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32(1998/0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生命之曲 三太子慈訓
生命猶似朝陽 滿懷希望散發光煜
生命猶似老榕 包容堅毅生機栩栩
生命猶似落花 委地成泥養分培給
生命猶似琢玉 慢工細雕方成美玉
生命猶似傳承 克紹其裘代代延續
生命猶似競賽 履仆履起自強不息
生命猶似心曲 曲中有真實的自己
生命之初 本無差異
原是生由天 命由己
願眾 自在安怡 目標確立
更以上天慈悲之心 推愛寰宇
仙佛無量之愿 推道拯迷
聖賢濟世之志 推誠提攜
赤子歡喜之形 推功相與
發悲心立堅志 勸發菩提
成就無上的妙諦!
註:本訓文出自八十六年十二月七日太平信義佛堂,學界二日率性進修班,三太子爺慈悲。
世事無常 陳玉梅
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慈悲,各位講師的勉勵,讓後學有學習的機會,真是太幸運了。後學在年輕十六歲的時候,有求過道,但是那時候不知道,道的寶貴,一直都沒有接近佛堂,直到民國七十七年的時候,後學的三哥嫂他們求道,對道也很發心,就渡後學全家求道,求完道以後接著開法會,開完法會接著上新民班,因為那時候後學的孩子很小,後學有個想法是想等孩子大了,有時間再接近佛堂,所以沒有繼續讀研究班。
直到民國八十年,後學的先生無故的歸空,才讓後學體悟到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那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了。修道辦道也是一樣,不能等以後有時間才辦,因為世事無常,我們是沒辦法預料的,老師常說:唯有當下才是真的。在後學的三兄嫂的成全之下,後學才有機會在讀研究班,才能讓後學在這幾年中對道更深入的瞭解,道是引人前進的指標,也是每個人所應遵循的方向,「修道入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當先」,很高興的是後學在今年也設家庭佛堂,希望能夠替老師分擔三曹普渡之重任,渡回迷失在十字路口的原
佛子上法船。
感恩與惜福 蘇春如
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頓化,點傳師、講師苦心成全,讓後學能唸到現在的行德班。如果順利的話,與後學同時唸新民班的前賢,可能早已領講師多年了,可惜自己是多麼不精進,豈是“慚愧”兩字所能能形容。想那時,開始唸新民班時,實在是在百般不情願的心情下唸的,那時媽媽已唸到培德班,自願當新民班的輔導員,於是每個禮拜載我和妹妹去,在這麼好的機緣,卻不懂得珍惜..,只因當時年紀小愛玩,每每要上課時,不是找藉口,便是私底下埋怨,然後上課時,人雖在,心卻不知在那。當然,讀至善班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接著的培德班,還真讓後學找到了藉口|準備考試,這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一停即三年,就在後學自認是「解脫」的那幾年,有一天,轉機出現(當然在空白的這幾年,有時也會有來自點傳師的關心,而後學的理由也不外乎是考試、課業重..),那年,後學唸師院,後學的母親也已唸完研究班,且已提拔講師,這時,想唸了,不曉得那是怎樣的心態,真的很認真,認真到沒上到的課,還跑到別班去補課,只是這次沒能畢班,在唸到約三分之二課程時(無缺席),本來上課的時段被學校的管樂隊佔了(每週固定團練時間),只好停課,終於在隔年換了另一個佛堂上課,且畢班了(還是全勤的喔!)
師院畢業了,而行德班,卻無法繼續,原因無他|工作,一個禮拜有五個晚上在音樂教室教琴,一個晚上(星期五)在崇仁當伴奏(道場上的崇德合唱團),只剩下星期日,所以行德班又給延誤下來了,但道場上的前賢是熱心的,總是會很關心的問研究班上的如何?
