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07(2004/04)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 農曆正月初三日
二林 觀音堂
【活佛師尊慈訓】
隨遇而安天地遊
隨緣處世解千愁
隨心自在路開闊
隨喜布施正道修
能有能無平淡樂
能多能少不忮求
能進能退分別捨
能大能小我執丟
【陳大姑單身清修 「子孫」滿堂】
93/2/23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專題報導
說到一貫道,就不能不提「發一崇德組」,其在前人陳鴻珍的帶領下,致力於慈善、教育與文化等工作,本月初獲總統頒授「三等景星勳章」。人稱「陳大姑」的陳鴻珍,從一個外省姑娘,到「根留台灣」的新台灣人,她慈悲與寬容的一生,記錄在「陳大姑傳」中,這本傳記集合二十人撰寫,預計今年年底出版。
「大姑」是外省人對終身未嫁者的稱呼。陳大姑小時候就常問:「為什麼要結婚?」孝順的她想做父母永遠的女兒,十九歲更立志抱持獨身主義從事清修;而今陳大姑八十二歲,膝下無兒無女,但她創辦育幼院、五個文教基金會、一個慈善基金會與仁愛之家,把需要幫助的人視如己出,對待道親像自己的孩子,已是「子孫滿堂」。出生於中國天津的陳大姑,二十六歲來台傳道,不久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兩岸斷絕往來與交通,沒想到她就此與父母永別。
初到台灣,語言不通,生活困難,她總以父親的話作為砥礪:「天下沒有衝不過的火燄山,到台灣後要好好傳道,才能光宗耀祖」,也因為這番話,讓她在國民黨政府打壓時,還能奮勇不懈,繼續傳道。
在一貫道尚未合法時,陳大姑曾被警備總部羈押二十八天,還被情治單位跟蹤好幾年,但她不以為意,因為她更擔心學生與道親的安危。點傳師李忠成回憶說,三十三年前,他就讀逢甲學院時,學校有很多道親,但校方總以記過、留校察看或開除來處罰求道的學生,陳大姑總會想辦法找人到學校說情,讓學生能繼續完成學業;他的學長曾被抓到警察局,陳大姑也是急得不吃不睡,到處奔走,設法營救。
這些打擊並沒有讓陳大姑氣餒、放棄,反而更堅定傳道的心。如今她在台灣七個分區設有佛堂,佛堂下還有支院,海外三十多個國家也設有道場,每年四個月要赴日本、新加坡、印尼、巴西等國傳道,即使是八十二歲的高齡,陳大姑也是全年無休。
為了傳道,陳大姑律己甚嚴,每天在禮佛之後,固定撥四十分鐘練香功,因此現在除了膝蓋有點小毛病外,身體與精神都相當好,不僅耳聰目明,腦筋也十分靈活,無論在台灣,或到海外傳道,還能一一喊出道親的名字,噓寒問暖,回憶過去種種,令道親們相當感動。
在台灣定居五十六年,陳大姑早已把自己當作台灣人,傳道時常引用台灣俚語,還時時提醒道親,「要根留台灣,人才與錢財一定要回饋台灣社會」,因此她在十二年前便立下遺囑,把名下的房子與財產全部捐給基金會,沒有留給在中國的弟弟與妹妹們一絲一毫。陳大姑愛台灣的心,不只表現在遺囑上,就連九六年的台海危機,陳大姑也堅持與台灣在一起。光慧文化事業社長陸隆吉說,當時整個台灣氣氛相當緊張,很多人勸陳大姑到海外避一避,不過,陳大姑卻一口拒絕,她堅定地說,台灣是她的家,家裡發生事情,應該留下來幫忙,不然還要去哪裡呢?
對愛家、愛國、孝順的陳大姑而言,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恐怕是無法見到父母最後一面,沒有在父母身旁盡孝,不過,她卻把小孝,化成服務社會的大孝,不僅成立多個慈善機構與基金會,更以孝經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來自許。
【故鄉的家書 ∣ 真佛只論家常】
【如何經營您的道化家庭?】(五)下
若能以道齊家,你就是一個有道的家庭、神仙家庭。
∣ ∣ 南海古佛
(五)體念親心,即時行孝道 八仙漢鍾離慈語
◎為人父母親的,有時一聽到兒女的哭聲,心中就會抽痛一分,你們能否體會到父母親的用心呢?所謂「手抱孩兒時,方知父母時」,也只有當你們養育兒女時,才會知道父母撫養子女的辛勞,因此,想孝順父母,就要趁父母親還健在時,可別等到父母不在了,至時才想孝順,已經沒機會了。 茂田師兄慈語
◎在這白陽期我們講求的是「聖凡兼修」是嗎?在聖事方面,弟妹們都力求突破,做得很圓滿、很好,可是在凡的方面,是不是就不堪入目了?
