一章,就是教你們「定、靜、安、慮、得」的功夫;心經也是要你們能夠明白觀自在菩薩,明白自己的本性,也沒教你們痴坐妄想。
◎所以老師唯一的盼望,是要你們能夠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去看,多看、多聽、多學、多做,這樣就可以了。有利於他人的事,你們多做;有損於他人的事,你們莫做。我們縱然不能造福人群,但也不要去損害人群;我們能夠看得到或做得到的,不妨盡點做人的義務,那怕你只是一點點的力量或是一句話,你就能挽救這個事情,或化解一場干戈,何樂而不為呢?相反的,有時只為了你這一句話,就興風作浪,鬧得滿城風雨,惹得大家動起干戈。徒兒啊,要時時保持內心的真靜,好讓真智慧流露,來應萬事。 白水老人慈語
◎現在大開普渡,動渡人、靜渡己。我們修道修心,內聖之德得要修。道有內功 ∣∣ 常清常靜,這是靜坐的功夫。為什麼現在不講呢?人生在苦海中,我們救人要緊。
◎有人提到參禪打坐,我們道中是「真人靜坐」。道法自然,平心靜氣,兩膀下垂,氣貫丹田二目守玄,真人靜坐。現在我們也打坐,但我們是真人靜坐,大家得注點意,你坐在飛機上、坐在汽車上,平心靜氣,兩眼守玄關竅,這叫真人靜坐。
◎我們道中有內功,是真人靜坐,做的時候身體要自然,背脊要直,兩眼自然八分閉,舌頂上顎,兩膀輕鬆,自然氣貫丹田。呂祖說:「中央戊己土,二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祖。」中央戊己土,二人守一土,你一竅通,百竅皆通。萬法不離自性,迴光返照,反躬自省,合乎大自然,這是內功 ∣∣ 真人靜坐。
◎真人靜坐就是道法自然,坐車也好,走路也好,不管在哪兒,隨時隨地都可以,就是常清常靜、二目守玄、心平氣和、靈氣相通、迴光返照,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老師也說:「何謂真人靜坐,坐者,二人守一土,中央戊己土。哪兩個人?一真人、一假人。何時坐?二六時中,真人、假人守一土,允執厥中,保持心中平靜,這不是一般參禪打坐。」我們真人靜坐,跟別人的打坐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全可以,坐著也好,站著也好。
◎好比說站在這裡,我們練太極拳的,提肛吊頂。什麼叫肛?肛門的肛。站在那個地方要提起來,兩膀下垂,氣貫丹田。現在坐著就是坐工,氣在肚臍上,沉不下去。我們打坐就是這個,二目守玄,二人守一土,你立著也好,坐著也好,經常時時就是這樣。真正打坐的時辰:子、午、卯、酉。早上起來坐,十二點坐,下午六點鐘坐,夜裡十二點坐。
◎我們得有證據,我們得道了,得這一指點,這一指點的妙處在什麼地方?點道點玄嘛!道德經上頭一段寫的:「有欲觀其竅,無欲觀其妙」,我們剛一打坐,氣沉不下去,非得什麼樣呢?屁股往後一點,兩膀一鬆,佛經講「忘了」,忘了你自己了,什麼也不管了,氣自然就往小肚子下去了,氣自然貫丹田,道法自然嘛!所謂的「道法自然」,也就是聖人所說的「存心養性」,養我們的天性,佛祖說的「明心見性」,我們受這一點就叫明心,按著天理去做就叫見性。
師尊紀念歌 師尊慈悲臨壇批示
(一)亙古傳道統 弓長繼金公 白陽應運 睿哲天鍾
降凡清光緒 己丑七月中 十九戌時誕魯東
幼懷聖賢志 異稟具重瞳 遍訪無上法 甲寅得真宗
窮理而盡性 豁然而貫通 頓悟直入 參透造化功
戊午之年天命崇 負責啟迷蒙 不辭跋涉勞厥躬 亟亟挽頹風
(二)大道之推行 天運開大同 二九接統 天旨優隆
時當庚午歲 禰祖而祧宗 巍巍三教一爐熔
道家曰復命 儒家曰執中 釋家曰見性 宇宙一理通
闢盡諸旁蹊 發揚救世功 當頭棒喝 喚醒瞽與聾
金陵困繫道豈窮 永無怨悔容 歲寒松柏更蔥蘢 時衰道益充
(三)木鐸振蓉城 緝熙而和雍 誨人不倦 玉石磨礱
積勞感貞疾 示化返瑤宮 享年五九痛歸空
中秋日之戌 天地扇悲風 十七丑含殮 永難瞻聖容
九月既望日 靈輛飛向東 四九型機 廿八人相從
抵滬轉杭葬祭隆 靈芝茁壙中 小陽念日卯時逢 南屏墓道封
(四)三載隔音容 哀痛蘊滿衷 芸芸萬姓 大劫遭逢
子系奉天命 收圓竟全功 三曹普渡德莫崇
快人騎快馬 逆水駛逆風 不進勢必退 堅忍建奇功
九六善接引 善惡分吉凶 凡我弟子 莫負師恩洪
末後一著莫放鬆 昭昭視蒼穹 登天原有路可通 大道在玄中
*善歌MP3可至菩提網站下載! 師尊紀念歌 前人慈悲
這首師尊紀念歌乃是活佛老師親自臨壇所批的,老師將其生平及當時歸空情形都描述得一清二楚。