尤其是合唱團的前賢,更是可愛,幫你想,幫你找可去那裡上,甚至陪你唸,那時後學即在中山修園(學界)唸了近一年的行培班(學界是二個班一起唸),卻也沒能畢班,因這時後學搬到南投,就這樣,又停了。過了一年,也就是今年,這時弟弟看不過去,說話了,他舉了好些例子給後學,總是一些前賢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就為上研究班(其中還有前賢每週飛機往返),終於,那份決心、毅力又被燃起,雖然已錯過前面幾堂課,還是告訴媽媽「我要上菩提禪院的行德班」,這時,反而是媽媽猶豫了,(當然是怕後學三分鐘熱度),因首要的交通即是個大問題,而後學竟信誓旦旦的說「沒問題,我能解決」。
開始上課了,交通果真是個問題,從南投到彰化,不比台中到彰化,而後學又無交通工具,唯一有的僅是“腳踏車”,但有信心、有毅力,後學深信有辦法克服,於是八點半的課,六點半即起床,整理準備,坐七點台汽到台中(八點),再坐電聯車到花壇火車站,然後走進去,這樣總算到菩提禪院,但,遲到了,檢討原因~太耗時,不符合經濟效益,值改進。
第二次、向同事借摩拖車,將近四十公里的路程,除了右手加油、左手適時煞車外,整個身體幾乎是一個姿式保持著到佛堂,雖還未到一身老骨頭的年紀,不至如何難受,卻也是蠻累人的,但,比起又是公車、火車、走路的,是快多了,這樣子的方法持續了幾次,然後,問題來了,騎車的去程還好,一大早,精神大好,無啥大礙,卻在回程,剛用過午餐,平時又有中午小憩的習慣,又如此遠的路程,這要騎回去可不是簡單的事,一路上,不是自言自語,就是大聲唱歌(這得感謝政府的德政,戴安全帽,否則..),但幾回在人神(周公)交戰之後,大腦終於還是放棄對眼皮的控制,就這樣邊騎邊打瞌睡,有時會在經過坑洞時被震醒(這又得感謝政府的德政了),有時會被按喇叭,在突然驚醒之際,才發現竟已騎到快車道了,有時......,這樣實在不行,得另再想辦法。
那一次,八月三十一日要上課,前一天晚上又再為明天如何去上課正在盤算之際,看到後學那輛變速自行車,突然就像卡通般,頭上浮出電燈炮,有了!“騎腳踏車去上課”,靈光乍現不也就是如此,後學注意過,是遠了點,但路還算平坦,不至有如何陡斜的坡度,且菩提禪院亦有盥洗設備,在流了一身汗之後,還可換洗,又可達到運動的效果,這突發異想,簡直太完美了,收拾好了一切,隔天,帶著興奮的心情,六點,便出發了。車上兩包袋子,一袋放前面籃子裡,一袋放在後面椅座夾著,在騎到快彰化時(大概已三分之二路程,想了解一下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掌握,停下車想拿呼叫器看時間,卻東摸西找,怎麼也找不到,很快的閃過一個念頭,呼叫器給彈出袋子了(夾在後面椅座的),後學的道行道心都還不夠,只想到呼叫器很貴,得趕快找回來,心想此時人車還不多,回頭原路找應找得到,便馬上回頭,逆向邊騎邊找,就這樣,,又一路騎回南投,騎回住處,仍不見那呼叫器蹤影,此時已將近十點,心痛、失望之餘,那兒也不想去,睡覺(盼能夢見無緣的它,告訴後學現在何處),終沒能完成這項壯舉,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但不帶呼叫器了)之後再去上課,又回到最初的模式(從南投公車到台中,再火車到花壇),然後走路到佛堂,這樣的模式經過了兩次,我們這組偉大的組長(陳姐玉梅),也說話了,她提議後學坐車到台中,她再“繞道”去載後學,終讓後學的交通問題告一段落(雖已剩沒幾堂課,還是很感謝陳姐的熱心)。