◎既然談到凡的方面,就離不開「家庭」。你們每人都有一對雙親,對於孝道你們全都懂,可是幾人真正落實在生活中了?有句話說:「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既然止於孝,可見「孝」很重要。要如何表現呢?
◎好比住的問題,父母不是遊牧民族,而是兩尊活佛。可是卻有人讓父母親從一號到十號住大哥家,十一號到二十號住二哥家,二十一號到三十號住老么家,最後一天父母要住哪?沒人願意負責。今天你們已經在修辦道了。也明白孝順是本份事,為何不乾脆就把父母接來住?一方面你可以全心奉養父母親,另方面又可借機成全你的兄弟姐妹,何樂而不為呢?這是乾道較容易犯到的事情喔!
◎至於坤道,是不是都能以誠敬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公婆呢?是不是能以笑臉對待他們?父母親喜歡吃什麼你們知道嗎?有親手端給他們吃嗎?或者是做得心不甘、情不願,顯得面有難色呢?還有一些未婚的子女出外工作,下班回來了覺得累啦、辛苦啦!以為上班賺錢功勞很大,於是在家裡見了父母,那個臉就板得相當難看,讓父母不知如何對待,然後雙腳一放就等著吃飯,碗筷一丟就進房間,好像什麼事都可以不用幫忙了,是不是?
◎再想想,母親生你時,可知那天正是她的「母難日」?而你卻只知道生日的時候和朋友出去,大夥兒吃得很痛快,這些都是你們該細細思量的!父母病了,你卻不清楚,也不聞不問,把父母擺在家中,父母親哪裡病痛、不舒服,或許正需要你服務一下,而你卻覺得很懶,是不是?
◎有的子女雖然天天在道場修辦,覺得來佛堂很好,也想要清口,可是父母親不答應,這時你們有否想過,是不是你們自己沒把當兒女應盡的責任做好,脾氣毛病也沒改,所以成全自己家人才變得不容易啊?
◎妳們身為坤道的,既然嫁為人婦,就要知道行功積善的德澤是可以庇蔭到娘家、助益夫家的。希望賢弟妹們都能把握父母在世時,多行功積德,而不是等到父母歸空了,才到廟裡請尼姑、和尚來念經,替他們做功德。如果父母早歸又未求道,更應當行功積德迴向給他們,再超拔他們。知道嗎? 南海古佛慈語
◎修道能聖凡兼顧,也是不容易的事;在凡事方面把你的責任盡好,同時又不能耽誤聖事,如此,你是不是要更堅強、更自強不息,把它做得更圓滿?若能以道齊家,你就是一個有道的家庭、神仙家庭。你能渡己渡人,將一個人間苦海變為快樂的淨土樂園,這些重擔就得好好去做、去開創。
【論語選讀∣禮義篇】 韓點傳師慈悲
禮的起源是事神祈福,就是祭祀鬼神以求福祉,【尚書】說:「有能典朕三禮。」(舜典),三禮就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禮,後來禮的範圍越來越廣泛,演變成人類外表生活的規範,從個人到國家的一切活動,都包過在禮的範圍之內,因禮是一種法規,可稱之為禮法;以禮定為制度叫作禮制;用禮來節制人德行為,叫做禮節。一個人的言行不遵守禮法、禮制、禮節者,可稱之為野人,我們會說他沒有教養或說他沒受過教育,由此可見禮的重要性。孔子對於禮,是極為重視的。倫語一書中講到禮得有四十五章七十五字,在孔子的心目中,禮就是立身處事的準則,他曾多次說到禮的重要和功用,如「立於禮」、「不學禮無與立」、「不知禮無以立也」(泰伯、季氏、堯曰)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想立身處世於社會,就必須知禮、明禮、行禮,否則就無法立足於社會。
義者,人之所宜也,傳曰:「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宜,禮容各得其宜,則善矣。」孔子講義,單獨談到的並不多,在倫語中只有二十四字,但和義有關的文句,就非常之多。尤其和仁共述者,譬如他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說卦)「仁者仁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這說明了仁和義是做人的根本之道,與仁是同樣重要的。
孔子說的「義者宜也」。朱子注:「宜者,分別事理各有所宜也。」和韓愈所說:「行而宜之之為義。」意義相通,也就是說,任何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圓滿,都做的很適宜,這就是義了。孟子對義的解釋就非常的多。他說:「義,人之正路也。」(婁離上)又說:「義,人路也。」(告子)他更說:「大丈夫要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什麼是天下之大道,朱子注語說:「大道,義也。」朱子的解說大道就是義,就是大路、正路,人應該走的路。社會上人與人交往中,代表善的、對的、正確的行為準則。所以我們在立身處世的行為表現中,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就要看它是否合於義了。一種行為表現是否能稱之為美德,也要看它是否合乎義。孔子說曰:「見利思義。」(憲問)及「見得思義。」(季氏)這都是告訴我們雖然利之所在,人皆欲得之,但是有德者,則以義與之比,合乎義的則取,不合乎義的則不取。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12)