(一)自古以來,道統脈脈相傳,師尊繼續傳承天命,是白陽應運的明師,也是天生聖哲來救世,降凡清光緒己丑年七月十九日於山東濟寧雙劉店。師尊從小就深具智慧,並且立志要學聖效賢,濟世救人。他老天生異相,兩眼炯炯有神,黑眼珠中有雙瞳仁,真是難得一見的寶相。
(二)隨著天運的流行,大道不斷開展,老師承領天命,闡揚聖理,喚醒愚迷,即使在南京金陵被困時,也毫無怨悔;如同在天氣愈冰寒時,松柏更顯青翠,因此在世道人心愈敗壞之際,更應積極來振興,使大道宏揚。
(三)從古至今,聖人的德容道貌都是光明和藹的,對於教誨弟子也從不倦怠。當時在四川,道務辦得很宏展,若有傑出的人才,老師都會下功夫栽培教導。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在不斷濟世渡眾,提攜後進的情況下,人畢竟是血肉之軀,那堪長年累月的奔波勞碌?老師即因此而積勞成疾,應著世間法,老師幻化歸空了,享年五十九歲,弟子們都哀痛逾恆,從此天人遙隔,難以再瞻聖容。老師在八月十七日丑時入棺,九月十五日,聖靈乘坐四九型飛機飛向東方,計有二十八人隨侍,當中有劉師母、師兄、師嫂等人隨行,由四川到上海,再轉到杭州安葬,葬禮很隆重,許多徒弟都披麻帶孝,無限悲痛。在掘墳土時,看到許多靈芝,真是靈芝獻瑞。十月二十日卯時,南屏山麓的陵墓才修好。
(四)三年後大陸淪陷,蒼生遭受亙古未有的災劫,連點傳師都被鬥爭了。孫師母奉天命接掌道盤,繼續普渡收圓,此大事必定成功,這是仙佛先說後應。民國三十九年天下大亂,辦道的人都遭劫,沒想到收圓大事在台灣辦得這麼宏展。乘此之際,有志之士更應自立自強,載仁行義、執禮力耕,在這過程中免不了有考驗,但是遇到逆境也要衝過去,因為若想要辦大事,就必須要有心理準備,不進則退,一旦突破難關,就可立大功。末後一著三曹普渡,九六億同胞都要渡化他們回天,作為上天與紅塵的橋樑,修道士要發善念,存慈悲,不僅使善人向道,對於惡貫滿盈的人也要盡力感化。凡是我濟公的弟子,莫辜負天恩師德,現在是此元會最後一次大開普渡,千萬不能放鬆腳步, 老母在天上暗中定果,有心之人,上天已慈悲開闢回天之路。修道日久天長,即如同人飲水冷暖自知,大道是玄中有妙,妙中有玄,如果不真修實煉,就無法體會到;若肯下真功夫修辦,玄妙自在其中。
【論語選讀∣孝悌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4)
【概說】子句應非孔子語,因孔子不可能直呼其名字的,此句恐係曾子門徒所記曾子語,而未將曾子加上之誤。說苑言:「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再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韓詩外傳亦載此事,並說他後母改悔,終成慈母。
人處人倫之常時,克盡孝道者,鄉里之間所在多有。唯處人倫之變時,而猶能克盡其孝者,則是人情之難。孔門弟子中,有孝友之行者,不僅閔子騫一人,而孔子獨稱閔子之孝,正因為他處於人倫之變,他在困逆的環境中,不但己身有孝友之行,而且能感動父母,克全一家之團圓,茍非純孝何以至之。處人倫之變而能改變其境,這是難能可貴之處,值得我人深思之。
【語譯】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旁人對於他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都相信不疑。」
(十六)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教,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1)
【概說】士者謂能任事之人,凡通古今,辨然否,皆謂之士。(白虎通義爵)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此言大夫士之士也。故有士大夫、士君子之稱。蓋皆居於庶民之上者,後人用之稱為上流社會人士。論語中之士,蓋皆以讀書在職者言之。古之士非世襲之職,無采邑,只享俸祿,俸祿以粟為主,最高可享萬鍾。見危、見得、祭、喪,此四事乃士君子立身之大節,一有不足,其餘則不足觀也。