在這一段「漫長」的研究班過程,真的讓後學體悟出一個心得「身在福中要知福,更要惜福」,後學一開始的新民班有母親全程載送,卻不知感恩,以至現在的行德班真想上時,卻因交通方面而履遭問題,幸而後學沒被考倒,幾回因遇合唱團有表演或遇音樂研習而無法上課,其餘後學總是竭盡所能趕赴上課。而在這歲末,課程即將結束之際,首要感謝的就屬負責講師了,時時耳提面命的提醒各位前賢記得上課,不要遲到...。辛苦了,各位負責講師、前賢,更希望,明年的崇德班,能再和各位前賢菩提禪院見。
明理修道 張圓德
在人生的旅途上,常聽人說人生是苦海,求道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人的一生,非常短暫,雖然是百年歲月,但比起無止盡的時空,也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但是這一生卻是決定未來生命前途的關鍵時刻,而求道即是保障自家生命免於輪迴、挺立自性愿心,依道還鄉之一大事。如果虛度光陰,不知學道修行,一旦無常現前,未來身歸何處,仍舊是迷糊顛倒,殊屬可惜。誠如五祖弘忍大師所說:「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一般人以為求福、求財、求名、求利比較實在,所以窮盡一生歲月,都在世俗名利中打轉,誰又知道,福財名利只能處理人生部份的問題,而不能圓滿解決人生真實的課題:如何安頓身心,究竟自在,如何活出真實意義,創造無上價值等。因此,想要圓滿的生命,首先需要求道,立定生命的真實,找回自家清明的主人,才能不受惑於世俗塵緣,也才不枉喪千古難逢的大機緣。
求道是人生的一大事,而傳道則是聖賢仙佛乘上天之明命,出現於世俗的一件大事。
明師應運,即在指點我們自家的良心善性:生命的主人。只要我們能懇請祂當家作主,則人生必然常保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沒有陰影、沒有失望、沒有悲觀、沒有苦礙,而能流露清新的生機,喜悅的精神,慈祥的心地,智慧的關照,在這裡,我們可以見證出不朽的真實生命,亦能與聖賢仙佛同一慧命。
誠然,求道求的真,也需要修道修的真,方能期其有成;而要修的真,則需先明理。誠如活佛師尊所慈示:「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必先明理。」也唯有明理修道,才不致於入寶山而空手返。
善歌:天涯歸人 活佛老師慈悲
踩著艱澀步履 邁向茫茫天涯路 走不盡人生旅途 啃不完辛酸楚有誰能解胸中苦 只有對著蒼冥細訴 煙嵐瀰漫了山谷 雲濤連著曉霧好像是銀河欲轉的千帆 令人分不清楚 人生不就像那雲和霧 那樣羈泊漂浮 偶然相逢 又各自走向那阡陌途 關山難越 荊棘隔阻 千里淒情孤墳夢彷彿 豪門俊傑士雲路 快快那楸枰悟 抖落輕塵不再佇足 尋回性本如 恢復真面目 真心修道啊血汗付出 報答天恩與父母 完成了神聖使命 再隨著落霞與孤鶩 踏上光明的歸路 ...
超然之道 林瑞基
學習自然之道,改變內心,增添無為之氣質,使後學無論遇何事物,能時時用快樂歡喜的心態去應對。及觀照世間上的任何事物都能用慈悲的心念去對待,了解何謂『聖、凡』,讓後學心性可以歸於平靜,不會盲目追求世俗之流行。例如金錢之追尋、物質之享受,亦是無底深淵,因人各有因緣,福報有時是強求不得,何況這只是暫時之物,死亦帶不走。精神上的修為才是永世常存,看古之先聖及佛陀,賢人之名言及功德永留人間,永傳於未來之後世。尤其在求道後,有人曾跟後學尋問一貫道怎麼沒有經典?後來後學思悟,為何沒有之因,發覺中國文化歷史數千年文化就是當中的精華及經典,都可吸取,尤其是一貫殊勝之道,可超生了死,渡化眾生於精神之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