【概說】禮之用,應出於自然行之,毫無勉強作偽的形態,故其形於外必和煦不迫,安於理、順乎情,「禮」可貴之處在於此。先王制禮之道有得於知,故其事之大小皆依禮而行之,則有過與不及之蔽,可是禮若過巖,則拘束,拘束非禮也。過和則放肆放肆也裡也。有子之意,真正名禮之士,應知無和之禮固不可貴,然無禮之和亦不可行,必須禮與和相互配合運用,方達於至美至貴之境,馬融云:「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也」
荀子對於禮樂有深入的探討,他說:「禮以節人,樂以發和,禮求其異,樂求其同,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禮勝則離,樂勝則流,禮立則貴賤有等,樂同則上下相和,禮是天地之序,樂是天地之和,序則萬物皆別,和則萬物皆化,二者相輔相成。」附之以為參考。
【語譯】有子說:「禮的實施運用,貴在能和,古聖先王之道,就是在這方面顯出了它的優美。不過我們遇事,不論其大小都依照禮,死板的去做,有時會行不通的,所以必須用和,但若只知用和而不以禮來節制之,那也是不行的。意即行禮固然以和為貴,但和又不能不依乎禮。」
(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15)
【概說】生若貧窮,生活物資不足,甚至有急切需求要獲得時,當遇到富有之人,由於有所祈求,難免就會現出諂媚之態,所謂人窮志短。富貴之人大都充滿優越感,因為有財有勢,到處受人歡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就起了驕傲之心,這是富家子弟易犯的毛病,所謂財大氣粗。當一個人貧時而不諂媚,此人必有堅毅的意志,良好的修養,才能有此傲骨。富貴的人能做到毫不驕傲,這種人很不容易了。子貢認為這二類人,應算是難能可貴了。孔子聽了子貢的問話也是認同子貢的看法。但是孔子又利用機會,更進一步的告訴子貢莫若貧而樂,富而好禮更為完美。
人的道德與人格修養是無止境的,必須要不斷的提昇自己,超越自我,精益求精,有為有守,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僅止於自持的功夫。做到有守的地步,堅持自我的意志,不受環境的影響,但還要更進一步的有所作為,主動的在自我環境中,創造自我風範,貧則以貧成樂,如顏回之安貧樂道。富則用富以成禮,由富而驕養成富而無驕,再進一步成為富而好禮的真君子。
【語譯】子貢說:「貧窮的人能夠不諂媚,富有的人能夠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人。」
【註釋】◎貧而樂:應加一道字,據(禮記坊記),(十三經註疏)及(史記)仲尼弟子傳皆作「貧而樂道」
【道氣與俗氣】 網路文章
有人說:道德可以四兩充半斤,學問則是有多少是多少,一點也假裝不得。其實,一個人盡管外表可以裝得「道貌岸然」,但是內在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是道氣是俗氣,明眼人一看立即就能見分曉。所謂道氣與俗氣,什麼叫道氣?什麼叫俗氣?道氣就是一個人有修養,有內涵,有風度。遇事不輕易發怒,不輕易有動作,平時心平氣和、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待人如己。不但性情冷靜沉穩,不意氣用事,不憤怒不平,不憎恨嫉妒,不怨恨責怪,不貪鎮諂曲,而且時時保持氣定神閑,平心靜氣,平易近人,雍容華貴,威儀莊重。
俗氣的人,出言吐語都是是非好壞,說話都是金錢享樂,做人油腔滑調、油頭粉面;平時裝扮,花紅柳綠,招蜂引蝶,貪戀名位,重視享樂,愛好聲色,吹牛拍馬,屈膝諂媚。有道氣的人,他學習吃虧,他重視忍耐,他寬大胸懷,他重視修持,他長養信心。相對於有道氣的人,有的人喜歡佔人便宜,常因小事即大發雷霆,不但脾氣暴躁,心胸狹窄,患得患失,喜怒無常,而且心性多疑,容易沮喪,這種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俗氣十足。