所以當身為軍武之士,執干戈,衛社稷時,必須見危授命,以保障國家社會之平安。當有俸祿可得時,就要見得思義,否則就如孟子所說:「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此節重見於憲問十三,子路問成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季氏篇九思有「見得思義」。可見孔子對於弟子們的教誨、要求皆以義為重,決不允弟子們見利忘義。禮記曲禮:「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儒行篇:「儒有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者如此。」就是士君子的寫照。至於祭思敬、喪思哀,更是人子所應當做到的,也由是可見其日常的修養。
【語譯】做一個士人,見國家有危難時,為了保國,寧可犧牲生命也不肯茍免。見有利可得時,當思是否合義,不肯妄取。逢著祭祀時,要注意誠敬。居喪時,要有哀戚之情,如此則可稱為一個士人了。 兩個人和一座學校(五完結篇) 馮傑
【回家,度日如年的十天】
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五年,谷慶玉整整七年沒有回家。七年中,更多靠通信和父母聯繫。每次寫完,她媳不忘在後面寫上一句「爹、媽,放心吧,這裡一切都好」。這句話不久在信中重複多少遍。她沒有告訴父母中原的「乘龍快婿」是一位不能自理的殘廢人。父母年事已高,也有病,怕他們知道後心理承受不了。父母每次要照片,她總是把自己笑得最甜的那張寄去。
妹妹有一天來信,信寫得很長:「……姐姐,你在中原真的很幸福嗎?怎麼幾年都不回來一趟,要是在那裡其待不下了,就回來吧,咱承包的漁塘年年也能收千元,姐姐,我好想你啊,哪怕回來看一眼再走也行,姐姐……」谷度玉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
風燭殘年的父母也接二連三地來信:「孩子,你再不來家一趟,我們就要去看你啦,哪怕千里萬里。」為了不讓年邁的父母來,谷慶玉在一九九五年春節前,只好一人前去回娘家。
當地又看到那朝恩暮想的故鄉山水,推開作別了七年熟悉的家門時,看到母親已是滿頭白髮,她跪在母親面前,母女倆失聲痛哭,她要把七年的人生苦酸全都要傾瀉出來……從中原到湘西,來回十天,但她在家裡僅只住了三夜四天,甚至還沒有顧得上串親戚看中學時期的女伴。她只和母親相處一起,要把多半的思念全付於這短短三天。母親太想和女兒在一起了,可谷慶玉想到中原的馬文仲,也許在這裡每待一分鐘都是對馬文仲一年的折磨。她聽了黃河濤聲,她謝絕了父母再三挽留,流著淚又路上北上中原的路程。
在谷慶玉走後的十天裡,對於馬文仲來說,是度日如年。村裡人說這姑娘會一去不返的。馬文仲儘管相信妻子,但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十天裡,他每天都轉著輪椅到村口癡癡等待,月亮升起來了,他還呆呆地等。
谷慶玉回來時,她看到馬文仲用手指在輪椅上深深地刻下了十道深印。馬文仲抱頭痛哭:「慶玉,我擔心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妳了。」
【學校的名字叫「希望小學」】
馬文仲的學校儘管是所自己辦的,但一切都按正規教學制度。如今學校已有從一年級班到五年級班。自一九八六年辦學以來,十年一覺園丁夢,共為社會培養了八百二拾名學生,其中六一一名升入中學,以後考上了大學的有十多名。教師也由過去馬文仲一人擴增到六人:馬慶蘭,二十一歲,教一年級數學。馬瑞玲,十九歲,教一年級語文。馬文慶,三十二歲,教五年級語文。馬慶雲,二十三歲,教五年級生物。剛來一位祖小慧,原先是鄉裡學校一名代理教師,被馬文仲精神感動辭去了,主動來教二年級語文。谷慶玉擔任著音樂、體育。馬文仲負擔最重,教初一年級的幾何、語文、地理、英語、代數五門。
七名教師中,每月基本工資僅領八十元,而這還保證不了。七名教師中,其中有馬文仲的哥哥馬文慶、妹妹馬慶雲、馬慶蘭。為了學校,馬家可謂都投入了,連母親還負責著上下課的打鐘,那口鐘就掛在他家門口的樹上,是用生鐵換的。
學校一名學生一年只收八十元,其中僅書款就得四十多元,其他全部用到教學上。這樣的收費標準一直低於有國家財政撥款的公辦學校,遇到家庭困難的孩子則予以減免。馬文仲知道,凡是來這裡上學的,大多是請不起學、落榜的、比較窮的。僅今年招收的二百多名學生中,交不起學費的就有四十多名全免費。幾年來,馬文仲先後共資助一五六名學生免費。我們去見馬文仲那天,有一個孩子推著馬文仲出來,一問,正好也是個免費生,他叫馬長偉,十一歲,父親在家務農,母親有病,失學後,馬文仲全部免費,如今馬長偉讀初一,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去年在全鄉語文競賽中還獲得過第一名的好成績。