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有一天在恆河邊行走,耶捨長者子一見,就覺得這是一個有道氣的聖者。玄奘大師從小生來就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他不與一般兒童嬉戲;及長,不談金錢財富,不說人間是非,所以多少大德高僧都認為他很有道氣。現在的修行者,誰有道氣,誰無道氣,很容易就能分別明瞭;只是現在社會大眾已不太計較道氣與俗氣,一概都沒有那麼重要。不過,有道氣的人還是很自然就會令人心生仰慕。我們看到弘一大師的肖像,那一股飄然的道氣,油然從心底生起。
一個人寧可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人格;寧可沒有工作,但不能沒有信心;寧可沒有被人看重,但是不能沒有尊嚴;寧可沒有功名利祿,但是不能沒有道氣風範。道氣與俗氣,你是否留意過,你自己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是道氣呢?還是俗氣呢?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網路文章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類的生活形態。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個蛋帶回去。剛好有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把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母雞看到蛋不一樣,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自己用爪子將土撥開,尋找土和樹根之間的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些小山雉來吃。
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都是餵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是既有愛心、又有智慧!」牠僅僅幫忙孵蛋就能了解新生命的習性,並帶領牠們學習上帝賦予新生命不同的生存技巧,牠們都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有著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但是我們往往會要求鴨學雞鳴,山雉學雞吃人工飼料,強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思走,往往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源自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四十二品因果錄:第十品鸚歌念佛超昇
昔日潭州府,有一位官致仕,家庭鄉宦,養得有一隻鸚歌,能作人言。有一日鄉宦來到清華寺。有一僧名清涼長老,鄉宦就請長老回家誦經,清涼長老及眾僧,在堂課誦經唸佛。鸚歌隨口同聲唸佛,句句無差。清涼長老對鄉宦曰:「你一之鸚歌兒,求化吾寺中修行。」鄉宦許之。長老就收鸚歌兒,拿回清華寺,隨眾僧唸佛三載。後遇四祖,就與牠授記開示,晚間鸚歌兒就脫相還元。
眾僧看見鸚歌兒既已死了,遂埋在園中,至十日後,眾僧看見該地出生蓮花,遍地皆香,眾僧以鋤頭掘開,看見蓮腳無蹄,這在鸚歌兒舌尖上生出。
四祖作偈曰:
好個靈禽鸚歌兒 解隨僧口唸彌陀
死埋園內蓮花發 可惜為人反不如
【仙樂飄飄】 調寄:暖風
(一)師問過 天上雲朵 也寄託暮歸雁偶
歷寒暑 越山河 為覓徒身影駝
沒有啥 能夠取代 濟公愛徒的執著
師徒默契的交流 沒有界限和代溝
打開心重現自我 真情的表露
有暖風 在心中 何必畏懼過寒冬
不必求 剎那是永久 付出勝擁有
有暖風 在心窩 何須繾綣又執著
時已不多 讓慈愛的手 傳送各角落
謝謝你 陪著我
(二)師看出 你的疑惑 心沈悶 不想言說
最怕是 徒退縮 徘徊十字的街頭
從迷頑 直到成熟 難免哭過抱怨過
最好最壞的結果 你都要能夠接受
師會陪在你的左右 傾聽你訴說
※有暖風 在心中 何必畏懼過寒冬
不必求 剎那是永久 付出勝擁有
有暖風 在心窩 何須繾綣又執著
時已不多 讓慈愛的手 傳送各角落
謝謝你 陪著我※