【在希望小學決不允許學生因貧窮而從這裡退學】
學校沒有一分錢的資金來源,越來越多的失學孩子入校,給馬文仲一家帶來困難,但馬文仲給學校立下規定:「在希望小學決不允許一個學生因貧窮而從這裡退學!」有時學生連買課本的錢都不足,馬家就用自家地裡賣糧的錢為學生買課本,為了多省一分錢,全家人就靠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擠。他們全家的生活長年維持到最低水平,從不敢買鮮菜,幾個饅頭,幾瓣大蒜,半碗鹹菜就是他們的一餐,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才割幾斤肉,谷慶玉在產後,馬文仲的母親送來雞蛋,谷慶玉捨不得吃,讓賣掉:「一只雞蛋就能換一塊磚、幾片瓦,攢下來準備蓋新教室吧。」
即使這樣,鄉裡有許多收資還攤派到這朝不保夕的學校,去年鄉教辦室要繳集資費,攤派到馬文仲學校二千元,左借又湊,才找到了一千,另外一千實在拿不出來了,教辦室就從父親馬存英一年的工資中把那一千元扣出。
馬文仲猶豫地對我說:「現在我什麼也不想了,只想能好好活下去,為黃河灘的教育盡一份力。不過現在我只感覺到內臟都全部貼到後背上了,有時痛苦折磨得我都想去死,可是一想到慶玉,一想到學校,想到黃河灘還有那麼多失學的孩子,我就得掙扎著活下來,可我這病怕活不長了。
近年,我聽說北京有個地方在永定路六九號,能看這病,石家莊衛生研究所也看這病,一問,藥費太昂貴,一個月就得一萬多,一萬呵,能蓋幾間教室;只好就這麼挺下去吧!馬文仲在說這話的時候,孩子們正在讀課文,我清楚地聽到讀的正是課文裡的一篇(蠶姑娘):「……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裡鑽出蠶姑娘,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吃了桑葉,睡在蠶床上,吐出白絲,蓋間新房,變成繭子,真漂亮……」孩子們奶聲奶氣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
我這時只感到雙眼模糊,我真想問問,孩子,你們可知道蠶變成繭子的艱難過程嗎?那是要以死亡為代價的呵。
黃河灘區失學的孩子們,祝你們早日成才,只是多少年後可別忘了,在黃河灘的濤聲中,有一座在風雨中飄搖的學校,叫「希望小學」,那是你們最早的搖籃,在那座學校裡,曾經有過兩個人,
『一個叫馬文仲,一個叫谷慶玉』……(本篇完)
坐輪椅者為「馬文仲」老師
推輪椅者為「谷慶玉」老師
真情故事令人動容!
【仙樂飄飄】 活佛老師慈悲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歲次壬午三月初一日 花蓮 毅德壇
來回了紅塵不知多少遍 幾回聚散多少的思念
看我徒兒淚漣漣 沉重的腳步心掛牽
徒也有滿懷濟世的心願 走過其中坎坷的辛艱
願徒珍惜師徒緣 恆誠的心志天助全
而今而後立願 代天宣化心手相連
心燈綿綿綿綿照耀三千 芸芸眾生不再流連
光明的大道開啟在眼前 伸出了雙手輕輕牽徒前
師陪伴徒兒的身邊 走出幻化的人間
調寄:碼頭
【編後語】原本100期要有不一樣的內容,但因諸多因素,所以、、、回想這些日子,能夠持續到100期,真的需要時間與一顆心,如同當初向點傳師請示時,老人家慈悲:「要做就不能停刊!」所以就繼續下來了。真的非常感恩!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的慈悲允許,讓後學們能有這個機會學習與了愿。
另外,當然要感謝編輯小組的最大功臣「戴兄銘昭」寫出了加入感恩園的心得,這二年來大部分都靠他喔!還有廖兄義中的建檔!當然若有其他前賢,也歡迎您加入編輯小組喔!
看完連載的「兩個人和一座學校」不知您的感受如何?在此也期望我們感恩園能秉持他們的精神,不畏任何艱難、全力付出!就算風雨飄搖,仍舊無法影響我們修道辦道的初發心!讓我們一同努力,跟隨者前人老、點傳師的步伐,走向「回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